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70后文学研究(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70后文学研究(辑)

全新正版 现货速发

28.4 4.4折 65 全新

库存4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丽军 主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17594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1201922380

上书时间2024-12-09

翰林文轩旗舰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丽军,1972年生,男,山东莒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20世纪乡土文学研究、新世纪“70后”作家群研究、样板戏研究等领域有着较大影响。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二届客作者座研究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鲁迅文学院第26届高研班(文学评论)学员。

目录
关于“70年代人”的对话 宗仁发 施战军 李敬泽 /1灵魂的自我放逐与失位  洪治纲 /11终止焦虑与长大成人  宋明炜 /16被遮蔽的“70年代人” 宗仁发 施战军 李敬泽 /26激素催生的写作 黄发有 /34关于“70年代” 魏 微 /42论“70年代后”的城市“另类”写作  倪 伟 /49近年“70年代以后”作家创作研究综述 王凤仙 刘兆柏 /67被囚禁的欲望  周立民 /75“70后”的写作及可能性之一 徐则臣 /89小城镇叙事、泛意识形态写作与不及物性  梁 鸿 /96可疑的“个人” 周立民 /113在逃脱处落网 张 莉 /133代际视野中的“70后”作家群 洪治纲 /146低谷的一代 陈思和 /161怀旧·成长·发展 贺仲明 /169未完成的审美断裂:中国“70后”作家群研究 张丽军 /181“70后”写作与抒情传统的再造 谢有顺 /197“70后”六作家论 刘 涛 /215“70后”的身份之谜与文学处境 孟繁华 张清华 /235大众文化影响的焦虑 翟文铖 /242“70后”作家的五副面孔 马 兵 /260“第三代”以后历史如何延续 张清华 孟繁华 /275“70后”作家创作与当代中国文学 张艳梅等 /283生命困境与精神暗疾的隐喻 曹 霞 /310

内容摘要
本书着眼于中国“70后”作家群体的代际境遇、时代精神体验及文学生产机制等问题,通过对“70后”文学创作现状的梳理及对其存在问题的剖析,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21世纪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作者多为活跃于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

主编推荐
“70后”作家在中国当下文坛上的地位已日益凸显。他们的成就和问题,是我们当下中国很典型的文学经验的一部分。关注他们,就是关注当下的中国文学。本书不仅呈现了“70后”一代作家成长的困境与突围,以及他们艰难的自我确立的过程,也探讨了他们的使命与担当,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有思想的碰撞,也有成长的启发。本书关注“70后”这一作家群体的整体文学创作,记录下属于这一代人的独特精神轨迹和思考,为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研究资料。

精彩内容
序  言关于开展“70后”作家研究的倡议张丽军学者陈思和先生在《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一文中追问:“我们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点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设立的,博士点的设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的高校中文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博士、硕士,他们都到哪里去了?他们为什么不把眼光放到他们同代人身上?”要回答陈思和先生的追问,我们就会发现存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中的一个极为不良的症候,即重现代轻当代、重大师轻边缘作家、重名人轻新作家的“规则”,几乎在文学研究者、期刊编辑、出版社那里,乃至在整个文化界形成了一种“无名的潜意识”。因而,对于那些研究边缘作家、新作家、无名作家的学者来说,不仅其研究成果的分量受到质疑,而且其成果能不能发表也成为问题。而事实上,现代文学的边缘作家、当代文学的无名新作家最需要研究者去发现、关注、开掘、引导、评价与定位。但是,既然文化界存在这样一种“典律”,那么同样处在成长中、同样汲汲乎被关注的“70后”批评家,自然是无暇把目光放到他们同代人身上了。据陈思和先生回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复旦大学召开的中国当代文学讲习班上,30多岁的王安忆对她的母亲茹志鹃说:“你们老一代总是说,对我们要宽容,要你们宽容什么?我们早就存在了!”“70后”作家同样如此——他们早就存在了,尽管这种存在处于重重的遮蔽之中。在当代文坛的整体格局中,“70后”作家是一种尴尬的存在。首先是来自代际的尴尬。前有“50后”“60后”作家成熟、大气的光芒,后有“80后”“90后”作家锐不可当的气势,“70后”作家恰好处于历史的夹缝之中。其次,“70后”作家受到来自外部市场的遮蔽。市场与媒体联合命名了“70后”,一提起“70后”作家人们就想到卫慧、棉棉等“美女作家”及她们的“身体写作”。再次,“70后”作家既旧又新,既信又疑,“拘谨、忧郁、心事重重、瞻前顾后”(徐则臣《“70后”的写作及可能性之一》),从外部存在到内心世界都处于一种冲突状态。最后,“70后”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呈现出一种不确定的审美认知,思想漂浮,难以建构深邃的审美艺术境界。在审视“70后”作家的尴尬处境之后,我们同样要看到“70后”作家独特的乃至不可复制的审美优势与精神气质。相较于“50后”“60后”作家而言,“70后”作家有着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健全的人性认知,正日益成为文坛最坚实的创作力量。事实上,一些不同于“美女作家”的“70后”实力派作家如徐则臣、魏微、金仁顺、刘玉栋等,正逐渐被批评家与研究者重视。他们厚重、大气、沉静、娴熟的一面已经显现。在湖南卫视《零点锋云》节目中,王蒙与张悦然对话时说,“80后”作家缺少历史与生活的维度,在这一方面“70后”作家恰恰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优势。“70后”作家经历了乡土中国的历史裂变与新生的阵痛,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刻的生命体验,既有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又有互联网时代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力和审美接受力,从而具有一种多元混合的审美模式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我们有理由相信,“70后”作家必将在21世纪文坛呈现出他们独特的审美特质和精神个性。“文学需要阐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话语密码,需要给以理性阐释而不是媒体上的随意起哄。这是关键的问题。今天主流的作家和主流的批评家都已经是中年人,作为同代人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好的沟通。而更加年轻的作家崛起于文学创作领域的时候,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显然是严重滞后了,以至于常常需要作家自己出来发表一些词不达意的话,来表达自己。”(陈思和《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同样,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批评家。面对21世纪在历史夹缝中尴尬存在的“70后”作家,面对21世纪喷涌而出、沉静坚实的“70后”文学,正如陈思和先生所呼吁的,作为同代人,“70后”批评家已经不能再犹豫了。让我们一起关注同代人的文学创作,让“70后”作家与“70后”批评家一起成长吧!

媒体评论
深入剖析“70后”一代作家的困境与突围,探索当代人心灵的秘密,呈现立体的人文景观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