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写作十六讲
全新正版 现货速发
¥
39
5.4折
¥
72
全新
库存308件
作者曹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02897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2元
货号1201946172
上书时间2024-10-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自序评论写作不仅是新闻职业的核心资本
讲评论写作的知识准备
让自己知识积累的“金字塔基”足够坚固和厚重,进入社会后才有抗压抗虐的能力,这对学新闻的学生尤其重要。大学时,尽可能把根基打好,因为你不知道将来自己能长多高,不能到了那个位置后才产生“学不配位”的知识恐慌,遇到机会你根本抓不住。
一、评论员需要养成自虐的习惯
二、请在精神上做好进入评论课的准备
三、寻找简单并怀疑它,寻找复杂并使之有序
四、随时记下碎片想法并培养专注力、深思力
五、养成建立自己资料库的习惯
六、习惯去跟人对话,而不是独自冥想
七、给自己创造公开表达的机会
八、培养“有证据”的质疑精神
九、慢一拍的能力
十、培养看数据来源的习惯
十一、别只寻找认同,兼听相反观点
十二、意识到局限性,避免走向极端
十三、对微妙变化的敏感
附:我和“求稳心态”的战斗 李菡
第二讲跨越评论写作的心理障碍
要想打破评论写作的心理障碍,首先要敢于去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想法的人。如今很多年轻人,被社交媒体所毁掉的,就是失去了想法,陷于碎片化浅阅读——“我接受和掌握了很多信息”的幻觉中。想法太少而刷手机太多,每天在手机中浏览很多信息,被喂养了很多新闻,却很少在一个问题上有超过十分钟的“想法”。
一、评论写作心理障碍的几种症状
二、如何打破心理障碍,培养“想”的习惯
三、想法不是瞎想——思想中的“他者想象”
四、想法多了,评论自然就有了——评论的“养题意识”
五、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多思考一步
六、学会看新闻后面的网友评论
七、一定要把想法写出来——跨越从“想”到“写”的障碍
八、在开放的平台上自由驰骋
第三讲评论专业主义的内涵
谈到评论的专业主义内涵,在我看来,对评论员最首要的一种专业主义精神是:要有强大的内心。在当下的舆论场中,没有强大的内心,就很难有保持独立判断的勇气。在这个“说什么都会被喷”的舆论环境中,如果没有“习惯被骂”的素养,如果有一颗一碰就碎的玻璃心,如果脸皮不够厚,就不敢有自己的观点,没法保持恒定的立场和判断。
一、同学们对评论的感性直观描述
二、评论专业主义之一:强大的内心
三、评论专业主义之二:对专业问题的敬畏
四、评论专业主义之三:历史主义意识
五、评论专业主义之四:程序主义意识
六、评论专业主义之五:超越泛道德化本能
第四讲评论写作的表达效率
所谓表达效率,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把复杂的事情用简单和清晰的文字,以让人感兴趣的方式表达出来,尽可能地让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不费力”。在新媒体时代的观点信息海洋中,表达效率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加重要。
一、直话直说,不要绕来绕去
二、用收敛思维避免读者阅读“走神”
三、宁要片面的深刻,也不要肤浅的全面
四、亮点和论点体现在标题上 106
五、要有标题意识,但不可成为“标题党”
六、有冲突性的开头
七、结尾需要首尾呼应
八、事与理融合,不能“两张皮”
九、尽可能简短和直接的逻辑线
十、论点偏离由头,会让人感觉“扯远了”
第五讲评论写作的抓手与钩子
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的注意力,需要抓手“抓”住他的眼球,用钩子“钩”住他的思绪。纲举目张,找到了评论的抓手,标题、结构、观点,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构思的过程,也是找到观点抓手的过程。我在构思的时候经常在纸上画,画着画着,画出一个词,然后围绕这个词,思维就找开了。
一、评论的抓手
二、构思的过程要学会做减法
三、养成“先有标题再下笔写作”的习惯
四、标题要有感性的钩子
五、结构要简单清楚,别绕来绕去
六、开头不能只是由头和叙事
七、评论写作需要会讲故事
八、结尾不需要硬装建议性
九、应试评论的写作注意事项
第六讲评论写作的语言和语态
评论是表达的实用文体,需要简单和清晰的语言。复杂的概念和模糊的表达,会对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当然,在简单和清晰之外,又能“精彩”就更好了,就好像对“信、达、雅”翻译的要求。这里的“精彩”,是指干净利索没有废话、生动直观有趣、让人眼前一亮且一针见血。
一、警惕“政治八股”,避免空话
二、破除“罐头思维”,远离套话
三、别让正确的废话浪费评论资源
四、拒绝卖弄,拒绝掉书袋
五、好好说人话,别硬凑排比句
六、网络脏语言污染的不仅仅是语言
七、没文化却总爱装的标志就是满口金句
八、请文艺腔离评论远一点
九、避免战斗式战争式文风
十、“最美、最帅、最牛”之类的词语省着点用
十一、慎用标签化全称词语
十二、不知所云的翻译体请从汉语中走开
十三、评论文采可以这样加持
第七讲评论写作的构思
评论的构思,就像画图纸的过程。如果盖房子不画图纸,就像写作时脑子里没有一个清晰的论点和逻辑线,使写作过程很痛苦,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憋,写出来的会是那种句与句之间缺乏黏合关系、大而空的“字儿话”,语言不流畅,没有结构感。
一、构思不是胡思乱想,要有信息和观点综述
二、从既有评论中寻找灵感和问题意识
三、在“专业增量”中寻找评论的附加值
四、如何把自己调整进入最佳写作状态
五、找到一个靶子,用辩论姿态激活评论细胞
六、跳出评论的“性冷淡状态”
七、学会寻找评论的基准线
第八讲评论写作的选题
选什么题目去评论,不仅是一个技术活,更体现着一个人的价值观。需要通过自己独特、有洞察力的判断,把隐藏的新闻挖掘出来,引领舆论对某个话题的关注,设置了议题,而不是被每天舆论空间中那些如过眼云烟、“今天是热点明天就被其他热点取代”的新闻牵着鼻子走。
一、跳出互联网依赖,看到选题盲区
二、选题要精准,抓住评论点
三、跳出伪问题陷阱,死磕真问题
四、有些热点忍着不评论就是理性
五、别无聊到从炮轰脑残言论中找快感
六、对极端个案不要过度阐释
七、评论选题要有大关怀和大格局
八、日常生活中获得选题的本能嗅觉
第九讲评论写作的论点与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待一个问题需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能见到不同的景象和问题,不同的角度会呈现出不同的问题,不同角度的分析会呈现出不同的表达和传播效果。所以,评论的角度不是迷信,而是一种真实存在,对一篇评论非常重要。
一、先定位角度再构思论点
二、在缺席和盲区中找到角度
三、好的角度在于多问一句“为什么”
四、在新闻的联系中寻找靓亮的论点
五、从自己习惯代入的身份中跳出来——让脑袋质疑屁股
六、看到别人的框架,构思自己的框架
七、逆向思维是需要训练的
八、钉住一个专业的视角并死磕
九、评论要防范“天使角度”和“圣母角度”
十、评论写偏,多是违反了批评的次序
附:你最缺的是失意时的那个吻 曹林
在耳光与亲吻中与孩子渐行渐远 曹林
白天不懂夜的黑 王昱
别让孩子在喜怒两极中战战兢兢 王昱
第十讲评论写作中的事实
评论写作常被简化为“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是评论判断的基础,可谓评论的根基;事实也是评论的由头,如果由头有问题,评了一条假新闻,评论员就被打脸了。判断需要基于事实,如果评论的论据并不存在,引用了被证伪的事实,那么评论就毫无说服力。评论完全站在云端,停留于抽象层面,脱离鲜活的事实,文章自然缺乏感染力。
一、把事实从抽象事物中解放出来
二、你看云时热切,你看我时眼盲
三、如果纯粹从理论推导,狗屎都可以吃
四、评论永远不能跑在新闻事实的前面
五、别给“假新闻”找“真问题”的台阶
六、一事当前先问真假——辨别假新闻的几个技巧
七、学会质疑新闻的判断,多问一句“为什么”
八、直观事实与法律事实
九、准确的报道本身是它自己的最佳社论
第十一讲评论写作的论证与论据
论证,不仅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也是日常交流中说服的核心。我们要让别人接受一个道理,是需要论证的,要以事实和逻辑去论证,要有论证的过程。而论证上的偷懒,有意无意地忽略论证的过程,只有结论而无论证过程,或者论证过程完全是狡辩,是这个时代优选的病。
一、不要把论辩对象简化为傻子
二、避免“强为一方说话”的硬论证
三、论证不能脱离评论的基准线
四、告别“官宣”语言,不要直接奔向结论
五、警惕漂亮的修辞,克制巧言令色
六、远离教条思维——总有一个教条让你停止思考
七、充分的论据——有一分论据说一分理
八、论证的一些基本原则
附:以屠呦呦贬低黄晓明是脑子进了多少水曹林
第十二讲评论写作的论证与结构
很多评论初学者都认为,评论没啥话可说,找到一个论点之后,几句话就能讲完,然后呢?就没啥好说了,接着就是憋、编和挤,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问题出在哪里呢?——“之所以一两段就把全篇意思都说完了,就是因为他们在头两段文字里下判断太多了,以至于后面也就没什么可说了。”
一、跳出道德判断陷阱,让评论有话可说
二、善用案例,避免一条新闻杠到底
三、吸取俞敏洪教训,避免案例中的反向论证
四、论证需要学会呼应,用呼应提高论证黏度
五、论证不能扯得太远,善用典型论据
六、在抽象与形象的阶梯上游刃有余
七、逻辑链条千万不能超过三个层次
第十三讲评论写作的理性与思维
评论从业者的思维是什么呢?评论思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我想,最重要的应该是批判性思维——不满足于某个标准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去挑战权威,敢于对主流观点说不。当自己站在主流一边时,能宽容少数派声音;当自己是少数派时,有坚持的勇气和韧性。
一、从“全面看问题”的思维巫术中跳出来
二、尊重真相,抵制简单化思维的诱惑
三、标签化思维泛滥与评论的退化
四、脑残病因在于脑补思维
五、评论要有“同情的理解”的思维
六、带毒新闻大行其道,评论要有杀毒思维
七、克制正义感的“静静思维”
八、时评写作中常用的几种思维
九、警惕闭合思维
第十四讲评论写作中的因果判断
评论最简捷最常用最直观的分析工具,就是因果判断。虽然简单直接,但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因果判断,因为很多人对因果判断的思维都存在着一种单向、单一、线性的认知模式,而看不到问题的多元性、复杂性、条件性和矛盾性,看不到两个事物之间双向、多元、耦合、非线性的复杂关系。
一、防范假性因果的新闻诱惑
二、简单的单一归因,粗暴却无力
三、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
四、相关性与因果性
五、避免过度阐释特殊个案中的因果关联
六、跳出逻辑上的“幸存者偏差”
七、关于因果的一些错觉
附:关于性侵,几种不要脸的逻辑 曹林
老虎咬人事件归因中种种喷子逻辑 曹林
第十五讲评论写作的逻辑
很多人一听到“逻辑”就头疼,觉得纠结于逻辑问题很“烧脑”,这是对逻辑的误解。其实日常说理所需要的逻辑并不复杂,不像数理逻辑那样需要通过复杂的算式和符号进行演算和推理。评论是一种公共表达文体,面对大众讲理,言说常识常理常情,所需要的逻辑是最低限度的常识逻辑。
一、流氓逻辑
二、站队逻辑
三、“脑残粉”逻辑
四、意图伦理逻辑
五、个案统计
六、不当类比
七、以喻代证
八、滑坡谬误
九、偷换概念
十、诉诸权威
十一、虚假两难
十二、以人为据的谬误
十三、复杂问题谬误
十四、稻草人谬误
十五、“鸡汤”逻辑
十六、话题漂移
十七、同义反复
十八、俗语谬误
十九、诉诸无知的谬误
第十六讲融媒体时代坚守评论的传统基因
传播的方式、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使传统媒体面临挑战。但这个社会总得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也是不应该变的,评论作为一种讲理的文体,一种凝聚社会价值观的文体,一种推进时事进程的文体,在媒介环境发生变化和价值观摇摆的语境中,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被一些时代病所感染,不要被信息海洋所干扰,应该坚守评论的本性。
一、时效压迫下守住事实这个评论生命
二、避免被网痞和爆款逻辑干扰
三、教育的“蓝翔化”和新闻的“民工化”
四、警惕“一句一段”带节奏的新媒体评论文风
五、没有交互性,则没有融媒体评论
六、理想能让我走得更远更出类拔萃
七、到传统评论岗位完成自己的代表作
后记笛卡儿在怀疑前心里装着一个大千世界
内容摘要
本书作者曹林多年来一直活跃于靠前时评界,并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教授新闻评论课,既有资深的业界实践经验,也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心得,这使得本书在具有较强实操性的同时,也具备比较系统化的理论梳理。在力求跳脱教材式的传统结构的同时,本书尝试从融媒体时代语境出发,呈现时评写作的新特点与内在规律,传达理性、有效、负责任的时评写作理念。
本书由十六讲组成,每一讲都涉及时评写作理论讲解与思维训练、近期新时评写作案例分析,以及时评写作专题训练建议与学生习作点评等。对于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系学生的专业提升,以及各类考试中的评论写作水平的提高,本书可视为是一本“时评写作实战指南”,与此同时,本书更致力于启发评论思维,培养正确、公允的评论素养。
主编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