森林资源与生境保护
¥
44.4
2.2折
¥
198
全新
仅1件
作者 陈存根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9
版次 1
装帧 其他
货号 9787030578518
上书时间 2024-12-3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作者
陈存根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9
版次
1
ISBN
9787030578518
定价
198.00元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17页
字数
99999千字
【内容简介】
深入开展森林资源与生境保护的综合研究,对于科学开发利用绿色资源、合理保育森林资产、有效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均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书围绕重要的森林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开展调查研究,并探讨了有效的保护策略和开发利用技术。
【作者简介】
陈存根,男,汉族,1952年5月生,陕西省周至县人,1970年6月参加工作,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先后师从西北林学院张仰渠教授和维也纳农业大学hannemayer教授学,获森林生态学专业理学硕士(1982年8月)和森林培育学专业农学博士(1987年8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和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先后在陕西省周至县永红林场、陕西省林业研究所、原西北林学院、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原陕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原陕西省人事厅(陕西省织部、陕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原人事部、重庆市织部、重庆市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等单位工作。曾任原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原林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一一黄土高原林木培育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原林业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第二届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森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普通高等林业院校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林业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林业科学编委和西北植物学报常务编委等职务。著有中国森林植被学、立地学和培育学特征分析及阿尔卑斯山山地森林培育方法在中国森林经营中的应用(德文)、中国针叶林(德文)和中国黄土高原植物野外调查指南(英文)等论著,编写了城市森林生态学林学概论等高等教育教材,主持了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和靠前合作项目,在外科技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学术文章。曾获陕西省很好成果奖(1999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999年)、中国林学会劲松奖、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1995年)和林业局很好局管干部(1998年)等表彰。1999年下半年,离开高校,但仍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森林生产力提高、森林固碳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重建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指导培养硕士、博士38名。 精彩内容: 秦巴山区油松飞播林群落分类及其生境关系分析 陈存根 王关摘要本文根据28 块标准地和68 株解析木资料的初步研究表明,秦巴山区油松飞播林群落由168 种维管植物组成,分属62 科109 属,低恒有度的偶见种、稀有种较多。根据群落组成和聚类分析结果,秦巴山区油松飞播林划分为2 个林型组8 种林型。群落的nmd 排序表明,影响秦巴山区油松飞播林生产力的首要因子是土层厚度,其次是光照、水分。关键词:秦巴山区;油松;飞播林;林型;聚类分析飞机播种(简称飞播)造林是一种新型造林方法,其投资少、见效快、规模大,尤其在人迹罕至的边远山区和资金、劳力缺乏的地区,更具有迅速恢复植被、改良生态环境、实现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功能。因而,飞播造林技术经过几十年的试验和大面积推广,已取得显著成效。秦巴山区飞播造林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期,主要树种为油松、侧柏、华山松、云南松、漆树等,涉及汉中、安康、商洛3 市、20 多个县(区),面积达60 多万公顷。飞播林区播前多为缺柴少林的荒山荒坡区和退耕的农业区,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这一地区的飞播林不仅可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木材,而且在改善生态环境,止水土流失和涵养水源方有很好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飞播林因资金缺乏,经营技术落后,致使幼林因杂草灌木竞争激烈,生长衰弱缓慢,迟迟不能郁闭成林;已经郁闭的林分由于密度过大,个体良莠不齐,分化严重,已严重影响到材积的增长。因此,选择秦巴山区飞播面积优选的油松林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群落特征及演替规律,对丰产栽培集约经营尤其是优质大径材培育技术集成与经营管理水提高具有的科学指导意义。1 研究区域概况秦巴山区油松飞播林呈片块状分布于秦岭南坡及巴山山地的宁强、勉县、城固、西乡、紫阳、利、丹凤和洛南,海拔1000~1450m 的山脊两侧和山坡中上部。因秦巴油松飞播林横跨3 个地区10 多个县,笔者根据其分布情况,分别在汉中市宁强县阳关区尖峰岭播区、勉县褒联区牛头山播区和商洛市丹凤县寺坪区流岭播区设立调查样地和固定标地进行调置。尖峰岭播区和牛头山播区代表秦巴山地西区降雨量在1000mm 左右、土层较厚、高大山体上的飞播林,流岭播区可代表秦岭东区降雨量在650mm 左右、土层较薄、中低山区和丘陵区的油松飞播林,调查区自然概况见表1。表1 调查区自然概况表2 研究方法2.1 样地设置与野外调查按年龄、密度、群落类型、海拔、坡向、坡度等因素,在1993 年5~6 月、1994年5~8 月和1995 年5 月,于以上地区共设立28 块固定标准地,标准地面积0.03~0.04hm2。北带针叶林小取样面积为300m2,研究地普遍位于北带及其与暖温带的交界处,因此,乔木层调查取样的小面积定为300m2。在标准地内量测每株油松的胸径、树高,每隔5 株量测一株树木的冠幅和枝下高,每径级选伐一株标准木,要求树干匀称,无枯梢断头现象,未被人工打枝或打枝极轻的林内木,测量其枝下高、冠幅、胸径和树高,然后伐倒测量其每年的树高生长量,并进行树干解析,计算出胸径、树高、材积的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和生长量。其他乔木树种只记录种名、胸径和树高。采用巢状样地技术确定灌木层和草本层调查的取样面积。通过绘制灌木层种面积曲线确定灌木层取样面积为200m2。在调查样地内记录每株灌木种名,测量其均高、株(丛)冠幅和株(丛)数。通过绘制草本层种面积曲线确定草本层调查样地小面积为3.5m2,因此,在灌木层调查样地内,设置4 个1m2 次级样方,逐一登记各草本植物的种名,用braunblanquet 多度盖度级和群聚度调查方法目估其盖度和群聚度。2.2 数据处理根据样地调查资料,排列各个种在样地中的盖度值,按公式:种的恒有度 = 种出现的样地数/样地数计算出各个种的恒有度。为了使划分的群落更易辨认,更具实际意义,剔除稀有种和偶见种。群落类型划分 对保留的下木活地被物种的盖度分别进行赋值,对赋值后的数据组成的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目的是消除过多的零值对聚类结果的影响。利用经标准化处理的各个植物种在各个样地上的盖度数值,用欧氏距离系数dij=(σ(kxjk)2)1/2(其中k 和xjk 分别为第i 个种和第j 个种在第k 个样地的盖度值)计算样地间的相似系数,然后用ward 小方差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3 结果与分析3.1 群落分类与生境特点秦巴山区油松飞播林群落由168 种维管植物组成,分属62 科109 属,其中乔木种类4 种,即锐齿槲栎(quercu aliena var. acutierrata)、亮叶水青冈(fagu lucida)、化香树(tycarya trobilacea)、秦岭木姜子(litea tinlingeni)。林下层主要由旱生中生植物组成,如绣线菊属、胡枝子属、忍冬属、蔷薇属等,在较高海拔可见到竹子和蕺菜为优势种的林下层植物。草本层以禾本科、菊科、莎草科和毛茛科等为主。在潮湿阴坡海拔1200m 左右可见到盖度达5%的苔藓层,主要有扁棉藓(giothecium neckeroideum)、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和羽枝青藓(brachythecium plumoum)3 种藓类。在欧氏距离系数2.38 水上将秦巴山区飞播油松林划分为2 个林型组8 种林型,群落类型聚类结果如图1 所示。图1 秦巴山区油松飞播林群落聚类分析图灌木油松林林型组a. 盐肤木油松林:分布于阳坡上部,土壤较厚,坡度较大,郁闭度0.8,林木生长中等水,均胸径6.4cm,均树高6.8m,蓄积量30m3/hm2。优势灌木为盐肤木(rhu emialata),盖度达20%;其次为马桑(coriaria inica)、牛(elaeagnu umbellatu)和双盾木(dipelta floribuuda)。草本很少,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大火草(anemone tomentoa)、东北堇菜(viola mandhurica)、大披针薹草(carex lanceolata)、狼尾草(pennietum alopecuroide)、贝加尔唐松草(thalictrum baicalene)等仅呈零星分布。b. 绣线菊油松林:分布于阳坡中下部,土壤较厚。林木生长优良,18 年时均胸径6.8cm,均树高6.3m,蓄积量71.5m3/hm2,是培育大径材的理想林分。乔木层伴生有少量化香树。灌木层华北绣线菊(piraea fritchiana)、绣球绣线菊(. blumei)占优势,盖度达50%以上。草本较少,仅在林缘、林窗处有黄背草和白茅分布,盖度不超过5%。c. 竹子油松林:分布于阴坡、半阴坡上部和山脊上,土壤深厚肥沃,22 年时均树高6.3m , 均胸径7.8cm , 蓄积量75.18m3/hm2 。优势灌木为箭竹(fargeia pathacea),其次为豪猪刺(berberi oulieana)、托柄菝葜(milax dicoti)、牛等。草本很少,仅有少量蕺菜(houttuynia cordata)。因为长年受风的干扰,林木干形很差。草本油松林林型组:草本层发达,盖度在20%以上,几乎没有灌木层。d. 黄背草油松林:分布于阳坡上部,干旱,光照充足,土层较薄,地面上堆积着厚达10cm 的死地被物,分解较差。林分郁闭度0.6,林木分化程度较轻,油松生长良好,18 年生均胸径6.8cm,均树高6.5m,蓄积量98.51m3/hm2。乔木层伴生锐齿槲栎。灌木层不明显。草本层有黄背草、白茅、大火草(anemone tomentoa)和地榆(anguiorba officinali)等,黄背草为优势草本,呈丛状覆盖于地表。e. 白茅油松林:分布于阳坡上部近山脊处,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林龄较小,是在未经整地的荒草坡上飞播而成的油松幼林,群落尚处于发育初期。没有灌木层,喜光的先锋草本旺盛生长,白茅占保证优势,成大面积垫状分布,伴生有类白穗薹草(carex polychoenoide)、东北堇菜、点地梅(androace umbellatu)、华北鸦葱(corzonera albicauli)、苦荬(ixeri polycephala)。f. 喜冬草油松林:分布于山脊或近山脊处,光照充足,干旱,土层深厚,枯落物层厚,林木分布均匀,干型良好,大径级木占1/3 左右,22 年生林木均胸径8.7cm,均树高8.5m,蓄积量154.06m3/hm2,为相应地区所见生长优选、品质很优的油松飞播林。乔木层无任何伴生树种,灌木层偶见豪猪刺、托柄菝葜。草本发达,喜冬草(chimaphila japonica)、建兰(cymbidium enifolium)等呈株(丛)出现。g. 蕺菜油松林:位于阴坡下部,临近沟底溪流,生境阴湿,土层深厚。因处于沟底,林分郁闭度大,林内光照差,林木分化严重,径级离散度高达2.0,林分生产力高,22 年生均胸径8.4cm,均树高7.7m,蓄积量130.42m3/hm2。秦岭木姜子幼苗幼树,盖度达10%。草本层发达,蕺菜占保证优势,成铺垫状分布,盖度达30%以上,其次有天南星(ariaema conanguineum)、大火草、长叶头蕊兰(cephalanthera longifolia)、细叶百合(lilium tenuifolium)等。h. 薹草油松林:分布于阴坡、半阴坡中上部,土层浅薄肥力差,生境阴暗潮湿,枯落物层厚7~10cm,分解水一般。母质为砾质黄土,土壤剖面上有石灰结核,表层30cm 以内土壤疏松,腐殖质含量高,暗黄,石灰结核较少,通气透水能好;往下渐变为黄,沙砾、石灰结核增多,由于土壤紧实,林木根系均较浅,水根系较其他类型多。郁闭度0.8,17 年生均胸径6.7cm,均树高5.4m,蓄积量87.48m3/hm2。灌木层缺乏,偶见已濒临枯死的马桑、托柄菝葜、牛等,草本层有龙须草(eulalioi binata )、类白穗薹草、大披针薹草、崖棕( carex ideroticta ) 和中华抱茎蓼(polygonum amplecaule var. inene)等,薹草为优势草本,草本层盖度小于5%。此林型在林地质量较好处变为薹草松栎混交林,栎类主要为锐齿槲栎,盖度达20%~40%,与油松成混交。3.2 群落排序秦巴山区油松飞播林群落随环境复合梯度的变化,在下木活地被物种类组成、外貌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对群落进行排序予以说明。以秦巴山区油松飞播林群落的下木地被物盖度值为原始矩阵,经标准化处理后再计算样地间的欧氏距离矩阵,经对比选择合适的初始值后进行nmd 排序,结果见图2。图2 秦巴山区油松飞播林群落与土壤水分、土层厚度关系图排序的x、y 轴分别反映了群落随土壤水分、土层厚度增加的分布情况。薹草油松林和蕺菜油松林多分布于较湿润的立地上,但是薹草油松林土层薄,生产力低,而蕺菜油松林土层深厚,生产力高。绣线菊油松林土壤水分和土层厚度都比较适中,林分生产力较高。盐肤木油松林和黄背草油松林的土壤都比较干旱,因此林分生产力处于中等水,虽然喜冬草油松林土壤也比较干旱,但因为其土层深厚,林分生产力高。土层厚度对
【目录】
目录 秦巴山区油松飞播林群落分类及其生境关系分析 1 秦岭表土的花粉分析 7 砂地柏的生物生态学及其开发利用 13 榆林沙区砂地柏生物量与生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21 不同生境和年龄沙地柏茎叶中鬼臼毒素含量的SFE-HPLC分析 29 RP-HPLC法同时测定沙地柏中三种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的含量 35 叉子圆柏—新变种 41 蒲城县张家山地区适地适树调查 42 城市绿色植物的生境评价及对策——以西安市为例 45 西安市彩叶植物种类及应用调查 52 珍稀濒危植物距瓣尾囊草组织培养 59 基于线粒体基因cyt b和COI的莺科部分鸟类系统发育 64 陕西延安黄龙山褐马鸡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 84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春季觅食地选择 93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冬季褐马鸡取食生境的选择 101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春季栖息地的选择 108 陕西延安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冬季栖息地选择 116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春季夜栖地选择 123 陕西黃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研究 129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育雏期取食地选择 135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繁殖季节中午卧息地选择 142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夏季沙浴地的选择 150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冬季褐马鸡沙浴地选择 158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ranging area of Brown-eared pheasant and its affecting factors in Huanglong Mountains,Shaanxi Province 166 Winter forag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Brown-eared pheasant(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and the common pheasant(Phasianus colchicus)in Huanglong Mountains,Shaanxi Province 178 微地形改造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191 陆地格局与地表过程对天然降雨的响应研究进展 201 Waldbauliche Beurteilung der standortsheimischen Baumarten Fichte (Picea wilsonii) und L?rche (Larix chinensis) im Qinling-Gebirge, Shaanxi-Provinz, Volksrepublik China 210 Waldbauliche Beurteilung der Kiefernw?lder (Pinus tabulaeformis) sowie Kiefernmischw?lder im mittleren Qinling-Gebirge Shaanxi Provinz, VR China 211 Waldbauliche Beurteilung der sekund?ren Tsuga chinensis Laubmischw?lder im Qinling Gebirge in der Provinz Shaanxi der V.R China 212 Waldbauliche Beurteilung der Birken -, Tannen- und L?rchen W?lder am kleinen Taibai Shan im Qinling-Gebirge, Shaanxi Provinz, Volksrepublik China 213 Entwicklung eines waldbaulichen Behandlungskonzeptes für Gebirgsw?lder im Qinling-Gebirge / VR China 214 Picea schrenkiana-W?lder in Nordwest-China und deren Naturschutzprobleme 215 Waldbauliches Behandlungskonzept für Picea schrenkiana W?lder im Tien-Shan-Gebirge Volksrepublik China 21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