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园城市发展范式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公园城市发展范式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

正版图书保证 可开电子发票

39.7 6.7折 59 全新

库存5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潘家华,廖茂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2710853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9787522710853

上书时间2024-01-17

汉唐图书旗舰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和国家赋予成都的历史使命与独特任务,也是生态文明时期成都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超大城市发展新路径的重要尝试。本书对公园城市建设的哲理基础及动力支持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构建了公园城市的规划体系及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城市更新改造、拓展新建、乡村表达和区域协同等视域,探讨公园城市的建设路径,提出迈向生态-社会双向多元善治的公园城市治理新模式,可为超大城市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作者简介

潘家华,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发表论文(中英文)350余篇(章),出版学术(中英文)专著2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重要学术奖20余项。廖茂林,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在《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发展研究》、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等 SCI/SSCI 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成果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独立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多个国家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



目录

第一章公园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与范式创新

第一节经济社会系统发展极限与生态文明转型机遇

第二节城市发展范式革命与演进

——基于城市发展范式的历史逻辑

第三节时代巨变、文明转型与公园城市革新

第四节公园城市发展范式的科学属性

第五节面向未来:公园城市发展的终极思考

第二章公园城市发展范式的学理基础和动力支持

第一节公园城市的哲理基础

第二节公园城市的经济理性

第三节公园城市的生态逻辑

第四节公园城市的韧性建设

第五节公园城市的动力支持

第三章公园城市规划设计

第一节公园城市规划设计的本质内涵

第二节公园城市规划设计的价值目标

第三节公园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路径方案

第四节公园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五节 公园城市规划设计案例

第四章 公园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现有指标体系评价

第二节公园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新要点

第三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公园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未来展望

第五章公园城市的建设路径

第一节 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公园城市建设的更新改造路径

第三节公园城市建设的拓展新建路径

第四节公园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表达

第五节公园城市区域协同建设的显性表达

第六章迈向生态一社会双向多元善治的公园城市

治理新模式

第一节治理的历史与超越

第二节公园城市治理模式的内涵

第三节公园城市的治理主体及其网络关系

第四节公园城市的高效治理方式

第五节公园城市率先实现生态一社会双向多元

善治的条件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公园城市发展的历史

逻辑与范式创新

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聚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创举。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希望生活得更美好。“生活得更美好”是人类在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朴素而又有丰富内涵的愿望,人们因为追求“生活得更美好”而迁往城市,这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城市因人而建,为人所建,为人而建。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发展。不同于乡村散居、孤立、封闭且脆弱的社会结构,城市更加集聚、开放并具有韧性。其特殊的组织形式,使城市更容易吸引和集聚物质、能量、人口、货币、信息等要素,也使城市比乡村具有更加丰富且高效的价值转化形式。城市为居民谋取更好的生活福利,也为促进人类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因此,城市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城市在促进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也暴露出不同时代城市的问题。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古代城市对自然和社会风险的抵御能力有限,饱受自然灾害、瘟疫、战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侵扰;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技术手段激增,城市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提升了自身对外界干扰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城市集聚和组织物质、能量、人口、货币、信息等要素的能力也大幅度提升,但也因在相对狭小的空间范围内过度集聚而造成了一系列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交通拥堵、疫情防控艰难、社会两极分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矛盾,严重削减了城市居民甚至全人类的福社。城市发展范式也在应对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不断迭代更新。可以说,从古代城市到近代城市再到现代城市,从原初城市到商业城市再到工业城市,以及从对工业城市进行反思中所产生的花园城市、田园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等新兴城市,到我们本书要研究的公园城市,创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城市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第一节经济社会系统发展极限与

生态文明转型机遇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层次沿着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向上提升,单纯的社会经济产品与服务的增加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于美、绿色、健康等的需求,人们对于生态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城市的社会经济福祉的提升是以生态福祉的削减为前提的。①纵观整个城市发展史,不难看出,传统的城市发展路径都是基于一种“技术经济”的理念,即通过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资料范围、提高生产资料的组织效率等手段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过程的典型代表是工业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壮大。然而,我们不能忽视技术经济的极限性。技术经济终归是建立在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容量的侵占基础上的,会随看能源、资源和环境容量的稀缺而面临提升的极限。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经历了一个由“空”到“满”的世界的转变②,建立在资源和环境消耗基础之上的工业化技术经济已经无法持……



精彩内容

本书探讨了公园城市发展的哲理基础和动力支持,立足于公园城市规划设计的本质内涵和价值目标,探索公园城市的建设规划路径,为生态文明发展范式下公园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回顾国内外城市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从城市更新改造、拓展新建、乡村表达和区域协同等视域出发,探讨了公园城市的建设路径。并探索研究了迈向生态-社会双向多元善治的公园城市治理新模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