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 (全4册)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 (全4册)

正版全新,有现货!

420 7.0折 598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徐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武斌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1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2-07-22

退伍兵诚信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武斌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1
  • 版次 1
  • ISBN 9787218153384
  • 定价 59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00页
  • 字数 2,300.000千字
【内容简介】
本套书共4卷,是一套展现中华文化接受、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学术通史著作。以时间为轴,从中华文化源起到19世纪中期,分四个时期来全面系统叙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接受和吸收多民族文化的基本史实。各个不同时期分卷中,涵盖了该时期物产、宗教文化、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社会思潮等的文明互鉴,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海外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完整图景。
【作者简介】
武斌,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特聘教授。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已出版著作数十种,近年出版的主要有:《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故宫学与沈阳故宫》《丝绸之路全史》《孔子西游记》等。
【目录】
卷 中华文化与海外的早期接触

前言

导论 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1.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华文化史

2.交流与互动: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

3.“东”与 “西”:中华文化的外部世界

4.“路”与 “人”:文化交流的载体

5.全方位、多层面的文化交流

6.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鸟瞰

二、相遇、接受、互动与融合

1.中华文化中的 “世界文化”

2.文化交流的选择性与本土化

3.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激荡

4.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与创造性

章 中华文明与世界的早期联系

一、早期世界的文化版图及中国的位置

二、中华文化的原生性与世界文化发生期的基本格局

1.原生型文化时期的中华文化

2.“轴心时代”与 “文化的突破”

三、欧亚大陆的早期交流

1.早期中外交通的古史传说

2.史前中外交流的痕迹

3.小麦的引进与五谷丰登

4.马牛羊的引进与六畜兴旺

5.草原丝绸之路

6.“玉石之路”与西玉东进

7.“青铜之路”与中国青铜文化起源  

8.马车从西方驶来

四、商周时期对海外文化的吸收

1.商周的对外文化联系

2.周穆王 “西狩”与文化交流

3.春秋战国时期的中西交通

4.西域乐舞艺术在中国的初传

5.动物纹饰风格的南下  

6.“胡服骑射”与中国骑兵

五、站在全球史的角度看早期中华文明

第二章 秦汉到南北朝的海外交通

一、秦汉时期的文化开放与海外交通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概念  

2.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

3.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

4.从西方走向东方

三、海上丝绸之路

1.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概念  

2.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3.从西方驶向东方

4.六朝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经略

5.朱应、康泰报告的南海事情

6.历代 《异物志》

7.中国与朝鲜、日本的早期交通

四、早期中国人的世界观

第三章 西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中国历史地理上的 “西域”

二、汉魏北朝在西域的经略

1.张骞初通西域

2.张骞给汉武帝的出使报告

3.汉朝在西域的经略  

4.魏晋及北朝在西域的经略  

5.董琬给魏太武帝的出使报告  

6.汉魏晋南北朝史籍所载的 “西域”

7. 汉代文学对西域的奇异想象  

三、“胡人”与西域文化的传播

1.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胡商

2.胡人在中原的活动  

3.胡人带入中原的文化习俗  

四、传入中国的西域物产(一)

1.“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2.传入中国的西域纺织品  

3.传入中国的珍玉奇石

4.传入中国的西域植物

5.传入中国的西域香料  

6.传入中国的奇兽珍禽

7.传入中国的玻璃制品

五、西域乐舞艺术在中国的传播 (一)

1.传入中国的西域幻术

2.受西域影响的百戏艺术

3.西域乐舞在中国的传播

4.苏祗婆传 “五旦七声”

5.传入中国的西域乐器

6.石窟及考古所见的西域乐舞  

六、波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1.中国与波斯的交往与贸易

2.波斯锦及其织造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3.波斯甲骑具装的东传及应用

4.中国出土的波斯银器与银币

5.狮子艺术意象在中国的传播  

第四章 印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古代的中印交通与往来

1.中国与印度的早期交通  

2.西南丝绸之路

3.中国人早期所知的印度及中印两国的人员往来  

二、印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1.输入中国的印度商品

2.印度棉花传入中国

3.海贝的传入与中国早期货币

4.印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5.印度天文学和数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三、印度医药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

1.印度医药学与佛教

2.医王耆婆事迹在中国的流传  

3.印度医药学在中国的传播  

4.入华医僧的医疗活动

5.中国僧医对印度医药学的应用

6.医僧医疗的主要病症

四、扶南与师子国:印度文化东传的中转站  

1.扶南:佛教东被之一大站

2.师子国:海上丝路的要冲

第五章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初传

一、佛教的传播与接受

二、佛教在中国的初传

1.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传说

2.西域:佛教东传的中转站

3.楚王英:中国早的信佛者

4.明帝感梦遣使求法

5.桓帝的祠佛活动

6.笮融 “大起浮图祠”

7.严佛调:早的汉人僧侣

三、佛经汉译事业 (一)

1.佛经汉译:空前的文化壮举

2.部汉译佛经

3 汉末三国的佛经汉译

4.《理惑论》:中国人对佛教的初步理解  

四、佛教在中国的初步流行  

1.佛教在中国初传的存在形态  

2.佛教在交趾的传播  

3.朱士行:西行求法人

五、关于佛教在中国初传的几点认识

第六章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深化

一 两晋南北朝佛教东传高潮

1.佛教在中国大传播的时代契机

2.两晋:佛教东传高潮的起点

3.南北朝:佛教东传史上的黄金时代

4.名士与沙门的交游

二、鸠摩罗什:传播佛法的文化使者

1.接踵而来的西域高僧

2.鸠摩罗什从西域来到长安

3.鸠摩罗什在长安的僧团

4.与鸠摩罗什合作的西域高僧

三、中国僧侣的西行求法运动

1.波澜壮阔的 “留学运动”

2.两晋南北朝的西行僧人

3.宋云、惠生的西行及其行纪

四、法显:天竺取经人

1.法显西行的艰难行程

2.法显带回的佛教经典

3.法显带回的佛教文化信息

4.《佛国记》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五、佛经汉译事业

1.以竺法护为代表的西晋译经事业  

2.“格义”:佛经与中国思想早期接触和融合的形式  

3.东晋时期的译经事业

4.道安对译经的总结和贡献  

5.鸠摩罗什的译经事业  

6.真谛的译经事业  

7.南北朝时期的译经事业

8.《出三藏记集》:佛经汉译的目录学文献  

9.两晋南北朝时期佛经汉译的特点

10.抄经:汉译佛经的流传

11.《高僧传》:佛教东传史的初步总结

六、排斥与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

1.佛教与中国思想的相遇

2.政教冲突的 “礼仪之争”

3.儒佛之间的 “神灭之争”

4.佛教与经学的相互渗透

5.“老子化胡说”

6.佛道之间的 “夷夏之争”

7.佛教文化对道教的影响

8.《弘明集》:佛教应对文化冲突的文选总集

9.般若学对玄学的影响

10.佛学与玄学的合流:六家七宗

11.中国佛教学者对佛典的研习和阐释

12.中国佛教学者的 “师说”

13.关于佛儒道交涉的几点认识

七、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佛教传入与中国音韵学的发展  

2.“永明体”与 “玄言诗”

3.诗僧与僧诗  

4.汉译佛经的文学成就

5.“本行文学”与 “本生文学”

6.佛教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八、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佛教造像艺术的东传

2.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3.佛教绘画艺术的传播与影响

4.佛教石窟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5.佛教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影响

6.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初传

7.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

8.永明七年 “佛教音乐研讨会”

第七章 中国与希腊罗马文化的接触  

一、中国与古希腊文化的接触

1.来到西域的希腊文化

2.张骞带回的希腊文化 /

3.犍陀罗艺术在中国的传播

4.考古所见希腊文化

二、中国与罗马:两大帝国的遥相呼应

1.大陆两端的相望

2.甘英 “穷临西海”

3.安敦使团的中国行

4.中国史籍有关罗马的记载

5.传播到中国的罗马物产

 

第二卷 大唐盛世与全面开放

第八章 盛唐时期的全面开放

一、唐朝的中外交通与交往

1.盛唐文化与世界文化  

2.唐代的中外交通

3.唐朝的全面对外开放  

4.长安:国际化的文化大都市

二、隋唐两朝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经略

1.隋唐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2.常骏出使赤土国

3.唐朝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经略

三、唐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1.隋唐的对外贸易  

2.广州:“利兼水陆,瑰宝山积”

3.唐代其他外贸港口城市的繁荣

4.唐朝的外贸管理制度

四、隋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九章 “胡人”与 “胡风”

一 外侨与唐代社会

1. 唐朝的外侨群体

2. 唐代外侨的来源

3. 唐代外侨的身份和活动 

4. 唐朝对外侨的管理  

5. 住唐外侨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二 “胡人”带来的 “胡风”

1.长安胡化盛极一时 / 072

2.“女为胡妇学胡妆”

3.“胡饼”与 “鬻饼胡”

4.“胡姬”与 “酒家胡”

三、唐代艺术中的异域情调

第十章 西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隋唐与西域的交通与交流  

1.隋朝对西域的经略

2.《西域图记》与隋代西域交通

3.唐朝对西域的经略

4.唐代的丝绸之路

5.西域国家与唐朝的交聘往来

二 传入中国的西域物产 (二)

1.形形色色的西域物产

2.对外来物产的奇异想象

3.“明霞锦”与 “冰蚕锦” 

4.胡商与珠宝

5.唐朝的外来植物

6.葡萄酒酿造技术在中国的传播5

7.胡商与香料贸易

8.“年年买马阴山道”

三、西域医药学在中国的传播

1.输入中国的胡药

2.中国医生对胡药品质的肯定  

3.传入中国的西域药方

4.回鹘医药学在中原的传播

四、西域乐舞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二)

1.龟兹乐舞在中原的传播

2.风靡唐朝的 “三大乐舞”

3.高昌乐舞在中原的传播

4.西域乐舞在唐朝的流行和影响

5.《秦王破阵乐》:西域与中原乐舞的合璧

6.活跃在唐朝的西域艺术家

7.西域艺术影响的唐朝散乐和杂技

第十一章 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波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1.萨珊王朝与唐朝的交通往来

2.萨珊王朝金银器在中国的流传

3.波斯天文历算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4.马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

二、大食与唐朝的交通往来

1.唐朝与大食的交往

2.唐朝与阿拉伯的交通与贸易

三、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1.传入中国的阿拉伯物产

2.“猛火油”和 “大食刀”

3.传入中国的阿拉伯造船技术

4.《经行记》所记阿拉伯事

第十二章 “三夷教”在中国的传播

一、祆教在中国的传播

1.祆教在中国的初传

2.祆教在唐代的流传

3. 祆教在宋代的流传

4. 祆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

二、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

1.摩尼教在中国的初传

2.回纥与摩尼教在中国的兴衰 /

3.摩尼教的中国化:吃菜事魔和明教

三、景教在中国的传播

1.唐以前基督教入华的传说

2.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3.来华传教士对景教碑的研究与宣传

4.景教在中国的流传

5.景教在唐代社会中的活动

6.景教经典的传译及其对儒释道语词观念的借鉴 

7.景教徒借医传教

8.景教在文化传播上的贡献

四 “三夷教”兴衰论说

第十三章 印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唐代的中印交通往来

1. 唐代的中印交通

2. 王玄策四次出使中天竺

二、印度物产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1.传播到中国的印度物产

2.制糖法在中国的传播

3.印度天文历算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4. 活跃在唐朝的 “天竺三家”

5. 印度双陆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三、印度医药学在中国的传播 (二)

1.义净对印度医药学的介绍

2.印度眼科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3.传入中国的印度药物和药方

4.孙思邈对印度和西域医药学的接受和吸收

5.《外台秘要》与印度药方

6.印度医学对中国养生保健习俗的影响

四、骠国对唐朝的献乐外交

1.缅甸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骠国向唐朝的献乐活动

第十四章 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及其中国化

一、隋唐中国佛教的大发展

1.佛教在隋唐的发展

2.佛教与朝廷的接触

3.长安:世界的佛教中心

4.隋唐时期来华的外国僧侣

二、蓬勃发展的西行求法运动

1.唐代的西行求法僧人

2.悟空:从军人到沙门

3.慧超与西行求法的新罗僧人

三、玄奘的求法活动

1.玄奘西行的历程

2.玄奘在印度的佛教活动

3.玄奘回国后的弘法事业

4.《大唐西域记》及其学术价值

四、义净的求法活动

1.义净的西行求法活动

2.义净回国后的弘法活动

3.《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与 《南海寄归内法传》

五、佛经汉译事业 (三)

1.隋代的译经事业

2.彦琮的翻译理论:“八备十条” 

3.玄奘的译经事业

4.玄奘的译场与助译僧

5.义净的译经事业

6.“开元三大士”与佛经汉译

7.唐代译经事业的兴盛

8.唐代译经的国家体制

9.隋唐的佛经编目

10.道宣对佛教文献学的贡献

11.佛经的收藏

六、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

1.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

2.唐代佛教八大宗派

3.佛教制度和生活的中国化

4. 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七、排斥与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涉 (二)

1. 隋唐两朝的三教并行

2. “三教论衡”辩论会

3.佛道之争与相互融合

4.儒学与佛教的合流

5.三教合流与佛教的发展

6.唐代的排佛思潮

7.会昌毁佛:国家对外来文化的抗拒

八、佛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1.唐代文人的崇佛之风

2.士大夫与僧人的交游

3.寺院与唐诗创作

4.唐诗中的佛教审美趣味

5.诗僧的创作成就

6.俗讲:通俗的佛教文学

7.从 “俗讲”到 “变文”

8.佛教对中国俗文学的影响

9.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九、佛教对唐代艺术发展的影响

1.唐代寺院壁画的繁荣

2.尉迟乙僧与于阗画派

3.“吴带当风”与 “水月观音”

4.佛曲及其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十、佛教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影响

1.佛教对中国人日常生活观念的影响

2.佛教与中国民间信仰

3.佛教与中国节日习俗

4.佛教与中国娱乐习俗

十一、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在东亚的传播

 

第三卷 中西交通与文化互鉴

第十五章 宋代海外交通与文化交流

一、宋代的海外交通与交往

1.宋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态势

2.宋代对外关系的发展

3.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4.宋朝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及贸易关系

二、宋辽与西域国家的交通往来

1.辽朝与高昌回鹘的交往及贸易  

2.宋朝与高昌回鹘的交往及贸易

3.宋朝与甘州回鹘的交往及贸易

4.宋朝与哈剌汗的交往及贸易

5.辽朝与哈剌汗的交往及贸易

三、宋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1.宋代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

2.宋代海外贸易与南海贸易体制

3.宋代的外贸管理体制

4.宋代输入的外国商品

5.宋代都市的洋货风尚  

6.宋代输入的外国香料

四、宋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1.周去非 《岭外代答》

2.赵汝适 《诸蕃志》

第十六章 元代的东西方大交通

一、蒙古西征与东西文化的交汇

1.三次西征与四大汗国

2.“大汗给予的和平”

3.元代海上丝绸之路

4.元朝与东南亚的交往

5.元朝与印度的交往

二、元代繁荣的对外贸易

1.元代的对外贸易

2.元代的进口商品

3.泉州:“天下货仓”

4.“到东方去寻求财富”

三、中西文化的大交汇

四、元人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扩大

1.耶律楚材与 《西游录》

2.丘处机与 《长春真人西游记》

3.常德 《西使记》

4.周达观与 《真腊风土记》

5.汪大渊与 《岛夷志略》

6. 陈大震与 《大德南海志》

第十七章 宋元时期的外国移民

一、留居宋朝的外国商人

1.“蕃客”与 “蕃坊”

2.富甲一方的蕃商  

二、犹太人与犹太教

1.关于犹太人入华

2.开封犹太人及其被同化

3.犹太教的传入与衰落

4.元代犹太人的活动

三、色目人:“皆以中原为家”

1.形形色色的 “色目人”

2.元代入华的西域工匠

3.阿尼哥对元代建筑和雕塑的贡献  

4.关于 “回回”的概念

5.从色目人到回回民族的形成

6. 活跃在中西之间的回回商人  

第十八章 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宋辽与阿拉伯的交通往来

1.宋朝与大食的交往

2.宋朝与大食的贸易

3.三佛齐:宋朝与大食交往的中转站  

4.辽朝与大食的交往及贸易

三、元朝与伊儿汗国的交往

四、阿拉伯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1.“西域仪象”与 “回回司天台”

2.《万年历》与 《回回历》

3.传入中国的阿拉伯天文学书籍

4.明初译介的回回天文历法典籍

5.阿拉伯数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6.阿拉伯地理学与 《元大一统志》

7.“回回炮手”与 “回回炮”

8. 蒸馏酒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五、阿拉伯医药学在中国的传播

1.阿拉伯的医学成就

2.回回医生在中国的医疗活动

3.传入中国的阿拉伯药物与方剂

4.中国学者对阿拉伯医药学的研究

5.《回回药方》:中阿医学的融合

六、阿拉伯艺术在中国的传播

1.阿拉伯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2.青花瓷:中阿文化交融的结晶

3.“亦思替非”与回回国子学

4.回回与元代珠宝业

第十九章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初传

1.中国早期对伊斯兰教的了解

2.伊斯兰教初入中国

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穆斯林的发展与伊斯兰教的传播

2.遍布各地的清真寺

3.元朝对伊斯兰教的尊重与管理

4.伊斯兰教的中国化

5.明代穆斯林的华化  

6.明朝对伊斯兰教的宽容政策

7.明初学人对伊斯兰教的记述

8.《古兰经》的流传与汉译

第二十章 也里可温教在元朝的传播

一、元帝国与罗马教廷的来往

1.关于 “长老约翰”的传说

2.罗马教廷与元帝国接触的努力

3.柏朗嘉宾出使蒙古

4.鲁布鲁克出使蒙古  

5.马可·波罗父亲和叔父联络教廷的使命

6. 景教徒拉班·扫马的西行

二、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

1.孟高维诺在中国的传教活动

2.鄂多立克的东游与传教

3.马黎诺里在中国的传教活动

三、景教在元朝的复兴

1.景教在蒙古统治阶层的渗透与影响

2.景教在中国内地的传播

3.景教在元朝的 “四大教区”

四、也里可温教兴衰简论

1.也里可温教传播过程中的宗教冲突  

2.元朝的宗教宽容政策

3.关于也里可温教衰亡原因的讨论

第二十一章 佛教文化东传的余绪

一、中印僧人的你来我往

1.宋代来华的印度僧人

2.宋代僧人的印度之旅

二、佛经汉译事业 (四)

1.宋朝对译经事业的支持

2.宋代的译经师与译经院体制  

3.赞宁的译经理论:“六例”

4.宋元的经录编纂

5.大藏经:宏大的文化工程

三、佛教对宋代文化的影响

1.禅宗与宋代诗词创作

2.从 “变文”到 “宝卷”

3.佛学对理学的影响

四、印度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十二章 明至清前期的对外交往与文化交流

一、明至清前期的对外交往与海外贸易

1.明朝的外交政策与对外交往

2.“四夷馆”与 《华夷译语》

3.明代的朝贡贸易

4.明朝海禁的时严时弛

5.清前期的对外贸易

6.“一口通商”与 “十三行”

二、郑和下西洋与文化交流

1.郑和下西洋 / 368

2.郑和下西洋的成就 / 375

3.《郑和航海图》

4.下西洋 “三书”

三、新航路的开辟与西方人的东进

1.历史大变动中的西方世界

2.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3.葡萄牙与中国的初接触

4.澳门:中西文化的 “交接处”

5.接踵而来的各国东印度公司

四、全球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1.全球贸易体系中的中国与欧洲 / 414

2.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 420

3.输入中国的欧洲商品 / 430

五、明至清前期对世界的认识

1.《大明混一图》与明初的海外知识 / 432

2.黄衷 《海语》

3.郑晓 《皇明四夷考》

4.严从简 《殊域周咨录》

5.张燮 《东西洋考》

6.樊守义西行欧洲与 《身见录》

7.谢清高 《海录》

第二十三章 东南亚与中国的贸易及文化交流

一、中国与朝鲜半岛的交往与贸易

1.唐朝与新罗的往来

2.宋朝与高丽的交通、贸易及文化交流

3.元朝与高丽的交往及贸易

4.明清与朝鲜的交往和贸易

5.明清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二、中国与日本的交往及贸易  

1.唐朝与日本的往来及贸易  

2.宋元与日本的交往及贸易  

3.明清与日本的交往和贸易

4.明人对日本的认知和研究

三、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交往及贸易

1. 中国与越南的交往和贸易

2. 明清与泰国的交往

3. 满剌加: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4. 中国与菲律宾的交往与贸易

5. 明清与缅甸的交往和贸易  

6. 明清与柬埔寨、老挝的交往和贸易  

7. 明清输入的东南亚物产

第二十四章 拜占庭和非洲与中国的交往及文化交流

一、拜占庭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1.拜占庭与中国的交通往来

2.“拂菻僧”入华问题

3.拜占庭文化传播的见证:金币

4.希腊罗马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二、可萨人在中西交通中的作用

1.丝绸之路北道上的可萨

2.中国与拜占庭的中介:可萨汗国

三、唐朝与非洲的文化交流

1.两大文明的初接触

2.早期输入中国的非洲物产

3.唐朝与非洲国家的直接交往  

4.《经行记》和 《酉阳杂俎》对非洲的记载

四、宋朝与非洲的交通和贸易

五、元朝与非洲的直接交往

1.元朝与非洲的交通往来

2.《岛夷志略》对非洲的记述

六、以郑和船队为中心的明初中非关系

七、输入中国的非洲物产与植物

1.输入中国的非洲物产

2.非洲植物在中国的传播和栽培

 

第四卷 大航海与西学东渐

第二十五章 中国与美洲的早期交通及美洲植物的传入

一、“马尼拉大帆船”连接的中国与南美洲的贸易交往

二、美洲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1.玉米

2.番薯

3.马铃薯

4.花生、辣椒及其他

5.美洲农作物引进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中国与美国的早期交通

1.“中国皇后”号的浪漫航行

2.航行在太平洋上的美国商船

3.美国的西洋参和毛皮贸易  

第二十六章 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一、耶稣会来华传教的先行者

1.耶稣会来华传教的缘起

2.沙勿略:耶稣会传教士的开路人

3.早期传教士入华的努力

4.澳门:向中国传教的据点

5.范礼安:“耶稣会传教团之父”

6.罗明坚:“三年水路到中华”

7.《天主实录》:部中文教义书  

二、利玛窦:沟通中西文化人

1.从罗马到北京:利玛窦的旅程

2.利玛窦与中国学者的交往

3.身后哀荣与钦赐墓地

4.利玛窦在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方面的贡献

5.关于 《天主实义》

6.关于 《利玛窦中国札记》

三、相继而来的传教士

1.耶稣会传教士

2.“国王的数学家”

3. 其他修会的来华传教士  

四、本土化的传教策略

1.耶稣会的传教策略

2.“利玛窦规矩”

3.利玛窦传教策略的争论与继承

4.艾儒略在福建的传教事业

5.艾儒略在福建的积极追随者  

五、儒家基督徒

1.所谓 “儒家基督徒”

2.徐光启:中国天主教徒的早形象

3.李之藻、杨廷筠等奉教学者

六、天主教在晚明的挫折与发展

1.天主教与佛教的碰撞

2.“南京教案”:对天主教的次打击

3.汤若望在晚明的活动  

七、清初天主教的发展

1.汤若望与顺治皇帝

2.历法之争与 “康熙历狱”

3.康熙早期对天主教的宽容

4.位中国主教罗文藻

5.关于 《圣经》的早期翻译

八、“礼仪之争”与文化冲突

1.“礼仪之争”

2.禁教时期天主教的暗中流传

九、余论: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文化意义

1.天主教传播的挫折与文化冲突

2.天主教与佛教在中国传播之比较

第二十七章 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学术传教”与传教士的学者品格

1.传教士的 “学术传教”策略

2.传教士来华的科学文化背景

3.传教士的学术修养

4.礼品:西方物质文明成果的展示

5.传教士所传之 “西学”

二、传教活动与西书引进

1.“哑式传教法”与传教士的著译活动

2.传教士著译活动的成果及书目

3.七千部西书入华

4.《天学初函》及西学丛书

三、西方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历法改革

1.明末援西法改历之议

2.历局的创建与历法改革

3.《崇祯历书》及其历史价值  

4.徐光启的科学发展规划

5.关于哥白尼学说的传播问题

6.《时宪历》与 《西洋新法历书》

7.南怀仁与天文学仪器的制造

8.在钦天监任职的传教士

9.戴进贤传播西方天文学

10.传教士对中国天文学的研究

11.中国学者对西方天文历法的研究

四、西方数学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

1.《几何原本》的翻译  

2.《圜容较义》对几何学的介绍

3.《同文算指》与笔算知识的介绍

4.三角学及其他数学知识的介绍

5.西方数学的影响及中国学者的研究

6.手摇计算机和其他数学仪器

7.蒙养斋:康熙的 “皇家科学院”

五、西方物理学和机械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1.望远镜与《远镜说》

2.孙云球与《镜史》

3.郑复光与《镜镜詅痴》

4.《泰西水法》与水利机械技术的传播  

5.南怀仁介绍的机械技术

6.《远西奇器图说》

7.《坤舆格致》与地矿学知识的传播

六、“自鸣钟”的流传与制钟业的发展

1.西洋 “自鸣钟”的传入

2.“自鸣钟”在中国的流行

3.清宫里的做钟处

4.早期民间的钟表制造业  

5.中国部钟表著作

七、西方制炮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

1.“佛郎机铳”的引进与仿制  

2.“红夷大炮”的引进与应用

3.孙元化与 《西法神机》

4.汤若望铸炮与 《火攻挈要》

5.清军中的红夷大炮

6.南怀仁督造火炮

八、西方地理学和世界地理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1.利玛窦世界地图的流传与影响

2.利玛窦世界地图的内容  

3.艾儒略的 《职方外纪》

4.南怀仁的 《坤舆全图》

5.新地理知识的认知与影响

6.全国地图测绘与 《皇舆全览图》

7.蒋友仁与 《乾隆内府舆图》

九、西方医药学在中国的传播

1.传教士的医事活动

2.方济各会士所建药房和医院

3.《性学觕述》介绍的西方医学  

4.清宫中的西药

5.药露及其制法在中国的传播  

6.《本草补》所记之西药

7.西方解剖生理学在中国的传播

8.中国医家对西方医药学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十八章 西方哲学艺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西方哲学和伦理学在中国的传播

1.对托马斯·阿奎那哲学的引述和介绍

2.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介绍

3.对西方伦理学的介绍

4.利玛窦的《交友论》

5.卫匡国的 《逑友篇》

6.《七克》对天主教伦理学的宣传

二、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1.“古翼琴”与 《西琴曲意》

2.进入宫廷的西方音乐家

3.《律吕纂要》与 《律吕正义》

4.天主教音乐的流传

三、西方美术在中国的传播

1.传教士带来的天主教绘画

2.游文辉与倪雅谷:早的中国油画家

3.艾儒略与 《天主降生出像经解》

4.郎世宁:进入宫廷的西方画家

5.其他 “宫廷洋画家”

6.一时之盛的郎世宁画风

7.年希尧的 《视学》

8.西画东渐对文人画的影响

9.曾鲸与波臣画派  

10.西洋绘画影响的 “史贝霖画风”

11.钱纳利在广东的绘画艺术活动

12.流行一时的 “钱纳利画派”

13.西洋画风影响下的 “外销画”

14.外销瓷的西洋化

四、西方建筑艺术在中国的传播

1.天主堂体现的西方建筑艺术

2.圆明园中的西洋楼

3.西方建筑艺术对民间建筑的影响

五、西方文学与语言学在中国的传播

1.《伊索寓言》的选译  

2.《西字奇迹》与 《西儒耳目资》

3.西学东渐与新词汇的出现

第二十九章 中国社会对西学东渐的回应

一、西学东渐在中国的风云际会

1.西学传播的社会文化氛围

2.士大夫与传教士:东西君子之会

二、中国学界对西学的回应

1.“西学热”与反西学思潮  

2.明清之际的反西学思潮

3.“西学中源”说与 “礼失求野”说

三、西学东渐之观察

1.中国之 “西方”

2.相遇与相识:互相的启蒙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