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器科学与科技文明
  • 仪器科学与科技文明
  • 仪器科学与科技文明
  • 仪器科学与科技文明
  • 仪器科学与科技文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仪器科学与科技文明

全新正版 现货速发

37.8 6.5折 58 全新

库存5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钱政 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598404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2592792

上书时间2024-12-11

翰林文轩旗舰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钱政,男,1973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学院院长兼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首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北京市师德先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仪器类专业认证专家。中国发明协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担任高等学校教师以来,全力投入本科教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围绕教学内容更新、自主教材撰写、教学方法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等各个环节开展建设工作。负责的“仪器科学与科技文明”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获批北航校级精品课程,参与的“测控的奥妙”、“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先后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2017年在首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评选中成为北航首位入选者。科研中主要从事“现代电气检测技术”的研究工作,科研工作中重视基础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004年代表学校赴瑞士完成了与丁肇中课题组的国际交流合作,并通过与航空航天单位的密切合作,深入开展了航空、航天设备电气安全性在线检测方面的研究工作。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

目录
第1章绪论

1.1仪器与仪器科学

1.1.1测量的基本定义

1.1.2仪器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史

1.1.3仪器科学的内涵与发展

1.2文明与科技文明

1.2.1文明的基本内涵

1.2.2科学、技术与科技文明

1.3仪器科学与科技文明的关系

1.3.1仪器科学的进步促进了科技文明的发展

1.3.2科学文明的发展推动了仪器科学的进步

1.3.3仪器科学与科技文明相伴相生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2章科技文明发展概述

2.1科学与科学精神的思考

2.1.1科学精神的萌芽

2.1.2科学精神的复兴与发展

2.1.3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2.1.4中西方科学思想的融合

2.2中国科技文明发展概述

2.2.1史前时期的科技成就

2.2.2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成就

2.2.3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2.2.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2.2.5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

2.2.6宋辽夏金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2.2.7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2.2.8总结

2.3西方科技文明发展概述

2.3.1文明初期世界各地的科技成就

2.3.2中世纪时期的科技成就概述

2.3.3文艺复兴之后的科技成就概述

2.4中西方科技文明发展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3章仪器科学与数、理、化的发展

3.1仪器科学与数学的发展

3.1.1数学与测量的关系

3.1.2测量是如何推动数学发展的

3.1.3现代数学的发展是否需要测量

3.2仪器科学与物理的发展

3.2.1物理学概述

3.2.2测量与经典物理学的发展

3.2.3测量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3.3仪器科学与化学的发展

3.3.1化学概述

3.3.2测量与近代化学的发展

3.3.3测量与现代化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章仪器科学与天、地、生的关系

4.1仪器科学与天文学的关系

4.1.1古代天文学发展概述

4.1.2测量与近代天文学的发展

4.1.3测量与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4.2仪器科学与地球科学的关系

4.2.1地球的起源及整体特征

4.2.2地球的结构及内部特征

4.2.3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

4.3仪器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4.3.1测量与古代生命科学的发展

4.3.2测量与近代生命科学的发展

4.3.3测量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章仪器科学与能源、动力及矿业的联系

5.1仪器科学与能源的发展

5.1.1电能发展简史

5.1.2测量在电力设备健康状况评估中的应用

5.1.3测量在电能质量分析中的应用

5.2仪器科学与动力的发展

5.2.1热力学发展简史

5.2.2锅炉仪表及其作用

5.2.3蒸汽轮机的状态监视及故障诊断

5.3仪器科学与矿业工程的发展

5.3.1矿业勘探中仪器科学的应用

5.3.2矿物开采中仪器科学的应用

5.3.3矿山安全中仪器科学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章仪器科学与机械及运载工程的关系

6.1仪器科学与机械工程的关系

6.1.1古代机械的发展与仪器的应用

6.1.2近代机械的发展与仪器的应用

6.1.3现代机械的发展与仪器的应用

6.2仪器科学与航空航天的关系

6.2.1航空航天发展简史

6.2.2航空科技发展中的仪器仪表

6.2.3航天科技发展中的测量与仪器

6.3仪器科学与车辆工程的关系

6.3.1车辆工程发展概述

6.3.2汽车中的仪器科学

6.3.3高铁上的仪器科学

参考文献

第7章仪器科学与化工、冶金及材料科学的发展

7.1仪器科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7.1.1仪器科学与无机化工的发展

7.1.2仪器科学与有机化工的发展

7.1.3仪器科学与绿色化学的发展

7.2仪器科学与冶金工业的发展

7.2.1冶金工业发展简史

7.2.2钢铁冶炼中仪器仪表的应用

7.2.3有色金属冶炼中仪器仪表的应用

7.3仪器科学与材料科学的发展

7.3.1材料发展历程概述

7.3.2测量促进了材料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7.3.3现代材料科学研究中无处不在的测量与仪器

参考文献

第8章仪器科学与海洋技术的发展

8.1海洋调查中的仪器科学

8.1.1海基探测的典型方法及应用

8.1.2水下探测的典型方法及应用

8.1.3天基探测的典型方法及应用

8.2海洋环境保护中的仪器科学

8.2.1海洋环境污染概述

8.2.2海洋环境监测中仪器的应用

8.2.3海洋环境保护立法概述

8.3海洋资源开发中的仪器科学

8.3.1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仪器的应用

8.3.2海底矿产资源开采中仪器的应用

8.3.3海洋新能源开发中仪器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9章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仪器

9.1医疗行业中仪器的作用

9.1.1医学发展史及科学性探讨

9.1.2医学诊断仪器的应用

9.1.3医学治疗仪器的应用

9.2环境监测中仪器的作用

9.2.1大气环境监测中仪器的应用

9.2.2土壤环境监测中仪器的应用

9.2.3水环境监测中仪器的应用

9.3智能交通中仪器的作用

9.3.1城市智能交通中仪器的应用

9.3.2铁路智能交通中仪器的应用

9.3.3航空智能交通中仪器的应用

9.4食品安全中仪器的作用

9.4.1物理危害及其检测

9.4.2化学危害及其检测

9.4.3生物危害及其检测

参考文献

第10章仪器科学与技术的“灵魂三问”

10.1仪器科学为什么无处不在

10.1.1信息技术的源头决定了无处不在

10.1.2学科交叉的特性诠释了无处不在

10.2仪器科学为什么不露锋芒

10.2.1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特质决定了不露锋芒

10.2.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特色决定了不露锋芒

10.2.3润物无声、厚积薄发的特性决定了不露锋芒

10.3仪器科学为什么未来可期

10.3.1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决定了未来可期

10.3.2应对极限挑战的责任心决定了未来可期

10.3.3创造美好生活的进取心决定了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作为信息技术的源头与点燃科技文明的火种,仪器是人类认识与探索客观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仪器的内涵和重要性却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充分的认识。本书从仪器科学与科技文明的关系着手,通过对中西方科技文明发展历史的概述,来启发读者思考仪器科学在科技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接下来分别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研究,能源、化工、材料等工程科技进步以及医疗、环境、食品等日常生活改善的角度,来分别阐述仪器科学与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借用大名鼎鼎的"灵魂三问",启发大家去思考和感悟仪器科学内敛的外表下所蕴藏的深厚底蕴。

对于仪器类及密切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志向仪器类专业的髙中生,本书能够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和感悟仪器科学的发展历史和重要作用;对于非仪器类专业的大学生和志向其他专业的高中生,本书也能够起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拓展科研思维方式的作用。

主编推荐
"科学技术的突破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仪器科学则是科学技术突破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仪器科学的内涵与特点缺乏清晰地认识,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存在感也并不是很强。
编著者长期从事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面向仪器类专业的学生开展了多年导论课程的教学,也长期面向社会大众及高等学校非仪器类专业的学生开展过与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相关的科普工作,正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逐渐意识到:如果能够从仪器科学和科技文明的发展历史角度来介绍学科及对应专业的内涵、外延、地位及重要性,大家将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仪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脉络,对于其中关键概念和技术的理解也将更为清楚和透彻,这就是《仪器科学与科技文明》书名及相应课程开设的由来。课程于2014年正式开设,同年录制的6讲视频于爱课程网站上上线,并获得了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荣誉。之后,编著者也因为承担本课程的教学获得了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首届青年教学名师奖,之后又相继获得了2018年北京市师德先锋、宝钢优秀教师奖,2018年因本课程的影响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推荐,获批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课程建设及思政建设的成果先后获邀在2016年和2019年全国仪器类教学研讨会上做了大会主题发言,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可,课程也获批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批思政示范课。"

精彩内容
        第3章  仪器科学与数、理、化的发展
    第3章  彩图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是从自然科学开始的,自然界当中蕴含的规律通常是需要通过测量来揭示与证实的,因此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处处可以看到测控技术与仪器的身影,本章将以数学、物理、化学三大基础学科为例,通过鲜活的实例,使学生对测控技术与仪器能够有更具象化的认识。
    3.1仪器科学与数学的发展
    3.1.1数学与测量的关系
    数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数”的科学。那么,人类历史上数的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简单来讲,当抽象出符号化的数字后,应该讲数学就出现了,那么数学包括了什么?又能够用在哪里呢?
    数的概念源于何时,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史前时期的人类由于采集、狩猎等社会活动的需要,很早就开始接触并思考数的问题了。采集带回的实物有多有少,有时绰绰有余,有时不足果腹,慢慢产生了有和无的概念,多和少的差别,在知识积累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数目的概念,进而发展出计数的方法,石子记数、结绳记数以及刻痕记数等方法在不同地区得到了应用。但是无论采用哪种记数方法,在遇到较大数量的时候,都会变得比较复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先人们发明了表示数字的记号以及数制,人类的早期文明都有自己的数字记号,也有像五进制、十进制、六十进制等不同的数制。现在国际上最常用的阿拉伯数系是由0~9这10个记号及其组成表达出来的十进制体系,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印度文明,中世纪时由阿拉伯人改造后传到西方,数字记号的出现以及数制的应用标志着数学的开始,加减乘除的运算以及埃及分数等早期数学研究工作也可以抽象出数学表达式,进而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的另外一个重要分支——几何出现了。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古埃及国王将土地平均分封给了国民,每个人根据得到的土地进行纳税,分封时或者尼罗河泛滥冲毁土地的时候都会涉及土地面积的测量问题,这就是最初的几何。几何学的英文单词geometry就是这样来的,geo是指土地,metron则是指测量。据考证,古巴比伦人的几何学也是源于实际的测量,早在公元前1600年,他们已经熟悉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等常见几何形状的面积计算方法。而在古代中国,几何学的起源更多则是与天文观测相关,在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讨论了很多天文测量中遇到的几何问题。
    数学发展到16世纪,包括算术、初等代数、初等几何和三角的初等数学体系已经大体完备。进入17世纪之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变量的概念,因而进入变量数学时代,人们开始研究变化中的量与量之间的制约关系,以及图形间的相互变换等问题,解析几何、微积分、高等代数等数学分支相继出现并不断完善,数学的内涵与外延日益丰富。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主流观点认为数学宝藏已经挖掘殆尽,没有发展空间了。但是非欧几何与近世代数的出现则掀起了几何学和代数学的革命,以给数学分析注入严密性为目标的“分析算术化”也推动了数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到了20世纪下半叶,计算机的出现又将数学的应用推进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计算数学为代表的应用数学发展如火如荼。现代数学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几何、代数和分析这几门传统学科了,而是一个分支众多、结构庞杂的知识体系。数学的特点也不仅仅只有严密的逻辑性,而是新增了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从而使得现代数学被划分为两大领域: 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
    纵观数学的发展历史,数学的理论往往具有非常抽象的形式,但其实质却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深刻反映,因此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之所以要对数学的发展历史进行概要介绍,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数学是什么,并进一步去思考数学的本质。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感悟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而具体到本书,则是感悟数学和测量的关系。
    一方面测量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根据前面的介绍,人类早期的几何学发展其实就是源于土地面积的测量需求,而且当几何面积的数学模型建立之后,也是需要通过测量结果进行证实的。代数学的早期发展也是这样的,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 “当人们发现一对雏鸡和两天之间有某种共同的东西(数字2)时,数学就诞生了。”这句话的前提,就是人们对一对雏鸡和两天都进行了测量与分析,才能抽象出两者之间的共性所在。而且,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出现也离不开测量的支撑,“2+3=5”这样的公式的建立,需要测量并且只有测量结果才能够证实其成立。
    另一方面数学是解决测量问题的有效手段。以德国数学家高斯提出并应用最小二乘法为例,其当时是为了解决天文学测量的问题。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了小行星带中最大的那颗——谷神星,他在持续观测了一段时间之后生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