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铸成回忆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徐铸成回忆录

正版图书保证 可开电子发票

20.2 4.5折 45 全新

库存4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铸成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1270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014752

上书时间2024-05-06

汉唐图书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徐铸成生于前清末年,开始工作时,赶上北洋军阀的末期——张作霖大元帅统治时期,曾目击国民党的兴起到它在大陆的覆灭。又曾在新中国度过几十年不平常的岁月,经历长期的风风雨雨,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拨云雾重见青天,过了近十年的充满希望、令他愉快的时光。在这漫长而曲折的六十年时日中,作者曾五次亲自创建过报馆,又曾五次亲手埋葬(被封或被迫停刊)它们。其中经过,也许只有作者一人明其前因后果,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至于所接触过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难屈指数。为了对这段历史负责,作者戏言趁记忆力尚未完全衰退之际,抓紧时间,尽可能加以回忆,如实地写出来,公之于世,与便有了这本《徐铸成回忆录》。

作者简介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中国有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1927年进入国闻通信社从事新闻工作,后在《大公报》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总编辑,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主要创办人,先后任总主笔、总编辑和社长,是中国现代报业目前一些重要事件的参与者,亦是半个多世纪政海波澜中许多重要人物及活动的见证人。一生著述颇丰,撰写了大量新闻评论和通讯、游记和杂文,晚年除了撰有不少回忆新闻生涯中亲历亲闻的文字外,还从事传记文学创作,并致力于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兼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主持创办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对一些新闻理论问题和实践活动做了回顾和总结。

目录
徐铸成先生的这部回忆录, 初名《八十自述--自编年谱》, 自1985年3月开始动笔, 至1987年5月杀青。在作者去世后, 由三联书店于1998年以《徐铸成回忆录》为题, 首次出版。此次修订, 参照本书繁体版和作者原稿, 全面恢复了原书风貌。本书以平实的笔法, 回忆了作者八十年的人生历程, 于自己的新闻从业生涯及所参加的政治活动, 着墨尤多。叙及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还详细征引当时的日记, 存录下第一手史料。

内容摘要
 徐铸成先生的这部回忆录,初名《八十自述——自编年谱》,自1985年3月开始动笔,至1987年5月杀
青。在作者去世后,由三联书店于1998年以《徐铸成回忆录》为题,首次出版。此次修订,参照本书繁体版和作者原稿及修改稿,全面恢复了原书风貌。
徐铸成著的《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精)》以平实的笔法,回忆了作者八十年的人生历程,于自己的新闻从业生涯及所参加的政治活动,着墨尤多。叙及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详细征引当时的日记,存录下第一手史料。
作者自言,他“一生的经历,都可以明明白白地摊开来”,并以“事无不可对人言,胸有是非堪自信”自况,所以,写这本回忆录时,“可以信笔直书,无所隐讳”。这既是本书的特色,也是本书价值所在。

精彩内容
 第一章负箧求知(1907一1926年)1907年出生
1907年6月24日(岁次丁未,农历五月十四日),我出生于江苏宜兴县城内东珠巷狮子巷口一个大杂
院中。
这座宅子,是城内有名的破“墙门”,正厅三楹,还是明代遗留下的古建筑。同居有十余家,大半系同姓疏房,各分居一二间这祖遗产业。
曾祖仲安公,稍通文墨,只有自置薄田二十余亩,主要靠经管族中公产维持一家生计。是年他七十八岁,经常盼望在翌年八十初度时能得一曾孙,这样,在“撒手”见阎王时,就不必下跪了。我的出生,实现了他老人家梦寐以求的想望,“其喜可知也”。
祖石樵公,时年五十六岁,在酿酒行经管账目。
我的祖母宗氏,对我最为宝爱。生有三位姑母,长次两位已适范氏、余氏,均居农村,有一叔父,早岁在酱园当伙计。
曾祖母及我的母亲,均朱氏。
1908年一岁
是年曾祖父八十初度,特请宜兴第一家照相馆——蓉镜轩来家摄“合家欢”,曾祖特在额上题有“八旬大庆,四世同堂”八个字以志庆。
1909-1919年两岁至十二岁
1909年,曾祖病逝,我已能麻服匍匐在灵前,掩面做悲哀状。
1910年,我的父亲少石公(讳家骥)十六岁即在邑东南之湖?乡设余氏家塾,教我姑婆家的几位表叔及异姓子弟。是年秋,上海革命维新空气吹来此小城,乃赴江阴入师范传习所学习半年。
1911年,辛亥年,是年十月爆发武昌革命。是时宜兴分为宜兴、荆溪两县。我家适在宜兴县衙门的隔壁,一时谣言汹汹,说保安队将来攻打县衙门。祖母乃偕我避居西庙巷我新出嫁的三姑周家。不数日两县县太爷均被保安队护送出境,城乡宣告光复,我仍随祖母回家。
1912年,五岁。剪去辫子,城内哄传“白狼来了”(即白朗起义),惊恐万分,傍晚即家家闭户。祖母又偕我逃至西庙巷三姑母家。
1913年,六岁。入对门汤氏家塾,从汤次雅先生
开蒙。学费每季五百文。
1914年,岁次甲寅。祖父石樵公忽疽发于背,呻吟病床历六月,秋间逝世。从此再无为我买玩具、偕我往茶馆吃早点的人了!改入后门东庙巷斜对过的公立第三小学。该校系新创办,仅一班,学生二十余人,教师为朱盘英先生
,授新式课文“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此外,还每日教珠算一小时。
1915年,八岁。随父母至离城三十余里之汤渡从善小学读书,父亲任校长兼主要教师。堂叔西林随往
助教。放学后,同学教我放牛、采菱;大雨后,则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