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液压与液力传动/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汽车液压与液力传动/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

全新正版未拆封

26.86 6.0折 45 全新

库存2件

山东济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泽宇、王长周、刘承皓 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0-02

天吾之青豆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泽宇、王长周、刘承皓 编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8
  • 版次 1
  • ISBN 9787302529682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7页
  • 字数 99999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汽车类规划教材。全书共分9章,内容包括汽车电器与电控技术概述、汽车电源技术、汽车起动机技术、汽油机电控喷油技术、汽车排放与点火电控技术、柴油机电控喷油技术、汽车行驶安全电控技术、汽车自动变速电控技术、汽车悬架与巡航电控技术以及汽车故障自诊断技术等。主要介绍电器与电控系统的功能、分类、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与工作特性、控制原理与控制过程等。在每章后面附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问答题共计250余道,并附有参考答案。可谓图文并茂,使用方便。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教材,还可供其他汽车类专业师生和从事汽车运输管理、汽车维修管理、汽车设计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汽车修理工、电工与驾驶人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陈泽宇,男,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博士,副教授。20142015年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迪尔伯恩校区任访问学者。从事汽车动力学控制、新能源汽车节能与安全等科研和工作,近5年发表19篇,其中ci8篇,ei高被引1篇,ei5篇,主持自然科学1项,省部级项目3项,授权发明4项。担任ieee tranaction on automation cience and engineering与 applied energy等靠前期刊审稿人,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精彩内容:

第    3章    动力元件与执行元件    3.1液压泵    液压泵是液压传动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元件。液压泵属于动力装置,它由原动机(如电动机、内燃机等)驱动,把机械能转换成液压能,以液体的压力和流量的形式输入到系统中去。    3.1.1液压泵的基本工作    1. 液压泵的工作    图3?1所示为单柱塞液压泵的工作图。柱塞2装在泵体3中,和单向阀5、6共同形成密封工作腔a,柱塞2在    图3?1单柱塞液压泵工作图    1―偏心轮; 2―柱塞; 3―泵体;    4―弹簧; 5、6―单向阀; 7―油箱    弹簧4的作用下始终紧压在偏心轮1上。原动机驱动偏心轮1旋转,柱塞2在偏心轮1和弹簧4的作用下在泵体3中作往复运动。当柱塞2伸出时,密封工作腔a的容积由小变大,形成局部真空,油箱7中的油液在大气压作用下,    经过进油管顶开单向阀6进入密封工作腔a,单向阀5在系统压力和弹簧力的作用下关闭,该过程为吸油过程; 当柱塞2缩回时,密封工作腔a的容积由大变小,其中的油液受到挤压,压力升高,单向阀6在密封工作腔a压力油和弹簧力的作用下关闭,密封工作腔a压力油顶开单向阀5进入系统,该过程为排油过程。原动机驱动偏心轮1不断旋转,液压泵不断地吸油和排油,这样将原动机输入的机械能转换成液压能。    由此可见,液压泵是依靠密封容积变化进行工作的,所以把液压泵称为容积式泵。单柱塞液压泵只有一个工作腔,输出的压力油是不连续的。工程上,为了使液压系统的执行元件运行稳,希望液压泵的流量连续且脉动量小,因此要用均匀排列的三缸以上的柱塞泵或其他结构形式的液压泵。    2. 液压泵的特点    从上述单柱塞液压泵的工作过程,可以得出液压泵的基本特点:    (1) 具有周期变化的密封工作容腔。    容积式液压泵中的密封工作容腔处于吸油时称为吸油腔,吸油腔体积增大吸入油液,完成吸油过程; 密封工作容腔处于排油时称为排油腔,排油腔体积缩小排出油液,完成排油过程。    (2) 具有相应的配流机构。    配流机构使吸油腔和排油腔严格分开,保证液压泵连续工作。图3?1所示的单向阀5、6是配流机构。吸油时,单向阀5关闭,将单向阀5后面的排油管路(排油腔)与吸油腔隔开; 排油时,单向阀6关闭,使吸油管路(吸油腔)与排油腔隔开。液压泵的结构不同,其配流机构也不相同。    (3) 具有自吸能力。    液压泵能够借助大气压力自行吸油而正常工作的能力称为泵的自吸能力。    3.1.2液压泵的主要能参数    1. 压力    1) 工作压力p    液压泵实际工作时的压力称为液压泵的工作压力。在工作过程中,液压泵的工作压力取决于负载,与液压泵的流量无关。    2) 额定压力pn    液压泵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按试验标准规定,能连续运转的很高压力称为液压泵的额定压力。实际工作中,液压泵的工作压力应小于或等于额定压力。    3) 很高允许压力pmax    按试验标准规定,超过额定压力允许短暂运行的很高压力称为液压泵的很高允许压力。    2. 排量与流量    液压泵的流量为单位时间内排出液压泵的油液体积。    1) 排量v    液压泵轴每旋转一周,按其密封容腔几何尺寸变化而计算得到的排出(或输入)的油液体积,称为液压泵的排量。    2) 理论流量qt    根据液压泵的密封容腔几何尺寸变化而计算得到的单位时间内排出(或输入)的油液体积,称为液压泵的理论流量,一般指均理论流量。    对于液压泵,有    qtp=p(3?1)    式中qtp――泵的理论流量;    vp――泵的排量;    np――泵的转速。    3) 实际流量q    实际情况下,液压泵不可避地存在泄漏,液压泵工作时实际排出的流量,称为液压泵的实际流量qp。它等于液压泵的理论流量qtp减去因泄漏、油液压缩等损失的流量δqp,即    qp=qtpδqp(3?2)    需要注意的是,泵的泄漏和油液的压缩量是受工作压力影响的,压力越高则泄漏量与压缩量越大,因此,液压泵的实际流量随着工作压力的升高而略有降低。工程实践中,常把空载情况下液压泵的输出流量视为液压泵的理论流量。    4) 额定流量qn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按试验标准规定(如在额定压力和额定转速下),液压泵必须保证的输出(或输入)流量。    3. 功率与效率    1) 理论功率pt    液压泵理论上所产生(或需要)的液压功率,即    pt=δpqt(3?3)    式中pt――液压泵理论功率;    δp――液压泵的进、排油压力差。    2) 输入功率pip    液压泵的输入功率pip为实际驱动液压泵轴的机械功率,即    pip=2πnptp(3?4)    式中pip――泵的输入功率;    np――泵的转速;    tp――泵的实际输入转矩。    3) 输出功率pop    液压泵的输出功率pop为实际输出液压泵的液压功率,即    pop=δppqp(3?5)    式中pop――泵的输出功率;    δpp ――泵的进、排油压力差;    qp――泵的实际流量。    在实际的计算中,若油箱通大气,液压泵的进、排油压力差用液压泵出压力pp代入。    4) 容积损失与容积效率ηvp    因油液的泄漏、压缩等损失的流量称为容积损失。液压泵的容积损失用容积效率来表示。    液压泵的容积效率ηvp等于泵的实际流量qp与理论流量qtp之比,即    ηvp=qpqtp(3?6)    因此,液压泵的实际流量qp为    qp=qtpηvp=pηvp(3?7)    容积效率表示液压泵抵抗泄漏的能力。它与工作压力、液压泵工作腔中的摩擦副间隙大小、油液的黏度以及转速等有关。当工作压力较高,或间隙较大,或油液黏度较低时,因泄漏较大,故容积效率较低; 当转速较低时,因理论流量较小,泄漏量比例增加,也使得液压泵的容积效率降低。    5) 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因运动部件之间和运动部件与流体之间摩擦而损失的能量称为机械损失。液压泵的机械损失用机械效率表示。    液压泵的机械效率ηmp等于泵的理论转矩与实际输入转矩之比,即    ηmp=ttptp(3?8)    因摩擦而造成的转矩损失δtp,使得驱动泵的实际转矩tp大于其理论驱动转矩ttp, 即    tp=ttpδtp(3?9)    机械效率与摩擦损失有关,当摩擦损失加大时,对于液压泵,同样大小的理论输出功率需要较大的输入功率,对于液压马达,同样大小的实际输出功率需要较大的理论输出功率,故机械效率下降; 当油液的黏度加大或间隙减小时,因液体摩擦或运动部件间的摩擦增大,机械效率也会降低。    6) 效率    液压泵的实际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称为液压泵的效率ηp,即    ηp=poppip=δppqp2πnptp=δppqtpηvp2πnpttpηmp=ηvpηmp(3?10)    因此,液压泵的效率等于液压泵的容积效率与机械效率之积。    液压泵的输入功率即原动机的驱动功率,也可写成    pip=δppqpηp(3?11)    3.1.3液压泵的分类与图形符号    1. 液压泵的分类    液压泵的种类较多,液压泵按排量是否可以调节而分为定量式和变量式两类; 按结构形式可分为齿轮式、叶片式、柱塞式等。    图3?2液压泵的图形符号    (1) 单向定量液压泵; (2) 单向变量液压泵;    (3) 双向定量液压泵; (4) 双向变量液压泵    按齿轮啮合形式不同,齿轮泵分为外啮合齿轮泵、内啮合齿轮泵。叶片泵分为单作用叶片泵、双作用叶片泵; 柱塞泵分为轴向柱塞泵和径向柱塞泵。齿轮泵、双作用叶片泵和螺杆泵是定量式液压泵; 单作用叶片泵、径向柱塞泵和轴向柱塞泵是变量式液压泵。    2. 液压泵的图形符号    液压泵的图形符号如图3?2所示。    3.1.4齿轮泵    齿轮泵是一种常用的液压泵。它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外形尺寸小、重量轻、造价低、自吸能好、对油液的污染不敏感、工作可靠。由于齿轮泵中的啮合齿轮是轴对称的旋转体,因此允许转速较高。其缺点是流量和压力脉动大、噪声高,排量不能调节。低压齿轮泵的工作压力为2.5mpa; 中高压齿轮泵的工作压力为7~21mpa; 某些高压齿轮泵的工作压力已达到31.5mpa。齿轮泵的很高转速一般可达3000r/min左右,在个别情况下(如飞机用齿轮泵)很高转速可达8000r/min。齿轮泵的低速能较差,当其转速低于200~300r/min时,容积效率过低,泵不能正常工作。    1. 外啮合齿轮泵    外啮合齿轮泵的工作如图3?3所示,装在泵体中的一对参数相同的渐开线齿轮互相啮合。这对齿轮与前后端盖(图中未示出)和泵体形成密封工作腔,当传动轴带动齿轮按图示方向旋转时,泵的吸油腔的轮齿逐渐退出啮合,使吸油腔容积增大而吸油,油液进入齿间被带到排油腔。在泵的排油腔,轮齿逐渐进入啮合,使排油腔容积减小,将油液压出。齿轮泵齿轮啮合线分隔吸、排油腔,起到配油作用,因此外啮合齿轮泵不需要专门的配油机构,这是这种泵与其他类型泵的不同之处。    图3?3外啮合齿轮泵工作图    1―泵体; 2―主动齿轮; 3―从动齿轮    1) 外啮合齿轮泵的排量与流量    根据齿轮泵的结构尺寸可计算其排量。外啮合齿轮泵排量的准确计算应依啮合来进行。在工程实践中,通常采用以下近似计算公式。可以认为泵的排量等于两个齿轮的齿间工作容积之和,设齿间的工作容积与轮齿的有效体积相等,则齿轮泵的排量等于一个齿轮的所有齿间工作容积和轮齿有效体积的和,即等于齿轮齿顶圆与基圆之间环形圆柱的体积,因此外啮合齿轮泵的排量为    vp=πdhb=2πzm2b(3?12)    式中d――齿轮分度圆直径d=mz,m;    h――有效齿高h=2m,m;    b――齿宽,m;    m――齿轮模数,m;    z――齿轮齿数。    上述公式所表示的是齿轮泵的均流量。实际上随着啮合点位置的不断改变,齿轮泵每一瞬时的容积变化率是不均匀的,即齿轮泵的瞬时流量是变化的。    2) 流量脉动    为了评价液压泵瞬时流量的品质,即液压泵的流量脉动,引入流量不均匀系数δq和流量脉动频率fq。    流量不均匀系数δq可定义为瞬时流量优选值和很小值之差与理论流量的比值。设qhmax、qhmin分别表示优选、很小瞬时流量,则流量不均匀系数δq可表示为    δq=qhmaxqhminqtp×很大程度(3?13)    流量脉动频率fq是指单位时间内流量脉动的次数。对于齿轮泵来说,每转过一个齿时,流量脉动一次,所以流量脉动频率fq(单位hz)可表示为    fq=znp60(3?14)    3) 外啮合齿轮泵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 泄漏。齿轮泵存在三个间隙泄漏途径: 一是齿轮端面与端盖间的轴向间隙(占泄漏量的75%~80%); 二是齿轮外圆与泵体内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占泄漏量的15%~20%); 三是轮齿啮合处的间隙。其中,轴向间隙由于泄漏途径短、泄漏面积大而使泄漏量优选。如果轴向间隙过大,泄漏增加,会使齿轮泵的容积效率下降。如果轴向间隙过小,则齿轮端面和端盖间的机械摩擦损失增大,会使齿轮泵的机械效率下降。因此,应严格控制齿轮泵的轴向间隙。    (2) 困油现象。为了保证齿轮传动的稳及供油的连续,吸、排油腔应严格地隔开,齿轮泵齿轮啮合的重合度ε必须大于1(一般ε=1.05~1.3),即在前一对轮齿尚未脱开啮合之前,后一对轮齿已经进入啮合。当两对轮齿同时啮合时,在两对轮齿的啮合线之间形成一个密闭容腔,该密闭容积与泵的吸、排压油腔均不相通,且随齿轮的转动而变化,如图3?4所示。从图3?4(a)~(b),密闭容腔逐渐减小,直到两啮合点c、d处于节点p两侧的对称位置,如图3?4(b)所示,密闭容腔为很小; 从图3?4(b)~(c),密闭容腔逐    渐增大。当密闭容腔由大变小时,密闭容腔中的油液受挤压,压力急剧上升,齿轮泵轴承受    图3?4齿轮泵的困油现象和困油卸荷槽    周期压力冲击,同时压力油从缝隙中挤出,造成功率损失,使油液发热; 当密闭容腔由小变大时,又因无油液补充而形成局部真空和空穴,出现气蚀现象,引起振动和噪声。这种因密闭容腔大小发生变化而导致压力冲击和产生气蚀的现象称为困油现象。困油现象对齿轮泵的正常工作十分有害,必须予以消除。    消除困油现象的常用办法,通常是在齿轮泵的前后端盖或浮动轴套等零件上开困油卸荷槽,如图3?4(d)虚线所示。当密闭容腔减小时,使其与排油腔相通,当密闭容腔增大时,使其与吸油腔相通。一般的齿轮泵两卸荷槽是非对称布置的,使其向吸油腔侧偏移了距离,使va在压缩到很小值的过程中始终与排油腔相通。但两卸荷槽的距离必须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使吸油腔和排油腔互通。    (3) 径向不衡力。齿轮泵工作时,齿轮承受圆周油液压力所产生的径向力的作用。设所有油液压力都作用在齿顶圆上,齿轮圆周压力的近似分布如图3?5所示,在吸油腔和排油腔的齿轮分别承受吸油压力po和工作压力pp,在齿轮和泵体内表面的径向间隙中,可以认为油液压力从吸油腔压力逐渐过渡到排油腔压力。因此,油液压力产生的径向力是不衡的。工作压力越高,径向不衡力越大,其结果不仅加速了轴承的磨损,降低了轴承的寿命,而且使轴变形,造成齿顶和泵体内表面的摩擦等,使齿轮泵压力的提高受到。将齿轮圆周的压力分布曲线展开,可得齿轮圆周油液压力p随夹角φ的变化值,如图3?6所示。    图3?5齿轮的圆周压力近似分布图    图3?6齿轮的圆周压力近似分布展开图    4)  提高外啮合齿轮泵压力的措施    低压齿轮泵的轴向间隙和径向间隙都是定值,当工作压力提高后,其间隙泄漏量大大增加,容积效率下降到不能允许的程度(如低于80%~85%); 另外,随着压力的提高,原来并不衡的径向力随之增大,导致轴承失效。高压齿轮泵主要是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在结构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尽量减小径向不衡力和提高轴的刚度与轴承的承载能力; 对泄漏量优选处的间隙泄漏采用自动补偿装置等。由于外啮合齿轮泵的泄漏主要是轴向间隙泄漏,因此下面对此间隙的补偿作简单介绍。    在中高压和高压齿轮泵中,轴向间隙自动补偿一般是采用浮动轴套、浮动侧板或弹侧板,使之在液压力的作用下压紧齿轮端面,使轴向间隙减小,从而减少泄漏。图3?7所示表示浮动轴套式的间隙补偿。两个互相啮合的齿轮由前后轴套中的滑动轴承(或滚动轴承)支承,轴套可在泵体内作轴向浮动。由排油腔引至轴套外端面的压力油,作用在形状和大小的面积a1上,产生液压力f1,使轴套紧贴齿轮的侧面,因而可以消除间隙并可补偿齿轮侧面和轴套间的磨损量。在泵起动时,浮动轴套在弹元件橡胶密封圈的弹力ft的作用下,紧贴齿轮端面以保证密封。齿轮端面的液压力作用在轴套内端面,形成反推力ff,设计时应使压紧力fy(f1+ft)大于反推力,一般取fy/ft=1~1.2。此外,还必须保证压紧力和反推力的作用线重合,否则会产生力偶,致使轴套倾斜而增加泄漏。    图3?7浮动轴套式间隙补偿图    为了满足液压系统对不同流量的要求,外啮合齿轮泵结构上还有双联泵和多联泵可供选择。    2.  内啮合齿轮泵    内啮合齿轮泵主要有渐开线齿轮泵和摆线转子泵两种类型。    内啮合渐开线齿轮泵的工作如图3?8(a)所示。相互啮合的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有月牙形隔板,月牙板将吸油腔与排油腔隔开。当传动轴带动内转子按图示方向旋转时,外转子以相同方向旋转,图中左半部轮齿脱开啮合,齿间容积逐渐增大,从端盖上的吸油窗a吸油; 右半部轮齿进入啮合,齿间容积逐渐减小,将油液从排油窗b排出。    内啮合渐开线齿轮泵与外啮合齿轮泵相比具有流量脉动小、结构紧凑、重量轻、噪声低、效率高以及没有困油现象等优点。它的缺点是齿形复杂,需专门的高精度加工设备。渐开线内啮合齿轮泵结构上也有单泵和双联泵,工程上应用也较多。    摆线转子泵是以摆线成形、外转子比内转子多一个齿的内啮合齿轮泵。图3?8(b)所示为摆线转子泵的工作图。在工作时,所有内转子的齿都进入啮合,相邻两齿的啮合线与泵体和前后端盖形成密封容腔。内、外转子存在偏心,分别以各自的轴心旋转,内转子为主动轴,当内转子围绕轴心以图示方向旋转时,带动外转子绕外转子轴心作同向旋转。左侧油
【目录】
目 录 

第 2版前言 

概述 .................. 1 

一、汽车电器技术........... 1 

二、汽车电控技术........... 4 

本章小结 ............... 12 

思考题与参考答案 ........... 13 

第一章 汽车电源技术......... 15 

第一节 蓄电池的功用与分类 ...... 16 

一、蓄电池的分类 .......... 16 

二、蓄电池的功用 .......... 16 

三、对蓄电池的要求 ......... 17 

第二节 蓄电池的构造与型号 ...... 17 

一、极板 .............. 17 

二、隔板 .............. 19 

三、电解液 ............. 19 

四、壳体 .............. 19 

五、卷绕式蓄电池的特点 ....... 20 

六、蓄电池的型号 .......... 21 

第三节 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 22 

一、电动势的建立 .......... 22 

二、蓄电池的放电过程 ........ 22 

三、蓄电池的充电过程 ........ 23 

第四节 蓄电池的工作特性 ....... 23 

一、蓄电池的技术参数 ........ 23 

二、蓄电池的充电特性 ........ 24 

三、蓄电池的放电特性 ........ 25 

第五节 蓄电池的容量及其影响因素 ... 26 

一、20小时率容量 .......... 27 

二、20小时率额定容量 ........ 27 

三、储备容量 ............ 27 

四、额定储备容量 .......... 28 

五、额定储备容量与 20小时率额定容量的 

关系 .............. 28 

六、影响蓄电池容量的使用因素 .... 28 

第六节 蓄电池的使用与故障诊断 .... 29 

一、新蓄电池的启用 ......... 29 

二、蓄电池的充电 .......... 30 

三、蓄电池故障诊断 ......... 33 

第七节 交流发电机的构造 ....... 34 

一、交流发电机的分类 ........ 34 

二、交流发电机的基本结构 ...... 35 

三、电子调节器的结构原理 ...... 38 

四、8管交流发电机的特点 ...... 41 

第八节 交流发电机的工作特性 ..... 43 

一、交流发电机的励磁 ........ 43 

二、交流发电机的输出特性 ...... 44 

三、交流发电机的限流保护原理 .... 45 

第九节 充电系统检修与故障诊断 .... 46 

一、交流发电机的检修 ........ 46 

二、充电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 48 

本章小结 ............... 49 

思考题与参考答案 ........... 50 

第二章 汽车起动机技术 ....... 53 

第一节 起动机的构造 ......... 53 

一、起动机的分类 .......... 53 

二、直流电动机结构特点 ....... 55 

三、传动装置的结构原理 ....... 56 

四、控制装置的结构原理 ....... 58 

第二节 起动机的工作特性 ....... 59 

一、起动机的功率 .......... 59 

二、起动机的工作特性曲线 ...... 59 

三、起动机功率的影响因素 ...... 60 

第三节 起动系统工作过程 ....... 60 

一、发动机起动时的工作过程 ..... 60 

二、发动机起动后的工作过程 ..... 62 

第四节 减速起动机 .......... 62 

一、减速起动机结构特点 ....... 62 

二、减速装置的特点 ......... 63 

三、减速起动机的优点 ........ 64 

第五节 起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 64 

一、接通起动开关起动机不转 ..... 64 

二、起动机空转 ........... 66 

三、起动机运转无力 ......... 66 

Ⅴ 

四、驱动齿轮与飞轮齿圈不能啮合而发出 

撞击声 ............. 66 

五、起动机发出 “打机枪”似的 

“哒、哒……”声 ........ 66 

本章小结 ............... 67 

思考题与参考答案 ........... 68 

第三章 汽油机电控喷油技术 ..... 70 

第一节 汽油机电控系统的组成 ..... 70 

一、汽油机电控系统的传感器 ..... 70 

二、汽油机电控系统开关信号 ..... 73 

三、汽油机电控系统的执行器 ..... 73 

第二节 汽油机电控喷油系统的组成 ... 74 

一、供气系统 ............ 74 

二、供油系统 ............ 75 

三、电控系统 ............ 76 

第三节 汽油机电控喷油系统的分类 ... 77 

一、按喷油控制方式分类 ....... 77 

二、按喷油部位分类 ......... 79 

三、按喷油器喷油方式分类 ...... 82 

第四节 电控喷油系统传感器的结构原理 . 83 

一、空气流量传感器 ......... 83 

二、歧管压力传感器 ......... 90 

三、曲轴与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 92 

四、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 99 

五、温度传感器........... 101 

六、开关信号............ 103 

第五节 汽车电控单元的结构组成.... 106 

一、输入回路............ 106 

二、单片机............. 108 

三、输出回路............ 109 

第六节 电控喷油系统执行器的结构 

原理............. 109 

一、电动燃油泵........... 110 

二、电磁喷油器........... 111 

三、油压调节器........... 112 

第七节 汽油机电控喷油系统的控制... 114 

一、燃油喷射控制原理........ 114 

二、喷油正时控制原理........ 116 

三、发动机起动时喷油量控制..... 116 

四、发动机起动后喷油量控制..... 118 

五、喷油提前角与喷油持续时间的 

控制过程............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