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化并联式串级控制系统时延补偿与控制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网络化并联式串级控制系统时延补偿与控制

136.1 7.6折 180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杜锋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030700957

上书时间2024-10-31

尚贤文化保定分店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杜锋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6
  • 版次 1
  • ISBN 9787030700957
  • 定价 18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87页
  • 字数 519.000千字
【内容简介】
《网络化并联式串级控制系统时延补偿与控制》对网络化并联式串级控制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使用范围与特点、系统结构以及控制器设计等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针对网络化并联式串级控制系统,提出基本概念、定义与5种基本结构形式,以及17种基于新型Smith预估控制和内模控制的网络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结合仿真实例,验证所提方法能够提高系统稳定性、改善动态性能、增强系统对反馈网络通路数据丢包的鲁棒性,以及协同实现网络调度与控制功能。以真实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代替其间网络时延预估补偿模型,实现免除对网络时延的测量、估计或辨识,降低系统对节点时钟信号同步的要求。
【目录】
目录

前言

主要符号表

主要缩略语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2.1 PCCS研究状况 3

1.2.2 NCCS研究状况 9

1.2.3 NPCCS研究状况 17

1.3 技术难点 17

1.4 研究内容 18

1.5 研究目标 18

1.6 关键科学问题 19

1.7 特色与创新性 19

1.7.1 新的研究思路 20

1.7.2 新的研究方法 20

1.8 内容安排 21

1.9 本章小结 22

参考文献 23

第2章 NPCCS结构分析 31

2.1 引言 31

2.2 连接矩阵和传输矩阵 31

2.2.1 设备连接矩阵 31

2.2.2 网络传输矩阵 32

2.3 NPCCS结构分类 32

2.3.1 TYPEⅠNPCCS 33

2.3.2 TYPEⅡNPCCS 36

2.3.3 TYPE?Ⅲ?NPCCS 39

2.3.4 TYPE?Ⅳ?NPCCS 42

2.3.5 TYPE?Ⅴ?NPCCS 45

2.4 内外网络选择 49

2.5 补偿控制难点 50

2.6 仿真工具介绍 50

2.7 本章小结 51

参考文献 51

第3章 新型SPC方法 52

3.1 引言 52

3.2 常规SPC方法 52

3.3 常规SPC研究与应用 54

3.4 基于常规SPC的NCS 57

3.5 基于新型SPC(1)方法的NCS 60

3.6 基于新型SPC(2)方法的NCS 62

3.7 本章小结 64

参考文献 64

第4章 新型IMC方法 69

4.1 引言 69

4.2 常规IMC方法 69

4.3 常规IMC研究与应用 71

4.4 基于常规IMC的NCS 74

4.5 基于新型IMC(1)方法的NCS 75

4.6 基于新型IMC(2)方法的NCS 77

4.7 基于新型IMC(3)方法的NCS 79

4.8 内模控制器设计 80

4.8.1 前馈控制器 81

4.8.2 前馈滤波器 81

4.8.3 内模控制器 81

4.8.4 反馈滤波器 82

4.9 内模控制器分析 82

4.9.1 基于新型IMC(1)方法的内模控制器 82

4.9.2 基于新型IMC(2)方法的内模控制器 83

4.9.3 基于新型IMC(3)方法的内模控制器 84

4.10 本章小结 84

参考文献 85

第5章 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1) 89

5.1 引言 89

5.2 方法(1)设计与实现 89

5.2.1 基本思路 90

5.2.2 技术路线 91

5.2.3 结构分析 93

5.2.4 控制器选择 98

5.3 适用范围 98

5.4 方法特点 98

5.5 仿真实例 99

5.5.1 仿真设计 99

5.5.2 仿真研究 100

5.5.3 结果分析 104

5.6 本章小结 105

参考文献 105

第6章 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2) 106

6.1 引言 106

6.2 方法(2)设计与实现 106

6.2.1 基本思路 107

6.2.2 技术路线 108

6.2.3 结构分析 111

6.2.4 控制器选择 115

6.3 适用范围 115

6.4 方法特点 115

6.5 仿真实例 116

6.5.1 仿真设计 116

6.5.2 仿真研究 117

6.5.3 结果分析 121

6.6 本章小结 122

第7章 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3) 123

7.1 引言 123

7.2 方法(3)设计与实现 123

7.2.1 基本思路 124

7.2.2 技术路线 125

7.2.3 结构分析 128

7.2.4 控制器选择 131

7.3 适用范围 133

7.4 方法特点 133

7.5 仿真实例 134

7.5.1 仿真设计 134

7.5.2 仿真研究 135

7.5.3 结果分析 139

7.6 本章小结 140

第8章 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4) 141

8.1 引言 141

8.2 方法(4)设计与实现 141

8.2.1 基本思路 142

8.2.2 技术路线 143

8.2.3 结构分析 146

8.2.4 控制器选择 150

8.3 适用范围 150

8.4 方法特点 150

8.5 仿真实例 151

8.5.1 仿真设计 151

8.5.2 仿真研究 152

8.5.3 结果分析 155

8.6 本章小结 157

第9章 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5) 158

9.1 引言 158

9.2 方法(5)设计与实现 158

9.2.1 基本思路 159

9.2.2 技术路线 160

9.2.3 结构分析 164

9.2.4 控制器选择 166

9.3 适用范围 166

9.4 方法特点 166

9.5 仿真实例 167

9.5.1 仿真设计 167

9.5.2 仿真研究 168

9.5.3 结果分析 172

9.6 本章小结 173

第10章 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6) 174

10.1 引言 174

10.2 方法(6)设计与实现 174

10.2.1 基本思路 175

10.2.2 技术路线 176

10.2.3 结构分析 179

10.2.4 控制器选择 183

10.3 适用范围 184

10.4 方法特点 184

10.5 仿真实例 185

10.5.1 仿真设计 185

10.5.2 仿真研究 186

10.5.3 结果分析 190

10.6 本章小结 191

第11章 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7) 192

11.1 引言 192

11.2 方法(7)设计与实现 192

11.2.1 基本思路 193

11.2.2 技术路线 194

11.2.3 结构分析 197

11.2.4 控制器选择 201

11.3 适用范围 202

11.4 方法特点 203

11.5 仿真实例 204

11.5.1 仿真设计 204

11.5.2 仿真研究 205

11.5.3 结果分析 209

11.6 本章小结 210

第12章 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8) 211

12.1 引言 211

12.2 方法(8)设计与实现 211

12.2.1 基本思路 212

12.2.2 技术路线 213

12.2.3 结构分析 217

12.2.4 控制器选择 219

12.3 适用范围 220

12.4 方法特点 220

12.5 仿真实例 221

12.5.1 仿真设计 221

12.5.2 仿真研究 223

12.5.3 结果分析 226

12.6 本章小结 227

第13章 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9) 228

13.1 引言 228

13.2 方法(9)设计与实现 228

13.2.1 基本思路 229

13.2.2 技术路线 230

13.2.3 结构分析 232

13.2.4 控制器选择 236

13.3 适用范围 237

13.4 方法特点 237

13.5 仿真实例 238

13.5.1 仿真设计 238

13.5.2 仿真研究 239

13.5.3 结果分析 243

13.6 本章小结 244

第14章 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10) 245

14.1 引言 245

14.2 方法(10)设计与实现 245

14.2.1 基本思路 246

14.2.2 技术路线 247

14.2.3 结构分析 249

14.2.4 控制器选择 253

14.3 适用范围 255

14.4 方法特点 255

14.5 仿真实例 256

14.5.1 仿真设计 256

14.5.2 仿真研究 257

14.5.3 结果分析 260

14.6 本章小结 262

第15章 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11) 263

15.1 引言 263

15.2 方法(11)设计与实现 263

15.2.1 基本思路 264

15.2.2 技术路线 265

15.2.3 结构分析 268

15.2.4 控制器选择 271

15.3 适用范围 273

15.4 方法特点 273

15.5 仿真实例 274

15.5.1 仿真设计 274

15.5.2 仿真研究 275

15.5.3 结果分析 278

15.6 本章小结 280

第16章 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12) 281

16.1 引言 281

16.2 方法(12)设计与实现 281

16.2.1 基本思路 282

16.2.2 技术路线 283

16.2.3 结构分析 286

16.2.4 控制器选择 289

16.3 适用范围 291

16.4 方法特点 291

16.5 仿真实例 292

16.5.1 仿真设计 292

16.5.2 仿真研究 293

16.5.3 结果分析 297

16.6 本章小结 298

第17章 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13) 299

17.1 引言 299

17.2 方法(13)设计与实现 299

17.2.1 基本思路 300

17.2.2 技术路线 301

17.2.3 结构分析 304

17.2.4 控制器选择 307

17.3 适用范围 309

17.4 方法特点 309

17.5 仿真实例 310

17.5.1 仿真设计 310

17.5.2 仿真研究 311

17.5.3 结果分析 315

17.6 本章小结 316

第18章 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14) 317

18.1 引言 317

18.2 方法(14)设计与实现 317

18.2.1 基本思路 318

18.2.2 技术路线 319

18.2.3 结构分析 322

18.2.4 控制器选择 325

18.3 适用范围 327

18.4 方法特点 327

18.5 仿真实例 328

18.5.1 仿真设计 328

18.5.2 仿真研究 329

18.5.3 结果分析 333

18.6 本章小结 334

第19章 时延补偿与控制方法(15) 335

19.1 引言 335

19.2 方法(15)设计与实现 335

19.2.1 基本思路 336

19.2.2 技术路线 337

19.2.3 结构分析 340

19.2.4 控制器选择 342

19.3 适用范围 344

19.4 方法特点 34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