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远古时代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远古时代

全新正版未拆封

28.73 3.7折 78 全新

仅1件

山东济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秉琦、张忠培、严文明 编者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8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4-25

天吾之青豆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苏秉琦、张忠培、严文明 编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8
  • 版次 1
  • ISBN 9787208144156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页数 661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远古时代》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从考古学文化入手,对中国史前社会作了细致而具体的梳理。本书以考古论及中国史前历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典范意义。全书主要分为“序言”、“我们的远古祖先”、“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周边地区的远古文化”等五个部分,以考古发现为依据,在充分利用考古学已有成就和最新成果的同时,恰当吸收并应用了民族学、社会学的资料和方法,科学且较为完整地展现了远古时代的面貌特征,是目前关于远古时代史前社会的最为详实、全面、权威的著作。
【作者简介】

                                 苏秉琦,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河北高阳人。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考古教研室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第1、二届副理事长。曾主持河南、陕西、河北等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主要遗址的发掘。有《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张忠培,考古学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严文明,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目录】

                                 序言1

第1章 我们的远古祖先……1
(约180万年前至1万多年前)
第1节 远古时代的地理环境……1
第二节 最早的人类及其文化……3
西侯度文化(3)元谋人及其文化(4)阳原小长梁的石器(6)中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吗?(7)
第三节 从蓝田人到北京人……9
蓝田人及其文化(9)匼河文化(10)周口店和北京人(12)观音洞石器(17)中国其他地方的直立人(18)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区(20)
第四节 早期智人的出现……23
从猿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23)早期智人的体质特征(25)丁村文化(26)旧石器中期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区(28)
第五节 原始蒙古人种的形成……29
貌似奇特的山顶洞人(30)柳江人和资阳人(31)晚期智人的基本特征和蒙古人种的形成(31)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32)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39
(约公元前1万年至前3500年)
第1节 从灵井到磁山……39
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39)灵井和沙苑的细石器(41)鹅毛口石器制作场(43)关于两种石器传统的假说(47)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文化(50)黄河下游的北辛文化(53)磁山遗址的重要发现(56)裴李岗及其同类遗存(60)渭河流域的老官台文化(63)河姆渡和罗家角(66)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73)
第二节 仰韶时代前期……75
考古学文化与居民的分布(75)仰韶文化前期的阶段划分(77)村落布局与房屋建筑(86)原始技术的进步(91)生产经济与劳动分工(97)仰韶陶器(101)埋葬习俗与墓地结构(113)半坡类型的社会制度(125)居民健康状况与氏族人口数量推测(142)
第三节 仰韶前期的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147
后岗一期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早期(147)大溪文化早期与马家浜文化(172)

第三章 铜石并用时代……188
(约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
第1节 这一时期的概观……188
第二节 铜石并用时代早期……191
仰韶、王湾和大河村(191)仰韶后期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和地方差异(193)仰韶后期相邻诸文化的蓬勃发展(195)石器制作技术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202)制陶业的进步和彩陶的衰退(211)分间房屋的出现和家庭形态的变化(216)淅川下王岗的长屋(223)大地湾的原始殿堂和宗教性建筑(225)墓地概况和埋葬习俗的变化(229)花厅墓地(237)中心聚落的形成(242)装饰品、工艺品、图画文字(243)
第三节 铜石并用时代晚期……250
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251)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和民族文化区的萌芽(252)铜器和石器的改进(259)玉器工艺的发展(264)轮制陶器的流行(269)纺织、漆木工和酿酒的进步(273)建筑技术的提高与房屋结构的变化(275)城堡和水井的出现(285)朱封大墓与陶寺墓地(288)良渚文化的祭坛与贵族坟山(294)埋葬习俗所反映的阶级分化现象(298)头盖杯和剥头皮风俗(300)卜骨和占卜风俗(302)刻划记号和图画文字(303)文明曙光的出现(306)

第四章 周边地区的远古文化……308
第1节 东北地区……308
兴隆洼文化时期(308)红山文化前段时期(318)红山文化后段时期(345)小珠山上层文化时期及其他遗存(374)
第二节 甘青地区……377
文化起源与谱系的分野(378)马家窑文化(381)半山—马厂文化及菜园遗址为代表的遗存(387)齐家文化(402)
第三节 东南与华南……413
自然环境与历史背景(413)华南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414)石峡文化(424)西樵山文化(431)闽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438)昙石山文化(441)芝山岩、圆山文化和凤鼻头文化(447)江西的樊城堆文化(450)
第四节 西南地区……454
云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454)西藏高原的旧石器与细石器遗存(465)西藏的新石器晚期遗存(471)卡若文化(472)

[原书]题记490
[原书]后记492

附录一:仰韶时代——史前社会的繁荣与向文明时代的
转变493
附录二: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568
附录三:龙山时代城址的初步研究603
附录四:黄河与长江:东方文明的摇篮623

后记661

插图目次
图11西侯度石器4
图12蓝田人(复原)9
图13匼河石器11
图14北京人(复原)13
图15北京人石器15
图16北京猿人洞堆积记录的气候变化曲线16
图17观音洞石器18
图18丁村石器27
图19许家窑石器29
图110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和鹿角棒33
图111峙峪石器35
图112下川石器36
图21灵井和沙苑采集的细石器42
图22鹅毛口的石器45
图23北辛遗址的生产工具54
图24北辛遗址的陶器55
图25磁山遗址H29及出土陶器57
图26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58
图27磁山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59
图28裴李岗、莪沟出土的遗物62
图29老官台文化的陶器(北首岭77M10出土)64
图210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骨器67
图211河姆渡遗址建筑构件的榫卯类型68
图212河姆渡遗址第四层遗物70
图213仰韶时代前期考古学文化分布示意图76
图214半坡类型早期陶器80
图215半坡类型晚期陶器81
图216东庄村H104、 H115、 H116陶器82
图217东庄村H104、 H115彩陶83
图218庙底沟类型陶器85
图219姜寨半坡类型早期村落复原图89
图220半坡3号房子复原图90
图221半坡类型的编织图案举例95
图222元君庙M419成年妇女墓100
图223元君庙陶钵(M413∶5)103
图224半坡的蒜头瓶105
图225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的亲缘关系——从鱼纹到
花卉纹106
图226半坡类型陶器上出现的庙底沟类型因素107
图227半坡、姜寨遗址出土的半坡类型陶器刻划符号107
图228庙底沟类型彩绘图案111
图229鹳鱼石斧图112
图230半坡类型妇女装饰117
图231半坡类型瓮棺葬(何家村M17平面图)118
图232半坡北部Ⅳ区墓葬分布图121
图233横阵墓地布局图123
图234元君庙墓地布局示意图125
图235半坡类型几代人合葬墓(元君庙M440)128
图236元君庙M425132
图237元君庙M420134
图238半坡M152139
图239后岗一期文化陶器148
图240濮阳西水坡M45151
图241早期大汶口文化陶器156
图242长岛北庄F16158
图243刘林M25和骨梳(1)、牙雕猪头(2)161
图244野店M88163
图245大溪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173
图246大溪文化陶、石、玉器174
图247关庙山、毛家山、丁家岗出土陶器175
图248大溪文化屈肢葬式(四川巫山大溪墓地)180
图249圩墩马家浜文化墓地(部分)182
图250草鞋山、梅堰出土器物185
图31仰韶文化后期的器物(郑州大河村F20出土)192
图32仰韶后期地方类型的分布194
图33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器物(泰安大汶口M10出土)197
图34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京山屈家岭出土)199
图35薛家岗文化的陶器201
图36薛家岗文化的生产工具和玩具205
图37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粮仓208
图38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陶窑(三门峡市庙底沟出土)212
图39大河村的分间式房屋(F1—4)219
图310淅川下王岗的长屋224
图311大地湾的原始殿堂226
图312大汶口文化的夫妻合葬墓(泰安大汶口M35)231
图313大汶口第10号大墓235
图314花厅第20号大墓239
图315花厅大墓随葬的良渚文化玉器241
图316大汶口文化的工艺品(泰安大汶口出土)244
图317大汶口文化的图画文字(莒县陵阳河出土)246
图318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布253
图319龙山时代的铜器259
图320良渚文化的玉器264
图321反山大琮上的神人兽面纹267
图322龙山文化的陶器270
图323陶寺的木器274
图324平粮台的土坯房276
图325临潼康家的排房280
图326武功赵家来的院落281
图327淮阳平粮台的城堡(示意图)283
图328汤阴白营的水井287
图329朱封1号墓平面图290
图330陶寺3015号大墓293
图331余杭瑶山的祭坛295
图332反山第22号大墓297
图41兴隆洼文化的筒形陶罐310
图42兴隆洼村落F2平、剖面313
图43兴隆洼遗址出土的锄形石器和骨鱼镖315
图44红山文化前段时期东北地区西南、中南部考古学
文化分布图319
图45赵宝沟文化陶器323
图46新乐遗址F2平、剖面331
图47赵宝沟遗址出土的石耜332
图48赵宝沟文化陶器上的几何纹饰340
图49小山F2的刻划人首斧形石器341
图410小山F2的鸟兽图尊形器343
图411红山文化后段的陶器348
图412吴家村的小珠山中层文化房址平、剖面354
图413红山文化后段的石耜和石刀356
图414牛河梁出土的箍形玉器360
图415四棱山的双火膛连室陶窑362
图416小河沿文化的彩陶尊和彩陶器座365
图417牛河梁“女神庙”的泥塑人像366
图418西拉木伦河以北和努鲁儿虎山以南出土的部分
玉器373
图419大通上孙家寨墓地出土的彩陶盆382
图420林家遗址的马家窑文化遗物383
图421花寨子墓地M26出土的陶器389
图422青岗岔遗址F4复原图及F1出土的遗物391
图423马厂类型墓1262平面图及器物组合图396
图424宁夏固原店河M2随葬器物399
图425柳湾墓地的齐家文化陶器404
图426齐家文化的铜器406
图427秦魏家M23的高领双耳罐及羊卜骨407
图428皇娘娘台M48合葬墓410
图429柳州大龙潭墓葬平面图417
图430大龙潭出土器物419
图431甑皮岩墓葬分布图421
图432甑皮岩出土器物422
图433石峡文化的工具和武器426
图434石峡文化的陶器428
图435石峡墓43平面图429
图436西樵山文化的霏细岩石器434
图437西樵山文化的陶器436
图438大坌坑文化的石器和陶器(台南归仁八甲村
出土)439
图439平潭壳坵头的陶器440
图440昙石山文化的工具和武器442
图441昙石山文化早期的陶器444
图442昙石山文化晚期的陶器445
图443昙石山墓24平面图446
图444清江樊城堆的生产工具451
图445清江樊城堆的陶器453
图446宾川白羊村无头葬457
图447宾川白羊村的生产工具458
图448宾川白羊村的陶器459
图449元谋大墩子13号房屋460
图450元谋大墩子的陶器464
图451西藏申扎珠洛勒的石片石器468
图452藏北高原的细石器470
图453卡若26号房子复原示意图473
图454卡若晚期石基房屋复原示意图476
图455卡若的细石器478
图456卡若的磨制石器480
图457卡若的骨角器481
图458卡若陶壶、罐484
图459卡若的粗陶器485
图460卡若的装饰品486
图461卡若的两串项饰48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