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20年)
全新正版未拆封
¥
59.98
4.1折
¥
14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梅新林;陈国营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9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10-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梅新林;陈国营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9
-
版次
1
-
ISBN
9787520382137
-
定价
14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88页
-
字数
302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对中国大学智库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以此为基础,从中国大学智库评价的理论建构和学理逻辑出发,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新型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了智库评价“三维模型”FAC,即,维度一之契合度: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认定标准与任务要求相关性与匹配度;维度二之活跃度:衡量决策咨询、媒体网络和学术研究交流的参与表现;维度三之贡献度:从量和质的角度评价智库咨政建言、理论研究成果和智库人才培养结果与呈现状态,以期为中国大学智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本书推出了中国30家著名大学智库(含国家高端智库)、70家重要智库;描绘了中国大学智库的总体面貌、地域、领域等表征。后,本书介绍和分析了中国大学智库参与、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提出了完善中国智库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以促进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更好地发挥大学智库功能和优势。
- 【作者简介】
-
梅新林,1958年生,浙江温岭人。浙江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现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特级专家。兼任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兼文化组组长。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陈国营,湖北蕲春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行政管理系主任、全球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浙江工业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浙江工业大学首届十佳中青年教师,主要从事智库研究、公共政策、地方与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政部部级理论研究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 【目录】
-
部分 中国大学智库的基本理论
章 大学智库是新型智库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3)
节 大学智库是智库体系重要力量 (3)
一 大学智库的基本概念 (3)
二 大学智库是重要的智库组成部分 (12)
三 大学智库是智库高端人才资源的聚集地 (15)
第二节 大学智库是大学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17)
一 大学成果产生的新趋势和特点 (17)
二 社会对大学成果转化的重要需求 (20)
三 大学智库在成果转化中的平台作用 (23)
第三节 大学智库是大学发展的新使命 (26)
一 大学功能新的拓展 (27)
二 大学服务社会的新使命 (36)
三 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 (39)
第二章 中国大学智库发展的优劣势与路径 (43)
节 中国大学智库发展的优势 (43)
一 学科齐全,综合优势明显 (44)
二 人才集聚,思想活跃,独立性强 (45)
三 专业素养高,理论成果丰硕 (48)
四 对外联系广泛,交流与合作活跃 (49)
第二节 中国大学智库发展的短板 (51)
一 学术性的路径依赖 (51)
二 体制机制的约束 (53)
三 成果转化渠道缺乏 (54)
四 大学智库处在发展和探索阶段 (57)
第三节 中国大学智库发展的路径选择 (60)
一 新型大学智库建设要积极依托大学母体 (60)
二 新型大学智库建设要立足学科优势 (61)
三 新型大学智库建设要积极对接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 (64)
四 新型大学智库要坚持特色发展战略 (66)
五 新型大学智库要利用地域和区位优势资源 (68)
第二部分 大学智库评价与“三维模型” FAC
第三章 智库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73)
节 国外智库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73)
一 智库评价的学理基础 (74)
二 智库评价的方法 (82)
三 智库评价的指标体系 (86)
第二节 国内智库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90)
一 智库评价的理论 (90)
二 智库评价的指标体系 (92)
三 国内外智库评价研究的简单评析 (100)
第三节 国内外智库评价的特点?趋势与借鉴 (102)
一 智库评价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102)
二 对大学智库评价的借鉴 (105)
第四章 大学智库评价“三维模型” FAC (108)
节 大学智库评价的原则 (108)
一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109)
二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110)
三 系统性和重要性相结合 (112)
四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114)
第二节 大学智库“三维模型” FAC 的构建与指标体系 (115)
一 大学智库评价逻辑和总体框架 (116)
二 契合度: 智库认定标准与任务要求相关性的评价 (118)
三 活跃度: 大学智库机构和首席专家的表征搜索的评价 (122)
四 贡献度: 咨政建言采纳?理论研究成果?智库人才培养呈现状态的评价 (126)
第三节 大学智库指标权重确定?数据标准化及指数计算 (129)
一 指标权重确定及其方法 (129)
二 大学智库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 (133)
三 大学智库综合评价 (134)
第五章 Wiki?爬虫技术与中国大学智库数据库 (136)
节 大学智库数据库建设对大学智库评价的意义 (136)
一 提升大学智库研究和评价技术手段 (136)
二 汇聚大学智库研究的成果 (138)
三 提升大学智库研究评价的科学性 (139)
第二节 维基技术和爬虫技术在大学智库评价中的应用 (139)
一 维基技术的起源及特征 (140)
二 Wiki 技术应用于大学智库数据库与评价的优势 (142)
三 爬虫技术在智库研究评价抓取信息的优势与局限 (146)
第三节 大学智库的数据库模型设计与数据库建设内容 (152)
一 大学智库的数据库设计理念与模型构建 (152)
二 大学智库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157)
第三部分 中国主要大学智库及其特征
第六章 中国主要的大学智库 (163)
节 中国30 家著名大学智库 (163)
一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166)
二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167)
三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168)
四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169)
五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170)
六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171)
七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172)
八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 (173)
九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174)
十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175)
十一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 (176)
十二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178)
十三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179)
十四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180)
十五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181)
十六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182)
十七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183)
十八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184)
十九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185)
二十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186)
二十一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187)
二十二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188)
二十三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189)
二十四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190)
二十五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192)
二十六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193)
二十七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 (195)
二十八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196)
二十九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197)
三十 清华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 (198)
第二节 中国70 家重要大学智库 (199)
第七章 中国大学智库的主要特征 (267)
节 中国大学智库的地域分布特征 (267)
一 北京市 (270)
二 上海市 (271)
三 浙江省 (272)
四 福建省 (273)
五 天津市(274)
六 江苏省 (274)
七 湖北省 (275)
八 湖南省 (276)
九 广东省 (277)
十 四川省 (278)
第二节 中国大学智库的研究领域特征 (278)
一 聚焦国家治理研究的大学智库 (281)
二 聚焦行业研究的大学智库 (283)
三 聚焦区域发展研究的大学智库 (285)
四 聚焦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大学智库 (287)
五 聚焦文化研究的大学智库 (289)
六 聚焦能源环境研究的大学智库 (292)
七 聚焦“一带一路” 问题研究的大学智库 (294)
八 聚焦安全问题研究的大学智库 (296)
九 聚焦教育研究的大学智库 (299)
十 聚焦民族研究的大学智库 (301)
第四部分 中国大学智库政策参与和政策建议
第八章 中国大学智库公共政策参与 (305)
节 大学智库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 (305)
一 智库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 (305)
二 大学智库参与和影响政策的主要形式 (306)
第二节 大学智库参与和影响政策的主要问题 (315)
一 大学智库参与政策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315)
二 制约大学智库政策参与和政策贡献的主要因素 (318)
第九章 大学智库发展与评价的政策建议 (324)
节 促进大学智库发展的政策建议 (324)
一 提高新型智库契合度,发挥大学智库优势 (324)
二 明确功能定位,坚持特色发展 (326)
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政策研究质量 (327)
四 有效利用媒体网络,增加大学智库活跃度 (330)
五 创新大学智库机制,建立合理激励机制 (336)
六 搭建交流平台,提升国际水准 (339)
七 积极参与决策咨询,提高大学智库贡献度 (340)
第二节 完善大学智库评价的政策建议 (341)
一 发挥大学智库评价的引领作用 (342)
二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344)
三 建立多元化的大学智库评价主体 (344)
四 采用先进的大学智库评价方法与技术 (346)
五 规范评价程序,优化评价环境 (348)
参考文献 (350)
后记(一) 在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 (359)
后记(二) 发展中的新型大学智库 变化中的大学智库评价 (36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