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的空间 艺术设计 [英]彼得·布鲁克 新华正版
  • 空的空间 艺术设计 [英]彼得·布鲁克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空的空间 艺术设计 [英]彼得·布鲁克 新华正版

31.15 6.3折 49.8 全新

库存4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彼得·布鲁克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05748255

出版时间2019-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169页

字数102千字

定价49.8元

货号xhwx_1201964024

上书时间2024-05-06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致中国读者序 濮存昕i  僵死的戏剧ii  神圣的戏剧iii  粗俗的戏剧iv  当下的戏剧附录1  导演思维导图附录2  主要人名和剧名出版后记

内容简介:

空的空间是彼得布鲁克谈戏剧的理论经典,写于1968年。作者在僵死的戏剧、神圣的戏剧、粗俗的戏剧和当下的戏剧四篇檄文中,分享了他具有开放的舞台空间概念、充满原创力的戏剧观,同时旁征博引20世纪重要的表演艺术大师们的戏剧理念与创作,以佐证他的戏剧观。全书充满激情、标新立异、引人入胜,展示了戏剧如何藐视规则,构建并打破幻觉,为观众创造持久的记忆。本书问世50余载经久不衰,已被译为德、法、俄、汉、、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波兰、希腊、阿拉伯等近20种语言。中文版初版于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导演入门阅读之作,对中国当代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英国有名戏剧、电影导演。1925年出生于伦敦,获牛津大学硕士;曾任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导演,执导了爱的徒劳一报还一报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李尔王仲夏夜之梦等莎剧;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中心移至法国,在巴黎创办了国际戏剧研究中心,并在北方剧院担任了30多年的艺术监。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执导了大量颠覆导演和演员思方式的戏剧、歌剧、电影和电视剧,包括获托尼奖蕞佳导演奖的马拉/萨德仲夏夜之梦,获国际艾美奖的卡门的悲剧摩诃婆罗多,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的蝇王琴声如诉等。曾获奥利弗奖特别奖,被英语世界主流媒体称为“在世蕞的戏剧导演”。另著有流动的时点敞开的门时间之线等。

精彩内容:

我可以把任何一个空的空间,当作空的舞台。一个人走过空的空间,另一个人看着,这已经是戏了。但一般人对戏剧的定义可不是这样。红幕布、聚光灯、华丽的台词、笑声、黑场,这些元素层层叠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件杂事儿,用一个大词儿概括起来是――戏剧。有人说“戏剧快被电影压死了”,这个“戏剧”指的是电影诞生时代的戏剧:剧院里有票房,有大厅,有折叠座椅,有脚光,有换景,有中场休息,还有音乐――似乎戏剧的定义天生是这样。    我把戏剧定义成各不相同的四类:僵死的戏剧、神圣的戏剧、粗俗的戏剧和当下的戏剧。有时候,这四种戏可以并存,隔街相望,比如在伦敦西区或纽约百老汇。有时候,它们相隔千里,可能华沙的戏“神圣”,布拉格的戏“粗俗”。有时候,它们是隐喻:其中两者共存于同一台演出,甚至同一幕戏里。有时候,四种戏剧共存于同一时刻,交杂在一起。    乍一看,“僵死的戏剧”这个名字起得太有道理了,因为它的意思是烂戏。我们看得多的戏是烂戏,而且这个词一般会用于千夫所指的商业戏。既然烂戏已经被骂滥了,我们还有讨论它的必要吗?其实,僵死感会偷偷摸摸出现在任何一出戏里――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知道,这里面的问题大了。    戏剧之僵死,显而易见。直接的例证是,世界上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当然,偶尔会出现一些新运动和好作家,但作为一个整体,戏剧既不能使人升华,也不能给人教育,甚至连娱乐都给不了。以前有人把剧院比作妓院,意思是戏剧艺术不够纯洁。可是这种说法在看来还挺有道理――拿了钱却给不了你多少快感。百老汇的危机、巴黎的危机、西区的危机其实都是一种危机,票务代理不说我们也明白:戏剧已然是僵死的行业,戏剧的尸臭大家都闻见了。公众不是经常提娱乐吗,即使公众真的想要娱乐,戏剧人也会束手无策。真正好玩儿的戏一个都没有。值不回票价的不只是小破喜剧和破音乐剧,僵死的戏剧把触角伸到了太多地方:大歌剧、悲剧、莫里哀的喜剧和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当然,僵死的戏剧躺得保险、舒服、狡猾的地方是在莎士比亚的戏里了。他的戏很容易僵死。我们看的莎剧都是正经演员的正经演出,舞台漂亮,人物精神、穿着华丽,也有音乐――古典戏剧该有的好配件都有了。可它是要了命地枯燥,我们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怼莎士比亚,或者怼戏剧,抑或怼自己。更要命的是,剧场里有那么几个僵死的观众出于某种神奇的原因,独独喜欢枯燥乏味。比如说,一些学者看戏的时候,一边在嘴里嘟囔他爱的台词。一边在心里验证他的学术小理论,只要这种经典戏剧的演出没有让他分神,他美了。他是真心想看特别高尚的戏。只是他把智力上的满足误以为是剧场里的真实体验。他的悲哀在于,他甘心让自己的学养被枯燥绑架,让僵死的戏剧大行其道。    如果你关注每年成功的那几个戏,你会看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所谓的成功之作理应比烂戏更生动、更明快、更鲜艳,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戏剧热门的地方,基本上每年都有一部成功之作不符合这些标准;有那么一个戏,不是尽管枯燥却依然成功,而是恰恰因为枯燥而大获成功。说到底,人们还是把“”与某种责任感、古装造型和大段枯燥的台词联系在了一起,所以才会本末倒置――程度的乏味反倒成了价值的保障。当然,乏味的剂量非常微妙,没有准确的公式,用量太大会把观众弄跑了,用量太小会让观众觉得主题太强烈,无法接受。但是,庸的作家大概能找到的结合点:他们用一部又一部枯燥的作品大获成功,让僵死的戏剧僵而不死。观众在剧场里会渴求一种“高于”生活的东西。正因如此,他们会误把――或者说的标签――当作他们不懂的东西。同时,他们确实也有些模糊的真实感受。于是,令人悲哀的结果是,观众把烂戏捧为成功之作,自欺欺人。    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