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哀 外国现当代文学 ()本居宣长,()大西克礼 新华正版
  • 物哀 外国现当代文学 ()本居宣长,()大西克礼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物哀 外国现当代文学 ()本居宣长,()大西克礼 新华正版

34.4 5.8折 59.8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本居宣长,()大西克礼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50234

出版时间2020-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328页

字数169千字

定价59.8元

货号xhwx_1202134710

上书时间2024-06-14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重新定义美与生活。
    “物哀”——本文学、诗歌、绘画的精神源头,影响本当代创作者的美学哲思
    一代美学大师本居宣长、大西克礼写给年轻人的简明美学读本
    川端康成、太宰治、村上春树、新海诚一致推崇的本美学
    村上春树:我们在春天迎接樱花、夏天看萤火虫、秋天赏红叶,即使所有事物终都会消逝,本人仍然在如此消极的世界观中,积极找出了美学。
     十年,累计再版十余刷,豆瓣高评。
    全彩插图,唯美设计,精装典藏

目录:



章 欲知“物之哀”,须懂“物之心”

第二章 在万事万物中皆可感知物哀

第三章 “知物哀”与恋情紧密相连

第四章 读《源氏物语》,感知“物哀之心”

第五章 有心之人才可体会物哀之情

第六章 古人为何在不堪“物哀”时咏歌呢

第七章 物哀的风雅之趣

附录 物哀的美学 大西克礼

内容简介:

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写出了本人早的美学表达──物哀。哀是怜悯,也是感叹、赞扬,是内心直接发出的声音。花鸟风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无常、发出警告,万物都是一期一会。
    古典的物哀追忆岁时,风花雪月,心向往之。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将物哀定义为“知物之心”,物哀是感受风物的姿态变换,让无法言说的美得以呈现。物哀情感的经典对象是落樱。看樱花落下,我们感受到美与。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观下的漠然、热情,或哀愁,正符合了美的定义。唯美的物哀,象征人类认识了生命局限后的净化与超脱,转身谈论真实情感。

作者简介:

    王向远,生于1962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师大东方学研究中心主任,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已发表260余篇,著书20余种计600万字,译作20册约400万字。著作结集有王向远著作集全10卷(2007年),结集有王向远教授学术选集全10卷(2017年)。
    治学成果为“七史五论三学”。“七史”即东方文学史通论东方文学译介研究史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本文学汉译史中国题材本文学史本文学研究的学术史“笔部队”及本侵华史,皆为填补空白的首部史著;“五论”即本右翼历史观驳论翻译文学导论比较文学学科论中现代文学比较论中“美辞”关联论,提出了一系列新见新论;“三学”即宏观比较文学译文学东方学(即出),建构了三个学科范型与理论体系。

精彩内容:

    善恶都是相对的,由于时间和场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中认定的善,儒家则视为恶,而儒家认为的善,佛家则认为是恶,可见善恶是变化的。和歌与物语不像儒佛之道,它不是令人解惑得悟之道,也不是修身治国天下之道。和歌与物语有着自己独特的善恶观。
    那么,和歌与物语中所谓的善恶究竟是什么呢?虽然它与儒佛之道的善恶标准没有截然不同,但也有自己的理解。首先,儒佛之道是解惑觉悟之道,其中不要对人情加以严厉抑制,于是将按人情恣意妄为者视为“恶”;而对人情加以控制约束者,则视为“善”。物语不属于这样的教诫之书,与儒佛之道中的善恶观也无甚关联,而在善恶的问题上,有“通人情”与“不通人情”之分。而在这人情中,有不符合儒佛之道者,与儒佛之道中对“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不受善恶观念的束缚,只以通人情者为善,但又不是教读者为人情而作恶。如上所说,物语不是教诫之书,也不指导读者应该如何去做。对此,要远离教诫之心,才能加以理解。
    物语中的所谓“通人情”,并不是叫人按自己的想法恣意妄为,而是将人情如实地描写出来,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情,这是让读者“知物哀”。像这样呈现人情、理解人情,是“善”,也是“知物哀”。看到他人哀愁而哀愁,听到别人高兴而高兴,这是通人情,是“知物哀”。不通人情,不知“物哀”者,看见他人悲伤而无动于衷,看到他人忧愁而麻木不仁,物语将这样的人视为“恶”,而把“知物哀”者视为“善”。例如,在一部物语中,有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登场人物中有人感而叹之,有人则无动于衷。这个感而叹之的人,是通人情而知物哀的人,这人是“善”;而无动于衷者,则不通人情,应视其为“恶”。
    的物语读者,如能看到物语中的悲哀之处而悲哀,是通人情的人;麻木不仁者,是不通人情的人。在阅读物语的过程中,看出物语中的某个人物是“知物哀”的人,而以他为“善”;把不知“物哀”的人视为“恶”。如读者自己觉察到自己对“物哀”有所不知之处,也会自觉到自己的不近人情,从而努力去感知“物哀”。物语描写“物哀”,让读者感知“物哀”的缘由,正在于此。因此说,物语不是教诫之书,即使说它是教诫之书,也不是儒佛之书那样的教诫之书,而是教人感知“物哀”的教诫之书。
    或问①:如果说物语只是记述描写“物哀”之事,此外别无他用,那么物语中对四季风景的描写,或者对人物的容貌、衣裳的描写都很用心很细致,还写了一些滑稽可笑的事情,这是为什么?
    答曰:四季推移与风景描写,都是为了让人“知物哀”,这无须多言。关于人物的容貌、衣裳的描写,也是为了让人知物哀。例如,在帚木卷中有“连鬼神见了都不忍伤害的漂亮容”,浮舟卷中有“即便有将仇人变作恶鬼的狠毒之心,也不忍抛弃这样的美人”,如此之类的描写,无疑都是为了让读者感知人物的容貌之姣好、衣裳之美丽。而末摘花②的服饰则让人感觉不佳。可见,善恶好坏在人的容貌、姿态、衣服、器物、居所等事物中都存在着。即便是脆弱的器物,制作精美者也让人观之而喜,这是感知“物之心”,也是“知物哀”的一个方面,万事无不如此。而描写滑稽可笑的事、恶事,是见恶事而知其恶,这也是感知“物之心”、感知“物之哀”。物语是将世上所有事物都记述下来,使读者在阅读中自然而然辨善恶、知物哀。知“物之心”者,是知“物之哀”,这与常生活中那些深谙世事、体验丰富的人,也都有很好的心理修炼,是同样的道理。
    或问:如上所说,物语中的善恶观念与其他书籍中的善恶观念有所不同,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答:儒佛之教本来是顺应人情而设定的,在道理上讲它们在任何方面都不会违背人情。可是人情当中有善恶,于是有了弃恶扬善的教诫。对恶严加惩戒,难违拗人情。而物语不是劝善惩恶的书,所以在使人“知物哀”的过程中,也有许多描写是儒佛之教所严厉惩戒的。
    譬如,一个男子对人家的女子想入非非,这个男子思恋难耐,命悬一线,而那女子得知此情,也体会到那男子的深情,于是瞒着父母与他幽会。说起来,爱恋彼此的容貌,男欢女爱,是感知“物之心”“物之哀”。为什么呢?看到对方的美丽而动心,是感知“物之心”,而女方能够体会男方的心情,是感知“物之哀”。
    物语中这样的情节很多,而愿意为了爱情献出生命亦在所不惜者,是“物哀”中为刻骨铭心的。把这些描写出来,并非是以此为善,教人效法,或者以此为恶,教人警诫。物语与这样的善恶观念毫无关联,它所关心的只有“物哀”。而在儒佛之道中,又怎样看待这样的行为呢?与人家的女儿,或背着父母与男人幽会,都是违背儒佛之教的,属于恶行败德。而物语对此恶行则不瞒不避,只以使人“知物哀”为目的。在对待善恶的态度上,这与儒佛之教形成了差异。物语放弃善恶的判断,只追求“物哀”,对此须好好理解。p31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