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力与人
  • 权力与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权力与人

正版图书保证 可开电子发票

55.7 6.3折 88 全新

库存3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韩) 郑炳说著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21840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4236091

上书时间2024-02-18

汉唐图书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自序
 20世纪50年代,有首流行歌曲的开头如此唱道:“金玉之身,贵为太子,竟死于木柜中!可怜的思悼世子!”人们认为思悼世子是未能享受与生俱来的荣华富贵,痛苦而死的可怜人。正是因为民间认为思悼世子命运悲惨,怨恨深重,可能招来巨大灾祸,所以将其奉为辟邪消灾的神灵。百姓们因思悼世子意外沦落至可怜境地而同情他的悲惨命运,于是与寻常百姓相距甚远的世子成了与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共情偶像。
我们听闻思悼世子之死时,脑海中一定会浮现一个疑问,那就是思悼世子的死因。父亲为何要处死儿子?为何偏要把儿子关在木柜里?最为详细解答思悼世子之死的资料是惠庆宫撰写的《恨中录》。《恨中录》中记述思悼世子之死的部分是她在纯祖在位时写成的。惠庆宫贵为国王的祖母,敢于写下他人不敢言及的内容。即便如此,她仍非常委婉地记述了与世子死因直接相关的世子之罪。因此不少人误读了《恨中录》,大家以为惠庆宫说的是思悼世子狂易而亡,并将此理解为国王因思悼世子狂易而处死了他。
这样的误读又引发了新的疑问。儿子狂易,父亲就会处死他吗?疑问之下,有人提出了新的死因。他们主要参考正祖撰写的语焉不详的思悼世子之《行状》,创造出思悼世子是党争牺牲品的假说。思悼世子厌恶掌握大权的老论派,站在少论派一边,因此被支持老论派的英祖处死。惠庆宫替促成杀死丈夫的老论派娘家辩解,诬陷思悼世子是疯子。
这种新假说逐渐超越“狂易而亡说”成为通论,无人一一考证该主张及其依据。我在注释并翻译《恨中录》时得以细致考察与思悼世子死因相关的主张,结果令人十分惊讶,怎会产生以错误的基本解说、完全颠倒事实的论据为基础的学术假说?怎会有部分学者不断加深错误,让错误学说成为定论?为何学界至今都未曾严谨考证过该问题?
我无法对这种错误置之不理,所以针对某本鼓吹“党争牺牲说”的书发表了批判论文。该书的写作目的是替“不幸而死的思悼世子”申冤。在该书看来,思悼世子不是狂易而亡,天资聪颖的他不过是因支持少数党派含冤而死。为了支持该主张,该书努力展示思悼世子不但不狂易,反而具有贤明圣君潜质的一面,并且试图证明思悼世子在政治上倾向于少论一派。但我在该本书中却找不到能够有力支持这一主张的论据,只能找到对史料的歪曲与夸张,借以佐证自身观点的内容。
所谓提出学说,并非可以随意主张任何说法,至少要以事实为基础,揭示论据,再经过合理的推论步骤。但该书仅出于替思悼世子申冤的目的就随意歪曲了史实,歪曲解读了《英祖实录》等史料。如果历史可以分为“信念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那么该书基本可以被划为“信念的历史”。该书一分为二地对比好人的痛苦和坏人的得势,刻画出“可怜的思悼世子”与“邪恶的老论”,为迎合这样的构图而彻底无视了史实。
历史不能以善恶二分法轻易划分,思悼世子之死亦如此。我们需要警惕仅以思悼世子的视角来看待他的死亡。思悼世子之死与无数百姓之死相关,英祖废掉思悼世子的世子之位时写下的教文中提到仅被思悼世子杀死的无辜之人就多达百余名。思悼世子的滥杀也见于《英祖实录》。从这些无辜之人及其亲人的立场上来看,思悼世子的确该死。
固然要从世子的视角看待他的死亡,但也有必要超越该视角,即不止聚焦思悼世子的“可怜而亡”,而是以更公正的视角进行观察。思悼世子穿了与自身不匹配的衣服,世子之位也并不适合他。雪上加霜的是,他还有一位十分挑剔的父亲。思悼世子之死虽然可怜,但也难说他的死亡纯属冤枉。他非狂易而亡,而是因为试图弑杀父亲英祖才被处死,即企图谋逆。只要仔细阅读《恨中录》就能发现世子谋逆的痕迹。当然,其他的史料也能佐证这一事实。相关史料原本就以委婉方式记述,只是研究者至今未能明确读懂罢了。既然儿子决定弑父,那么英祖不得不处死儿子。
本书旨在阐明思悼世子之死的真相,同时深入当时的宫廷,探讨宫中之人,并一一分析国王、王妃、大妃、后宫、世子、内官、内人等宫中之人面临的现实,以及他们的梦想与欲望。宫廷史相关史料相对丰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特定事件进行立体考察。立体考察能够更准确、更客观地把握事件真相,有时还能揭示隐藏在权力背面的人性,亦可以解读出英祖、思悼世子、正祖等最高当权者的人性苦恼与内心矛盾。
本书初稿是去年一年上传至互联网的内容。该文稿在Naver文学社区出版社的博客上以每周一篇的形式进行连载,总共48期,是首次在网络进行连载的人文学科文章。互联网可以提供只要上传文章,就能得到匿名评价的环境。我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多少有些期待,但仍抱有不安。思悼世子之死本身就是一个大众话题性较高的主题,又加重了我的担忧。文章于连载初期在纸媒上引发些许争议,但所幸在连载中并没有遇到问题。
连载时也遇到不少开心的事。在网络上传连载文章后,有人指出错误之处,也有人提供相关信息。连载中期,我以同一主题在韩国教育放送公社(EBS)的节目《TV一生大学——历史故事》中进行演讲,也通过这档节目遇见了新读者。去年秋季枫叶正红之时,我在昌德宫与此前长期只在网络上交换意见的诸位朋友碰了面。那日与读者们的古宫探访就像与老友郊游一般令人满足。对我而言,一年的连载既是一场愉快的旅行,又是一段特别的经历。这一年中能与读者们一道踏上令人心动的未知之旅,离不开文学社区出版社工作人员的帮助,再次向各位表达诚挚的谢意。
郑炳说
2012年1月31日
写于思悼世子辞世250周年之际

 

导言
思悼世子之死是理解英正祖时代的最重要政治事件。因其极端性,该事件不仅被历史书籍,也被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反复提及。思悼之死如此广为人知,所以学界有不少人认为该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分析与整理。但只要细看先行研究,就会发现其中存在无数漏洞。以概括的形式介绍并附上一两句意见的文章不在少数,专门的研究却十分罕见。
韩国文学界首先展开了针对该事件的正式研究。金用淑先生在1958年发表了《思悼世子的悲剧及其精神分析学的考察》。她依据《恨中录》,沿袭了惠庆宫所谓思悼世子是因“狂症”而死的观点。该见解在十年后受到了韩国史学界的批判。韩国史学界的依据是李银顺教授的论文——《〈恨中录〉呈现的思悼世子死因》。李银顺教授沿袭成乐熏先生所著的《韩国党争史》中的观点,从正祖撰写的思悼世子的行状入手,指出世子是党争的牺牲品。
1969年,李揆东博士发表了题为《关于衣襨症的精神分析学的考察:〈恨中录〉展示的思悼世子病历研究》的论文,这也是他在首尔大学医学院撰写的博士论文的一部分,但史学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推进研究。之后虽然出现了如崔凤永的《壬午祸变与英祖末期正祖初期的政治势力》等大量政治学角度的研究成果,但并未出现细致分析思悼世子之死的学术著作,只停留在李德一的《思悼世子的告白》(1998)等大众历史书的阶段。如上所述,将思悼世子之死像讲老故事一般轻率写下的文章虽多,但学术研究成果屈指可数。
本书乍一看像是对早前研究成果的整理,但实际上取得了为数不少的研究新成果。从结论上来看,本书虽沿袭《恨中录》中所谓思悼世子在精神不稳定的状态下试图攻击英祖,犯下谋逆罪的说明,但并不像早期《恨中录》相关研究那样,不加批判地接受其中的观点,而是通过《承政院日记》等各种史料批判分析《恨中录》所揭示的情况,再推导出结论。因此与先行研究相比,本书可以更加缜密明确地解释思悼世子的死亡过程。
为理解思悼世子逐步走向死亡的过程,本书首先对思悼世子生活的宫廷进行说明。在思悼世子出生时,他有四位长辈,分别是国王、大妃、王妃,以及他的生母。本书首先探讨这些人物的性格、地位及其与思悼世子的关系。从他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出,宫廷生活绝非风平浪静:从执政前就被不安和恐怖裹挟,动辄向周围发火的国王;被这样的丈夫薄待,郁郁寡欢的王妃;作为国王英祖的保护人却常与英祖爆发激烈冲突的大妃;除生下世子外一无所有的可怜生母。世子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成人。
思悼世子在无数人的关注与期待中出生。幼年的他没有辜负父王的期待,备受赞誉,但在十岁左右开始让英祖失望,因为他厌学。思悼世子是个贪吃厌学的傻孩子。这是《恨中录》语焉不详,却在《承政院日记》中呈现的世子模样。当然,世子并不愚蠢无知,只不过与英祖期待的德学兼备、严于律己、忠厚诚笃的治国贤才相去甚远。他比起学者更像是个艺术家。与父亲性格不合的世子在父亲面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英祖常在群臣或其他下人面前公然嘲讽羞辱世子,世子想躲避父亲严格又挑剔的目光,却又无处可逃。
世子在极度压力中挣扎,任何人在这样的压力下都可能变得疯狂。这种情况不仅见于《恨中录》,也见于《英祖实录》《承政院日记》。但世间并不鲜见否认世子患上狂症的意见,最近涌现出一大批明确提到思悼世子罹患狂症的史料,如英祖撰写的《废世子颁教》、思悼世子的墓志铭、思悼世子致岳父的书信、正祖对亲家公金祖淳的言说等。
世子的狂症与他的死亡直接相关。狂症虽非直接死因,但他由此采取的行动将其引入死路。英祖并非因为世子狂易才处死他,而是因为他试图谋杀自己。世子在被关入木柜前的一两日夜间,曾试图持刀*入宫阙弑父,英祖听闻此事后才处死了他,即思悼世子死于谋逆罪。相关史料非常谨慎小心地记述了此事,因此研究者至今未能明确指出这一点并进行分析。若将处罚当日英祖颁布于世的《废世子颁教》与《恨中录》对比,情况就昭然若揭。尽管英祖并非对儿子罹患狂症一无所知,但其罪至极,这让英祖无法抑制心中的怒火。英祖对远不及此的琐屑小事都急躁易怒,这样的谋逆之事显然远超他能忍耐的极限。英祖四处寻找处死儿子的各种方法,最终将他关进木柜。
世子死后,针对其死亡的疑问不断产生。这是因为不管以何种理由解释,父亲将儿子关入木柜致其死亡的行为都是难以让人接受的。但制造疑问的始作俑者就是英祖。英祖禁止任何人提及此事,但他本人却时不时提到后悔处死儿子。当然,他并不曾公布这点。国王的后悔随即引发了疑问。国王并无处死儿子之意,而是群臣的煽动所致,说法开始发生变化。但如果考察木柜在世子之死中的使用过程,就能发现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世子不是偶发的临时事件,即便有若干名大臣誓死反对,英祖仍强行下令。他把世子关进木柜到致其死亡,仍等待了七八日。此外,当时不少史料也记录了英祖处死世子时的冲天之怒。
随着正祖的即位,该事件也迎来了全新的局面。疯世子之子——正祖成了一国之君,他不可能袖手旁观。正祖在英祖死前一个月上



 
 
 
 

商品简介

1762年7月,朝鲜王朝英祖李昑废黜王世子李愃并将其关入柜中致死,史称“壬午祸变”。这一朝鲜王朝史上蕞大的悲剧历来众说纷纭,本书就是韩国知名古典文学学者郑炳说针对这一谜团的历史佳作。全书沿着李愃的人生轨迹,深入当时的朝鲜宫廷,探讨了国王英祖、思悼世子、世子嫔惠庆宫、世孙正祖、大臣、王妃、大妃、后宫、内官、内人等面临的现实,以及他们的梦想与欲望。借助相关史料,作者对思悼之死进行了全面、细致、立体的考察,不仅突破既有学说理论,阐明了这一事件的真相,也从文献的蛛丝马迹中读出了隐藏在权力背面的最高统治者英祖、思悼世子、正祖等的人性苦恼与内心矛盾,值得现代人深思。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丁晨楠,韩国延世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朝鲜时代史,中韩关系史,著有《海东五百年:朝鲜王朝(1392—1910)兴衰史》,并以“重忆小窗纱”的笔名活跃在公共历史写作领域。
叶梦怡,中山大学朝鲜语文学学士,韩国延世大学历史学硕士,热爱翻译事业,擅长人文学科领域的中韩文翻译。译有学术专著《观念的变迁:中国古代政治观念的演变》(即将出版)及学术论文《韩国的“朝鲜海关”研究述评——以朝鲜海关的对外依存性为中心》等。


【媒体评论】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元周:
思悼世子之死是理解朝鲜王朝后期政治的一把钥匙。因此事发生在王宫之中,国王以木柜囚禁世子致其死亡,具有很强的悲剧性,所以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也是民众茶余饭后的谈资。郑炳说的这本书,既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成功的大众历史读物,不仅探究了思悼世子事件的真相,也生动展示了朝鲜王宫的生活场景和人际关系。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孙卫国:
思悼世子之死是朝鲜王朝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性事件。《权力与人》以韩国学术界长期忽视的思悼世子嫔惠庆宫的《恨中录》为依据,参稽多种官私史料,采用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方法,条分缕析,仔细梳理了英祖、思悼世子、正祖祖孙三代的亲情关系以及宫廷中各种人物关系、政治冲突与利害关联。整个故事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朝鲜时代王室宫廷斗争波谲云诡,全都跃然纸上。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融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的优秀历史著作。

首尔大学国史系教授 吴洙彰:
《权力与人》是实至名归的历史著作。其在令历史学者汗颜的严谨文献考证基础上,阐明了许多新的史实,给朝鲜时代史研究带来了很大冲击。



目录
本书作者利用《朝鲜王朝实录》、《承政院日记》等各种历史资料和个人文集等, 从多方面分析和考察了思悼世子的死亡。特别是从思悼世子出生、成长、死亡, 从英祖、正祖时代的史料歪曲等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多角度进行观察, 接近思悼世子死亡的本质。同时, 还讲述了围绕英祖和思悼世子的宫中人们的现实、梦想、欲望, 更加准确地描述了朝鲜王朝最高的悲剧思悼世子的死亡。除此之外, 本书分析了正祖、英祖时代的社会背景等, 立体地介绍了18世纪的宫中历史。通过这种方式, 读者可以了解思悼世子死亡事件的真相, 进一步了解权力和人类的本质。

主编推荐

☆刘亚仁、宋康昊主演,韩国经典历史电影《思悼》叙事蓝本!讲述封建王座之下,君臣割裂父子、权力撕碎人伦的历史悲剧。
☆生动刻画英祖、正祖时代朝鲜统治层顶端的王室众人及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偏执不安的英祖、狂易自毁的思悼、谨慎冷静的惠庆宫、如履薄冰的正祖……权力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深陷其中之人!
☆追溯史料、回归文献,从思悼世子嫔惠庆宫所著《恨中录》出发,在民间传奇与学界定论之外,解开围绕思悼世子之死的种种谜团:父亲英祖为何一定要处死儿子思悼,为何偏要把思悼关入木柜?思悼是含冤而亡的党争牺牲品,还是罪有应得的狂悖谋反者?谁是迫害思悼世子致其惨死的逆贼?身为世子嫔的惠庆宫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英祖是否曾后悔处死思悼世子?身为罪人之子继承大统的正祖怀有怎样的心境? ……
☆打破古代圣君神话,重新思考权力与人性的残酷本质!“英祖声称为了宗庙与社稷,要求思悼世子赴死。但从本质上看,他所说的四百年宗社不是其他,正是他自己的权力。对权力的核心,也就是对他本人的挑战,一丝一毫都不会得到原谅,子女也概莫能外。正祖亦是一样的无情。对掌权人来说,没有朋友、家人、父母、 子女。”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