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法之美
  • 中国书法之美
  • 中国书法之美
  • 中国书法之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书法之美

正版图书保证 可开电子发票

51.8 5.9折 88 全新

库存30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沈国麟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39205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9787549639205

上书时间2024-02-18

汉唐图书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总序
生活•生命
20世纪 30年代,林语堂先生在撰写他的代表作《生活的艺术》时,曾给中国读者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中国人之生活艺术久为西方人士所见称,而向无专书,苦不知内容,到底中国人如何艺术法子,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我小的时候读《生活的艺术》时便有困惑: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果真如此惬意吗?林先生是五四新文化那一批人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代表,作为“两脚踏中西方文化”的他,对东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领悟,我长大了才慢慢懂得,林先生是写出了中国人生活的精髓。观山玩水、看云鉴石,不只是生活中的游戏,而是在困苦中找到生活的快乐。
《论语》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头两句就是讲快乐的,而第三句的“不愠”,指的是不生气,其实讲的也是快乐。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历史,可谓磨难重重,危难兴邦,可是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是,再苦难的生活,依然要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在苦难中看到光明,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我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扶贫考察活动。当时我们去了陕西最贫困的县,看到最贫困的老百姓住的是窑洞。走进窑洞,环顾四周,可谓家徒四壁,非常简陋。但我忽然瞧见在窗户上还贴着红灿灿的窗花,感觉到即使在那么贫困的环境中依然能够看到生活的希望,这大概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劫难,依然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崛起富强的原因吧!
明代才子金圣叹的《不亦快哉》三十三则,细细品味,都是讲生活日常。第一快是讲炎炎夏日,鸟都不敢在天上飞,大汗淋漓,吃不下饭,地上潮湿,苍蝇乱飞。无可奈何之际,忽然大雨倾盆,苍蝇也不见了,终于可以安心吃饭,这难道不是让人快乐的事吗?第二快是讲十年不见的老友,忽然前来拜访,赶紧问妻子有没有酒钱,妻子把簪子取下交给自己,让去买酒,这难道不是让人快乐的事吗?夏天炎热吃不下饭,可见住房条件不怎么好;朋友来访,拿不出酒钱,只能用妻子的簪子去换,可见生活捉襟见肘,看上去金大才子的生活似乎并不如意。三十三则不亦快哉,大都是讲在不怎么快乐的场景中品味快乐。“自古才命两相妨”,才华横溢往往也命运多舛。宋代大才子苏东坡一生沉浮顿挫,屡经挫折,他提出了人生十六件赏心乐事: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阴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这十六件乐事与文章无关,与官场无关,与功名无关,与荣辱无关。被官场泼了一身脏水后,苏学士依然能够在平常生活中找到人生的乐事,不由得让人佩服。
历经艰难乐境多。生活给了我们磨难,我们要从磨难中找到快乐。中国历史上不乏那些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生活家”,比如孔子。孔子不仅好学,而且主张乐以忘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最快乐的事是带着学生去春游,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吟唱着回家。“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他是个美食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收学生不要昂贵的学费,只要十条腊肉就可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可能只是他的一句玩笑,也许他最爱吃腊肉;他“温良恭俭让”,有时也会训斥学生,比如骂宰予烂泥扶不上墙——“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我以为理想的生活也许是这样的:不过分乐观,也不过分悲观,而是达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可以追求功名利禄,但不为功名利禄所困;懂得世事多变,却也抱着美好生活的希望;看尽世态炎凉,仍然热情地生活着;经历人情冷暖,照旧与人为善;了解人生艰难,依然能在生活中找到快乐。
然而有快乐就会有痛苦,有痛苦而后有反思,有反思而后有求索,有求索而后有觉醒,有觉醒而后有通达,有通达而后有悲悯。
悲悯,悲的是天,悯的是人。天和人是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本来为一,绝非意识想象而合。宇宙是大生命,生命是小宇宙。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农业社会里,春耕秋收,离不开天地的蕴化,因此古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皆自观天象来定。人事与天地自然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古代中国的天文气象之发达,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备的知识系统。例如节气就是古人在干支历表中根据一年中天文气象的变化确立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周行不殆,循环往复,揭示了气候变化的规律,并将天文、气候、自然变化和人事更替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人对时间的表达方式。古人睹花木生灭之序,顺阴阳气机之变,成人事繁盛之业。天人合一,意味着天地宇宙和人事心意是一体的。“体上合一,用以分别。”这是中国人的生命观。 
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重要的呢?生命是人从生到死的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人要经历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转换。生命是悲喜,是荣辱,是舍得,是浮沉,是聚散,是成败,是离合,是生死。在时空变化中,人的这一段生命要经历种种高低起伏和春夏秋冬。但凡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对生命一定有独到的看法。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最是活泼可爱,逍遥自在。庄子的妻子去世,他非但没有哭,反而在一旁敲着瓦盆唱歌。他说:妻子没来到这人世间之时,本来就没有生命,没有形体,如今又从活着走向死亡,这就和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运行一样,死去的她安然地躺在天地之间,这本就是生命的常理。轮到庄子自己要死的时候,他的弟子想要厚葬他,他制止说:我是要以天地作我的棺材,以日月作我的连璧,以星辰作我的珠玑。万物都为我送葬,我的葬仪是十分完备了。弟子说:我们恐怕老鹰会吃掉老师的身体。庄子说:在天上被老鹰吃,在地上被蝼蚁吃,夺取老鹰的食物送给蝼蚁,为什么这样偏心呢!
庄子说: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生命中有许多无可奈何,面对生命中的事与愿违求而不得,安心接受它,就仿佛是命运的安排一样。庄子认为这是德的极致。庄子的生命观为我们提供了某种超越性。接受它,是要超越它。超越生命中的成败得失,超越生命中的荣辱起伏,乃至超越生命中的旦夕祸福。
生命有数宜体会,时光无长莫怠荒。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许多对生活和生命的体会及领悟。例如香事,蕴含着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品味,对于生命的体察;花道,意在静观花木,领悟人生;书法,是汉字的艺术,每一个汉字都仿佛是 一个生命;太极,是内在生命的外化;中医,是中国人的生活之道,是生命能量的调节和调整……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绵延不绝、长久不断。学习传统文化绝不是仅仅背背诗读读经而已,而需要系统地学习和理解数千年来中国人的观察方式与思维方式,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来理解和体会,这才是真正知行合一地学习传统文化。日用而不知,传统文化只有跟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这套书聚焦传统文化,旨在写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精神,取名文化传家,意在让传统文化通过中国人的核心单位——家,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家国于心,人月两圆。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朴素也是最深切的情感。生命在家庭中繁衍,生活在家庭中美满。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家国同构,心怀天下。愿传统文化能够不断滋养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愿传统文化能够维系家国,惠及天下。
沈国麟
二〇二一年中秋于复旦燕园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书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国麟先生的书法随笔专著。旨在通过分析中国书法的笔墨、结构、章法等要素,向读者揭示蕴含在中国书法中的美。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从提按、方圆、快慢、平奇、疏密、巧拙等六对矛盾统一的关系来探讨中国书法书写之美;下篇主要从线条、结构、章法、来路、个性、气韵等六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欣赏中国书法之美。作者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阴阳之道入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书法美学,并且在日常书写中让读者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者简介
沈国麟,1978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绍兴,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上荣获上海市社科新人、上海市曙光学者等称号,出版、主编和翻译了11部学术著作,发表几十篇学术论文,荣获十多个各类学术奖项。艺术上师从韩天衡先生,现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炎黄画院特聘画师,复旦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新苑书画社社长,曾在美国耶鲁大学举办个人书法展,作品入选国内外多次大展,并被国内外多个机构收藏。

目录
目录总序  生活•生命 沈国麟  序篇 笔墨自叙  一 幼年发蒙  二 少年攻艺  三 韩门立雪  四 我求我法    上篇  中国书法的阴阳之道  一  提按  二  方圆  三  快慢 四  平奇  五  疏密  六  巧拙  下篇  中国书法的欣赏之道  一  线条  二 结构 三 章法四 来路五 个性六 气韵附篇 问汝平生功业:天下三大行书与书法人生一 死生亦大:王羲之《兰亭序》二 震悼心颜:颜真卿《祭侄文稿》三 苦雨萧瑟:苏轼《寒食帖》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本书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国麟先生的书法随笔专著。旨在通过分析中国书法的笔墨、结构、章法等要素,向读者揭示蕴含在中国书法中的美。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从提按、方圆、快慢、平奇、疏密、巧拙等六对矛盾统一的关系来探讨中国书法书写之美;下篇主要从线条、结构、章法、来路、个性、气韵等六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欣赏中国书法之美。作者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阴阳之道入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书法美学,并且在日常书写中让读者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主编推荐
一阴一阳谓之道。书法是毛笔在宣纸上的行走,是生命的兴衰起伏、是人生的阴晴圆缺。本书凝聚着作者多年来的书写经验和笔墨思考,希冀读者在生活中体会美感,在笔墨中照见自己。中国书法之美,在日常书写中体会书法之美,领悟人生的真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