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效春合集(义乌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杨效春合集(义乌丛书)

全新正版 现货速发

136.1 4.7折 288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 ?编; 陈江明 朱旭华?整理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3232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88元

货号1202083535

上书时间2024-12-10

翰林文轩旗舰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卷专集

晓庄一岁/ 003

乡村教育纲要/ 050

识字明理(甲集)/ 117

乡农的书/ 135

写给乡村工作的朋友/ 152

乡农教育论文集/ 246

第二卷文集一

非“儿童公育”/ 325

社会化的教育/ 329

再论“儿童公育”/ 331

推广义务学校的方法/ 336

答恽代英君《再驳非“儿童公育”》/ 339

留级的儿童/ 341

近心理学的两大学派/ 347

社会改造与同情(上)/ 354

致左舜生(一)/ 356

江苏省立女师校附属蒙养园教养一斑/ 361

学习的公例/ 368

民国九年之教育/ 373

南京高师暨南附属小学幼稚园放学的那一天/ 377

教育上注意的研究/ 384

告同志/ 392

怎样利用“自己”和“社会”?/ 396

我的人格观/ 400

致恽代英/ 402

芜湖宣城两处的学校参观记/ 406

乡村小学教师问题/ 413

中等教育不值得研究吗?/ 419

川东教育谈/ 420

教育界的怪现象/ 428

望教育者的品格与学生站到同一根水平线上来/ 430

新教员的难请——难做/ 431

这是同学告诉我的/ 432

致李幼椿/ 437

近宁锡苏沪参观教育日记/ 440

这不能敷衍社会/ 459

致义乌俭德社社员/ 461

致左舜生(二)/ 462

学生解/ 468

为愚诚的教育家进一解/ 469

课余偶录/ 472

多方面的修养/ 486

青年结合论/ 488

论学生自治/ 491

新中国青年应有的精神/ 496

与一个青年的书——讨论三件事/ 497

重庆公学始末记/ 500

“青年之友”投稿简则/ 509

致余家菊李幼椿/ 510

本会建筑会所创办学校计画书/ 513

英文在我国中学课程里应占什么位置?——改为选修科目之一/ 516

谨告读者/ 522

社务报告(自十二年十二月——十三年二月)/ 524

指导中学生旅行的前前后后——为学校旅行指导员而作/ 526

为厘订师范学校课程者进一言——英文不宜定为必修科目/ 537

东大附中之卫生运动/ 541

学生与社会——有觉于今日的学校教育而发/ 545

中学校之课外活动/ 548

何物造成良好的公民资格/ 559

与青年学生谈谈恋爱问题/ 562

基督教之宣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567

士工政策/ 575

收回教会师范学校问题/ 581

学生工作问题/ 585

国外教育新闻/ 591

国家主义与中国中学宗旨问题/ 599

初中课程里两个建议/ 607

中学宿舍内实施训育的初步——在镇江第六中学实施的报告/ 614

国家主义在现代中国教育上所占的地位/ 624

今后学校训育方针谈/ 625

中学生工作之一幕——种树/ 629

公民教育上“培养国际同情”的制限,并质朱经农君/ 635

中学生的政治教育与政治训练/ 640

一年来学校中实施早操的经过/ 646

评程湘帆君《收回教育权的具体办法》/ 651

教育琐记/ 657

今后的农民教育方针/ 661

第三卷文集二

农人教育与中国前途/ 667

对于时论“中国人口问题”的总答辩/ 673

怎样着手解决中国农民教育问题?/ 697

行将一岁的南京试验乡村师范/ 704

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 723

乡村教育改进法/ 726

中学教师生活——生活教育实施报告之一/ 741

成都市学校调查后一个简短的报告/ 746

中国前途与乡村建设/ 775

劳作教育的理论和实施/ 778

何谓乡农教育?/ 783

从乡村教育的观点看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785

第二区乡农教育实施报告/ 811

乡农导师十要/ 817

和乡农谈谈农村经济/ 819

对农家妇女的对话/ 823

乡农学校的课程编造/ 826

一个中学兼办师范训练班的设计/ 832

我们的教育/ 837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843

《幼稚园中心活动》序/ 848

讨论邹平生活教育的函/ 850

邹平县乡村教育普及方案/ 851

中国农村复兴与教育改造/ 855

从晓庄到邹平——八年来乡村工作概述/ 862

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 880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中国社会教育社第三届年会报告之一/ 882

讨论乡村建设问题的函/ 885

儿童教育健康/ 887

安徽省立黄麓乡村师范学校校歌/ 893

黄麓造林运动与我们的教育/ 894

新近黄麓的生活和教育/ 902

黄麓教育工作与农村建设/ 906

我们的夏令青年生活/ 911

黄麓乡师本部本学期进行计画/ 918

《乡村师范经验谈》序/ 920

合肥教育革新的两大运动/ 921

《安徽普及教育写真》序/ 923

黄麓普及教育动员/ 924

谁能做乡农大众的良好领袖/ 927

明日的黄麓/ 929

教建一元论/ 932

黄麓师范与黄麓旱灾抗战——本校大众生活教育的一课/ 934

民众教育的特质及其基本任务——在安徽省民教人员训练班

讲[话]/ 940

少壮青年学生动员与农闲民众补习教育/ 944

《黄麓乡师与农村建设》序/ 946

民众教育与新裴村建设/ 948

黄麓的晨操和爬山比赛/ 950

黄麓农村教育团之建立/ 952

请教育界同志注意壮丁训练/ 955

民众教育到东管/ 956

非常时教育的根本意义/ 959

《黄麓乡师与农村教育》序/ 961

普及农村教育的困难和我们的作法/ 963

推广农村教育十年经验谈/ 968

在黄麓一日/ 976

黄麓三户刘的普教运动/ 984

今年暑期的黄麓/ 987

杨效春先生遗嘱/ 989

狱中上当地军事当局书/ 990

第四卷附录

附录一

驳杨效春“非儿童公育”恽代英/ 997

再驳杨效春君“非儿童公育”恽代英/ 1002

评儿童公育问题——兼质恽、杨二君雁冰/ 1020

致杨效春、左舜生(一)李璜/ 1026

致杨效春(一)恽代英/ 1028

致杨效春(二)恽代英/ 1031

效春《奋斗是怎样的事?》《非常时期中的修养》附白杨贤江/ 1034

致杨效春、左舜生(二)李璜/ 1035

曹刍、杨效春等致左舜生等曹刍、杨效春等/ 1038

得弟胜得百万金——给杨效春弟的信陶行知/ 1040

回校与否——给杨效春弟的信陶行知/ 1041

催效春先生回校歌——给赵叔愚兄的信陶行知/ 1042

一个异军突起的乡村师范——安徽省立黄麓乡师周邦道/ 1043

附录二

忆杨效春先生李道中/ 1061

杨效春先生惨死回忆中主/ 1063

合肥大汉奸案的真相奋泉/ 1065

为杨效春先生辨诬启事梁漱溟等/ 1070

杨效春先生不死左舜生/ 1071

为杨效春伸冤事复何伯宏陶行知/ 1073

悼杨效春先生黑土/ 1074

杨效春等汉奸案,死有冤抑?皖高院奉令侦查/ 1079

杨效春等四冤魂案,合肥地院奉令侦查/ 1080

杨效春(1897—1938)周邦道/ 1081

母亲口述中的爸爸杨宏徽/ 1083

杨效春研究文献存目/ 1088



总序

 

汩汩义乌江,从远古流来,流过上山文化,流经乌伤古县,流入当今小商品之都,流成一条奔涌着2200余年灿烂文明浪花的历史长河。

 

义乌江流域,山川秀美、物华天宝,文教昌盛、地灵人杰。自秦王政始置乌伤县,2200多年的历史时期,勤劳智慧的义乌人在此耕耘劳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创造了璀璨的历史文化。

 

义乌地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义乌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里,体现在“崇文,尚武,善贾”的义乌民俗里,体现在“博纳兼容,义利并重”的义乌民风里。义乌精神及民风、民俗遂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泓泓一脉,成了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千百年来,义乌始终在传承着文明,演绎着辉煌,从而使义乌这座小城魅力无限。

 

义乌自古崇尚耕读,特别是唐代之后,学风渐盛,素有“小邹鲁”之称。自宋以来,县学、社学、书院及私塾等讲学机构多有设立,而“莅兹土者,莫不以学校为先务”。故士生其间,勤奋好学,蔚成风气,学有成就,烨烨多名人。并且,辐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不仅本地名儒代有,在浩浩学海与宦海中大展宏图,而且还活动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从文人学者到书家画师,从能工巧匠到杏林名家,其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与传播,绵延不绝的文化承续与传递,从来没有湮灭或消沉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领域里独树一杆颇具特色的义乌文化之帜,在优雅千载的儒风中诞生了许多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英杰。也正是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义乌,使其作为中华文化渊薮的鲜明形象而历久弥新。

 

历史,拒绝遗忘,总要把自己行进的每一步,烙在山川大地上。

 

时间逝而不返,它带走了壮景,淘尽了英雄,留下了无数文化胜迹和如峰的圣典。只有在经过无数教训和挫折之后的今天,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各要素所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它们饱含着从过去传递下来的信息,而《义乌丛书》正是记录这些信息的真实载体。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许多古老的文化至今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我们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怎样继承古老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新的文化格局,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与物质生产同等重要的任务。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失落的家园。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时期,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对民族民间文化源头的追寻迫在眉睫,鉴于此,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抢救文化典籍,古为今用文化典籍中的善本古籍,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见证,极富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义乌历代文士迭出,著述充栋。这些历经沧桑而幸存下来的“国之重宝”,或则出于保护的需要,基本封存于深阁大库,利用率甚低;或则由于年代久远,几经战乱,面临圮毁。如今,《义乌丛书》编纂工作的启动,为古籍的保护与使用找到结合点,通过影印整理,皇皇巨著掸除世纪风尘,使其化身千百,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同时,原本也可以得到保护。真可谓是两全之策,是为民族文化续命,是为地方文化续脉。 

 

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义乌历史上,有许多人文典故值得挖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值得记载。拨浪鼓文化需要传承,孝义文化值得发扬,义乌兵文化应予光大。但由于历史上的义乌是个农业县,文化底蕴虽然深厚,载入史册的却寥若晨星。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能孕育和产生强大的文化力,能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供重要基础,这种文化力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深深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而,《义乌丛书》编纂者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相兼顾,创作出义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系列丛书,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追溯文化发源,承前启后义乌经济的发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定有其源。”义乌发展的文化之源,义乌商业的源流之根,义乌文化圈的形成特质包括宋代事功学说对义乌“义利并重,无信不立”文化精神的影响,明代“义乌兵”对义乌“勇于开拓,敢冒风险”文化精神的影响,清代“敲糖帮”对义乌“善于经营,富于机变”文化精神的影响等。因而,如何用文化来解读义乌,也成了《义乌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文化几乎无所不包,狭义的文化基本限于观念形态领域。从以上包含的内容可看出,《义乌丛书》对“文化”的界定,似乎介于广、狭之间,凡学术思想、哲学原理、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多个类别与层次,均在修编范围之内。 

 

几千年岁月蕴蓄了丰赡富饶的文化积淀。面对多姿多彩、浩瀚博大的义乌文化形态,我们感受到了其内在文化精神的律动。 

 

保存历史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如今,守望岁月的长河,我们不能不呼吁,不要让义乌失去记忆。 

 

 

《义乌丛书》卷帙浩繁,她集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收藏性于一体,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题材、新颖的编排,全景式地再现了江南“小邹鲁”的清新佳景和礼仪之邦精深的内涵。走进她,就是走进时间的深处,走进澎湃着历史的向往和时代的潮音的宝地,去领略一个时代的结束,去见证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宏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曾经是,也将永远是义乌区域文化赓续绵延的基石,也是义乌继续前进乃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力量。在建设国际商都的进程中,抢救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掌握借鉴先哲遗留的丰硕成果,是全市文化学术界的共同期盼。因而,编纂这套丛书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时势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一直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认为,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我们对地方文化源头的追寻,正是为了坚定我们中华文化的自信。这也正是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的主旨与意义所在。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


 
 
 
 

作者简介

陈江明,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现任杭州市政协教文委办公室主任、杭州文史研究会理事。著有《清代杭州八旗驻防史话》《遐邦贡使过武林——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杭州之行》《八旗会馆史论》等。



目录

总序/ 001

编辑说明/ 001

杨效春先生生平及其著述(代前言)陈江明/ 001



主编推荐

杨效春是民国著名乡村教育家,师承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梁漱溟,曾任黄麓乡村师范学校校长。书中记录了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仍值得今人学习借鉴。


【内容推荐】

杨效春(1895-1938),又名兴春,浙江义乌柳村人。教育学硕士,民国著名乡村教育家,师承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梁漱溟,曾任黄麓乡村师范学校校长。

本书稿集合了迄今发现的杨效春的所有文献,其中大部分内容记录了杨效春的教学实践,以及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其关于中小学教育与乡村教育的体会和见解,仍值得今人借鉴。同时还能从书稿中体现出当时中国农村的教育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