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狩麟:东周诸侯和名臣们的权力游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狩麟:东周诸侯和名臣们的权力游戏

正版图书保证 可开电子发票

108.1 5.8折 188 全新

库存7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茅庐小生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75023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88元

货号4187987

上书时间2024-02-18

汉唐图书旗舰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引子 《封神演义》之后的故事 

本书的开始,我们先从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说起。

 

据说在遥远的商朝末年,君主纣王被妲己迷惑,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还设计各种酷刑残杀大夫和宫人。西伯侯姬昌是一位深得人心的忠臣,也差点被纣王和妲己谋害,只好逃回祖居地西岐(今陕西岐山)。奉元始天尊之命下山的姜子牙前来辅佐姬昌,还吸收了哪吒、杨戬、雷震子等各路神仙,壮大力量后,他们前去讨伐纣王。经过一系列神仙斗法,姬昌和姬发父子最终打败了纣王的妖魔大军。姬发集结了八百诸侯进军朝歌,纣王在穷途末路下自焚,妲己等妖怪被擒。姬发即天子位,是为周武王。姜子牙领元始天尊诰敕,在封神台封神,周武王也分封了七十二诸侯。

 

这个故事不用多说,就是在中国无人不晓的《封神演义》。相传这本小说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位名叫许仲琳的文人写的。近些年,它屡屡被翻拍为影视剧,人们哪怕没有看过原著,不了解具体的故事情节,也能脱口而出姜子牙、哪吒等书中的主要人物。

 

《封神演义》充满了神话色彩,尽是些神怪妖魔的故事,但它却脱胎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姬昌父子、姜子牙、纣王和妲己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作为小说背景的商朝,大约距今三千多年前,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

 

人们印象中的王朝,是县令管百姓、知府管县令、巡抚管知府、皇帝管巡抚,这样一级级的制度,要通过科举考试或是皇帝的提拔才能做官。但这实际上是隋唐之后才出现的情况。

 

商朝则是一个部落联盟制王朝。那个时期,中国刚脱离原始社会不久,还存在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当中许多部落的文明程度已经很高,能建造城堡、打造青铜器,被称为“方国”。而“商”是当中最有威望和实力的一个部族,周边的方国都臣服于它,向它进贡。但商朝的君王并不能直接管辖这些方国,也没有权力任命方国的首领,各方国的自主权仍然很大。

 

商朝延续了五百多年,到了最后几任国君时,实力和威势已经大不如前,许多方国和部落叛离商朝,留下的,也对商朝没有了以往的尊重。这时,纣王出场了。

 

纣其实不是这位商朝末代君王的本来称呼,他在史书上被称作“帝辛”。帝辛为了维护商朝岌岌可危的统治,一方面穷兵黩武,征伐那些不服从的方国和部落,残杀那些不听话的大夫和部落首领;另一方面大兴土木,营造各种建筑奇观和豪华宫殿,来维持商朝宏伟的形象。他以为这样一来,方国们就会惧怕他、佩服他,不敢背弃商朝了。但他这么做,必然就会横征暴敛,对各大方国和部落大肆压榨,搜刮他们的财富和粮食。帝辛并不觉得这样有错,反而认为这是一种削弱方国实力的方法。

 

正因帝辛集残暴、好战和剥削于一身,天下人称他为“纣”,意思是“残义损善”“贱仁多累”。通俗地说,就是无情无义的大恶人。

 

帝辛的暴虐非但没有延续商朝的命运,反而提前把它送进了坟墓。当时位于周原(今陕西宝鸡扶风、岐山一带)的周人因为善于农耕而实力壮大,他们乘机收揽人心,扩张势力,密谋推翻商朝的统治。终于,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抓住时机发动起义,集合天下所有反对商朝的部族共同进攻帝辛。

 

而商朝的主力部队在那个时候正远在南方镇压淮夷人。帝辛无兵可派,只好把一批奴隶临时武装起来去抵抗姬昌的联军。双方在牧野展开决战。帝辛不得人心,奴隶们不愿卖命,在战斗中纷纷倒戈或者逃跑,商朝军队因此大败。帝辛见自己大势已去,就躲进王宫里自焚而死,他的宠妃妲己则被周军抓获处死了。

 

周人代替商人成了统领天下的部落首领,建立了周朝。但他们同样没有能力管理如此广大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

 

对于这个问题,周朝吸取了商朝的经验教训,设计了三项相辅相成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

 

分封制也叫封建制。课本上经常看到“封建”这个词,它是广义的,指的是“君主专制制度”。我们这里所说的“封建”则是狭义的,也是这个词的最初含义,指把一个地区“封”给某人,让他在这里“建”立政府,并全权管理该地的人民和土地。

 

被分封后,这些地方政府就被称为“诸侯国”,领袖被称为“君”或“诸侯”。它们有自己的国号、官员和军队,要为朝廷镇守疆土、管理百姓、征收贡赋等。对于君王,它们需要定时缴纳贡物、服从命令和军事保卫等。这就是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朝的分封,相当于把原有的方国、部落和民族进行了一次排列组合:把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丰富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分封给了王族和功臣,让这些诸侯拥有强大的实力来拱卫王室;其余的地方则分封给其他贵族和方国首领,让他们不至于形成势力威胁周朝统治。

 

诸侯国建立之初,实际上只是一个个孤立的城市。诸侯们利用自己掌握的生产技术、文化礼仪和军事实力收服野外的居民们,让他们对自己效忠和奉献。实力强大后,则征服周围更广大的地区,建造更多的周边城市。

 

周朝时期的人口很少,不曾开辟的地方不计其数,加上很多诸侯被分封的是边缘蛮夷之地,足够他们闹腾的。所以,那个时候,诸侯极少与邻国发生抢地盘的冲突,各个国家之间往往有大片的无主空隙地带,所谓的边界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周朝初期,就如同封神榜一样,对功臣、王族等各路“神仙”分封,在史书上留下名称的封国就超过了170个。这样一来,大部分诸侯国的面积不是很大,只有一两座小城,只有个别大国有几十座城市。

 

那么,分封了这么多诸侯,如何保证他们听话呢?周朝又相应地推行了礼乐制度和宗法制度。

 

什么叫礼乐?通俗点儿说,“礼”指的是贵族们在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行为举止都要有相应的规范和仪式。例如,祭祀的时候要行吉礼;哀悼的时候要行凶礼;男子成人的时候要行冠礼;军队操练、出征、作战和凯旋的时候要行军礼;聚会宴饮的时候要行乡饮酒礼;等等。不同等级和不同年龄的人也通过不同的礼仪进行区分,以此体现尊卑有序,营造一种统一和谐的社会氛围。

 

礼乐制度的“乐”,则要求人们在宗庙祭祀之中、宴会饮酒之时、族长乡里之间,遵照父子长幼贵贱等级使用规范的诗歌和舞乐。在那个时代,人们认为歌唱是最能代表心声的,相信音乐可以沟通情感,增进彼此间的亲密,化解心理矛盾。

 

所以,我们要是回到周朝当个贵族,无论工作学习,还是吃饭穿衣,都要按照礼制规定的来,哪怕走路的步伐不对,也会被认为是失礼,会遭人鄙视和批评。到了交际场合,我们还得能吟唱合适的诗歌,不然人家都不愿和你交朋友。

 

宗法制度,则是对家族继承方式的规范。正妻生的儿子叫“嫡”,妾生的儿子叫“庶”。贵族们被要求选择继承人时必须“立嫡立长”,就是说只能选择正妻生的儿子,如果正妻有多个儿子,则必须选择长子;如果正妻没有儿子,就选择身份最高贵的姬妾的儿子。在自己的儿子中随便选择一个定为继承人是不被允许的。

 

根据宗法制度,周朝就像是一棵可以无限分枝的大树。树根就是周王,他是上天之子,所以被称作“天子”。天子之位由周王的嫡长子继承,周王的其他儿子可被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君位也是传给嫡长子,诸侯的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也是一种“封建”贵族,他们相当于小诸侯,封地被称为“采邑”或“封邑”,封邑的军政大权也归他们所有。由于地盘比较小,卿大夫比诸侯地位低,要对诸侯尽到纳贡和保卫的义务。

 

卿和大夫的位子也传给嫡长子,其余诸子则成为贵族阶层的最低等级—没有封国和封地的“士”。士能分到一点农田、房产和奴隶,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也能做官。运气好的话,他们能被提拔为大夫,获得一块封地。

 

诸侯的儿子被称为“公子”,孙子称“公孙”,他们形成的家族称为“公族”。同理,王的儿子被称作“王子”,孙子被称作“王孙”。而嫡长子的家族被称作“大宗”,其余子孙的家族被称作“小宗”。

 

天子居住的城市被称作“京”,国君居住的城市被称作“国”,卿大夫居住的城市被称作“都”。这些城中有他们各自的宗庙,而其他没有宗庙、只有百姓聚居的城市被称作“邑”。卿大夫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的政权被称为“家”,卿大夫被称为“主”,合起来就是“家主”,其臣属被称作“家臣”。在国都里生活的人被称作“国人”,而住在郊野农村的人被称作“野人”。

 

那么,周天子是怎么从诸侯那里收税,来维持王朝的日常开支呢?

 

在那个久远的时代,其实还没有成型的税收制度。也就是说,暂时不存在交税这回事儿。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些贵族都有封田,封田的产出归他们自己所有。按照周礼,天子大约有方圆一千里的土地,诸侯国君有方圆五十里到一百里的土地,以此类推,越低级的贵族封田越小,所得也就越少。

 

而农民是没有土地的。当时的农民其实还带有农奴的性质,完全依附在贵族之下,为其耕种田地,收获所得都要先上交,再由贵族们进行分配。平常还要给贵族老爷们干点儿杂活,例如修建房子、洗衣织布、饲养牲畜等,一年到头不得清闲。

 

他们愿意这么没地位吗?他们没办法啊。当时,农业生产技术不发达,农具主要是石头或青铜制成,能耕种的农田非常有限,加上人口稀少,农民们必须组成村社集体耕种,才能保证粮食收获。他们的吃穿、用具都靠集体分配。

 

而诸侯、卿大夫和士们充当了这个集体的领导角色。他们不用生产劳动,把底下的农民管理好,安排好日常工作,就可以了,其吃穿用度都由农民生产提供。当然,天子、国君和卿等高级贵族不用亲自管理,他们会安排官员替自己处理的。

 

在这些制度的支撑下,周朝在开国之后一度极为兴盛。周王东征西讨,扩张版图,专治各种不服。最强盛时,王朝势力所及,南过长江,东到山东省,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甘肃省。诸侯们也对天子毕恭毕敬,不敢有任何冒犯。整个王朝农业繁荣,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史载“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然而,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直强盛的王朝。周朝历经了大约两百年,也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周朝衰落的原因,一方面是周王穷兵黩武,和西北方的犬戎人征战不休,导致国力大损;另一方面是周朝政治日益腐败,君主暴虐百姓。例如周厉王(名胡)在位时,把山川林湖都收归国有,不许百姓无偿砍伐和渔猎,还派人监控百姓的言行,一发现有反对意见就判刑处死。这导致国人们都不敢乱说话,路上碰面只能用眼神示意。周厉王的暴政最终使国人发起暴动,他不得不逃离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至死都没能回去。

 

而在周厉王出逃的这段时间,周王朝采取了“共和行政”的方式维持运转。关于“共和行政”,有两种说法:一是大夫周公和召(shào)公共同执政,号为“共和”;二是有一位来自共国(今河南辉县)的诸侯国君,名叫“和”,在镐京代行王权,所以叫“共和行政”。无论真相是什么,都意味着周天子失去了绝对权威,诸侯们已经能够干预王朝政治了。

 

但周朝衰落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分封制度的不可持续性。王室的子孙越来越多,但王室开疆拓土的速度却跟不上了。不把这些王子王孙分封出去,他们就会把王室的粮食吃空;把他们分封出去,就必须从天子的自留地里切割出封地。这就导致王室的财政危机越来越严重,天子的封田也越来越少。

 

至于地方上的诸侯,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占据的土地和人民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强大。他们有了不听号令的资本,连向王室朝贡都不怎么愿意了;王室的力量日益衰落,就更加管不住他们。周厉王正是因为陷入了财政危机,才甘愿冒着与民争利的风险,抢占山川林湖的资源。他的儿子周宣王(名静)虽然没有这么过分,但下过清查户口的命令,试图绕开诸侯们直接向农民征发赋役。

 

周宣王虽然依靠各种政治手段勉强维持住了天子的威信,但对于统治衰落的周王朝已是力不从心。诸侯们和王室越来越疏远,犬戎人对镐京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到了宣王之子周幽王(名宫湦shēng)即位后,一场差点儿摧毁周王朝的危机爆发了。

 

周幽王知道自己挽救不了王朝没落的趋势,干脆放飞自我,把主要心思放在玩乐上。有一年,他讨伐褒国(今陕西勉县东南),获得了一位叫作褒姒(sì)的美女。她的美貌很快使周幽王沉沦,他不仅因为这个女人荒废了朝政,还把天子和诸侯之间的最后一点信任弄丢了。

 

《史记》记载,褒姒不爱笑,即使进了王宫,享尽荣华富贵,也总是一副冷若冰霜的模样,面对周幽王也是如此。这让周幽王很是头疼,为了能让褒姒这个冰山美人笑一下,他想到了“烽火戏诸侯”这个主意。

 

周朝王都镐京位置偏西,周边有许多戎人聚集,其中以犬戎部落最为强大。上百年来,周朝军队与他们混战不休,双方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周朝衰落后,对犬戎人只能采取防守态势,在镐京附近的山上建起烽火台,用来联络诸侯军队抵御他们的进攻。

 

烽火台每隔一段距离设一个,有专人看守。台上存放着柴火,一遇到紧急情况,就把柴火点燃。白天,火光不明显,就使用湿柴或其他物质制造出浓烟。附近的烽火台看见烟火升起,也把自己的柴火点燃,如此传递下去。诸侯们看见烽火台起烟,就会奔走几百里来镐京救援。

 

周幽王的想法是,既然王宫里的人没法逗乐王后,就让底下的诸侯们来当小丑,搞一个恶作剧,把烽火台点燃,骗诸侯千里迢迢来勤王,等他们发现被骗又无可奈何,那种滑稽的样子一定很搞笑。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周幽王带上褒姒来到骊山的高台上,摆好座席,放上美酒佳肴。然后,他传下旨意,派人去把烽火点上,让烽火一个接一个传递下去。没过多长时间,就看见那些诸侯国君们满头大汗地带兵赶来了。诸侯们到镐京一看,这里风平浪静,哪有犬戎人的影子;再到王宫去打听,啥事儿也没有。而此时的周幽王和褒姒就在骊山上看着,看诸侯们心急火燎的样子,还有得知自己被人耍弄后的吃惊。两人为恶作剧成功而哈哈大笑。诸侯们这才明白,天子是在把自己当猴耍,心里发了一通牢骚就回去了。

 

周幽王亲自导演了一场喜剧,虽然“演员”们很不高兴,但是“笑果”显著,尤其是褒姒特别开心。于是他此后接二连三地令人点燃烽火台,等着看诸侯们紧张兮兮地往镐京这里赶。褒姒每一回都被逗得哈哈大笑。

 

问题出现了:“演员”们越来越少了。诸侯们知道要被寻开心,哪个愿来?结果,等犬戎人真正来进攻的时候,没有一个诸侯率军赶来勤王。

 

犬戎人为什么要攻打镐京?这事还是和褒姒有关。

 

周幽王本来有一个王后,是申国国君申侯的女儿,被称作申后。她给周幽王生了一个儿子,叫宜臼,被立为太子。自打周幽王喜欢上褒姒,申后就失宠了。褒姒也生了个儿子,叫伯服。

 

周幽王很是宠爱褒姒母子,就把申后的王后身份和宜臼的太子身份给废了,让褒姒当王后,把伯服立为太子。申侯一听女儿被欺负,外孙丢了太子位,当场就火了,决定非要教训教训这个女婿不可。

 

但是,申国毕竟只是个诸侯国,以一国之力,根本没法攻进镐京。而其他诸侯国里只有缯国(也称鄫国,在今河南光山西南)愿意和申国联手,但两国实力加起来,仍不是王师的对手。于是,申侯想到了借刀杀人,让西边的戎人去把女婿修理一顿。

 

他派人联络到了犬戎人的首领进行游说,大意是说王都镐京里金银如山,美女如云,申国人愿意给犬戎王做向导,让他们去大捞一把。

 

犬戎人早就眼红中原的花花世界,不用申国人多说,立刻发动大队人马前往镐京。

 

昏了头的周幽王哪里知道自己已经大祸临头,他还在与褒姒卿卿我我的工夫,犬戎人就在申、缯两国的指引下攻到了镐京城外,围了个水泄不通。周幽王这回急了,赶紧点烽火求援。但烽火点了几天几夜,都没见到勤王军队一兵一卒。

 

很快,犬戎人攻破镐京,四处烧杀抢掠,将这座城市化作一片废墟,一大批周朝大夫死于非命。周幽王一家也没能幸免,他们原本躲藏在骊山上,但很快就被犬戎人发现了。犬戎人管他是什么天的儿子,一刀就把周幽王给杀了,一起被杀的还有褒姒的儿子伯服,褒姒则被犬戎人当作战利品抢走了。

 

镐京被犬戎人攻破的消息传到一些诸侯国,大家这才知道出大事了。一些与王室血脉比较亲近,或者距离较近的诸侯连忙星夜带兵去勤王,当中有卫国、晋国、秦国和郑国。勤王大军一到,犬戎人自知不敌,便带着掠夺的物资和人口撤离了镐京,把烂摊子扔给申侯处理。

 

申侯早就做好了安排,他找来诸侯们商量,提出让自己的外孙宜臼即位为周天子。宜臼原本就是周朝的太子,大家也就随了申侯的提议。

 

就这样,宜臼成了天子,史称周平王。

 

前面讲述的就是“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它被认认真真地写在《史记》中,好像周朝的这场大乱就是周幽王和褒姒瞎胡闹造成的。

 

但是,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

 

且不说烽火台是否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欺骗诸侯来勤王这一逗笑方式本身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周朝的诸侯国基本上被分封在东方,只有少数分布在首都镐京周围。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镐京周边的诸侯军队算上动员时间,来一趟怎么也要十天半个月,而东方的诸侯赶来,更是要一年半载才行,他们根本不可能在一天之内跑来将褒姒逗笑。而褒姒也不可能隔几天出来看一个诸侯的笑话,过几个月又被叫出来对另一个诸侯哈哈大笑,来来回回地观看,再搞笑也要腻了。一次烽火戏诸侯就已经这样,周幽王怎么可能三番五次折腾?况且,军事行动都是十分严肃的,诸侯军队雄赳赳地赶来勤王,又整齐划一地退兵,严厉肃杀的气氛实在无法让人感受到笑点何在。

 

还有一个漏洞在于,镐京作为一朝首都,防御力量按理说应该是最强的,怎么会沦落到只能依赖诸侯的勤王兵来防守的地步?如果犬戎人对镐京的威胁很大,王师已经不能抵御他们,那周朝为什么不及时迁都呢?

 

因此,“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背后,应该还有另一个被埋藏的历史真相。

 

一批后世出土的战国竹简(现收藏于清华大学,故称“清华简”),以及一本叫《竹书纪年》的古书推翻了《史记》的记载。根据这两部史料的说法,宜臼逃亡申国后,在申侯的支持下自立为王,号称“天王”。周幽王勃然大怒,发兵讨伐申国,申国不得不联合缯国和犬戎人进行反抗。犬戎人趁王师主力征讨申国和缯国的时机,袭击了防守空虚的镐京,将这座城市洗劫并摧毁。王师首尾不能相顾,最终在骊山大败,周幽王和太子伯服被杀死。周幽王死后,有诸侯在携邑(位置不详)拥立其弟为王,人称“携王”。两个天子的情况持续了十年左右,直到携王被晋国人杀死,宜臼才算真正继承大统。

 

清华简和《竹书纪年》写于战国时期,比《史记》的成书年代早,真实性相对更可靠一些。所以,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就对“烽火戏诸侯”表示质疑,称“此委巷小人之谈”。

 

周平王宜臼即位之后,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首都没有了。犬戎人把周朝人苦心经营了近三百年的镐京给摧毁了,如果继续在这里定都,就只能在一堆瓦砾之中当天子了。而且,犬戎人虽然退出了镐京,却已经渗透进了周朝腹地,在镐京附近的山野里活动,这让周平王感到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周平王下了一个决定: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洛邑是一个统称,由分布在瀍(chán)水两岸的成周和王城两座城市组成。它始建于周武王时期,一直被当作周朝的第二首都经营。这里不仅建有周王室的太庙,还有“康宫”“京宫”“华宫”等宫殿,供王室成员居住和办公。在地理位置上,洛邑的西边有函谷关和崤山做屏障,北边有黄河、洛河阻挡,四面八方都有诸侯国拱卫。对于王朝的新首都来说,这里绝对是一个安全的选址。

 

就这样,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正式迁都洛邑。西周结束,东周的历史开始了。

 

定都洛邑后,虽然周王仍然是所有人承认的“天下共主”,但威信和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周平王的即位名不正,言不顺,他依靠外祖父勾结犬戎人杀死了父亲和伯服,又让其他诸侯杀死了携王,杀父、屠弟、篡位的恶名他是一辈子都洗不清了。因此,他的威望大打折扣,很难再要求诸侯们尊敬和服从他。

 

周王室经过犬戎之乱,祖居地和镐京周边的土地大多被戎人占领,只能保有洛邑附近的领地。王畿之地大幅缩水,人口也损失过半,周平王迁都之时,连足够的人手都找不齐,只能依靠诸侯们护送和帮忙。王室的财力和军力基本上和一个普通大国相差无几了,天子对地方诸侯已经产生不了威慑作用。

 

虽然分封制和宗法制还能继续维持,在名义上给予了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已经很难再用礼乐制来维护了。地方贵族们普遍不把周天子当回事,僭越礼制、不守礼乐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一段名叫春秋战国的乱世就此开启。

 

“春秋”的名称来源于史书《春秋》。它的影响力巨大,就连《左传》都是为解释它而写,所以人们用春秋指代这一时期。“战国”的名称则源于汉代刘向编写的《战国策》一书。这本书描述了纵横家们精彩的外交故事,书名也就被用作这个时代的代名词。

 

有研究者把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的那一年作为开始,把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即赵、魏、韩三个国家建立作为结束,这总计三百六十七年被称为春秋时期;把从三家分晋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中国这一百八十二年称作战国时期。

 

在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岁月里,那些原本默默无闻的诸侯、大夫和士人们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缔造了一段又一段传奇,塑造了一部又一部英雄史诗。

 

就让我们铺开这幅恢宏的乱世画卷,一起来领略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吧。

 

故事的第一位主人公,来自中原的一个小国。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鲁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东周乱世,人们为权力而厮杀,不循礼法,不择手段,连神兽麒麟也不放过。孔子悲伤,至此封笔。

 

公元前8世纪,周王朝国都镐京被犬戎人攻下,王室不得不东迁洛邑。在分封制下发展起来的各诸侯国随即跃跃欲试,在中原大地上展开了厮杀和吞并。

 

这就是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时代之一。形形色色的霸主、谋臣、武将、侠客和圣贤等人物纷纷登场,各种各样的思想言论和奇谋战法在碰撞中火花四溅。在激烈的竞争下,华夏文明的影响力愈发扩大,为后世秦汉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套书共上中下三册、18卷258章,讲述了从平王东迁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500多年历史,以郑庄公、齐桓公、吴起、商鞅、赵武灵王、秦昭襄王、秦始皇等十余位传奇人物为主线,全景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整个过程,生动阐释了其中运用的战略战术,揭开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内幕,令读者身临其境地领略先秦的社会风貌和华夏文明的进程。



作者简介

茅庐小生,本名洪雷,浙江衢州人。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专业中国史。杭州西湖区作家协会会员。新锐历史作者,豆瓣阅读明星签约作者,曾获“小雅奖”最佳作者奖,作品点击量累计达百万。擅长从人性角度还原历史人物,挖掘历史长河中重大事件的潜在关联性。已出版《两晋:纷争的乱世》《高宗乾隆》。


【媒体评论】

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清朝著名思想家 王夫之

 

 

 

春秋无义战。

——孟子

 

 

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备三归。循法守正者见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於卫所居不合。仲尼没後,受业之徒沈湮而不举,或適齐、楚,或入河海,岂不痛哉!

——《史记》



目录

引子 《封神演义》之后的故事

卷一 敢和天子叫板的男人

第1章 年轻的诸侯国

第2章 害人的母亲

第3章 大战的序曲

第4章 争锋

第5章 中原大混战

第6章 颍考叔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