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的雅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收藏的雅趣

正版图书保证 可开电子发票

10.4 2.3折 45 全新

库存138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汉宝德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70217052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599838

上书时间2024-03-30

汉唐图书旗舰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三十二堂文物收藏课古物鉴赏的入门指南收藏大家以亲身经历讲述古物市场的世事变迁 文化名人间众多的收藏趣事带你认知古物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
汉宝德,1934年生,台湾地区成功大学建筑学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学硕士。重要建筑作品包括垦丁青年活动中心、台南艺术大学、联合报系南园度假休闲中心等。著有《如何欣赏建筑:汉宝德看建筑》《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收藏的雅趣》《真与美的游戏》等。

目录
本书是汉宝德所著关于古物鉴赏、收藏方面的文章合集。作者从对古物的认识写起, 将隐没在时光中的古物艺术之美加以阐释, 并以富于理趣的笔触对古人文化和生活方式展开探讨, 与读者共享自己的雅藏心得。

内容摘要
本书是汉宝德所著关于古物鉴赏、收藏方面的文章合集。作者从对古物的认识写起,将隐没在时光中的古物艺术之美加以阐释,并以富于理趣的笔触对古人文化和生活方式展开探讨,与读者共享自己的雅藏心得。

主编推荐
○文化名家的收藏之旅  器物鉴赏的知识讲堂○从文物到文明  从收藏到雅藏○感知古物的艺术之美  来一场通灵透澈的精神洗礼

精彩内容
牡丹的造型在古器物的装饰中,以两种图案最为常见,一是具有广泛象征意义的龙纹,一是代表富贵吉祥的牡丹花。龙,自有华夏文明就出现的图腾,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早有专门著作详细介绍,可是尚未看到有关牡丹花的文章。
我对牡丹原本并没有什么兴趣,向来视之为中国俗文化的代表。中国人喜欢“花团锦簇”,就是各色盛开的牡丹聚在一起所带来的欢乐气氛,也只有牡丹有那么大的花朵,有那么多的颜色,所以很多人家里挂一幅牡丹图在客厅里,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只是求个热闹。因此牡丹就成为画匠们最爱画的题材了。
自从唐初武则天喜欢牡丹,予以大力推广之后,牡丹几乎成为唐代的国花。唐代的器物上牡丹常以圆形图案出现,牡丹花与唐朝女性富态的美感似乎也画上了等号,成为丰富与圆满的象征。中国文化到了宋代,本已自扩张转为反省,但是洛阳的牡丹花却已成为传统,不但没有消失,而且在栽培技术上大有进步。北宋有一个李格非,写了一本《洛阳名园记》,把当时名园的牡丹详加介绍。其实北宋的诗文中提到牡丹是很普遍的。
可是这时候,首都已迁往没有牡丹的汴梁去了。皇室的品味趋向清淡,在瓷器的名窑器物上几乎丢弃了繁丽的装饰,牡丹就少见了。然而牡丹已深入人心,在上层社会不再流行,不表示民间会完全忘记,只是以另一种形态出现而已。民间瓷器上的牡丹就是一个例子。
十几年前,古物市场活跃的时候,宋代的磁州窑器在台wan很受欢迎,磁州窑的产品多为白色与黑色,大多素雅可观。可是在黑、白器上仍然可以刻花、划花或画花,仍然有丰富的装饰,与官家清一色的青灰色相比要活泼得多了。刻花有两种,一是在胎上刻成浅浮雕,然后上釉,并没有色调的变化。一是在黑釉器上刻出图案,露出白胎再入窑。划花是用尖锐的工具在釉上划出线条,近似线条画的效果,这一类大多是北宋的作品。到金代发展出画花,以上两种比较麻烦的技巧就少用了,用笔在黑、白器上大笔挥洒,看上去就活泼得多了。黑器用铁红,白器用黑色,画起来很快,既省时又生动。
这些表面的装饰,最常见的仍然是花、草,而牡丹花是最受欢迎的主题。可是在黑白器上的牡丹,失掉了颜色后,俗气的成分大幅降低,牡丹花居然也变成高雅的题材了。金代的画花白器,由于日本人喜欢,是非常昂贵的,我只能欣赏,没想到收藏。一位古物界的朋友知道我的心思,千方百计弄到一只梅瓶,通体白地,以褐黑色画了牡丹及枝叶,只是花叶稀了些,比不上日本博物馆的收藏,但可以接受。尤其因为该器出土时,一边受土侵蚀,色调变黄了些,市价因此高不上去,才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这个梅瓶至今仍然是我最喜爱的藏品之一。
我为了找一个黑釉红花的酒壶,也花了些时间。在当时,黑釉器是下层社会的用器,所以品质上差些,上眼的东西不多。等了几年,勉强买了一只,铁花烧得不够明亮。红与黑的化学材料近似,烧制是不太容易的。
其实在金代,红绿彩的瓷器已经产生了。在日本,这种瓷器受到极大的重视,偶尔可以在博物馆看到,在中国,这是民间器物,反而无法在故宫看到。有趣的是,在红绿彩器上最受欢迎的主题仍然是牡丹。有了红绿彩,瓷画开始以绘画技术来表现了,因此牡丹的表现法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这些画工怎么画一朵重瓣而又灿烂的牡丹呢?
南宋流传下来的工笔画,对牡丹的描写是很写实而细致的。牡丹的花瓣多重而有变化,是很不容易画的一种花。几年前,名画家袁旃女士开始以宋工笔牡丹为基础,发展出一套有现代感的工笔花卉艺术来。她画了一朵牡丹给我,蓝地红花,有宋代风格,可是这种画法是颇贵族的,民间却有另一套诠释的方法。
我发现自宋至今,牡丹的画法确实可大分为官方与民间两种画法。官方的画法是写实的,虽有繁简之别,但大体上是自正面画出层层的花瓣。在元代以后的官窑青花瓷上常常看到牡丹花,大概都是团团的,以浓淡表示出层次。这样画法直到清代都没有改变。可是在民窑器上就不同了。我不明白为什么民窑瓷上的牡丹喜欢画侧面,而且很夸张地表现出牡丹花的层次。
侧面比较生动些是没有疑问的,但要难画得多。我所收藏的那只牡丹梅瓶,也是画侧面,下笔很流利,是先画芯子,然后画周围下垂的花瓣,形成一个大致的圆形。这种画法,后来在官窑器中也常见,因为它可以与画正面的圆形图案相配。可是这种画法虽然雅致,却没有办法满足民间的画师,因为看不出牡丹花层层花瓣的丰盛富丽的感觉。所以民间画师自始就走一条不同的路。
自艺术表现上看,官窑的画师与民间之分际,在于官师用眼、民间用心。前者是传承自宫廷画家,后者是来自民俗画家。用眼,是画出眼睛所看到的,着重于视觉的美感;用心,是画出心里所想到的,着重于说明心里的意思。所以今天看来,民间的牡丹花未必美观,却透露出一股稚拙可爱的风味。
民间匠师怎么去想牡丹呢?他们认为牡丹的特色就是花瓣的层次很多,为其他花朵所不及。他们自侧面画不出来,就用符号来表示,最早的画法是画一个简单的侧面,在花芯的上面,加上几层波浪式的线条,暗示很多花瓣。
日本静嘉堂博物馆的收藏中有一个著名的磁州窑枕头,也是白地黑花的,是属于精致的一类,上面有一朵牡丹花。我初次看到那只枕头的照片,以为是一只凤梨,因为那朵花的花芯是凤梨形的,后来才知道,宋、金时代的民间对牡丹花尚没有一定的表现法,那只凤梨只是一些花朵层层叠在一起的意思而已。
以磁州窑为代表的宋、金民窑,对牡丹的诠释是多样的,显现出民间匠师的活力。我手边的一只北宋磁州窑梅瓶,是珍珠地,牡丹枝叶与花朵的装饰在设计上很严谨,但不如后期画笔挥洒活泼生动,牡丹的呈现介乎正面与侧面之间,花芯为侧面,周边为正面,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实宋代民窑的各种牡丹如加以统计研究,是很有趣味的,至少可写一篇硕士论文。
也许由于文化本质上的转变,明代的瓷器虽然在技术与装饰上有进步,牡丹花的主题却不常见了。除了在官窑器上与宝相花同时以团花出现之外,民窑器上极为少见。到了明末却出现一种特殊的牡丹造型,令人无法理解,这种造型我称之为“双角牡丹”。
十几年前我在台中一家古物店看到三只五彩小瓷罐,画的是同样的题材,两面是一只凤,两面是一朵牡丹。这三只小罐都高十厘米左右,看风格,一只大约是明清之间,一只是清早期,一只应是清中期。罐口大小一致,约四厘米,应是茶罐。牡丹的画法都是在花朵的上方伸出两个角,表现层层的花瓣。自明末到清中期,这种画法似为民间五彩牡丹的标准画法,非常令人难以索解。宋金时期的牡丹虽不写实却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明清的牡丹长出两只角呢?到今天我也不明白。我曾见过康熙时代的五彩大花瓶,画得非常精致,但是牡丹花却也是伸出两只角的怪物。没有这两只角,就是很自然的花朵了。我只能解释这是当时匠师表现牡丹花多重花瓣的一种方法。
清代承平之后,粉彩技术的发明与此后西洋传来的珐琅彩及西洋写实技法,使牡丹花可以以真实的面貌呈现,民间几百年的牡丹古怪画法才算结束。清末民初有些瓷器上的牡丹花与我们今天在客厅里悬挂的牡丹花已经相当接近了。这使我感觉牡丹表现法的几百年历史,好像中国文化几百年蜕变的历程。我们自唐宋充满信心的写实风格,逐渐进入现世中国耽于幻想的象征风格。西风东渐,我们的信心渐失,只有依附西洋的写实技法来寻找自己的前景。
不久前,袁旃展出她近年的作品,其中有几件是牡丹花。但她是自宋代的宫廷画中找回中国的风格,把写实的精神与象征的价值合而为一。她居然有耐心画出充满动态的、风吹下的牡丹花。这正是中国文化现况的写照吧!
2005年7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