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的水运事业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代中国的水运事业

全新正版未拆封

109.68 4.1折 270 全新

库存2件

山东济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6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3-04-09

天吾之青豆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
  •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6
  • 版次 1
  • ISBN 9787515409443
  • 定价 27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大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50页
  • 字数 1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阐述了新中国水运事业的发展情况,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水运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中国海洋运输日益壮大,已跻身世界航运大国之列;内河主要航道运输事业快步发展,出现了“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港口的布局和构成极大改善,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的枢纽港口和港口群体;与水运相匹配的水运工程、水运工业、科研、教育、安全监督、航行保障和救助打捞等也都有相应加强。水运事业的发展为中国重点物资运输、外贸运输、旅客运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该书为读者了解和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水运事业,提供了历史的丰富的材料。
【作者简介】
本书编者为《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该编辑委员会是20世纪80年代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立的专门组织编撰《当代中国》丛书的机构,主要任务是实施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的大规模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工程。主要成果是多卷本《当代中国丛书》,共150卷,208册,约1亿字。1999年,《当代中国》丛书荣获第四届中国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目录】
总序

序(钱永昌)

绪论

第一节古近代水运史略

第二节水运事业的振兴

一、恢复航运生产,建立管理体制

(1949年至1952年)

二、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稳步发展

(1953年至1957年)

三、由“大跃进”转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58年至1965年)

四、在动乱中曲折前进

(1966年至1976年)

五、走上健康发展的大道

(1977年至1985年)

第三节对当代中国水运事业的评价

一、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水运事业

二、以较快的发展速度改变落后面貌

三、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四、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渐清晰

 

 

 第一编 

水路运输生产

 

 

第一章生产的管理和组成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管理体制

第三节企业管理

第四节水运商务

一、联合运输

二、运输质量

三、规章制度

四、价格管理

当代中国的水运事业目录CONTEMPORARY

CHINA第五节货物运输

一、货源组织

二、运输生产调度

第六节集装箱运输

第七节旅客运输

 

第二章内河运输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长江水系内河运输

一、长江轮船总公司经营的干线运输

二、长江干线的主要港口

三、云南省内河运输

四、贵州省内河运输

五、四川省内河运输

六、湖北省内河运输

七、湖南省内河运输

八、江西省内河运输

九、安徽省内河运输

十、江苏省内河运输

十一、浙江省内河运输

十二、上海市内河运输

第三节珠江水系内河运输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河运输

二、广东省内河运输

第四节黑龙江水系内河运输

一、黑龙江省内河运输

二、吉林省内河运输

第五节京杭运河等其他水系内河运输

一、京杭运河运输

二、黄河水系内河运输

三、辽河水系和辽宁省内河运输

四、海河水系和河北省、天津市内河运输

五、闽江水系和福建省内河运输

 

第三章沿海运输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北方沿海运输

一、上海海运管理局经营的沿海运输

二、辽宁省的沿海运输

三、河北省的沿海运输

四、天津市的沿海运输

五、山东省的沿海运输

六、江苏省的沿海运输

七、浙江省的沿海运输

八、福建省的沿海运输

第三节南方沿海运输

一、广州海运管理局经营的沿海运输

二、广东省的沿海运输

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沿海运输

第四节沿海主要港口

一、丹东港

二、大连港

三、营口港

四、秦皇岛港

五、天津港

六、烟台港

七、威海港

八、青岛港

九、连云港港

十、上海港

十一、宁波港

十二、温州港

十三、福州港

十四、厦门港

十五、汕头港

十六、蛇口港

十七、黄埔港

十八、广州港

十九、湛江港

二十、海口港

二十一、八所港

二十二、三亚港

二十三、北海港

二十四、防城港

 

第四章远洋运输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及其直属公司

一、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

二、广州远洋运输公司

三、上海远洋运输公司

四、天津远洋运输公司

五、青岛远洋运输公司

六、大连远洋运输公司

第三节其他远洋运输企业

一、交通部与地方交通部门合营远洋运输企业

二、原有航运企业扩展远洋运输业务

三、其他经济成分的远洋运输企业

第四节大型涉外企业

一、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二、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

三、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

四、中国船舶燃料供应总公司

五、中国交通进出口服务公司

六、中国海员对外技术服务公司

 

 

 第二编 

水运工程

 

 

第五章港口建设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渤海、黄海海区的大型港口建设

一、大连港建设

二、秦皇岛港建设

三、天津港建设

四、烟台港建设

五、青岛港建设

六、石臼港建设

七、岚山港建设

八、连云港港建设

第三节东海、南海海区的大型港口建设

一、上海港建设

二、宁波港建设

三、福州港建设

四、厦门港建设

五、蛇口港建设

六、赤湾港建设

七、黄埔港建设

八、湛江港建设

九、八所港建设

十、防城港建设

第四节沿海中小型港口建设

一、辽宁省的沿海中小型港口建设

二、山东省的沿海中小型港口建设

三、浙江省的沿海中小型港口建设

四、广东省的沿海中小型港口建设

五、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沿海中小型港口建设

第五节内河主要港口建设

一、南通港建设

二、张家港港建设

三、镇江港建设

四、南京港建设

五、芜湖港建设

六、武汉港建设

七、重庆港建设

八、哈尔滨港建设

九、佳木斯港建设

第六节其他专用港区和码头建设

一、冶金和采矿部门的码头建设

二、石油化工企业的码头建设

三、电厂的码头建设

四、物资和商业、贸易部门的码头建设

五、采油和海洋物探部门的码头建设

六、渔港建设

 

第六章内河航道建设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内河航道治理

一、长江水系的航道建设

二、黑龙江水系的航道建设

三、珠江水系的航道建设

四、淮河水系的航道建设

五、京杭运河的整治

六、其他水系的航道建设

第三节船闸建设

一、京杭运河沿线的船闸

二、杨柳青船闸

三、西津船闸

四、葛洲坝船闸

第四节升船机建设

一、杭州老三坝升船机

二、安徽寿县升船机

三、湖北蒲圻县陆水升船机

四、丹江口升船机

 

第七章水运工业厂、站建设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船台滑道建设

一、造船台建设

二、修、造两用船台滑道建设

第三节船坞建设

第四节修船和舾装码头建设

 

第八章海难救助和打捞工程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典型打捞工程

一、黄浦江沉船打捞会战

二、清除长江航道“阻塞线”

三、采用浮筒打捞沉船

四、勘测沉船“跃进”号

五、打捞巨型钻头

六、快速起浮货船“东安”号

七、快速打捞油船“南洋”号

八、整捞断船“汉阴”号

九、打捞客货船“阿波丸”

十、打捞“渤海2号”钻井平台

第三节救助难船典型工程

一、“查甫林”货船施救工程

二、合作援救难船“宁堡”号

三、营救货船“巴巴利奥斯小姐”号

四、二救货船“美狮”号

五、连续拖救大型油船

六、救生事例

 

第九章援助和承包国外水运工程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主要援外水运工程

一、马耳他干船坞公司30万吨级修船干坞和修船码头工程

二、毛里塔尼亚“友谊港”工程

第三节主要承包和合作工程

一、马耳他大港湾连接码头工程

二、马尔萨什洛克防波堤工程

三、巴林团矿厂疏浚工程

四、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疏浚工程

 

第十章水运工程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港口总体布置和装卸工艺的发展

一、港口总体布置

二、装卸工艺

第三节码头、仓库和堆场结构的发展

一、重力式码头

二、桩基码头

三、板桩码头

四、浮码头

五、斜坡式码头

六、仓库结构

七、堆场

第四节船坞、船台滑道和过船建筑物建设技术的发展

一、船坞

二、船台滑道

三、船闸

四、升船机

第五节防波堤、护岸和灯塔工程技术的发展

一、斜坡式防波堤

二、直立式防波堤

三、护岸

四、灯塔

第六节航道工程技术的发展

一、山区河流航道

二、平原河流和河口航道

三、海港航道

四、泥土排放

五、测量定位

第七节地基和基础工程技术的发展

一、土坡稳定

二、软弱地基加固

三、桩基

四、沉井

五、地下连续墙

第八节水工建筑材料和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发展

一、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

二、混凝土外加剂

三、提高混凝土质量的其他技术

四、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施工的机械化、工厂化

五、新型材料和钢材防蚀

第九节试验和勘测技术的发展

一、试验

二、水文测验

三、工程测量

四、地质勘探

第十节水运工程规范和定额

一、规范

二、定额

第十一节水运工程科技情报网的工作

 

第十一章水运工程建设队伍的成长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规划和设计部门

一、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

二、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三、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四、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五、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第三节航务工程部门

一、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

二、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

三、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

四、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

第四节航道建设部门

一、交道部天津航道局

二、交通部上海航道局

三、交通部广州航道局

四、长江航道局

五、黑龙江航道局

第五节救助打捞部门

 

 

 第三编 

水运工业

 

 

第十二章修造船工业

第一节概述

一、艰苦创业,恢复生产

二、健全管理体制,生产稳步发展

三、全面发展修造船工业

四、统筹规划,重点建设

五、调整和改革

第二节交通部直属大型修造船厂

一、交通部上海船舶修造厂

二、交通部新港船舶修造厂

三、交通部文冲船舶修造厂

四、交通部山海关修船厂

五、交通部北海船舶修造厂

六、交通部新河船舶修造厂

七、交通部东海工程船舶修造厂

第三节长江轮船总公司的主要修造船厂

一、长江轮船总公司东风船厂

二、长江轮船总公司宜昌船厂

三、长江轮船总公司青山船厂

四、长江轮船总公司金陵船厂

第四节黑龙江航运管理局的修造船厂

第五节上海海运局和广州海运局的主要修造船厂

一、立新船舶修造厂

二、立丰修船厂

三、荻港修船厂

四、菠萝庙船厂

第六节航务工程局和航道工程局主要船厂

一、第一航务工程局工程船舶机械修造厂

二、上海航道局船厂

第七节地方交通系统的修造船工业

一、江苏省的修造船工业

二、湖北省的修造船工业

三、广东省的修造船工业

四、安徽省的修造船工业

五、四川省的修造船工业

六、山东省的修造船工业

第八节主要船舶设计部门

一、长江船舶设计院

二、上海船舶设计院

 

第十三章港机修造和其他水运工业

第一节港机修造工业

第二节主要港机厂简况

一、上海港口机械制造厂

二、广州港口机械制造厂

三、川江港机制造厂

四、红光港机制造厂

五、南京港口机械厂

六、大连港机械修造厂

第三节潜水装备制造工业

第四节航标制造工业

 

 

 第四编 

水上安全监督和航行保障

 

 

第十四章水上安全监督

第一节海务(航行)监督

第二节港务监督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

第一节以防治油污染为重点开展各项工作

第二节制定环境保护法规和制度,完善管理机制

第三节建立交通环境监测网,开展科学研究

 

第十六章船舶检验

第一节新中国船舶检验机构的创建

第二节船舶检验业务的发展

一、建立比较完整的船舶检验管理体制

二、培训船舶检验技术人员

三、制订和颁发船舶规范

四、船舶检验和入级工作

五、海上平台检验

六、船用产品检验

七、与外国验船机构签订互相代理协议

八、参加国际海事技术会议和学术活动

九、科学研究活动

 

第十七章水运通信

第一节水上无线电通信

一、船岸无线电通信

二、船舶遇险和安全通信

第二节港口地区通信

一、港口地区有线电通信

二、港区无线电话通信

第三节水运长途通信

一、内河长途通信

二、部港长途通信

第四节国际合作

 

第十八章水上导航

第一节无线电导航系统

一、中程无线电导航系统

二、近程高精度定位系统

第二节船舶导航仪器

第三节船舶港口交通管理

一、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二、港口导航的探索和实践

三、港口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

 

第十九章航标和航道测量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海区航标建设

一、干线航标

二、港口航标

三、无线电指向标

四、海区水上助航标志的改革

第三节内河航标建设

一、长江水系航标

二、黑龙江水系航标

三、珠江水系航标

四、水库航标

第四节航标技术

第五节航道测量

第六节国际合作和国际活动

一、中苏合作

二、中朝合作

三、参加国际航标协会

四、恢复参加国际海道测量组织

 

 

 第五编 

科学研究、教育、出版和学会

 

 

第二十章科学研究

第一节概述

一、创业阶段(1956年至1965年)

二、艰难阶段(1966年至1976年)

三、兴旺发展阶段(1977年至1985年)

第二节主要研究工作

一、水运软科学研究

二、水运工程科学研究

三、船舶运输科学研究

四、港口装卸工艺和设备研究

五、海洋救捞工程技术研究

六、海洋环境保护研究

七、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

第三节重点水运科学研究单位

一、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二、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

三、长江航运科学研究所

四、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五、西南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六、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七、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

八、交通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九、交通部标准计量研究所

十、交通部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第二十一章水运教育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水运教育的成就

一、为社会主义水运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造就了既有系统科学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三、科学研究成果多

四、水运教育研究有了良好开端

第三节部分水运高等院校概况

一、大连海运学院

二、上海海运学院

三、集美航海专科学校

四、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第二十二章出版事业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水运科技图书

第三节水运科技期刊

 

第二十三章学会和协会

第一节中国航海学会

一、任务和组织

二、重大学术活动

三、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工作

第二节中国港口协会

 

附录交通部历届领导人名单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