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文学原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儿童文学原理

正版图书保证 可开电子发票

32.7 6.7折 49 全新

库存14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翔宇主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237413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4413030

上书时间2024-04-01

汉唐图书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吴翔宇,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儿童文学研究。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5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多项。在《文学评论》《学术月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与嬗变》《五四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等专著10部,先后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主持的教学成果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目录
本书是一部将儿童文学性质、理论、批评融于一体的教材。其内容包括儿童文学的概念、性质、文体、理论批评、中外儿童文学史、语言、跨学科拓展、价值观念等, 是系统介绍和阐释儿童文学特性和本体的理论性教材。

内容摘要

 《儿童文学原理》:

 小女孩“我”对爱情和人生的理解,一开始是肤浅的、懵懵懂懂的。比如那时“我”觉得,结婚意味着两个人永远在一起吵架和睡觉。与姑姑一起生活的日子让“我”和姑姑有更多的机会谈起爱情和人生的话题。姑姑将街心花园里那棵老树上的划痕指给“我”看,告诉“我”这是她爱情的见证。姑姑的语气是温暖的,似乎在回味生命里那段无法忘却的情感。听了姑姑关于划痕的讲述,“我”对爱情和人生的理解仍然懵懂,不能完全理解姑姑对划痕的情感,最感兴趣的仍然是在树下玩耍。这既是一个小女孩应具有的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一次对爱情的遥遥“张望”,“印象”总是影影绰绰,朦胧、美丽。

 街心花园意外地被拆毁和改建,姑姑病故。这两个契机最终将“我”与姑姑祖孙两代女性之间的对话提升至深度交流的层面。当“我”实实在在地陪着姑姑,一起意外而伤心地与老树告别;当病重的姑姑默契地与“我”谈论着自己的身后事,“我”见证了祖辈生命里幸福、伤心、豁然放下等种种人生体验。“我”终于明白了姑姑心底里的所思所想,祖孙之间的情感也在发酵、升华。

 划痕的事情,姑姑只对“我”一个人说。当姑姑情感经历中欢欣又创痛的往事被创作者具象化地凝结在老树的划痕上,就为“我”和姑姑这两个遥望往昔岁月的生命个体搭建了一座带有女性色彩的、私密的心灵桥梁。两人在这私有的桥上行走,寻觅、发现本就难以理清的、关于生命和岁月的感想,这就让情节的叙说具有了女性的私人特征。我们可以将之视为对女性心灵志的书写。

 街心花园的拆毁和改建,是加速姑姑去世的因素之一,也是我们当下社会现象的缩影。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又是人无力改变的现实的一部分,是我们面对生命流逝、岁月变迁时,所必然面对的客观环境。人的生命总是有期限的,会老去,乃至去世。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也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在见证了这一切变化之后,创作者最终将小女孩“我”和姑姑的关系放置在了更开阔的视野之中。故地重游,回顾往事,心有眷恋,但生活仍然要继续。“我”似乎依然能够听到姑姑对自己的诉说,依然无法忘怀那棵独特的树及许多的人生场景,并在当下的生活里敏锐地感知着这一切。这体现了积极、温暖的人生态度,也是一代代人的传承的写照。

 图画书《款冬的村庄》①封面上的公共汽车,会让有的读者感到似曾相识的亲切。如今,随着家庭轿车的普及,在很多地方,从乡村去往城里变得便捷得多了,也不再有严格的时间段的限制和那种翘首以盼的等待。但是,在书中所讲述的这个年代,“城里”,哪怕是只有几十公里或者十几公里之外的县城,就是一个在心里很遥远的地方,甚至还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地方。这就是一种真实的时空感觉。图画书《款冬的村庄》基于这种此处与他方之间的时空感觉,细腻入微地表现了人们内心深处幽微的情感。“客行只念路,相争渡京口。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无论姐姐们和大奇哥是出于无奈还是内心自愿的向往,那一个又一个他所依恋的人的离去,对款冬的心理其实都是一次次震荡和撞击。儿童其实更重情义,更易感动和悲伤。书中没有写款冬落泪,但是读者似乎看到了他的泪水。画家用抽象的画风,将人物从具体而纷繁的环境中抽离出来,聚焦于人物的动作与表情,画面从几乎整幅铺满到越来越空旷简单,递进地凸显了人物身上那种与环境的隔膜和孤独寂寞的感觉。

 告别与离去,有各种缘由,作者并没有全部交代还有谁在家里陪伴着款冬,本书也并未局限在留守儿童的范畴。其实对于儿童来讲,对于每个人来讲,每一次的相逢与告别,总是值得铭记的,都是会伤感的。这是超越了年代、地域、年龄这些因素的人类最朴素的情感。捉迷藏、人马大战、打水漂、抬轿子、跳皮筋、玩弹珠、滚铁环、钓鱼……这些游戏,以及契合人物个性和心境的细节所表现的那些款冬与亲人、朋友相处的瞬间,恰恰与夹杂其中的分离时刻形成了强烈对比。孤独正是来自这种对比,来自对陪伴的渴望。孤独的存在,也更衬托出人类相依相伴的美好。

 图画书《天空之王》②中,现实与记忆的差别,在画面上被创作者用不同的色调呈现出来。即使身处家中,在男孩的眼里,无论是妈妈准备食物的背影,还是门框中所看到的厨房场景,都是灰色的,只是比外部世界的街道、楼房、山丘、广场、工厂等所笼罩着的深色调,略微淡一些。刚到此地的男孩的印象中最温暖的,是海市蜃楼般浮现在现实地面之上的、远方的意大利罗马圣彼得广场,以及男孩对充满阳光、有喷泉、有奶奶商店的罗马街景的想念。画面上的圣彼得广场金灿灿的。这是移居后的男孩对新家园的第一印象。

 ……



精彩内容

 儿童文学是否有“原理”,这是一个需要辨析和审思的问题。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原理”一词更适合理工科的范畴,人文学科是求真求善的,学科体系也是开放敞开的,讨论儿童文学原理似乎有僵化元概念之嫌。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只要是一门科学,其必定遵循一定的规则,其规律也可在具体的操作中无限地接近。儿童文学既是一种文学门类,也是一门科学。说它是科学,并不是从存在即合理的角度而论的,也不是从历史的长河中返顾而归纳的,而是从其内在的结构、特性等方面来说的。

 作为一种文学门类,儿童文学的特性从字面上理解是“儿童性”和“文学性”。关于这一点,前辈学人已多有论定。从拆解出的这两个术语看,无论是“儿童”还是“文学”都不是随意可替代的,具有特指性和概念的质的规定性。两者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儿童”+“文学”,而是“儿童”与“成人”的繁复组织和运作形态。要讨论儿童文学原理必须从“儿童文学”这一元结构入手,脱离和逃逸了儿童文学本体来谈其原理无异于缘木求鱼。

 以往,“儿童文学原理”是“儿童文学概论”的代名词,涉及儿童文学概念、特质、分类、语言、结构、文体等方面的内容。此类教材的编撰,我较早涉足。在编撰过程中,我也老犯踌躇,感觉。概论“既然是一个概括性的论析,就要列出条分缕析的大纲,应注重理论性。但在具体实践中,也感觉面对如此庞杂开放的体系,不知如何下手。举凡与儿童文学相关的议题似乎都可以放进这个”空框“里。但真这样做,又发现缺乏限定和参照,有”放到篮子就是菜“的空疏。这种困惑始终伴随着我,尚未解决。我们那一代人,受教育的条件有限,那个时候的理论书籍较少,一切都在摸索中。于是,尽管我编的《儿童文学概论》几经修订,但上述问题都未得到完满的解决。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