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红纱巾
¥
6
1.8折
¥
34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刘建忠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97404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4元
货号9787201097404
上书时间2024-05-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刘建忠的文字中有一种淡淡的幽默,有一种感人的细腻。他没有酸溜溜地把自己写成少年才子,而是保持了农家子弟本色,还是那种当过兵的人的诚恳的模样,情感是自然流淌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做文先学会做人。做人,以求诚实厚道;做文,力求朴实无华。”《永远的红纱巾》精选了他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近百篇,分为军旅屐痕、亲情如歌、生活絮语、世事杂侃四部分。
作者简介
刘建忠,笔名云河。1970年出生于河北省康保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他放过牛,卖过炭.打过工1990年12月入伍。历任部队报道员、新闻干事等职,多次立功受奖。2000年脱去军装,转业到云南昭通日报社做编辑、记者。
从事写作21载,虽敢秉春秋笔,但却无花果香。至今已发表文学、新闻作品150余万字,文字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农民日报》《中国建设报》《云南日报》《浙江日报》《山西日报》《新民晚报》《滇池》《小小说选刊》《女性大世界》《思维与智慧》《辽宁青年》《感悟》《金山》等全国八十多家报刊。近百篇文章获得国家、省、市级新闻奖、文学奖。
本人自幼喜爱文学,沥沥拉拉给阅者塞过些文字,可翻晦翻腾.绝少有自己可心之作,甭说让各位看官赏心悦目了,天下握笔之人甚多,但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始终不敢忘记一句话:做人,以求诚实厚道;做文,力求朴实无华。
目录
第一辑·军旅屐痕
北方大兵南方妹
那年我当兵
最后一个军礼
好兵三木
永远的红纱巾
有惊无险
军营往事
老兵曾晓辉
有一种生命叫永恒
班长“追信”
情殇
新兵像首多味的诗
爷爷的“军装情结”
拆除心造的藩篱
为书我曾做了一次小偷
流泪后的震撼
夜行的感动
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给我送书的那个女孩儿走了
爱像紧握的沙
第二辑·亲情如歌
父亲是一株麦子
爹娘从北方来
兄弟情深
望夫成“龙”
情感纽带
娘心在乡下
家有糟糠妻
那血脉相系的根
妹妹远行
父亲为我流过泪
愧对家书
父亲的冬天
陪母亲唱歌
爱的寄语
第三辑·生活絮语
怀念馒头蘸酱油的日子
开一张生命的“清单”
给对手一条出路
总有些误解要面对
那一次采访让我铭心刻骨
有些事情要学会放手
有一种力量叫坚持
尊重是盛开在心灵的一朵花
学会放下才快乐
回味读书岁月
以笔为旗
生命在于活出意义
常怀感动
看淡名利
容纳失望
文学排斥功利
病隙琐记
人生如茶
别让“年味儿”走远
永远的老歌
油灯如豆
那些风花雪月的事
老师,我是你最好的“作品”
过年“守岁”
穿越痛苦
关于幸福
感谢岁月
懂得感恩,冬天也不觉寒冷
曾经想过当老师
永远的黑豹
父亲的耕牛
八哥
房梦
安置好书
爱,不需要去雕刻
一瓢冷水
一份晚报一生感动
第四辑·世事杂侃
谁来拯救我们的良知
被手机绑架了的生活
你若安好,才是晴天
时代需要“原创”
也说“小人”
不比也罢
让“末日”谣言成为谣言“末日”
别让网络给“忽悠”了
“俺是县长派来的”
感言“记者节”
作家的“贫血”
名人的操守
也说“有知识,没文化”
有多少人还在读书
要“人才”还是要“全才”
学会低调
“谢师”何必“宴”
我怕喝酒
吃出点“文化”来
为“农民”正名
感怀建文帝
学会淡定
球场看人生
做个“写手”又何妨
内容摘要
《永远的红纱巾》精选了军旅作家刘建忠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近百篇,其中有多篇文章被《军旅青春文库》《班排长手记》《正能量阅读》等大型丛书收录。文章中有他在绿色军营留下的励志足迹,有他作为记者观察社会的冷眼热血,有他与父母兄妹割不断的血脉亲情,有他与生活进行时话的真实感悟。
篇篇文章有血有内,真挚感人,融文学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给读者以启迪和智慧。
精彩内容
第二天上午,我们买了糖果和香烟去看战友,听说我们要结婚,战友们讶然了半天,都埋怨说结婚不早吱声,也好有个准备。倩却淡淡一笑,歉意地说“我们一切从简,请大家吃糖,做我们的证婚人就行了。”下午,倩上街请人用红纸剪了个“囍”字,贴在招待所那灰暗的墙壁上,单调的火红中,透着淡淡的凄凉。
没有丰盛的酒宴、簇新的被褥,也没有穿着婚纱踩着婚礼进行曲步入教堂的庄严与神圣。倩穿着她来时的那件朴素的罩衣,我着一身快要褪色的军装。静寂的小屋里,我们紧紧地依偎着,在倾听一颗心感应另一颗心的跳动:“建忠,咱们不求浪漫的婚礼进行曲,只愿两颗心挽结成圣洁的雪莲花!”倩伏在我的肩膀上,眼眶里有一团亮晶晶的东西在涌动。
婚后不久,倩要回河北看望未曾谋面的我的父母,部队工作忙,我脱不开身,不能陪她同去。她只好一人又踏上了去的列车。
又是一天一夜的颠簸。几经周折,倩终于找到我的家乡——河北省康保县的一个小山村。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啊!一个不足50户的小山村,数遍了也找不到一间砖瓦房,没有生气的泥坯破屋静默在寒风中,仿佛在诉说着它的落后与贫穷。可眼前这一切,更坚定了倩对我的一片痴心,因为她旱从我的文章中读懂
了这里的一切。眼下让她激动不已的是,马上要见到思念已久的公公婆婆,想象亲人相聚的情景,她的眼
睛禁不住湿润起来。
在河北老家的十多天里,倩又是帮母亲洗衣服做饭,又是帮父亲干农活,勤劳孝顺的她,手一刻也不得闲,恨不得帮婆婆做完所有家务。每天晚上抽时间为一家老小赶织毛衣毛裤,就在启程的那天晚上,她的手里还紧针密线地赶织着。倩用自己特有的贤惠与善良滋润着公公婆婆的心,也为这个贫困的北方山村留下了一个美好永恒的印象。
要告别了,倩留了自己回去的路费,然后把剩下的3000元钱给了父母,让他们还债。望着即将离去的儿媳妇,站台上,我的父母什么也说不出,只是一个劲儿用衣袖抹眼泪。汽笛一声肠已断,列车绝尘而去,呼呼作响的风里夹着两位老人发自心底的呼唤:“好媳妇啊!你何时再回来?”我当兵驻守在晋北腹地,倩因工作不得不又回到云南。倩知道选择了我将意味着什么,我是个义务兵,调动不可能,随军更是个遥远的梦,可她从来没有怨言,她承受了一切。
为了不让我为家事分心,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默默地尽着一个儿媳妇的孝心。每月工资,她除留够自己的生活费,总要拿出100元寄给我的父母。我父亲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一年四季靠吃药维持,她写信让在昆明读书的表弟买来上好的药,除此之外,她还不间断地给北方老人寄衣寄物,写家信……对我,作为妻子的倩更是关怀备至。我每月只有60元的津贴费,倩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给我买写作方面的书籍。我们依然鸿雁传情,依然电话倾诉,依然互寄磁带……嫁出去的女儿犹如泼出去的水。外人见倩结了婚还在娘家,常常用一种怪异的目光看她。“嫁出去的人了,老待在娘家干啥,没出息!”“唉,放着舒坦日子不过,偏要大老远找个穷当兵的受这份罪!”本来就不乐意她嫁到远方的父母亲一听到这些,更对她板起了冷面孔。加之我工作忙,从恋爱到结婚3年多来,每次都是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过去又孤零零地回来。
所有这一切,倩都忍了,也都认了。
P6-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