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形式回到历史:20世纪西方文论与学科体制探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形式回到历史:20世纪西方文论与学科体制探讨

全新正版 现货速发

18.7 5.2折 36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小仪 著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2071

出版时间2010-06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11573597

上书时间2024-12-04

翰林文轩旗舰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周小仪,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LA)理事。1994年起在北京大学英语系从事英国文学与西方文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曾任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研究员(1997--2000),台湾佛光大学文学系客座教授(2004),美国杜克大学富布莱特访问学者(2008--2009)。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唯美主义、消费文化理论、20世纪西方文论、比较文学。著有《超越唯美主义:奥斯卡·王尔德与消费社会》(英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l996),《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3(32,获2004年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自1994年起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外国文学》、《北京大学学报》、《中国比较文学》、《译林》、《文化研究》、《现代中国》等刊物和论文集中发表中文论文30多篇;在ARIEL,boundary 2,WorldEnglishes,TheJoumal ofthe Oriental Society ofAustralia,Literary Research等国外学术刊物和论文集中发表英文学术论文l0多篇。


目录
导言
上编  理论和概念
  第一章  文学性作为文化实践的能指和转喻
    一、“文学性”及其理论背景
    二、文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文学”一词的起源与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
    四、英国文学的体制化
    五、知识型构
    六、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
    七、话语实践
    八、意识形态
    九、心理分析
    十、一个案例和结论
  第二章  方法论:从形式回到历史
    一、形式主义批评的成就与局限
    二、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章  无意识的主体与拉康的想像界
    一、拉康的思想渊源:黑格尔哲学
    二、主体与他者的肯定性关系:镜像作为同一性幻觉
    三、主体与他者的否定性关系:妄想型与攻击型人格
  第四章  作者、主体的能动性与剩余快感
    一、“作者”概说
    二、自我/面具概念与文学批评中的修辞学作者
    三、当代主体理论与人文主义作者概念的解构
    四、作者与主体的能动性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视野中的文学批评
  第六章  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流变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理论转向
    二、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文论
    三、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文论
    四、当代文论
下编  学科与实践
  第七章  西方文论与现代性认同
    一、对普遍性的追求
    二、“失语症”、“中国流派”和“新左派”
  第八章  英国文学研究的模式与立场
    一、求新声于异邦:中国早期对英国文学的评论与介绍
    二、精华与糟粕:l940年代以后英国文学研究中批判传统的建立
    三、审美的复归:l980年代及1990年代初的英国文学研究
    四、非殖民化:英国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第十章  批评理论之兴衰与全球化资本主义
    一、批评理论的“终结”及其论争
    二、批评理论存当代中国的社会功能
    三、批评理论对于“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同意义
附录一  文学批评观念在现代中国的演变
附录二  比较文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功能
  一、l920年代到l950年代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二、l970年代末至l990年代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三、比较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内容摘要
     《从形式回到历史》不同于一般的文论史和教材类著作,它包含了作者多年研究文学理论的心得体会。本书立论新颖,观点独特,论述详尽,涉及题材广泛。从文艺的根本问题到各个文学学科的体制建构,这部著作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作者在如下几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一、提出在中国流行的普遍主义的文学性概念是现代性认同的产物,而文学作为转喻是社会历史文化实践的能指。
    二、从上述现代性认同的角度考察了现代文学批评、比较文学研究、英国文学研究等学科的意识形态性。
    三、吸收詹明信有关形式主义和历史主义相结合的文艺思想,在文学研究中倡导从形式回到历史的方法论,并以此解释了跨学科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吸收拉康和齐泽克等人的思想,划分出三种主体性;并运用“剩余快感”理论解释了“典型情感”和作者概念。
    五、从全球化角度考察文学理论的社会功能:中国对西方批判理论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的补充。
    作者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立场,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为理论工具,对当代中国的文艺问题作出自己的阐释,表现出浓厚的生活关怀,是一部有社会意义的理论著作。

精彩内容
    第一章文学性作为文化实践的能指和转喻
    
英国批评家特雷《伊格尔顿曾有言,"既然有文学理论这样一件
    
事物,那很明显就存在为理论所研究的文学这种东西。"(Eagleton,2008,1)那么什么是文学?或文学的本质即"文学性"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探讨文学理论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本章对文学和文学性这些概念进行一个历史回顾和理论梳理。
    
一、"文学性"及其理论背景
    
文学性(literariness)是俄国形式主义者、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柯布森在19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雅柯布森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Lemon and Reis,107)。在这里,"文学性"指的是文学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在雅柯布森看来,如果文学批评仅仅关注文学作品的道德内容和社会意义,那是舍本求末。文学形式所显示出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才是文学理论应该讨论的对象。对于雅柯布森和他同时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来说,"文学性"主要存在于作品的语言层面。鲍里斯?艾肯鲍伊姆认为,把"诗的语言"和"实际语言"区分开来,"是形式主义者处理基本诗学问题的活的原则。"(Eichenbaum,9)雅柯布森则进一步指出,"文学性"的实现就在于对日常语言进行变形、强化、甚至歪曲,也就是说要"对普通语言实施有系统的破坏"。(See Eagleton,2008,2)伊格尔顿通过比较如下两个句子通俗地解释了上述"诗学原则":"你委身于‘寂静'的、完美的处子。""你知道司机都罢工了吗?"即便我们不知道第一句话出自英国诗人济慈的《希腊古瓮颂》(查良铮译)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