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部长的两份遗嘱 散文 宁新路 新华正版
  • 一位部长的两份遗嘱 散文 宁新路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位部长的两份遗嘱 散文 宁新路 新华正版

25.19 4.3折 58 全新

库存4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宁新路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9459840

出版时间2021-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528页

字数200千字

定价58元

货号xhwx_1202370594

上书时间2024-05-06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1本书再现了吴波部长为鞠躬尽瘁、为无私奉献的一生。
2吴波从不以权谋私,不接受超标接待,不让陪同,正是这样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严以律己、慎独慎微的态度和惯,造了一个员的浩然正气与高风亮节。
3作者用一手的史料和依据,使得整个故事真实可靠,语言朴实且具有历史情怀。
"

目录:

章  寻觅中的艰难跋涉

第二章  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第三章  “重要任务”交了白卷

第四章  那些错都是我的错

第五章  “西楼会议”波中“波”

第六章  绘在长河里的彩虹

第七章  沙洋农场养鱼翁

第八章  举贤让位部长

第九章  他是一个“两头真”

第十章  烙在人心的感动

第十一章  大酱坊胡同20号的故事

第十二章  他的心中有座丰碑

第十三章  儿子们的故事

第十四章  两套房子和遗嘱

第十五章  凡尘俗世的“苦行僧”

第十六章  拒绝与给予是一个高度

第十七章  部长拒礼是惯

第十八章  一生都做普通人

尾声 灵魂无尘

附录一 一位部长的两份遗嘱

后记一 原来可以活得如此淡然

后记二 《一位部长的两份遗嘱》与巨大反响

内容简介:

部长吴波,一个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人,一个散发着精神光芒的人。谁看到他的光芒,谁会被他的光芒牢牢吸引;谁走近他的光芒,准会被他的光芒穿透内心;谁仰望他的光芒,谁会被他的光芒牢牢牵引。走近这束光芒你会感慨,人生如弃钱权名奴役,可以像他那样,活得宽阔而淡然。
    作家高尚情怀和书写大美的厚重力作,报告文学的成功探索和可贵实践。生动的细节描述感人肺腑,质朴的语言独具艺术特点。一部对善美事物无限钟爱与对丑恶现象由衷厌憎的文字优美、浓厚、思想深刻的作品。

作者简介:

    宁新路,散文家。中国敞文学会副秘托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部中国义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学主编。出版敞文作品8部:别把阳光浪费了近处的风景人在西阳里朝着阳光走去空白一片阳光照到星期八来去无尘会笑的云。作品获第五届“中国散文冰心奖”、第二届孙犁散文奖大赛、第二届中国报人散文“靠前”奖等数十项义学作品奖。散文相思树被苏教版选入语文测试试题。在光明报文荟周刊发表长篇散文一位部长的两份遗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剑了同志的高度重视和要批爪,从而引发个社会学吴波事迹的。
    甘肃省武威市人。曾为武警中校,武警部队医院政治部宜传处处长。5次荣立三等功。2001年转业到部,在中国财经报社编室、新闻部等部门任职。2014年获部“五一劳动奖章”。

精彩内容:

    章
    寻觅中的艰难跋涉
    1906年初春,兵荒马乱的年月,吴波出生在安徽省泾县茂林村。十六岁那年,跟母亲搬到宣城水东镇,水东成了他第二故乡。
    吴波的苦难从小开始了。四岁时死了父亲,没了经济来源,不久叔父和他们分了家,继而哥哥经商折本欠了债,随之一场大火,把住房烧得片瓦无存。接着他和哥哥二人也分了家,各分得四亩水田,火灾后重建住房和欠下的债务,由兄弟俩分担。吴波家的子从此雪上加霜。
    吴波八岁进私塾上学,读书十分用功,辛劳的母亲对他的未来有了期望,一心想培养他读书当官,却因家庭渐贫寒,无法完成学业,后虽有叔父资助,读到第八年,因缺学费再也读不下去了。十六岁的吴波,只好到宣城做学徒,做杂活。他做的虽是小店员的苦活,满脑子却是建功立业的梦想。
    这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啊,到处是战乱死伤,到处是欺压掠夺,到处是饥荒。吴波讨厌、憎恨这个社会。为表达心中的不,他把名字“报”改为“抱”,名叫“吴抱”,意为对眼前都看不惯。他立志“自我奋斗”找寻出路,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去改变社会的现状。
    一
    人的一生,脚下的路虽很窄,却会有多个岔,步人哪个岔,是哪条路的命运。而岔的选择,却是短浅目光与高远思想的体现。此时吴波处在了人生的岔路上。
    1927年春天,柳芽露头的时候,有支精神昂扬的队伍到了芜湖宣城——北伐军来了。北伐军高喊“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的号,要推翻封建落后制度,建立新主义的社会。
    吴波听着这些号既新鲜,又兴奋。在响亮的号声中,有本三义的书,让他放不下手了,尤其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均地权”的提法,是要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各民族等,承认民族自主权,还要实行为一般民所共有的政治,止欧美现行制度流弊,有选举权,使拥有政权,还要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社会!这些设想,让吴波热血沸腾。他从这本书中认识了,知道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会很美好,对产生了景仰。吴波下决心离开宣城,去参加北伐军。
    吴波几经周折参加了“皖属先遣队”。穿了军装当了兵,他以为这是参加了“”,兴奋地跟着这支队伍出发了。
    由一个小店员成为北伐军的书记官,吴波由衷地喜悦,而这喜悦又那么短暂。在合肥,北伐军“皖属先遣队”被北伐军的白崇禧部队缴了械,他侥幸从先遣队逃了出来。
    蒋介石已叛变。尽管芜湖北伐军仍在宣传,实际上已变成蒋介石的工具。
    吴波又回到家乡。行李丢光了,两手空空,在宣城当店员欠下的亏空要归还,生活费要靠家里解决。所有这些都使他母亲发愁。村里人把他看成不守本分的青年,说他放着体面的店员不当,跑出去“”,把自己“革”得屁股精光跑回来闲言碎语,像刀刺心窝,吴波难受,他母亲更难受。
    好心的乡亲,劝他仍去经商。他不想再干经商行当,想干改变社会的事,而这雄心壮志离现实又那么遥远。他找不到渴望的那束光亮,他感到眼前一片迷茫。
    吴波渐困惑,在家等待的子是那么苦涩而艰难。在母亲的责难和人们的讥笑中,他再也待不下去了,决意远走。这时,恰好有位在西北军当书记官的族兄冯剑青回芜湖探亲,听了吴波的窘况,答应帮忙,带吴波离开了老家。
    在郑州,吴波经族兄托朋友帮助,取了郑州市公益科的见科员。吴波做事不遗余力,又极其仔细求真,不久被转正为三等科员。那时局势动荡,郑州市一年内换了三任市长,三任市长都很欣赏吴波的才华,每任市长都给他提了一级,一年多时间被破格提升三级,他由见三等科员升到一等科员。
    对“三义”抱着幻想的吴波,很快发现说一套、做一套。所谓“打倒军阀”,军阀都挂上了“”的招牌;所谓“打倒土豪劣绅”,豪绅们依然很神气;蒋介石屠杀进步青年,社会弥漫血腥。他对失望至极。吴波决意远离。
    1930年内战开始,冯玉祥的西北军西撤,郑州市解散,人员各找出路,吴波只好又回到老家水东,等待新的工作。回家后的吴波,生活失去经济来源,又陷入困境。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