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硬度学
全新正版未拆封
¥
293.67
6.3折
¥
46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张英泽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1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10-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英泽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1
-
版次
1
-
ISBN
9787117324267
-
定价
46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铜版纸
-
页数
485页
-
字数
851千字
- 【内容简介】
-
基于骨骼生物力学性能的对称性和标本获取的难易程度不同,除舌骨、听小骨、尾骨和足部14节趾骨外,每具尸体标本中轴骨和右侧附肢骨均被收集用于本研究的维氏显微硬度测定。本书分为19章、87节,共绘制710幅图,将全身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根据部位的不同,进行分类总结。依次为肱骨、尺桡骨、股骨、胫腓骨、脊柱、骨盆环及髋臼、手部、足部、髌骨、锁骨、肩胛骨、胸骨和肋骨、颅骨共计13章。并在本书的后几章节中针对临床医师关心的几方面,如骨硬度与骨强度、骨质量的关系,骨硬度与骨质疏松、内固定、3D打印、法医学均进行了探讨。
本研究共制备1071片骨骼试样标本,选取了3897个测量区域,其中皮质骨测量区域为2511个,松质骨测量区域为1386个。共计测量压痕数量为19995个,其中皮质骨压痕数量为12630个,松质骨压痕数量为7365个。全身硬度值的变化范围是4.7~73.0 HV。颅骨的枕骨硬度值,硬度范围是31.2~69.5 HV,平均硬度为47.29±7.31 HV;骨盆环的骶骨硬度值,硬度范围是21.3~37.9 HV,平均硬度为24.44±2.66 HV。为进一步明确同一骨骼上不同部位骨硬度的变化规律,我们将每根长骨人为划分为近端、骨干、远端三节段;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依据其生理位置不同,选取合适部位获取骨骼试样标本,进而发现全身硬度值的节段为胫骨体部,硬度范围为36.50~65.40 HV,平均硬度为51.20±5.37 HV;硬度值的节段为骶骨II区,硬度范围为15.00~29.60 HV,平均硬度为21.57±2.93 HV。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成人自身骨骼硬度变化的普遍规律,即骺区是同一骨骼的硬度薄弱区,个体化结论为胫骨中下1/3是全身骨骼硬区域。
这本书图文并茂,便于查找每个部位的数据,是广大相关科室医师及学生的一本之书。对于指导骨科、脑外科、口腔科、胸外科等相关科室的临床手术,特别是内固定技术,还有法医学鉴定等均有重要意义。这本书为相关科室的临床医生提供了临床手术影像以及为法医鉴定方面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 【作者简介】
-
张英泽,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ofcoloradoschoolofmedicine)客座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陆军军医大学骨科客座教授和西南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创伤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创办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杂志和journalofboneandjointsurgery中文版杂志并担任编辑,担任orthopedics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临床医生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和临床外科杂志副编辑。主持、参与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等重量和省部级课题40余项。培养130余人,其中博士70余人。以通讯作者和作者发表700余篇,其中sci收录160余篇(单篇优选if:17.686)。获得授权专利17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6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10项获注册证并转化,其中3项同时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注册。主编、主译学术专著28部,包括临床创伤骨科流行病学临床创伤骨科血管损伤学临床创伤骨科学骨科手术径路等。其中临床创伤骨科流行病学是世界上部创伤骨科流行病学专著,2012年由德国thieme出版社购买版权,译成英文向全世界发行。担任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外科学副主编、高等院校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外科学副主编和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规划教材骨科学副主编。先后获得20余项重量和省部级奖励,作为完获技术发明1项、科技进步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项、河北省技术发明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3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入选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荣获“优选工作者”(劳模)、“五一劳动奖章”“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靠前医生”“教师”“院长”“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师奖”“河北省省管专家”“河北省高端人才”“河北省发明者”等荣誉称号,享受院特殊津贴。
- 【目录】
-
章 论
节 骨硬度概念
第二节 骨骼系统的力学特
第三节 骨硬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第四节 骨硬度研究意义
第五节 硬度测量方
第六节 骨显微硬度的研究方
第七节 研究结果
第二章 肱骨骨硬度
节 概述
第二节 肱骨近端骨硬度
第三节 肱骨干骨硬度
第四节 肱骨远端骨硬度
第三章 尺骨和桡骨骨硬度
节 概述
第二节 尺骨和桡骨近段骨硬度
第三节 尺骨和桡骨干骨硬度
第四节 尺骨和桡骨远段骨硬度
第四章 股骨骨硬度
节 概述
第二节 股骨近端骨硬度
第三节 股骨干骨硬度
第四节 股骨远端骨硬度
第五章 胫骨和腓骨骨硬度
节 概述
第二节 胫骨近端骨硬度
第三节 胫骨体部骨硬度
第四节 胫骨远端骨硬度
第五节 腓骨近端骨硬度
第六节 腓骨体部骨硬度
第七节 腓骨远端骨硬度
第六章 脊柱骨硬度
节 概述
第二节 上颈椎骨硬度
第三节 下颈椎骨硬度
第四节 胸椎骨硬度
第五节 腰椎骨硬度
第七章 骨盆环和髋臼骨硬度
节 概述
第二节 髂骨骨硬度
第三节 耻骨骨硬度
第四节 坐骨骨硬度
第五节 骶骨骨硬度
第六节 髋臼骨硬度
第八章 手部骨硬度
节 概述
第二节 腕骨骨硬度
第三节 掌骨骨硬度
第四节 指骨骨硬度
第九章 足部骨硬度
节 概述
第二节 距骨骨硬度
第三节 跟骨骨硬度
第四节 足舟骨骨硬度
第五节 足骰骨骨硬度
第六节 楔骨骨硬度
第七节 跖骨骨硬度
第十章 髌骨骨硬度
第十一章 锁骨骨硬度
节 概述
第二节 锁骨近段骨硬度
第三节 锁骨中段骨硬度
第四节 锁骨远段骨硬度
第十二章 肩胛骨骨硬度
节 概述
第二节 肩胛骨突起部骨硬度
第三节 关节盂骨硬度
第四节 肩胛骨体部骨硬度
第十三章 胸骨与肋骨骨硬度
节 概述
第二节 胸骨骨硬度
第三节 肋骨骨硬度
第十四章 颅骨骨硬度
节 概述
第二节 额骨骨硬度
第三节 颞骨骨硬度
第四节 下颌骨骨硬度
第五节 枕骨骨硬度
第六节 顶骨骨硬度
第十五章 骨强度
节 骨相关生物力学基本概念
第二节 骨强度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如何提高骨强度—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
第十六章 骨硬度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节 骨质疏松症概论
第二节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第四节 骨质疏松症的检查方
第五节 骨质疏松症诊断及鉴别诊断
第六节 骨硬度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进展与相关关系
第十七章 人体长骨骨硬度与内固定稳定的关系
节 资料与方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结论
第十八章 骨硬度与3d打印
节 3d打印技术的骨科应用背景
第二节 人体骨硬度的分布特点
第三节 3d打印与骨硬度的关系
第四节 3d打印的材料选择
第五节 结
第十九章 骨硬度与医学
节 骨科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人体骨硬度特点
第三节 骨硬度与医的关系
第四节 骨硬度在医学应用的
前景与展望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