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登山队30年
  • 北大登山队30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北大登山队30年

正版图书保证 可开电子发票

61.9 5.2折 118 全新

库存2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北京大学山鹰社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24266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18元

货号9787559424266

上书时间2024-04-06

汉唐图书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诞生于1989年的北大山鹰社(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MAPKU),是中国*个以雪山攀登为主要活动的学生社团,承载了一代代北大学子的梦想与激情,至今已经历30年的成长。
本书是北大登山队30年队史的全记录,讲述一代代热血青年攀登雪山的*故事。他们因共同的目标而点燃勇气,在不断的磨砺中培养信任,在一次次行动中领悟“无兄弟,不登山”的生命交融。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山鹰社是中国个以登山、攀岩为主要活动的学生社团。成立以来,开展了登山、科考、攀岩等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北大登山队是山鹰社的核心组织,先后攀登过念青唐古拉、格拉丹东、阿尼玛卿、慕士塔格等20多座雪山,足迹遍布青海、西藏、四川、新疆、甘肃、云南等省市自治区。主编 储怀杰: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毕业,北大登山队1991年慕士塔格、1992年念青唐古拉山、1998年卓奥友峰登山队员。曾在新华社、《中国体育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刊发北京大学登山队的消息、通讯、特写,并在媒体开专栏。主编有《高处有世界》《魅力双鸭山》。执笔 肖自强:北大哲学系1995级硕士研究生,北大登山队1997年玉珠峰登山队员,1996、1998、1999年科考队员,2001年女登重组玉珠登山训练指导,曾在《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周刊》《财经》《清华管理评论》《文化纵横》等多家媒体从事编辑工作和研究工作。

目录
第1册:
序:鹰之魂——何为“山鹰人”?
(一)鹰之志:创业与奠基
山鹰试飞——1990年玉珠峰南坡
雪山奏响靠前友谊颂——1991年慕士塔格
生命从悬崖跌落——1992年念青唐古拉中央峰
何时更返天涯——1993年慕士塔格
江源之巅——1994年格拉丹冬
(二)鹰之心:可持续与辉煌
与山神共舞——1995年宁金抗沙
叛逆者的天堂——1996年阿尼玛卿
回溯起点——1997年重返玉珠峰
八千米生命高度——1998年卓奥友
第2册:
(三)鹰之性:突破与挫折
山会告诉你——1998年念青唐古拉中央峰
雪山红颜——1999年雪宝顶
云中仙君——1999年克孜色勒
雪域之光——2000年桑丹康桑峰
漫长的攀登——2001年穷母岗日
“这里风很大,我们很冷”——2002年希夏邦马
(四)鹰之气:坚持与突围
永恒的起点——2003年玉珠峰
倔强的攀登——2004年启孜峰
生如夏花——2005年重返桑丹康桑
垂直极限——2006年博格达
勇者无畏未登峰——2007年甲岗峰
此处就是很好——2008年考斯库拉克峰
第3册:
(五)鹰之意:前行与重返
跟不同的人登山,是不同的感觉——2009年四返玉珠峰
每组攀登的是不同的雪山——2010年卡鲁雄
无兄弟,不登山——2011年素珠链
在很好放声歌唱——2012年雀儿山
路线绳末端是很好——2013年重返克孜色勒
流浪的圣徒——2014年重返格拉丹冬
锲而不舍——2015年重返阿尼玛卿
(六)鹰之神:平凡与辉煌
再返喜马拉雅——2016年卓木拉日康
白雾与灯——2017年团结峰
地球之巅——2018年珠穆朗玛
对攀登的纯粹的渴望——2018年再返甲岗
后记

内容摘要
诞生于1989年的北大山鹰社(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MAU),是中国个以雪山攀登为主要活动的学生社团,承载了一代代北大学子的梦想与激情,至今已经历30年的成长。
本书是北大登山队30年队史的全记录,讲述一代代热血青年攀登雪山的dianfeng故事。他们因共同的目标而点燃勇气,在不断的磨砺中培养信任,在一次次行动中领悟“无兄弟,不登山”的生命交融。

主编推荐

★讲述中国民间登山的传奇历史,北大登山队30年队史全记录,热血青年攀登雪山的*故事震撼人心。
★雷军、王勇峰、潘文石、马莱龄、Alex Honnold、Russell Brice、王石、郁亮、江南、郝景芳、吕植、黄怒波、钟承湛、王秋杨、徐小平、曲向东、王静等 联袂推荐。
★展现了一代代山鹰人触碰雪山,攀登雪山,迎接挑战,跨越极限的全过程。高度还原现场,登山经过的描写非常细致。
★赠送四色彩印登山地图一份。北大登山队30年足迹一目了然。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序:鹰之魂——何为“山鹰人”?
肖自强去年5月,山鹰社一队员微信联系我,问:“山鹰社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一千个队员,就有一千种“山鹰社灵魂性的东西”。2002年起就很少参加社里活动,突然面对这个问题,我不免迟疑。想起21年前主编社刊《山友》,编“老队员专刊”,写有“后记”,阐释什么是“老队员”,便发过去。
我担心这东西已过时。她说:感觉很多东西都没变。对老队员的阐释,还是很适用。这也是山鹰社比较神奇的地方。精神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精神的传承是神奇的。21年前,这名队员才3岁。
那篇“后记”这样探讨“老队员”:在山鹰社,“老”不是资格,也不是年龄,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氛围,可以说是以曾在雪山、草原和戈壁磨砺的登山队员为核心,与此精神相契、行为相合的山鹰社成员共同拥有和体现的某种精神;是在荒凉、辽阔和苍茫中以默契和集体享有某种深远的孤独,及在生死边缘相互救助、共同体验雪峰的崇高和恐怖必然伴生的某种气质。它是一种传统,富有原创力,贯穿于山鹰社的日常生活,并永久地存在下去。它是“山鹰社的氛围”的构成者和内容,它的具体内涵模糊不清,但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我们的队员平常如灰色的衣服,模糊在芸芸众生中,但久久地凝视,灰色中镶嵌的金色澄亮着一片光芒,当他们汇聚在一起,这片光芒照亮一块心地。
概括起来,这段话的意思是“生死大限”和“集体孤独”。“集体孤独”这种体验,后来的队员也讨论到。他们最近认为,随着中国交通和电信事业的发展,在本营和雪山上收到手机信号越来越平常,到本营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平常,“集体孤独”的刻骨体验可能会逐渐消失,每人捧一部电子产品的原子化个体场景会逐渐增加。
“山鹰社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
每一代山鹰人,都尝试开掘属于自己的内容和探索属于自己的表达。
当年山鹰社秘书处曾推出16字社训,遭到各部门反对,认为只有山鹰社创始社员创作的《鹰之歌》,才能表达他们心目中的山鹰社精神: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
也有诗人上门,说要为山鹰社写社歌,但无论怎么写,都会被否定,队员们总异口同声地说:齐豫的《橄榄树》最好。山鹰人走到哪里,这首歌唱到哪里,无论京郊的崇山峻岭,还是明月高照的草原;无论是走街串户的西部科考路上,还是遍布明暗裂缝的皑皑雪山上: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1991年、1992年登山队女队员张天鸽文章中的一句话,被我摘录到10年版登山队队史《八千米生命高度》封面勒口上。我认为这句话可以代表全体山鹰人的心声。这句话后来成为山鹰社历史上被引用最广的句子:那个关于雪山的永久的梦想永远留在心里,没有什么风沙能将它打磨褪色,这不仅是关于攀登,也是关于成长与爱,关于生命与自由。
2009年,20周年社庆,选择四个词概括山鹰社精神,最终入选的是:“成长”“爱”“生命”和“自由”。这四个词被2018年北大珠峰登山队登顶队员赵万荣视为“山鹰第二学位”基本科目,“山鹰人”是通过这四个科目炼成的。这见证着每10年一代的三代队员对山鹰社的共同理解和追求。
这次执笔30年版登山队队史《八千米生命高度》,我对“山鹰社灵魂性的东西”又做了点思考。
我的文辞在山鹰社并不是好的,10周年却是我执笔10年版登山队队史《八千米生命高度》,30周年又是我执笔30年版登山队队史《八千米生命高度》。其因缘有直接的,比如这次老队员储怀杰的赤诚相邀;也有心灵深处的,比如这次第一时间想到林礼清。他是1999年山鹰社南疆科考队员,在那次活动中我的责任是“帮助队长带队”。他是这次科考队中我向山鹰社理事会推荐的唯一队员。2002年他与另外四名队员长眠在希夏邦玛西峰。
对于这样一本书,我毫无“创作”之心。以自己在山鹰社的经历,总觉得“创作”不足以承担起这样一部书。20年前我因为执笔而似乎明白了中国圣贤“述而不作”的精髓。它是一种高级的剪刀+糨糊的编撰艺术。每一个留有文字的队员都是作者。此书是以队记为基础,把队员当年留下的文字编纂熔铸而成。
除了一两章不得不利用回忆文字,其他章节都是采用当年队员参加活动写下的文字,几乎不使用任何跨年的回忆文字。面对风格各异、水平不一、精粗不同的文字,需要执笔者有无“我”而能沉浸之心。沉浸许久,无关紧要的东西渐渐自动隐去,队员们那些枝蔓的文字在心里潜滋暗长出统一的结构和形态来,几乎每一章都是这样形成的。
如果有队员觉得自己的文字被直接“抄袭”而“愤怒”,我是高兴的,因为表明当年的感觉被原汁原味保存下来。如果有队员认为自己的文字被改动过大以致觉得没反映当年的感觉,我也是高兴的,因为表明我确实付出了努力。如果有队员因时过境迁而不相信自己当年的感觉竟然是这样的,我还是高兴的,因为表明我忠实地保留了历史场景。
有些读者可能会发现第三方非虚构写作怎么还有心理描写,而其实队员的主观感受绝大多数已被删除,保留的除了名词、动词和少数的形容词,主要是攀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身体感觉及与现场比较妥帖一致的抒发。至少我是希望做到这一点。因此书中还有许多队员关于“山鹰社灵魂性的东西”的表述,比如:登山的风景,最美的是一路上流的汗,一路上的兄弟相依,一路上吃的苦。
雪线以下无风景,路绳之上皆兄弟。
雪山之上是我的故事,雪山之下是我的生活。
……在反反复复的沉浸中,山鹰社30年在我心中逐渐呈现为六阶段,分别是“鹰之志”“鹰之心”“鹰之性”“鹰之气”“鹰之意”和“鹰之神”,是“鹰之魂”在具体情境中生长出来的六种历史形态,犹如一年的春夏秋冬。
“鹰之魂”,也即“何为山鹰人”,除了象征性、哲学性和诗意性这些需要体验和体悟的表达,还需要具体的可理解、可操作的表达。它首先是包含有北大人、登山人所应具有的一般精神。更重要的是,它有自己独特的内容。
第一,执着追求独立攀登。山鹰社最早的独立攀登,是指从拉赞助、选山、组队、训练到进山、适应、修路、登顶等整个过程,都由山鹰社登山队员自己完成。这是北大精神——北大人的自由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和团队精神在雪山攀登中的体现。2002年希夏邦马山难以后,或者更准确地说,大学社团管理的保姆主义倾向越来越强以来,山鹰社的独立攀登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但山鹰人还是最大限度地开拓雪山攀登中的独立空间,平衡聘请教练和独立登山的关系成为山鹰人不断探索的内容之一。这种独立攀登还带来队员对攀登本身的纯粹追求,不带功利,不钩心斗角,不带杂念,只是喜欢雪山攀登过程本身带给自己的体验。
第二,“是常为新的”。通读山鹰社和登山队30年史,很容易发现他们每年都会寻求新的突破,都想在前辈的基础上走出新路,为社里探索新的发展空间,积累新的发展经验,积蓄新的物质基础。这种突破既体现在山峰的选择上、日常训练和社团管理上,也体现在登山装备和岩壁的升级更新上。不是每次寻求突破都能实现,但他们每次都会无怨无悔地把经验教训写下,激励后来的队员继续创新探索。
第三,也许只有那些承担了山鹰社经验、技术和精神传承责任的队员,才是真正的“山鹰人”。这句话也许夸张了点,但也点出“鹰之魂”的核心和精髓,正如某任社长指出的:“山鹰社的核心机制在于一代一代队员将在山鹰社所获得的一切,回报给后面的队员,使精神和信仰、经验和技术得以薪火相传。”22年前我编辑“老队员专刊”,探讨什么是“老队员”,可以说暗合了今天的这个概括。
在做危险的事情中交过命的朋友,这样的机会在和平年代里是少有的,雪山攀登就是这样一种机会,然而新陈代谢过快的学生社团容易出现经验、技术和精神传承断档的事情,这会给过命的事情带来巨大风险。这决定了山鹰社的传承必须是延续的。与同一批队员的过命是难忘的,与下一批队员、下下一批队员……的过命则是美丽的,是山鹰人的凤凰浴火。
2018年12月30日后记储怀杰北京大学山鹰社从1989年开始,经历了28座雪山,43次攀登,28次科考,如今已是而立之年了,过往动人的故事,和彼时的伏笔引出的当下,不应该只属于一个群体,我们曾经做出与周围大学生不同的选择,并因为这个选择或多或少影响了我们以后的人生。而这些应该是我们可以提供给当下时代的不同声音,为社庆30年出版的这本《八千米生命高度》既让我高兴,又让我感到不安,高兴的是在山鹰社登记过的有上万名队员,涵盖了北京大学所有的院系、专业。为他们立传需要克服的困难可想而知,好在大家为出版此书给予了巨大支持、宽容和理解。不安的是,北京大学山鹰社历来是攀岩、科考、登山并重,《八千米生命高度》的架构却只是登山的过程,最初为纪念北大山鹰30年策划“存鹰之心”丛书时,计划还有《岩壁上的芭蕾》《北大山鹰科考路》和《永恒的记忆》3本,未能出版的原因很多,为了弥补遗憾、宽慰我的不安,请容许我列出历年攀岩队长的名字,通过你们向历年攀岩队员致以问候,是大家的汗水铸就了山鹰社辉煌的历史:谢如祥、谢劲松、曹峻、徐纲、唐元新、陈庆春、赵凯、裴志勇、张春柏、王辉、孙斌、王荣涛、蔺志坚、张锐、李凯、白成太、胡志浩、单丹、高龙成、张晗、贺斐思、刘东东、吴涛、邓志超、曹鑫、鲁文宾、金圣杰、刘文慧、汪子冲、乔袭明、李进学、陶炳学、蒲伟良。
山鹰社还进行了28次科考,分别是:1992年赴青海湟中县希望工程社会实践;1993年新疆伊犁边境贸易考察;1995年云南丽江考察;1996年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考察;1997年重走西南联大路,横穿湘黔滇;1998年西藏珠峰地区考察;1999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考察;2000年西藏地区考察;2001年在西藏“对一个藏族村落扎根式考察”;2002年珠峰自然保护区调查;2003年青海玉树儿童生活情况考察;2004年西藏那曲藏族传统文化习俗和日常生活考察;2005年重回那曲探访达萨乡小学;2006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少数民族社会考察;2007年西藏林芝地区藏区儿童的教育状况和小额信贷的实施情况考察;2008年云南迪庆纳西族东巴文化现状调查;2009年青海玉树曲麻莱县《梦牵黄河源,且歌且行且珍惜》;2010年西藏尼玛地区教育现状调查;2011年西藏札达县调研;2012年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生态、教育、医疗、传统文化考察;2013年高黎贡山区人类学田野调查;2014年青海果洛社会调查并完成年保玉则徒步穿越;2015年,骆驼科考队对四川贡嘎山区和磨西镇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考察,了解贡嘎山和海螺沟的开发和旅游现状;2016年果洛阿尼玛卿科考队为期一个月的社会考察,先后完成了在大武镇的访谈,并与山鹰社1996年登山队会合;2017年,长江第一峡谷科考队在青海格尔木的长江源移民村访谈生态移民,入户措池村,在措池小学和然仓寺的智善学堂支教;2018年西藏山南市隆子县三安曲林乡产业结构和居民生活调研;2019年梅里雪山考察。30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科学考察,我相信一定有可期的未来。
我们永远向上攀登,在科考路上重新认识自我,发现了这个世界的复杂和美妙……在珠穆朗玛峰,我们喊出“北大精神,永在巅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总有一种精神照亮我们的前程。“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北大山鹰社的历史才刚刚开始,30年的风霜雨雪会给每个人血脉中留下果敢和顽强,它暗合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山鹰人在向高向远向前的路上,正变成推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衷心地感谢肖自强、曾丽莹、缪劲松、叶效明、刘以恬、邓茵琳、唐溯珧、周文杰、姜彪、张欣然、崔婕、胡晓帆、刘艺炜等资料编撰组成员付出的努力,后期的文字修改、图片的收集整理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
正如我开始感到的不安一样,我们无法穷尽山鹰社30年每件事情的真相,当年的日记、队记被重新编写的时候,经过了选择和抽离,被遗漏或因为观察角度不同,肯定会让我们相聚时对某一个事件重新解读。书中如果有错误,责任在我,期望未来有机会增补和修订。最后让我把2019年科考队员刘以恬的诗《极目的蓝》送给您:?????????极目的蓝世界是你身旁呼啸的风而你亦是群山的风声长风如长夜漫漫故土与故我共远在群山深处,消失的不是四月无尽的旅程当无尽地走深蓝的天色必及时归还一里又一里,寂静将白雪深埋沉默将繁星呼唤一程又一程。近与远都是天门上与下都是攀登惟昼夜漫长,如同永恒目光再长远,天际总更远而抵达只是行程的一站柔光下,明月高悬遥远的夏日盼你团圆穿过深深旷野穿过明暗寒暖旷野深处是何处?你生活在大地边缘最宽阔与最封闭之间被无限的自我所累越过万里河川被天地纵览是沧海之船群峰深处是何处已不能走得更远。一等再等闪电的一瞬惟山川愈发清远人间纵是衣襟上的雪你想拂去吗月光深处是何处?果敢可换凛然攀爬得越高,穹宇越远而你所盼
是否仍是初行时极目的蓝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