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怀瑾选集(第7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南怀瑾选集(第7卷)

36 7.3折 49 九五品

库存9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南怀瑾著述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35957

出版时间2006-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定价49元

货号011B-4-1

上书时间2015-12-17

如意图书

十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该书出版于200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为满足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的需要,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授权,将南怀瑾先生的这些著述汇编成十卷,精装印行。在书中,南怀瑾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南怀瑾选集》共十卷。本册为第七卷。学者南怀瑾先生在台北时,曾以"如何修证佛法"为主题,对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前后凡二十八次。这些讲座的内容,经记录整理,便形成了本书(初名《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书中以"见"(见地)、"修"(修证)、"行"(行愿)为重点,以《楞严经》、《法华经》、《增一阿含经》、《起世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宗镜录》、《指月录》、《密宗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佛典为资料,对佛教的修持方法作了简洁明了的阐述。既有要点提示,又有例证说明。《药师经》是中国佛教宗派中显教和密宗共同尊奉的一部重要经典,在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学者联系人生经历和世间万象,对佛教历来倡导的济世利民的思想作了深入细微的阐述。《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是唐代般若译的《华严经》四十卷中的最后一卷,因其"文理俱优"、"切于日用"(明代智旭语),译出后不久,便独成一经,广为流布。学者以通俗的口语,对该经的宗趣大意,特别是一般人不易读懂的偈颂作了别开生面的讲解,并附列了有关"行愿"(修行与大愿)方面的各种资料。
  出版说明
  佛教将“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称之为“三学”,认为一切法门尽摄于此,应当精勤修学。这中间,戒、定属于修行实践,慧属于教理思维。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台北时,曾以“如何修证佛法”为主题,对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前后凡二十八次。这些讲座的内容,经记录整理,便形成了本书(初名《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书中以“见”(见地)、“修”(修证)、“行”(行愿)为重点,以《楞严经》、《法华经》、《增一阿含经》、《起世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宗镜录》、《指月录》、《密宗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佛典为资料,对佛教的修持方法作了简洁明了的阐述。既有要点提示,又有例证说明。问世以后,不仅在海峡两岸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被译咸英文,流传于西方国家。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最新版(2001年1月第2版第20次印刷),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15日
【内容简介】:
佛教将“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称之为“三学”,认为一切法门尽摄于此,应当精勤修学。这中间,戒、定属于修行实践,慧属于教理思维。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台北时,曾以“如何修证佛法”为主题,对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前后凡二十八次。这些讲座的内容,经记录整理,便形成了本书(初名《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书中以“见”(见地)、“修”(修证)、“行”(行愿)为重点,以《楞严经》、《法华经》、《增一阿含经》、《起世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宗镜录》、《指月录》、《密宗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佛典为资料,对佛教的修持方法作了简洁明了的阐述。既有要点提示,又有例证说明。问世以后,不仅在海峡两岸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被译成英文,流传于西方国家。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最新版(删1年1月第2版第20次印刷),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药师经》是中国佛教宗派中显教和密宗共同尊奉的一部重要经典,在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它的译本有三个:一是隋代达摩笈多译的《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二是唐代玄奘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三是唐代义净译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一卷。通常说的《药师经》,是指玄奘的译本而言的。经中主要论述了药师佛为利益众生而发的“十二大愿”。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药师经》的讲记。作者联系人生经历和世间万象,对佛教历来倡导的济世利民的思想作了深入细微的阐述。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最新版(2001年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它原是唐代般若译的《华严经》四十卷中的最后一卷,因其“文理俱优”、“切于日用”(明代智旭语),译出后不久,便独成一经,广为流布。经中主要讲述了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佛教寺院中每日引磬唱诵的《普贤菩萨十大愿》即源于此。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普贤行愿品》的讲记(原名《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作者以通俗的口语,对该经的宗趣大意,特别是一般人不易读懂的偈颂作了别开生面的讲解,并附列了有关“行愿”(修行与大愿)方面的各种资料。书名中的“基本信念”即是指“行愿”而言的。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最新版(2001年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本卷集结了南怀瑾教授的三部著名的著作,讲解佛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南氏的学术宽广博大,融通各家,既有理论,更有实证,为时代罕见,他的讲解和表达,更是前无古人的。
【目录】:
如何修证佛法
出版说明
编者的话
再版说明
第一讲
本讲缘起
释迦悟了什么
参考经典
解脱和悟道
倒因为果
见地修证及行愿
四加行
第二讲
伪经之辨
《楞严经》的密因
心与缘
七处征心
八还辨见
五十阴魔
色阴
第三讲
走火入魔
受阴
想阴
行阴
识阴
第四讲
水老鹤
识阴
五阴及边际
妄想本空
四大解脱
佛说《法华经》
拈花微笑
第五讲
《法华》和《庄子》的寓言
五千比丘离席
分段及变易生死
弹指八万四千劫
《序品》——东方现瑞
《比喻品》——火宅三车
《信解品》
《药草喻品》
《化城喻品》
第六讲
《法华》与寒山
衣中宝
少欲及无欲
佛法与皇帝
永恒不变存在的真理
……
药师经的济世观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媒体评论】: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现年85岁。他幼蒙庭训,少习诸子百家之学。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时值青年的南怀瑾投笔从戎,跃马于西南边陲。尔后返蜀,执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金陵大学。他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求高僧奇士。曾隐遁于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三年,通读卷帙浩瀚的《大藏经》。旋走康藏,参访密宗大德,对藏传佛教的各派学说均有精深的研究。离藏以后,转赴昆明,初讲学于云南大学,后任教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不久归隐于杭州天竺山、江西庐山,潜心治学。去台湾以后,先后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传学于日本、美国和中美洲诸国。近年迁居香港,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南怀瑾先生熟习经史子集,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复旦大学出版社为国内最早出版南怀瑾著述的出版社,也是出版南怀瑾著述数量最多、品种最为齐全的一家出版单位。所出的南怀瑾著述总计有二十四种,基本上都是他的代表作。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授权,将南怀瑾先生的这些著述汇编成十卷,精装印行,以满足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的需要。各卷收录情况如下:
  第一卷:《论语别裁》
  第二卷:《老子他说》、《孟子旁通》
  第三卷:《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
  第四卷:《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第五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第六卷:《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
  第七卷:《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第八卷:《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
  第九卷:《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
  第十卷:《原本大学微言》。
【文摘】:
我在闭关中,有朋友来信,我用王阳明的两首诗代为作答:
  见说新居止隔山,肩舆晓出暮堪还。
  知公久已藩篱散,何事深村尚闭关。
  乘兴相寻涉万山,扁舟亦复及门还。
  莫将身病为心病,可是无关却有关。
  “莫将身病为心病,可是无关却有关。”这两句好极了,莫非你推辞,不想见我,有这么一个责任的味道在里头。
  我们这堂课,重点在讲如何修证佛法,不是讲佛学,也不是讲普通的佛法,是讲学佛修证的路线。我们的纲要已提出来了,就是——见、修,行,三位一体。我们可以拿这三个纲要渎一切佛经。功夫作不上路,是见地不对;见地不对,理不对,行愿没有到,功德没有圆满。换句话说,见地为什么不到呢?是修证没有到,行愿没有圆满。行愿为什么没有到?功德也没有圆满呢?因为见地、修证有问题。三位一体,不可分的。
  以后,我们会花一点时间,修正打坐盘腿的姿势。刚才我看见几位坐在那里,姿势都有问题,外姿尚有不对,何况内在。
  《法华经》与《楞严经》为佛教的两大经典,但我们今天讲课并不限于禅宗,也用不着走禅宗的路线。我们学佛应选对修证有利的路子走,管他禅不禅,不要有门户之见,不要认为禅是至高无上的,也不要以为有哪一个宗派是至高无上的。所谓宗派的分别,都是方法的分别,基本上仍是一样。
  《法华经》与《庄子》一样,是讲故事的。现在人认为,《庄子》专说一些无边际的话,是一些幻想,这是错误的。所谓寓,就是寄,有寄托的,等于打丫头骂小姐,是有对象的,不是乱讲。最近百多年来,翻译的西方儿童故事、小说,很多都是先由日本翻泽,再传过来。比如哲学这名词,也是日本翻译过来的。如此一来,这些幻想小说,就借用了《庄子》的“寓言”,所以年轻同学先读了《伊索寓言》,然后再看《庄子》,也是寓言,就认为与西方的幻想小说一样,这也是因果颠倒了。
  《法华经》是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几乎找不出其他东西来。可是你要注意啊!这本经典自南北朝以来,影响中国文化非常巨大。《神僧传》、《神尼传》的这些高僧们,修法与《法华经》有密切的关系,与禅宗也大有关系。
  《法华经》的《序品》,把最重要的摆在前面。佛这次讲经不同了,又是放光,又是动地,高明的弟子知道,佛这次要说大法了。但是有五千比丘,过去也跟佛很久了,反而走了,不要听,觉得佛今天说得不对,认为过去的才对。因为佛过去讲的是断惑证真,断去烦恼、妄想,证得真如自性。这是小乘佛法,所谓四谛、十二因缘等等的法门,可以证得罗汉果。但是佛今天却用另外不同的说法,因此这五千比丘、比丘尼就走了。换句话说,他们落于小乘道,走小路,只晓得空,还谈不上妙有,不晓得缘起法门,佛经上称为——焦芽败种。芽烧焦了,种子不能发,结不成果。这五千弟子走时,佛默然,让他们走,也没说什么。走了以后佛说:“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意思是,留下的这些人,是可以承担大法的。
  第一品——“东方现瑞”,这是我定的名称。原始的翻译没有分品(佛经称品,普通书籍称章)。例如:《金刚经》三十二品,是昭明太子将其按品分章,当佛经讲一个法门时,有时提的是西方,比如讲净土宗,一定提西方;《法华经》讲东方现瑞。这是什么理由呢?又是一个话头。什么叫话头?这就是话头。
  参话头,大家不要搞错了,以为是拿个小问题,在心里嘀咕,一天到晚嘀咕,以为这样叫参话头,这样是闹笑话。佛经就是个大话头,为什么从东方现瑞?讲到涅盘境界才是西方现瑞。喜欢研究《易经》的朋友,对这个方位的道理,要多注意,这是相关的,不是偶然的。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所以那五千比丘非退席不可,听不下去。那些比丘专门出家修道,结果佛讲真正的佛法就在世间,也不离出世间。世间与出世间无所不在。“是法住法位”合于道,本来在的。“世间相常住”永远合于道,不一定出世才能够成道。
  “世尊知我心,;拔邪说涅盘。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
  首先舍利弗向佛说:我错了,世尊晓得我的程度。当时我一切的邪念、妄念去得千干净净,以为这就是涅盘。小乘到这里,的确是涅盘的最高境界。不要看不起小乘佛法,大乘佛法是要以小乘佛法为基础。我们讲修证,这个第一步没做到,还是不行啊!舍利弗是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再求进步,所以认错。
  舍利弗说:我在修持的过程中,完全停掉了邪念,达到了空的境界,“于空法得证”。我们常说四大皆空,只是理念上达到。你肚子饿时,明知四大皆空,以还会觉得饿?冷起来,你说四大皆空,冷也空,不错,理沦上是“性冷真空,性空真冷”,但是不穿衣服,你就受不了,那是什么理由?佛法不是光讲理论。所以舍利弗报告说:当时我证到了那个空的境界,自己认为已经得道了,到了涅盘境界佛的果位。现在晓得错了,这不是真的证人大涅盘。
  大家从佛学的学理,晓得空也叫涅盘,是罗汉境界。做到了万缘放下,一念不生,绝对空的境界,那个叫作“有余依涅盘”,不是最高的果位。所谓果位,拿现在来讲,就是效果、成果。为什么叫作“有余依”?那是说虽然做到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但是那一个业力根源的念,为万缘的种子依然还在,只是没有爆发而已。碰到其他因缘的刺激,还是会爆发的,因为种子习气都在。所以最高的罗汉境界,可以了分段生死,还不能完全超越变易生死。所以严格说,也不能了分段生死,只能够在生死的过程上,请长假而已。可以历经八万四千大劫都在定境中,以我们来看,是八万四千大劫,但在他本身而言,只是一弹指之间罢了。
  这点不晓得你们有没有经验,定了几个钟头,一出定觉得眼睛只闭了一下,以为只有两三分钟,事实上,几个钟头过去了。所以时间是相对的,八万四千大劫,也只在一弹指之间而已。
  憨山大师三十岁的时候,同妙峰禅师上五台山住茅蓬,当时见万山冰雪,四周寂静,正好修行。后来天暖冰消,涧水冲激,其声如打雷一般。憨山大师在静中闻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感觉非常喧扰,就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
  于是他就自己一个人,到溪水的独木桥上,天天去坐在上面。有一天,坐在桥上,忽然忘身,音声也没有了,从此以后才人流亡所/L所不动,觉得响声没有了,再也不为声音所扰了。
  可是有一次,在乎阳太守“胡公”皈依弟子家里,他说:“我休息一下。”就在床上一坐,一直坐了五天。家里仆人叫不醒他,直到五天后,这个皈依弟子从外面回来,拿引磬一敲,憨山大师才出定,但不晓得自己在什么地方。这又是个话头——无记。不过稍过一会儿,他又知道自己在哪里了。
  憨山大师就在这个境界上。但是,这还不是究竟。所以他自己讲:“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这也就是走禅的路线。什么是荆棘丛,心里头乱七八糟,妄想多。像置身于荆棘丛中,到处是刺人的荆棘,还不算太难。他说,心里乱糟糟的,能够把它一下放下了,当然很困难,但还不是最难。最难的是什么?当你功夫到了一个程度,坐起来心里头觉得清清明明,空空洞洞的,往往就以为这个就是了,其实,落在小乘果。舍利弗所讲的,就是这个境界。这时候要想转过来,非常难,难得很。
  我劝你们要常看《憨山大师年谱》,尤其是出家的同学,别人修持的经过,讲得确确实实,可以启发你们。当然人家学问好、佛学好、修持好,样样都好,无一不好。他除了注解儒家《大学》外,《中庸》、《老子》、《庄子》也曾注解;还有奇门遁甲、地理风水、阴阳八卦、算命等,无所不通。这么一个和尚,难怪轰动当时。这一段同舍利弗所讲的有关,所以才提出来讲一讲。
  《法华经》的《序品》里头,有好多话头要参。为什么那些弟子们,还没等佛开口,就晓得听不下去了?可见那五千比丘并不简单。他们一看情况不对了,认为自己走出世的路子,学空就好,不想再听其他的了,也算是有先见之明。这是什么理由?佛的这些话,都在五千比丘退席以后讲的。
  理,不是普通研究道理的理,是从止观、观心的理论,进而悟道。行人包括十戒,以及菩萨的行愿,也就是在做人处事中,注意自己起心动念的一点一滴,以此证道、悟道。禅宗的宗旨,特别注重行人。但后世研究禅宗的人,有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将禅宗指导学人轻快幽默的教授法,当成了禅。比如这个来一喝,那个来一掌,尤其以为禅宗是见花而悟道的。殊不知那都是教育法的一种偶然机用,不是禅的真正中心。真正的中心,是达摩所提出来的行人。
  参公案是把古人悟道的经过,仔细研究一番,然后回转来于自己心地上体会。应该怎么走?如何才能相符?都要会之于心,二祖去见达摩祖师时,把自己膀子都砍了,他这样精诚求道的事迹,我们都晓得,但却极少有人注意到,二祖在出家以前,学问已经非常好,是个大学者。他在山东一带讲《易经》,信仰他的人很多。后来,他觉得这个学问,并不能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等到再看了《般若经》以后,他认为宇宙人生的真谛在佛法中,于是就出家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