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米尔的帽子
  • 维米尔的帽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维米尔的帽子

正版图书保证 可开电子发票

44.9 6.9折 65 全新

库存5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加) 卜正民著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7743782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4262828

上书时间2024-04-01

汉唐图书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中文版序

 

 

 

世界并非自然形成。人们通过自己的所做、所说、所信仰—最重要的是通过彼此的交流将其创造出来。家庭或村落中发生的事情,对置身其中的人来说很重要,但是这种效力往往仅限当地。正是跨区域和跨文化的交流创造了世界。这是历史的动力源泉,是世界变化的方式。

 

本书描绘了17世纪上半叶的剧变,越来越多来自世界遥远角落的人发现自己被聚合在了一起。变化的动力不是探索或者发现,也不是渴望遇到陌生人群,并理解他们如何不同—虽然这是随之而来的事情。推动这一新接触浪潮的是简单的经济学:贸易。虽然有一些风险,但购买在一个地方可以廉价获得的货物,并在另一个地方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一直是一种赚钱的营生。17世纪出现的变化是贸易规模的扩大。贸易路线向外延伸、更大规模和更耐久的船舶被建造、航海知识传播开来、开采白银的规模足够大以至它可以作为一种通行货币。一个全球性的交易网络形成,明朝成为网络中的一个结点。

 

本书封面上那幅维米尔的画作,也许会使人觉得这是一本研究荷兰画家的书。但它不是,也并非一本艺术史的书籍。它是关于世界的转变,以及它如何触及世界各地的各个人,包括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在2008年本书英文版出版时,英语读者惊讶地发现,我们甚至有可能将维米尔与全球贸易联系在一起。这位荷兰画家因其绘制的那些在安宁祥和的气氛中的女性画作而为人知晓。他描绘一个安静的室内空间,似乎与房间外面的严酷现实相隔绝。他有一种使外部世界消失的天赋。我的读者全都没有想过在他的画作中寻找17世纪世界如何改变的标志—而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

 

我决定使用维米尔讲述一个他自己无意述说的故事,是为了我的西方读者。对他们来说,17世纪很遥远,明朝更远。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没有办法接近中国,因而他们选择回避这一主题。为了说服西方读者跟随我进入陌生的领域,我需要给他们一位他们知道且信任的向导。假如我把董其昌的一幅画放在封面上,普通的西方读者会拿起这本书,和我一起回到明朝吗?恐怕不会。然而,通过跟随维米尔,他们惊讶地发现中国并不那么陌生。他们的另一个惊讶则证明维米尔这一向导是多么优秀:他的绘画并不是和更广阔的世界没有关系的封闭空间。事实上,它们被全球发生的事情深刻地影响。

 

中国读者可能从相反的方向走向本书,因为维米尔所处的是国外,而明朝则是自己家里。然而,对于你们来说,即便居于中国,也应该有一些不同的东西。有关明王朝的标准叙事,特别是明晚期,是一种国内政治衰落和道德沦丧。我在本书中提供的视角则扭转大家以往关注的方向,并将目光投向外部。我希望我的读者不要把明朝当成它自己的故事,而是把它看成全球故事的一部分;不要只认为景德镇瓷器是中国风格的表达,而要思考当这些瓷器出现在荷兰家庭时所产生的影响;不要以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吸烟,而是细观烟草如何传入中国,而就在同一时刻青花瓷正抵达西方。这些交流都不是必然会发生的,但是它们也不可能早于这时发生。它们是17世纪世界正在经历的历史转型的一部分。贸易将世界上曾经孤立的区域连接成一个全球交流网络,转移简单的商品乃至复杂的观念在内的所有东西。这是一个无人可以预测的变革,也无人能够扭转。它已经如此强大,以至于其他一切事物也都被改变,包括维米尔的画作。

 

四个世纪以后,我们对此似曾相识。



 
 
 
 

商品简介

1976年,考古学家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附近的海域打捞上来一艘沉船的残骸,在其中发现了一批明代的瓷器。这些古瓷的故事要追溯到四百年前,当时的荷兰人戴着以北美海狸皮毛制成的帽子,不远万里乘船前往亚洲,用波托西的白银从中国人手中买下大量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运回欧洲贩卖。其中一艘货船在海战中被击沉,使那批瓷器得以跨越古今,重见天日。

 

 

 

同样跨越古今、令历史留驻其中的,还有荷兰的七幅油画与一件瓷盘。在本书中,著名汉学家卜正民从这些艺术品的细节切入,以维米尔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描绘的帽子、银币、烟管等物品及其流通为线索,梳理出17世纪在贸易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地如何逐渐从孤立状态走向接触,进而连接成一个交流网络。在这个全球化的黎明时刻,彼此陌生的文化开始相识、碰撞、融为一体。



作者简介
卜正民(Timothy Brook),哈佛大学哲学博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2015—2016年度亚洲研究学会会长。曾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校历史学教授,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中国近代史、全球史,并担任《哈佛中国史》主编。2005年获加拿大历史协会颁发的历史学奖项弗朗索瓦·格扎维埃·加尔诺奖章,2006年获颁古根海姆奖。代表著作有《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目录
本书作者通过七幅油画、一件荷兰产的青花瓷盘上的细微之处, 探寻其背后的世界。于是, 我们可以在看似无关的普通器物中, 看到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 看到军官的毡帽里隐藏有寻找中国之路的热情, 看到一条由欧美和日本流入白银之河、烟叶数十年间便风靡世界各地。17世纪的人们, 依托航海技术的发展, 跳脱出囚困自己的周遭, 想象并追寻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们赌上故乡, 奔赴各地, 将世界连为一体。

内容摘要
1976年,考古学家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附近的海域打捞上来一艘沉船的残骸,在其中发现了一批明代的瓷器。这些古瓷的故事要追溯到四百年前,当时的荷兰人戴着以北美海狸皮毛制成的帽子,不远万里乘船前往亚洲,用波托西的白银从中国人手中买下大量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运回欧洲贩卖。其中一艘货船在海战中被击沉,使那批瓷器得以跨越古今,重见天日。

同样跨越古今、令历史留驻其中的,还有荷兰的七幅油画与一件瓷盘。在本书中,有名汉学家卜正民从这些艺术品的细节切入,以维米尔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描绘的帽子、银币、烟管等物品及其流通为线索,梳理出17世纪在贸易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地如何逐渐从孤立状态走向接触,进而连接成一个交流网络。在这个全球化的黎明时刻,彼此陌生的文化开始相识、碰撞、融为一体。

主编推荐
★畅销世界的全球史经典 葛兆光、史景迁、杨照推荐阅读
本书是有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已被译为日、法、德、西、中等近十种语言,被有名历史学家葛兆光视为全球史写作的典范,“兼收并蓄、充满惊奇乐趣”(史景迁语),广受中外媒体赞誉。
★从看似熟悉的事物之中 窥见全球化开端的另一面
本书从人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品中的细节切入,以毛皮、货币、瓷器等商品的流通为线索,讲述了17世纪世界走向全球化的黎明时刻。喜欢《棉花帝国》《茶叶与帝国》《贸易打造的世界》等同类历史书的读者尤其不可错过。
★以东西方自隔绝走向融合的历史为镜鉴 重新思考全球化对于今日世界的意义
东西方文化的首次接触,给明王朝抛来了靠前的问题:对荷兰人和葡萄牙人该一视同仁还是区别对待?如何看待烟草、白银等物对时人生活方式的剧烈影响?思之今日世界,本书聚焦的历史对于我们看待全球化仍有启发意义。
★用流畅优美的文笔 讲述掩藏于浩瀚史料与艺术珍品中的精彩故事
阅读本书如解谜一般,从七幅油画和一件青花瓷中寻找17世纪世界乃至中国的蛛丝马迹,通过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小故事,窥见四百年前业已相连的世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