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正版图书保证 可开电子发票
¥
19.6
2.9折
¥
68
全新
库存51件
作者于凯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1192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077206
上书时间2024-10-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于凯著的这本《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全景式”叙述战国社会历史变迁的总体面貌、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以时间系列为纵,社会变迁为横,呈现战国历史演进总体历程及基本风貌;内容上将全景式展现与重要历史细节刻画相结合;语言风格平实、通俗生动。
作者简介
于凯,历史学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尤其关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传统中国社会管理思想等。代表作有《战国秦汉的国家与小农》《从战国农业政策看国家与小农的共生互动关系》《中国古代国家化进程中的邑落结构变迁》《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历史渊源及其特质》等,合著有《趣味历史》、《器之藏:现代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古代文明》、《国学经典导读》。
李学勤(1933-),北京人,清华大学哲学系肄业。有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文化研究,注重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学、出土文献研究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众多领域,均有很好建树。现为靠前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外国名校的客座教授及靠前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目前正在主持“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工作。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2014年9月获得首届“优选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郭志坤,有名出版家,历史学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首届上海出版人金奖获得者。
目录
全书在“七国并立” 、“变法改革” 、“合纵连横”等重要历史阶段和历史事件的叙述中, 凸现出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结合文献和文物, 通俗考释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内容摘要
于凯著的这本《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在“七国并立”、“变法改革”、“合纵连横”等重要历史阶段和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凸现出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本书结合文献和文物,通俗考释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精彩内容
叔向所描述的情况,史称“六卿专政”。六卿各占地盘,各有武装,他们为争权夺利,展开了激烈尖锐的斗争,互相攻打不休。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六卿中的智氏与赵、韩、魏三家联合,灭掉了范氏、中行氏两家而共分其地。按照原来的规矩,被灭家族的土地,应该归还给“公室”——国君,但这次四卿却将两家土地私分,引起了国君晋出公的不满。晋出公准备向鲁、齐两国求援对四卿施压,结果却不幸被四卿赶跑,最终流亡国外。公元前456年,四卿逐晋出公,立晋哀公。晋国国政由智、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君至此已完全成为四卿的“傀儡”。
四家之中,尤以智氏势力最为强盛。智氏的首领,是曾任晋国执政的智宣子之子智襄子(名瑶,又称智伯)。智伯性格刚毅果决,仪表魁伟,勇武善射,多才多艺,能说会道,但其道德品质却不太好,属于有才无德之人。这就为后来智氏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智宣子去世后,智伯接任了晋国正卿的位置,他的野心日渐膨胀,但自身的弱点也充分暴露。他不仅贪得无厌,好大喜功,而且刚愎自用,不纳谏言,独断专行,为人骄横跋扈,不可一世,史称“贪而愎”。他总想倚仗自身的强势,把另外三家吃掉,以便独占晋国。于是,智伯以“强公室”为幌子,要求韩、
赵、魏三家,各交出一部分领地和居民,献给晋国国君,实际上是想借此削弱别人,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三家之中,韩、魏两家实力较弱,他们自知无力与智氏抗衡,虽然不情愿,但也只好把自己管辖的万家之邑拿出来,献给了智伯。但赵氏的主君赵襄子,却素与智伯不睦,他不愿意屈服,坚决拒绝了智伯的要求。智伯于是大怒,遂胁迫韩、魏两家联合起兵,共同讨伐赵襄子,意欲一举而翦灭之。
赵襄子见形势不妙,遂采取避敌锋芒的策略,退
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附近)。晋阳是赵氏家族经营多年的老根据地,不仅有坚固的城墙和充足的物资储备,更重要的,还有当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晋哀公三年(前454),智伯率韩、魏二家出兵围攻晋阳,鏖战三月不下。将晋阳团团包围两年多,仍未攻克。眼见战事拖延日久却进展甚微,智伯十分焦急,最后想出了一条计策,准备用水攻,决晋水(汾水)以灌晋阳城,把晋阳变为汪洋泽国。
晋阳城被水所困,情况日渐危急。据说当时情形,“城不浸者三板”,水位只差三板(六尺),就和城墙一样高了。城中军民“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赢”(《战国策·赵策一》),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惨境(《史记·赵世家》),但民无叛意,依然坚守如初。
智伯带着魏桓子、韩康子巡视水情,见赵氏指日可灭,不禁踌躇满志,忘乎所以地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魏、韩二人闻言,马上联想到自家的事。魏桓子想到汾水可以灌安邑(今山西运城市附近,属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