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学

正版图书保证 可开电子发票

27.4 6.1折 45 全新

库存26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俊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21633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4345054

上书时间2024-06-24

汉唐图书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 言

 

  本书的主题和论域以文学批评为核心,侧重于从跨域和历史化的方向讨论文学批评问题,或者就是以跨域和历史化的视野进行文学批评的写作。这是我近年的兴趣所在,也不出于近年宏观形势的引导。一方面是文学批评、当代文学的学术进展,推动了跨域和历史化的形成,并成为一种较为显著的流向,甚至潮流,对我有激励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我个人的研究倾向早已发生了变化,有过一些自觉的选择,比如制度关切、传播媒介和新媒体写作研究、批评史等,都是我在十几、二十年前就开设过的课程和尝试进行的专题领域,有的还有正式研究经费资助立项。从更大背景看,世纪之交、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社会发展变化之剧烈,我曾撰文称之为“千年之变”。断裂、跨越、新创,是这一时期所有领域的共时常态,同时更是孕育、产生出了新世纪的宏观新生态。学术文化和我栖居的大学本身至今都在这种历史流向中演变,所以说现在正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可谓恰如其分。具体到学科专业,我们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包括直系近邻的文学批评之类,表现尤为显著的就是跨域和历史化的倾向。

 

  跨域的最新支持是新文科建设。但我观念中的跨域其实涉及了四个方面或四种类型,即跨学科、跨文本、跨媒介、跨文化,不单是新文科强调的跨学科,所以我以跨域一词概括之。但从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常态常识看,其实跨域只是学术内部自身的一种自发自然的现象或状态,并不疏离或生疏,也许近年的有意提倡是在程度上强化了一种学科和理论的自觉吧,有助于推动形成一种学术潮流。概念和理论的倡导最终还得落实为具体的研究行为和学术成果,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的历史化倾向应该就是这种研究行为和学术成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但也不仅限于此,仍有其自身的自觉动力。历史化的最基本动力只能是时间,或者说,只有足够的时间成本投入,才能使历史化获得可行性。进入新世纪以后,当代文学渐渐就有了这种历史化的资本和自觉。跨域的视野和方法也是在更大程度上、更广范围内为历史化提供支撑的。在我眼里,跨域和历史化不仅支撑、提升了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的学术水平,也为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学科地位的正名和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尤其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中,学术必须具有、发挥出学科支撑的作用,后者是一种制度成果的体现和获得,是学术进一步推进的实实在在的收益保障平台。当然,你要说学科制度会束缚、限制、画地为牢窒息学术的发展生命力,这也是实际存在的可能问题甚至弊端。但从学术史上看,制度支持应该是学术发展的最直接、最强大的推进力量,因噎废食并不可取,首先是并不明智。就像不应该因有权力的腐败就直接否定权力本身,权力是没法否定的,正确的做法只能是健全和完善权力制度。我们需要完善学科制度,完善学科的学术观念,就是完善和提升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的水平。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的历史化正是对于学科制度建设、学术水平提升能够形成并产生巨大助力的具体学术实践。所以,本书所选文章的宗旨就是从文学批评出发的跨域和历史化研究。相比而言,具体的文学批评更显自由,宏观倾向的跨域和历史化就更有自觉的理论和文学史意识。我希望两者有一定的贯通。文章议题固有限,旨趣相通相辅。和本书相近相同旨趣的个人近著,已经出版的还有《当代文学的转型与新创——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史观察》(海峡文艺出版社,2021年)。为免内容雷同,两书收录文章除一篇外均无重复。疫情不可能阻止新生,文学和人间学术同样朝气蓬勃。该像鲁迅那样,终究是对人有爱心,对未来有信心,对生活有热心。无论何时,当下须坚持。谨为序。

 

 

 

壬寅春四月中写于闭居沪寓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有关新时期文学流变与转型研究的成果结集。内容主要是着眼于世纪之交纸媒文学与互联网新媒体文学所呈现出的现实生态,分析并探讨其文学史嬗变的现象及意义,力图从文学史视野对于当下的文学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文学的挑战,予以理论的宏观回应,以期推动相关的学术研究。所收文章多数已经发表,少量成稿待刊。总字数约22万字。



作者简介
吴俊,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及文学批评等。

目录
本书是知名学者吴俊近年来有关新时期文学以来文学流变与转型研究的成果结集。内容上主要着眼于世纪之交纸媒文学与互联网新媒体文学所呈现出的现实生态, 分析并探讨其文学史嬗变的现象及意义, 力图从文学史视野对于当下的文学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文学的挑战, 予以理论的宏观回应, 以期推动相关的学术研究, 有助于从事文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了解当代文学研究, 开阔文学研究的理论视野; 形式上分别是批评史和文学史论、作家和作品论、文体跨域作家论、批评新人新论, 可以说条理清晰、简洁明了。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有关新时期文学流变与转型研究的成果结集。内容主要是着眼于世纪之交纸媒文学与互联网新媒体文学所呈现出的现实生态,分析并探讨其文学史嬗变的现象及意义,力图从文学史视野对于当下的文学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文学的挑战,予以理论的宏观回应,以期推动相关的学术研究。所收文章多数已经发表,少量成稿待刊。总字数约22万字。

主编推荐
本书系“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之一,作者本身是文学教授,其作品充满了说服力和对文化的传播力。                                  从批评案例延伸到文学历史化研究,更具体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并多方关联到近年的文学研究前沿和聚焦论题,开阔文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形式上分别是批评史和文学史论、作家和作品论、文体跨域作家论、批评新人新论,可以说条理清晰、简洁明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