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职业道德 冯璐远 等 编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教师职业道德 冯璐远 等 编

全新正版未拆封

16.89 4.0折 42 全新

库存2件

山东济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璐远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4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8-18

天吾之青豆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冯璐远
  •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4-04
  • 版次 1
  • ISBN 9787565061714
  • 定价 4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以现代教育学为基础,反映当今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新要求,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帮助教师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全书介绍了优秀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列举了很多新时代背景下教师的道德践行案例,并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力求启发学生既要继承传统的、优秀的师德思想,又要善于创新,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真、善、美。
【目录】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认知

第一节道德与职业道德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第四节践行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第一节教师良心第二节教师公正

第三节教师义务

第四节教师幸福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上)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下)

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概述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和意义

第六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概述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和形式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和要求

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构建

第七章教师职业道德常见问题

第一节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第二节教师之间的道德问题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节道德与职业道德

一、道德

道德是人们的一种思想观念,它最初被理解为人类特有的内在的思维活动,是支配人类行为活动的原动力,是维系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根基。西方的“道德”(moral)一-词源自拉丁文“摩里斯”(mores),意思为礼节、风俗和习惯。在我国“道”是一切行为应避守的最基本、最高的行为准则,“德”是对生活中“善”的现象总的概括,“道德”因而构成了生活中善行的全部内容。对道德的整体把握不能仅停留在“道德”的传统认知之上,更应该从道德的本质进行剖析。对于“道德”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词典上对“道德”的解释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又如:“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道德”一词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调和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倡导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制度

道德的实质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属于社会制度的范畴。道德不仅规定着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标准,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而且在实际的生活中,道德可以直接通过思维判断和大众舆论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这是巩固社会制度、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提高人们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道德是一种复杂的意识形态

道德观念是存在于头脑中的不可捉摸的思维活动,它具有多元性、阶段性、可塑性、不稳定性、自觉性等特征。首先,道德观念的存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它不以固定的形态出现。由于人们的思维活动是一直处于活跃状态的,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尤其在当下影响因素众多,人们的思维变化更加迅捷,由此引起道德观念表现出多元化的形态。其次,道德观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人们身心特征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对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的感官认识,不同年龄阶段对同样的道德现象会作出不同的反应,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道德认知的阶段特征也会变得更长。再次,道德观念具有不稳定性。与阶段性特征相一致,道德观念的稳定性是随着身心变化而改变,伴随心理成熟度的增加而趋于稳定。最后,道德观念具有自觉性的特征。道德行为的践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从道德认知的形成、道德思维判断的形成、道德习惯的养成,再到道德自觉性的形成,从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道德行为模式。道德自觉性的形成至关重要,它体现出一个人道德意识的成熟程度和践行道德行为的能力。由此可见,道德是一个有着多种特征的意识形态。

(三)道德是一种群体影响力

道德是群体间互动的结果,离开个体间互动的条件,道德将不复存在。首先,个人的道德是毫无意义的,道德的本意在于对他者施加的正向影响。既然道德是一种社会制度,那么道德就将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履行维系社会正常秩序所必需的各种行为模式。在施展道德行为的同时,也是他者对施动者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离开他者的评价和互动所产生的效果,道德自然而然地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若对他者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没有产生影响作用,这个过程也就无所谓道德与否。其次,道德的互动影响必须体现出积极的一面。我们说,道德是“真”“善”“美”的表达,正是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道德在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形成“向善求真”的价值取向。道德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对他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如果是消极作用,那么就是不道德的行为。最后,道德的群体性为道德行为的实施搭建了必要的环境和良好的平台。群体的互动产生了人们的道德思维,从而为道德认知提供了基础,人际的交流与沟通是道德体验的场域,是锻炼道德行为的重要场所,因此,群体间的互动将直接推动人们道德观的成长。

(四)道德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反映

道德观念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念。我国的传统美德传承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传统美德经历着一代代人的继承和发展,不断地维系和推动着社会的前行,尤其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道德一直以来是作为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出现的。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精神文明的创造离不开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因为文化本身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依赖于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这与道德的作用是一致的。



精彩内容

本书以现代教育学为基础,反映当今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新要求,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帮助教师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全书介绍了优秀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列举了很多新时代背景下教师的道德践行案例,并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力求启发学生既要继承传统的、优秀的师德思想,又要善于创新,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真、善、美。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