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解
  • 译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译解

正版图书保证 可开电子发票

27.5 5.6折 49 全新

库存32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新异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63031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9787218163031

上书时间2024-01-17

汉唐图书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善与道德能形成人的福报,从而能把人不好的因素转化成好的因素,体现的既得利益也是好的;恶与损人利己能形成人的恶报,从而把好的因素转化成不好的因素,体现的既得利益也是不好的。因果由此循环!

 

善行所形成的果报包括一切在人间的幸福、快乐、高兴、高官厚禄、多子多福、儿女孝顺、夫妻和睦、工作顺利、生意发达、称心如意等;传统文化讲的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都是正能量的体现。

 

恶行所形成的果报包括一切在人间的痛苦、辛苦、忧愁、疾病、残缺、家庭不睦、儿女不孝、事事不顺、夫妻离婚、工作劳苦、生活艰难等。我们讲的负能量,形成负面潜意识的能量导致了人所得到的所有恶报。

 

《成唯识论》亦提到:“有情众生,由四根本烦恼,轮回生死,不能出离。”[5] 传统旧观念认为,人的命运就是依据其生生世世的善与恶而安排来生的果报,善恶的种子与习气、观念如果不放下、不改正,会导致生生世世的轮回。什么时候改变,就什么时候去掉,从而结束这个因果的轮回。

 

而这种观念也有积极的一面,善恶之间的转化正是给人一个不断行善、维护社会道德的好机会。一个人如果希望获得好的生活与果报,就应该努力去维护社会好的道德与风气。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反复讲到的一个道理:“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有很多人问我关于法家的“人性本恶论”如何解释,我认为法家“人性本恶论”与西方的“原罪论”是异曲同工,其根本目的依然是维护、提升人类道德准线。法家从律法上对人性恶的行为作出裁决处罚,从而维护道德与公平,但也会陷入治行不治心的误区。因为法家思想是“法不诛心”的,只管行为,不管思想。要避免复蹈前辙,就必须加以教化,恩威并施,让人明白法是底线,其上还有道德。《圣经》中的“原罪论”思想是以敦促人行善、传播爱来远离邪恶为目的的,不是为了倡导人性之恶,而恰恰是为了维护人类道德的准线。

 

从更广的角度来说,袁了凡开始修行也是注定的事情。在他二十年的命运中,走的完全是人的正常运程,被定数所束缚,他也因此对算定的命运产生执着心,无奈于这种命运的安排。而当他见到云谷禅师之前,命运其实已经开始改变了,云谷禅师在那时恰好起到“破茧化蝶”的作用。

 

 

 

原文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我问云谷禅师道:“照您说来,命数是可以跳脱出来的吗?”

 

禅师说:“命运当然是可以由自己去创造的,幸福也可以由自己追求得到。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是造恶,就自然折福损寿。自己不断修善,一心替别人、替集体、替社会着想,就自然能得到幸福。诗书中所说的积德行善,都是非常好的教育人、培养人的方法。

 

“佛经里说:‘一个人如果想潜心修行,这种行为本身就具有极大的福分。那么当他想转变成求富贵时,就能得到富贵,想转变成求儿女时就能得到儿女,想转变成求长寿时就能得到长寿。’

 

“只要努力行善、处处为他人着想,命运就一定会发生改变。说谎是佛家的大戒,所以这绝对不是我乱说假话、欺骗人的。”

 

 

 

《金刚经》是佛教的三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中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6] 其中世尊更有偈言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7] 指出外求就是走邪路。佛法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外求的,认为人的一切问题都是人的执念而造成的,心有执念,就是人被后天观念所影响,迷失了先天本性。众生由于在千百亿劫的轮回中,形成了很多的观念与恶习,人的外求之心很难转变,所以佛菩萨通过一些外在手段引导人走入学佛修行之路,也是一种方便,但最终必须要放弃一切外求之心。

 

富贵、儿女、长寿都是人在人世间最执着的东西,“福分”其实就是行善修德得来的“正能量”(姑且用本词指代)。如理如法的求,其实就是把人修行得到的能量的一部分转化成了美好的愿望。由于这种能量是其吃苦、行善、积德修来的,所以希望能转化成人想要在世间求得的东西。一个人若没有这个能量,也是证悟不了佛果的。

 

 

 

 

 

 

 

 

 

行善才能彻底改变命运

 

 

 

原文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我听了以后,心里还是不明白,又进一步问道:“孟子曾说:‘凡是你想要去做到的事情,就一定可以做得到。’这是说我心里认为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能力所及的事情。若不是我可以做得到的事情,不是我能决定得了的事情,怎么能一定求得到呢?譬如说行仁义道德,那是我能够决定得了的事情。我立志要做一个有仁义道德的人,自然我就会努力成为一个有仁义道德的人。但是,功名富贵不是我想得就能得到的,需要外在条件成熟,别人肯帮助我,我才可以得到。倘若别人不肯帮助我,我就没法得到。那么,我要怎样才可以求到功名富贵呢?”

 

 

 

原文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不错,但是你的理解错了。六祖慧能说:‘各种福田,都在每个人的心里面;只要向内心里去寻找,没有感受不到的。’而人过分追求功名与富贵时,会变得贪得无厌、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甚至泯灭良心。那一定会把命里本来应有的福分加速消耗、转化掉,同时也会把人思想中仅有的仁义道德观念完全摧毁掉,那岂不是内外双失吗?所以,乱求、贪得无厌是毫无益处的。”

 

 

 

其实一切修行的方法,均是要向自己的内心去求、去找。向自己的内心去求就是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观念,不断反省自己言行的对与错。眼睛不去看别人的问题,时刻观察自己的内心与思想善恶,由内心发出想要修行,想要向善的愿望。正如佛家所讲的“佛在心中”,儒家所讲的“反求诸己”,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眼睛始终是向外看的,所以依世俗的习惯,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问题。凡夫俗子一定认为自己是最善良、最好的人,一切问题都是别人不好。人的眼睛向外,眼睛与心又是完全对应联系在一起,所以人的心、人的思想也均是习惯性地向外看与观察。人能把别人的问题观察得细致入微,却始终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更不愿意在问题与矛盾中反观、内视自己内心的变化。修行就是要不断反观、反省自己的内心,检讨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所以心外无法,也没有福田可寻。

 

 

 

我们会看到一个人的命运总是遵循这样一个循环的模式:“心生念,念造命,命制运,运成人,人主事,事牵心。”在这个循环模式中,最关键的就是人内心的第一念,也相当于我们常常提到的“初心”。这一念也就影响了一个人后面的命运。有人想要行善,其言行也渐渐向善;有人说要修行,他会发勇猛心,努力修成。而在修行的过程中,动一丝外求之心,便有可能走向歧途。一念之差,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让循环又回到了事事缠绕、牵扯人心的“事牵心”这一环。比如有人想求富贵,但富贵一定是与其起心动念及所作所为有密切的因果关系的。

 

 

 

一个人如果能真正做到始终向自己内心去寻找问题,那就不只是想要在思想中做个仁义道德的人了。因为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所主导的,思想中认定做个有仁义道德的人是好事情,就一定能够做到。除此之外,身外的功名富贵,也会伴随而来,所以叫做内外双得。

 

换句话说,把主导思想真正放在修身养性以及行善之上,那一切幸福、金钱等,也会随之而来。所以,一个人若不能检讨反省自己,而只是盲目地到处去追求功名富贵,能不能得到呢?自己毫无把握。这就符合了孟子所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8] 这句话了。所以,可以通过求神拜佛得到的东西,是因为你命中有,你无需求神拜佛也能得到。命中没有,你也是求不到的。

 

中国人常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传统观念中更有因果报应这一说法,如《三世因果经》中佛说因果偈云:“富贵皆由命,前世各修因;有人受持者,世世富禄深。”但《了凡四训》所讲的内容,就是要告诉人们,在命运注定的情况下,怎样通过行善积德、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原文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余以实告。

 

 

 

云谷禅师接着问我说:“孔先生算你终身的命运如何?”

 

我就把孔先生算我某年考得怎么样、某年当什么官、什么时候死,都详详细细地告诉了

 

 

 

[1] (宋)邵雍.皇极经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2] 冯映云.《中华文化经典读本》之九《论语》[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3] 冯映云.中华文化经典读本之七《大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4]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校释——中国佛教典籍选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 赖永海.金刚经·心经(佛教十三经)[M].陈秋平,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

 

[7] 赖永海.金刚经·心经(佛教十三经)[M].陈秋平,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

 

[8]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商品简介

本书为李新异老师对《了凡四训》的译解。《了凡四训》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写给儿子的四封家书,主题思想就是告诉人们,命运不但是可以改变的,还是可以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作者结合了凡先生的生平和家书内容对《了凡四训》重新整理,通过解读《了凡四训》,

 

帮助国人了解中国古人对命运的探索和研究,进而在人心、工作、生活与传统文化之间架设新的桥梁,使得人的心灵真正臻于美好,使得社会更加和谐。



作者简介

《了凡四训·译解》《棋与道》《让爱回家》作者,中和人生、新异心理的品牌创始人。从事心理咨询与研究近40年,擅长处理各种心理危机与情绪,研发运用易经应用心理学技术、潜意识情景对话技术、家庭能量分析技术,帮助上万家庭改善家庭关系,促进人们身心健康。

社会职务及荣誉如下: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理事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专家

广东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复协会心理咨询专家

世界易经高峰论坛名誉主席

世界著名易学专家

家庭与亲子关系康复疗愈专家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易经应用心理学》主讲导师

广东社会学学会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荣获2020“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公益活动先进个人



目录

立命之学

何不读书

准确的预测

栖霞山中

行善才能彻底改变命运

反观内省,自我检讨

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第一次发愿行善事报答祖先

短命与长寿、贫穷与富贵没有分别

身、口、意合一

改名“袁了凡”

命运开始改变

第二次发愿行善事求生子

第三次发愿行善事求中进士

善在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体现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改过之法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

改过者第一要发羞耻心

一念定乾坤

改过应发大勇猛心,说到做到

以慈悲心对待众生

如何忍辱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小人远君子,拒闻正信

积善之方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救人如救己

杨自惩为吏

不可滥杀无辜

持续的善心

出至诚心

维护他人名节

善必有报

公正的刑部官员

赤诚之心

支立之父行善

如何分辨真善与假善

怎样分辨端直

行善不为私

何为是非

对恶行不可放纵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布施不在钱多少

为善在于心

为善而心不著善

念念均有记载

从最难处着手行动

十种善行之与人为善

十种善行之爱敬存心

十种善行之劝人为善

十种善行之救人危急

十种善行之兴建大利

十种善行之舍财作福

十种善行之觉悟真理

十种善行之敬重尊长

十种善行之爱惜物命

谦德之效

满招损,谦受益

结语


【免费在线读】

主编推荐

《了凡四训》与《曾国藩家书》并称“一书一训”,曾得曾国藩、胡适、稻盛和夫极力推崇。作者看重《了凡四训》中“命自我立,福自我求”“心作良田耕不尽,善为至宝用无穷”等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重新整理、出版此书,从个人、家庭、社会的角度劝导人们向真、向善,知命、改命。书中讲述了愚者认命,庸者拼命,智者改命的智慧学,以达到帮助读者积极向善,找寻幸福,成就自我的目的。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