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
  • 庄子
  • 庄子
  • 庄子
  • 庄子
  • 庄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庄子

正版图书保证 可开电子发票

34 5.9折 58 全新

库存25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战国) 庄子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65999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4352594

上书时间2024-08-16

汉唐图书旗舰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庄子与《庄子》 
庄子小传 
庄子生于战国中期,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据史家推算,庄子约生于公元前 369 年,卒于公元前 286 年,与孟子同时而稍晚。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庄子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关于庄子的历史记载颇少,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也长时间少人问津,家世渊源、师承关系、准确生卒年月均不甚明了。后世了解庄子,主要是通过《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及《庄子》一书。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记录庄子为:“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老庄申韩列传》对庄子仅有二百多字的记载,但目前看来,这是历史书中对庄子所作的最早的较详细记录,可将其作为了解庄子其人的基本线索;而关于庄子的详细情况,则大部分要来源于《庄子》一书。 
据《庄子》中记载,庄子生活贫困,曾住在陋巷,编过草鞋,《外物》篇说他向监河侯借过粟并遭到变相拒绝。庄子人格清高,据《秋水》篇记载,楚威王闻其贤,以千金礼聘为相,庄子辞谢不就。 
从这些故事中得知,庄子虽然处于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却自视清高,自得其乐,不与当时的统治者合作,对高官厚禄表示高度的轻蔑。《庄子》书中也常引述一些丁匠的故事,如《养生主》篇“庖丁解牛”、《人间世》篇“匠石之齐”、《达生》篇“梓庆削木为 ”等等,这说明庄子是比较熟悉当时下层丁匠劳动情况的。 
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阶层大量出现。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彼时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也正当鼎盛,而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身处政治黑暗、尔虞我诈、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庄子对昏君佞臣及趋炎附势之徒无比地憎恶,而对苦难中的平民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但他并非仅仅对老子思想进行发挥,而是有其独到见解,形成了其个性鲜明的哲学、艺术特色。 

 

庄子的哲学观点 
庄子思想秉承老子且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老庄所谓的“道”,简单说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指宇宙的本源,即宇宙最根本的存在,宇宙万物产生于“道”;二是指自然客观规律。老庄哲学最本质的内核,即对宇宙与自然的唯物认识。 
一、庄子的自然哲学。庄子说:“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庚桑楚》)郭象解释说:“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宇宙”的概念是无始无终、无边无垠的。那么“宇宙”的根源又是什么呢?庄子将其归结为“道”。他以“道”为宇宙的根本,认为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本和依据。 
庄子自然观的最高概念和范畴是道,庄子对道的理解和把握就构成了庄子的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的道论也就是庄子的自然哲学。什么是大道?大道就是自然、无为、混沌、虚无。庄子的大道更是德行的根本。离开大道去治国,就是舍本逐末,不免劳民伤性;离开大道谈德行,必然导致浮饰伪行;离开大道求智慧,滋生权诈谋术。 
庄子是这样给“道”下定义的: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那么“道”又以何种方式存在呢?庄子在《知北游》篇中作了回答: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庄子肯定道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也肯定万物生成之后,道的本质并不是存在于一个特定的事物之中,而是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因此多取喻于卑下的事物来说明大道无处不在的道理。 
二、庄子的认识论。庄子在老子有关无与有、小与大、短与长、柔与刚、弱与强等等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应与相互转化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突出了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以及相异性的相互转化,创建了“相对论”的认识论。庄子认识到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此不可能以某个特定存在的标准来衡量世间万物。庄子认为这种相对性来自人类自身的种种局限,因为世间万物本没有差别,所有的差别都是人们站在主观立场上而得出的相对结论。 
庄子的相对论主要体现了一个重要命题,即齐万物,他提出万物一体的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一气之化,虽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却又同是气聚所成,从此出发,他认为大小、寿夭、生死、是非……的差别都是相对的,但不论世间万物有何差别,一旦站到更高的“道”的角度去审视,从万物一体的观点来看,这种种差别都将消失不见,这一切区别也都失去了意义。 
在认识之真理性的判定上,老子已表露出相对主义的端倪,庄子则走向深入。这种相对性的认识论,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入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庄子的人生哲学。这是庄子思想中最富魅力和最具特色的部分,表达了庄子对无限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主张超越现实,摆脱一切世俗牵累,摒弃功名利禄,通过坐忘,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成为无己、无名、无功的圣人、真人、至人,逍遥于虚构的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这种超凡入圣的人格理想包括了耻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积极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庄子特别注重将人生的理想境界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提出了“逍遥”“无待”等表征人的自由的概念。“逍遥”指闲放不拘,怡适自得,《逍遥游》旨在提倡一种无牵无挂、绝对自由的境界,也即“无待的境界”。“无待”就是无所凭借,无所依赖。因此,庄子一方面要求鄙弃人间的世俗道德、功名利禄,以达到远祸全身、逍遥自适的境界;另一方面要求齐同死生,不悦生亦不恶死,从而超越死生,达到真正自由的目的。 
庄子人生观的最高境界体现在那些具有理想人格的至人、真人、神人、圣人身上,这些理想形象的最大特点就是能超然于世外,无往而不逍遥。他们可以“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或是“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齐物论》),这是庄子眼中处世的最高境界,但也只能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与向往,人总是要生活在某个特定的历史与社会之中的,因此更现实的问题还在于如何避免外物对于本性的摧残,而达到“自救”的目的,庄子由此提出了“避世”和“游世”的办法。
但是,也不是“不材”“无用”就一定能得以全身,庄子意识到,材、不材、材与不材之间,都无法真正地免祸,但“乘道德而浮游”就不同了。“乘道德而浮游”指顺自然而游于至虚之境,这样便能“无誉无訾”“与时俱化”,“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这种“游世”的态度与《逍遥游》中所提出的“游”并不相同,它更直接地指向了现实矛盾,并提出了更现实的解决办法,与《逍遥游》篇中指向内心的精神的“无所待”之游有着层次上的差别。 

 

庄子的政治观点 
庄子自己没有从政的愿望,但他并没有离开政治、离开社会人生孤立地去谈玄,他也有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有自己的政治理想。 
庄子的政治观直接来源于对所处时代的体验。他生活的战国中晚期,是一个战乱频繁、势力纷争的年代,政治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动荡与不安,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痛苦,权术也将人们的精神推向了险恶境地。对待现实,庄子采取了激烈的批判态度,认为“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人间世》),“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胠箧》)。认为仁义礼法是统治阶层渔猎名利的工具,是社会纷乱的根源。 
出于对现实政治的极端厌恶,庄子认为远古的原始社会才是理想社会。庄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方面要求返回原始的素朴状态,使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另一方面要求去除等级制度,废除仁义道德,消除欲望机心,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 
他的理想政治的精髓就是无为而治或无为政治。无为政治是相对于有为政治而言的,如果说有为政治可以归结为人治主义的话,那么无为政治就是合乎人的本性,合乎道的本性的政治。 

 

《庄子》成书经过 
《庄子》一书是我们研究庄子或庄子学派的主要资料。研究庄子或庄子学派,离不开对《庄子》成书情况的了解和把握。 
《庄子》应该于先秦时期就已成书,但先秦时,它究竟有多少篇,已无法确考。司马迁著《史记》时是见过《庄子》一书的,但他只说庄周著书“十余万言”,未指明篇数,也未提到内、外、杂的分别问题。汉代《庄子》有五十二篇十余万字,这种五十二篇本到魏晋时期仍然较为常见。魏晋时玄风盛行,庄学渐起,为《庄子》作注者多达数十家,但这些注庄者往往根据自身对庄子的理解和个人喜好,对《庄子》书中的篇目做一定删改,从而出现了多种《庄子》的版本。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郭象的三十三篇本,是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庄子学成果之后删订的,是郭象对司马彪五十二篇本“以意去取”,并删去其中“十分有三”之后的结果。 
经过郭象删订的《庄子》,无论从篇章还是字句方面,都更为精纯。他吸收和借鉴了向秀及当时各家之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己颇富改造性的独特诠释,为历代所推崇,逐渐成为定本,流传至今。 
现存的《庄子》为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关于《庄子》三十三篇的真伪问题,始出于宋代的苏东坡,他认为杂篇中的《让王》《说剑》“浅陋不入于道”,而《渔父》《盗跖》诋毁孔子,均属伪作。而后亦有不少学者从各个方面研究各篇的归属问题。一般说来,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除庄子自著外,也有部分为庄子后学所作,至于杂篇又要复杂一些。 
《庄子》外、杂篇多伪作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不过近代以后不少学者将怀疑的眼光扩大至内篇,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和证据。 

 

《庄子》的艺术成就 
《庄子》一书,可以说是一部杰出、深刻、优美、生动、充满怪奇的创作手法、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的散文集,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兼具哲学与文学的双重价值,被古往今来的名家所推崇。 
与追求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相适应,《庄子》选择了“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天下》)的构思和行文形式,天马行空,出人意表。鲁迅曾高度赞扬《庄子》的文字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闻一多也称赞“南华的文辞是千真万真的文学”。《庄子》散文的独到之处,便是它跳出了先秦语录体散文与论辩体散文的束缚,不仅以说理为目的,还创造了一种优美飘逸的文学风格。 
通过超乎寻常的想象,《庄子》创造了一系列诙诡谲怪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或美或丑,或真或假,或庄或谐,或逍遥或狭隘,令人目不暇接,把读者一次次引入超越时空、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德充符》篇中,庄子集中塑造了一批身残形丑之人: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恶人哀骀它、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等,这些人不是缺胳膊少腿,便是形貌丑陋变形,甚至长着碗大的瘤,可谓丑之极致,但庄子却对他们赞叹不已,不仅让孔子在他们面前恭敬有加,还让他们与老聃谈道论法。但庄子也并非专门制造一些丑陋的形象来哗众取宠,《逍遥游》篇中描写的藐姑射山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就完全是形德之美的极致。不仅人物,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为庄子所用,成为其寓言中的主人公。栎树可以托梦给匠石,髑髅可以与庄子同寝,这种漫无涯际的想象与广阔无垠的视野又使得庄子散文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呈现出宏大雄奇的气魄与汪洋恣肆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开创了“寓言”“重言”“卮言”并用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寓言”恐怕是《庄子》一书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了。寓言就是以描写事物隐喻论说。庄子以大道为不可直接言说,只能比喻,文章多用寓言形式。《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长者或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个寓言。以寓言回避争辩,以文趣吸引人,以感受启发人。“重言”则是借重古代圣哲或是当时名人的话,来止塞天下争辩之言。庄子以此来让人易于接受。“重言”的运用,使《庄子》一书带有了一种亦庄亦谐的色彩,并将庄子的思想表达得更加灵动新奇。“卮言”是直接的论述,直抒胸臆,简明扼要。 
寓言、重言、卮言“三位一体”,浑不可分的,互相映衬,构成了《庄子》“汪洋恣肆”的艺术特色,创造出波谲云诡、变幻莫测的行文艺术。 

 

《庄子》的后世影响 
《庄子》一书博大精深,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为后世思想文化与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 
从思想方面看,由于《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的学说,在当时,形成了与儒、墨鼎立的形势,而后作为儒道释三大家之一的思想文化影响着中国近两千年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上自秦、汉、魏、晋的黄、老与玄学,中至宋、元、明的理学,下至近代的唯心主义都深受其影响。 
《庄子》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无穷的影响,它在文学领域所开创的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及其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庄子》对于后世的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鲁迅等人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们从不同的层面汲取有益的精华,成就了自己的文学地位。 
正因为《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神奇瑰丽,所以被历代学者和无数读者所重视、所吸引。 
我们编著的《庄子选集》一书,是在参考了大量的《庄子》版本尤其是宋刻本的基础上精心编纂而成,分别从原文、注释、译文、解析、集评等五大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并邀请著名专家进行最终审稿,以保证本书的准确性与权威性。本书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为了行文的顺畅我们还兼用了意译的方法,通俗易懂。注释部分主要是针对一些较为难懂和有争议的字词进行重点阐释,广搜博采各种注译本,集中比较,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力求做出最合理的解释,在前人误释或难解之处,我们不因袭旧说含混而过,而是重新考证,作出新的解释。解析部分我们参考《庄子》原文的意思,集合多家对庄子思想的解析,通过对庄子思想的再把握,力求把庄子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思考,以简明透彻、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还采用去伪存真的手法,结合现实事象对庄子的哲学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在有助于理解的同时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如果读者能在快乐轻松的阅读中有些许领悟,我们将感到莫大的安慰。集评部分,选取了历代学者对《庄子》各篇章的见解评注,以及对庄子思想的认识,读者可对照原文互佐理解,定当受益匪浅,能达此意,编者亦感欣慰。本书版式新颖,并附有精美插图,不仅适合广大初读《庄子》者学习入门,更可以作为研习《庄子》的案头必备书。


【书摘与插画】

 
 
 
 

商品简介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诸子百家”中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为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庄子及其后人所著。书中内容博大深邃,涉及哲学、政治、社会、艺术,等等。《庄子》中的文章思想超脱、构思奇巧、意出尘外,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是先秦诸子文章之典范。



作者简介
庄子 姓庄,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先秦时代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诸子百家”中道家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目录
本书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社会、艺术等。具体包括: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骈拇、马蹄等。

内容摘要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诸子百家”中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为战国时代有名思想家庄子及其后人所著。书中内容博大深邃,涉及哲学、政治、社会、艺术,等等。《庄子》中的文章思想超脱、构思奇巧、意出尘外,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是先秦诸子文章之典范。

主编推荐
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                                   ——郭象《庄子注》●老庄哲学经典,被誉为魏晋“三玄”之一●一部兼顾文学性与玄奥哲理的先秦典籍●对庄子“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哲学思想的全面阐述本书特色:(1)足本呈现,无删减,品读原汁原味的《庄子》。(2)注释简明精辟,译文力避奥涩,助于读者准确理解。(3)精心绘制近百张精美插画,再现《庄子》中的精彩典故。(4)全书采用圆脊锁线装帧,装帧古朴大气,内文纸张为护眼轻型纸,双色印刷,版式美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