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点艺术丛书·与达·芬奇同行:艺术世界内外50年目睹之清明与疯狂(《泰晤士报》年度艺术之书)
  • 焦点艺术丛书·与达·芬奇同行:艺术世界内外50年目睹之清明与疯狂(《泰晤士报》年度艺术之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焦点艺术丛书·与达·芬奇同行:艺术世界内外50年目睹之清明与疯狂(《泰晤士报》年度艺术之书)

正版图书保证 可开电子发票

73.6 5.8折 128 全新

库存73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马丁·肯普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51154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4203162

上书时间2024-02-18

汉唐图书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言 达·芬奇简介  5

 

第一章 《最后的晚餐》与最初的尝试  16

 

第二章 “还原”《最后的晚餐》  48

 

第三章 望向丽莎  66

 

第四章 被盗走的圣母子像  97

 

第五章 美丽公主  132

 

第六章 丑陋的争端  154

 

第七章 救世主  180

 

第八章 科学与视觉  208

 

第九章 古抄本与计算机  234

 

第十章 展览  251

 

第十一章 密码与谣言  277

 

后记  307

 

参考资料  309

 

图片版权  312

 

致谢  314

 

索引  318



 

这本书囊括了莱奥纳多·达·芬奇半个世纪的人生,是我与达·芬奇的个人际遇。它不是一部自传,即使在我的整个学术生涯中,它都显得极为特殊——可能它更接近高度聚焦一系列经历的回忆录。我不知道任何能够与之比较的作品。2008年,对达·芬奇研究最多的卡罗·佩德莱蒂已经或者一直有意出版一本700多页的《莱奥纳多与我》。虽然那本书是一个出色的研究交流宝库,融合了卡罗个人的洞见和达·芬奇的笔记、草稿、绘画及相关文献,但是,卡罗却并没有展现由此而延伸出的关于人、机构、事件与诡计的生动故事。

 

在艺术史,甚至更广泛的领域,达·芬奇都是无可匹敌的。他是20世纪前著名的历史人物。2013年有一项衡量历史声望的定量分析,达·芬奇位列“20世纪前的艺术家”榜单榜首(第二位是米开朗琪罗),而在另一项“前30名历史人物”排行榜中,达·芬奇排名29,位居前列的是耶稣和拿破仑,阿道夫·希特勒排名第7。

 

2011~2012年的冬天,伦敦的英国国家美术馆举办了一场“莱奥纳多·达·芬奇:米兰宫廷画家”展览,所有门票提前售罄,部分门票还以天文数字般的高价在网络上转售。一个艺术展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是前所未有的,达·芬奇就像票务网站上的一位“当红明星”一样。而一般占据“当红明星”位置的并不是画家,也不是雕塑家,而是布鲁斯·斯普林斯汀这样的摇滚乐巨星,他的名曲《老板》在谷歌上拥有近1900万次的点击量。在写作本书时,达·芬奇在该网站的点击量也接近1000万次,而他的代表作《蒙娜·丽莎》的点击量则高达2850万次。对于一个500多年前的艺术家兼工程师来说,如此火爆的受欢迎程度已经非比寻常了,而且他还以什么事都没能完成而闻名—当然,除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画作《蒙娜·丽莎》,还有可能是知名度仅次于其的画作《最后的晚餐》。同时,他还绘制出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幅素描:在一个圆圈和方形中张开 四肢,并且有着四条胳膊和四条腿的裸体男人(基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理论)。

 

达·芬奇有着无私的奉献精神,同时又充满着无拘无束的幻想。人们关注他,一部分是因为他享誉盛名,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的研究领域横跨艺术、科学与工程,其涉猎的深度、广度以及创造性都是举世无双的。正因如此,他的生活经历和工作也成了一个始终开放的理论宝库,没有人能够匹敌——你见过有人销售“米开朗琪罗密码”之类的书吗? 达·芬奇的研究事业是如此与众不同,很容易让人深陷其中。我从事达·芬奇这项研究工作已近50年,可以说见过了它的全貌。我曾与大大小小的学者、收藏家和策展人打过交道,也曾与艺术世界里充满膨胀的自负情绪且狡猾的经销商、油腔滑调的拍卖商斗智斗勇。研究达·芬奇的主要学者和作家,甚至是伪历史学家和幻想主义者,都与我有过交集。在一些私人或公共场合,我也曾对一些人的攻击进行了回应。我一直在应对那些日益膨胀的“达·芬奇狂热分子”,谨慎地与学术界和博物馆的既得利益相处。“反莱奥纳多”群体一直向我施压,有时达一周多次。我一直密切关注着过去100年中关于达·芬奇的两大重要发现,其中一个突然陷入了敌对与争议,另一个的名声与价值则不由自主地攀升。精巧的仿品考验了我鉴别真伪的能力,百万英镑计的达·芬奇商业市场也让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一些较为突出的金额高昂的庭审案件当中,警察曾因达·芬奇的圣母子像在苏格兰的城堡盗窃一案来向我咨询。我组织过许多场达·芬奇的展览,介入过所有相关的周旋当中,我也参与过诸多广播和电视节目。不得不说,大多时候,出版商和编辑对我提出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受益匪浅。我曾在国家收藏委员会中任职,目睹了艺术世界各种活动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我也一直从事自身的研究工作。而这一切,在20世 60年代末我第一次接触达·芬奇的解剖素描时,都完全没有预料到。后来很多时候,我感到自己已经完成了对达·芬奇的研究,我已经说了所有想说的话,是时候继续向前了。1981年我的第一本专著《莱奥纳多·达·芬奇:自然与人类的杰作》出版时,我的确认为我们的关系差一点就这样定形。好在后来我意识到达·芬奇其实从来没有和我“分手”。他始终在向和他交往过的人提出不可抗拒的要求。

 

达·芬奇就像是一块磁石,人们很容易被他一些荒谬的想法所吸引,但能与500多年前的人物对话是一种荣幸,更何况他依然活跃在人们的脑海中。虽然很多达·芬奇的研究者所提出的理论站不住脚,但是他们确实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情感。在本书中,我会尽量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对此进行回应,不过依然担心有时会显得生硬。达·芬奇持久的影响力保证了公众对我的研究工作以及我参与的媒体节目抱有高度的兴趣。我也很享受与众多国际友人及同僚的广泛接触,他们对于揭示达·芬奇的天才之处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多年来,将我所了解的达·芬奇讲 述给好奇的学生们,是一种持久不断的欢乐,我也很乐意其中一些达·芬奇的“粉丝”能够与我保持联系。

 

商品简介

 这本书讲述了一段传奇艺术家与艺术史权威专家时空穿越500年的“私人关系”,是一部视角独特的达·芬奇敬献纪念之作。作者马丁·肯普被誉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研究达·芬奇的学者,他在这本书中将自己与达·芬奇同行共生50年的历程娓娓道来。书中讲述了真正的专业学者如何进行手稿查阅、艺术品修复、身份断定、科学检测、真伪鉴别等,如何侦探般地破译“达·芬奇密码”,以及世界名画背后的利益纷争、自由港里巨额艺术品交易的游戏规则、顶级富豪圈的收藏风波……肯普还在书中阐述了他对《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的看法,重新讲述了他在辨认被盗的《纺车边的圣母》时所扮演的角色。书中以所讨论的作品为例,从不同角度对这位天才艺术家展开研究,其中包括相关的技术分析和依据达·芬奇创作的流行文化作品以及他在去世后500年内所产生的持久影响。



作者简介

“马丁·肯普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研究莱奥纳多的学者。”

——沃尔特·艾萨克森

 

 马丁·肯普(Martin Kemp,1942— ),著名艺术史家和策展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是达·芬奇研究的首要权威。他曾在剑桥大学与考陶尔德艺术学院学习自然科学与艺术史。曾执教于英国沃尔夫森学院、苏格兰格拉斯大学与圣安德鲁斯大学等。因其自然科学的学术知识背景,肯普更注重以更为理性、科学的视角进入艺术史研究——这与达·芬奇在艺术与科学之间探索有着惊人的耦合。

 肯普在达·芬奇研究、文艺复兴艺术史、艺术与科学等方面发表过大量著述,曾在权威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有文章,出版有《莱奥纳多·达·芬奇:自然与人类的杰作》(1981)、《莱奥纳多·达·芬奇》(2004)、《莱奥纳多·达·芬奇:经验、试验、设计》(2006)、《美丽公主:达·芬奇“新作”鉴定记》(2010)。此外,他还在英国国家美术馆等重要场馆策划了多个与达·芬奇相关的重磅展览。


【媒体评论】

肯普是个天生的讲故事的人。这本书将带领你踏上一段旅程,了解历史上最有趣人物达·芬奇的生活、工作状况和艺术遗产。肯普作为一个你觉得可以信任的向导——也许同样重要的是,当你在阅读过程中,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伙伴。

——《泰晤士报》(The Times)

 

一位学者回顾了他研究达·芬奇生平和作品的漫长职业生涯,并对他过去50年与达·芬奇之间的“私人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描绘。这位作者在分析达芬奇艺术的“心灵意图”方面表现出色。快来报名参加这些信息丰富、诙谐风趣又“固执己见”的艺术史课程。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肯普穷其一生都在研究和写作那位西方艺术史上最著名也最神秘之人。在此,他“介绍了自己与莱奥纳多·达·芬奇的私人关系”,巧妙地将个人故事与对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几件作品的评估和分析结合起来,包括《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和最近刚刚出售的《救世主》……正如肯普所述,“莱奥纳多激起了人们的勤勉奉献与不受限制的幻想”。包括“达·芬奇狂热疯子”在内的诸多达·芬奇爱好者定会品读这篇引人入胜的叙述文章,并大加赞赏。

——《书单》(Booklist)



目录

前言 艺术史在行动  1

对于那些书写或宣传达·芬奇的人而言,为了吸引观众,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捏造一套新的理论。媒体会被所谓的异端邪说和对神秘教派的忠诚所吸引,记者会去迎合公众的口味,甚至附和那些造假者,让专家们受辱;电视公司为了提升节目的收视率,会用一种“摇摆不定”的标准来证明那些古怪的想法是合理的。有人称,《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本人男扮女装后、以自己为模特绘制的,最近又有人称变装做模特的人其实是他的学生萨莱,又或许这件作品根本不是达·芬奇所作,还有人告诉我蒙娜·丽莎其实是提香所画的大溪地公主。而藏于都灵的著名《自画像》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个样子。没有什么能阻止公众的想象—诸如此类的假想层出不穷。每个月都会有新的谬论出现,然后和旧的谬论叠加。人们会很容易陷入自我辩护的模式,平静地立于一片混乱之上,做出如古代诸神般的判断,但很显然,我也处于利益和偏见的复杂网络中,而且并不能声称自己拥有某种独特的途径,能够接近真正的事实。所以,我已经尽力保持清醒,意识到我的观点也有可能是不正确的。

本书的组织结构大体上是根据主题而非时间先后来安排的。序言部分简要地介绍了达·芬奇的职业生涯,为我所关注的作品建立了一个语境。前七章以《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以及另一些我尤为青睐、有过诸多交集的著名作品作为案例展开,即使有些遭遇并不愉快。接下来的四章则以主题的形式探讨达·芬奇作品的方方面面,每一章都旨在阐明现代艺术史书写的一个特定方面。我所做的研究并非按照传记的框架来构成的;而且本书也没有涉及达·芬奇相对较小的绘画作品。 当我开始研究达·芬奇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在研究什么,然而, 这些年来他一直待我很好。谨借此书向达·芬奇表示由衷的感谢。


【书摘与插画】

任何场合下,要是一句话中同时提到“达·芬奇”和“密码”这两个词,都只能说明一件事—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一书非常成功。2003年,即这本书出版两年后,它在全世界的销量达到4000万册。在一些排行榜上,它被列为有史以来第九大畅销书,而我能找到的最终销量是8000万册。2006年,根据这本书改编而成的电影,首映的周末票房累计达 2.24亿英镑,是当年票房收入排名第二的电影。尽管到最后,《达·芬奇密码》的书籍和电影既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可,也没有受到文艺界的欢迎,但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密码热”却让人无法忽视,而且我可以肯定地说,在过去的15年中,它在我对达·芬奇的研究历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这本书的影响非常直接,我经常会被问到是否读过这本书或看过这部电影。我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而且电影还看了两次:一次是在牛津大学和众多学术界人士一起看的,观影时,我听到了和观看梅尔·布鲁克斯的《制作人》一样多的笑声;还有一次是和非学术界的观众观看的,他们似乎更能沉浸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如果要问我见过丹·布朗吗?那么,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有人说一家电视公司要安排一场我们之间的辩论,但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

……

当然,其中会有一些间接影响。《达·芬奇密码》让人们突然认识到,500 年前的艺术品也可能会包含着秘密的信息、伪装的文字、隐藏的图像、神秘的几何图形和深奥的数字……这些都等待着聪明的现代侦探前去破译。一个“神秘学”流派已经开始围绕达·芬奇和《蒙娜·丽莎》发展起来,出现了很多关于艺术家忠于秘密教派及其神秘异端信仰的猜测,它吸引了很多人想要凭借一己之力破解作品中的密码,而这带给我的问题比这本书或这部电影还要多。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诸多人认为达·芬奇在自己的画中嵌入了几乎无法破译的“密码”?达·芬奇在和谁交流,又希望达到什么目的?小说家可以假设达·芬奇是参与了一个惊天阴谋,以此向后代 传递隐藏的真相,但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我只能面对达·芬奇的现实:他只是通过情境的建构,使作品成为一种他与观者进行交流的手段。人们幻想当中的达·芬奇出没于互联网上的“虚假森林”中,行走在虚构历史的“荒芜海岸”上,与那些假惺惺的、拘泥于细节的历史研究截然不同。而在这“两极”之间,是不计其数的小说、传奇、推理故事、通俗历史、公共媒体和官方主流文化塑造的达·芬奇。无论我们处在其中的哪个位置,都不能对其他部分视而不见。我们不可能抹去达·芬奇在世界文化中的存在。那么,面对这些纷繁乱象,我有没有什么建议给那些没有时间或专业技能来验证所见所闻的人呢?我会立即回答:去倾听达·芬奇本人的声音。因为与后世的那些喧嚣相比,他的声音是唯一真实的声音。我们需要亲自去看,只要去看一看那些油画和手稿,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无与伦比。

 

同的、现代的达·芬奇。而这种强加在现实中的傲慢自大,似乎不是理解达·芬奇的正确道路。

 

艺术史研究领域表面平静,但清醒的人会看到在所谓的客观分析和专业话语的表象下,仍隐藏着混乱、一意孤行、偏见、既得利益、民族性,以及那些被刻意操纵的争论,它们全都混杂在一起。有人很珍视某些理论,但其论据却是一些站不住脚的假设。在作品的鉴定中,对鉴赏力的强调会让“困难的”科学检测证据得不到重视。声称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可能会轻易否定其他的分析模式。而作品归属的认定则有可能牵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从而陷入纷争。



主编推荐

本书卖点

★一段传奇艺术家与艺术史权威专家时空穿越500年的“私人关系”

毋庸置疑的旷世奇才达·芬奇,与平均每周要鉴定两幅宣称为达·芬奇作品的权威专家马丁·肯普,穿越500年的时空,建立起一段奇妙的“私人关系”。作为回忆录,在个人经历与历史研究交织下,肯普娓娓道与达·芬奇同行共生50年的历程。

★ 《泰晤士报》年度艺术之书,一部独一无二的敬献之作

英文版出版于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之际,中文版首次引进版权并于达·芬奇诞辰570周年出版,一部视角独特的达·芬奇敬献纪念之作,写作者对研究对象的毕生热情充溢其中。本书因既有趣又富有洞见的论述、丰富且坦诚的故事与笔调,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年度艺术之书。

★ 祛魅围绕达·芬奇的重重谜团,发现真实艺术世界的疯狂秘辛

突破围绕达·芬奇创作的流行写作中神秘学的、非权威的、伪学术的解读方式,“密码”实为“谣言”,而“隐秘”的“真实”则需切实的艺术史研究而被发现。书中重点讲述了真正的专业学者如何进行手稿查阅、艺术品修复、身份断定、科学检测、真伪鉴别等,如何侦探般地破译“达·芬奇密码”,知晓世界名画背后的利益纷争、自由港里巨额艺术品交易的游戏规则、顶级富豪圈的收藏风波……

 

 

 在个人叙述与历史研究交织之下,肯普用生动的文字讲述了他在达·芬奇研究过程中,与艺术世界内外各种势力的机遇,包括形形色色的学者、收藏家与策展人,油滑的拍卖行与经销商,伪历史学家与幻想家……每一回惊心动魄的作品鉴定、每一场惊艳世人的亮相展示,都是各方博弈、妥协与成就的结果。

 肯普在书中分享了他是如何应对“达·芬奇狂热分子”的,如何小心翼翼地游走在既得利益者间,又如何面对源源不断出现的伪作,等等。尤为精彩的是,书中别讲述了关于达·芬奇的两项发现——《美丽公主》与《救世主》,肯普在对作者归属的判定以及对作品的修复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在半个世纪间,肯普平均一周要鉴别两幅以上的号称归属为达·芬奇的作品,从这些宝贵的经历中,我们得以了解画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