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史话 文艺其他 杜勇 周宝宏 新华正版
  • 金文史话 文艺其他 杜勇 周宝宏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金文史话 文艺其他 杜勇 周宝宏 新华正版

9.38 6.3折 15 全新

库存6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杜勇 周宝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26365

出版时间2011-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181页

字数120千字

定价15元

货号xhwx_1200134154

上书时间2024-05-05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一  什么是金文
1?金文与金文学
2?金文的格式、内容和价值
二  金文载体
1?青铜器源流
2?金文著录
三  金文分期断代
1?标准器断代法
2?历朔断代法
四  金文语言与历史研究
1?金文语言文字研究
2?金文历史内容研究
五  结束语
参书目

内容简介:

金文史话由杜勇,周宝宏所著。金文史话内容简介:金文,虽不是金光灿烂的文字,但透过她却能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绚丽与辉煌。从金文一脉相传而来的中国汉字,所承载的文明成果已然熠熠生辉,而千万篇金文更将失落已久的古典文明画卷般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商周金文的初始载体是青铜器,而后出现纸质载体,当今电子载体亦大量涌现。各种载体千帆竞发,进一步把金文研究从“绝学”推向“显学”。金文分期断代是化彝铭为史料的基本前提。金文时代的判定,有标准器断代法和历朔断代法两种不同的方法,金文所属历史链条由此形成。要准确理解商周金文所传达的多姿多彩的历史信息,首先对其语言文字要有正确的解读,方能掌握跨入远古历史大门的钥匙。当历史大门打开的时候,商周文明也精彩呈现,千古流芳。

精彩内容:

金文分期断代是化彝铭为史料的基本前提。金文时代的判定,有相对年代与优势地位年代之别,因而相应形成两种不同的金文断代方法,一是标准器断代法,一是历朔断代法。至于无法判定具体王世的铜器铭文,也可通过类型学的比较研究,将其归属于某一王朝的早、中、晚期。金文所属历史链条由此形成。标准器断代法(1)时王生称说与金文断代。标准器断代法是以金文中的人名事迹为中心,再参金文载体即青铜器的形制与花纹,确定某些铜器铭文的所在王世,再由此及彼推证相关金文的时代。标准器断代法涉及的主要理论依据有三,一是时王生称说,二是康宫为康王之庙说,三是古类型学。时王生称说的提出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时常可以碰到文、武、成、康一类的西周王号。据有关资料略加统计,涉及西周王号的彝铭已不下30器,其中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等均有所见。这些王号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金文断代的重要依据。郭沫若创立标准器比较断代法,对标准器的认定,主要是根据各种王号透露出时代信息的铜器铭文。尽管这种器铭在当时数量并不太多,但郭氏以此为据点,终于建立了可供作的金文断代方法体系,并比较成功地对两周320余件重要器铭进行了断代,在化彝铭为史料的探索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自春秋以降,西周王号一直被认为是周王死后所追加的谥号,两千多年来不曾有人怀疑过。先对西周王号为死谥的传统说法表示异议的,是近世学者王国维。他首先发现金文中有一种令人惊异的“生称谥”现象,即原来被认为是死谥的成王、穆王等王号变成了生时之称。在通敦跋中,他认为这些王号死称之,生亦称之,应属美名而非谥号,进而提出谥法兴于共王、懿王之后的新说。王氏这一见解,后来被称为时王生称说。继之徐中舒又著文增补宗周钟之生称昭王、趱曹鼎之生称共王、匡卣之生称懿王等材料以坚师说,谓“生时既有成昭诸称,则非死后谥法甚明”,重申谥法兴于共懿诸王以后的主张。大约与此同时,旅居本的郭沫若在金文断代的过程中也涉及谥法问题,并作谥法之起源以和王说,但结论更进一步,认为谥法之兴不仅当在共懿诸王之后,而且“当在战国时代,其时学者惯喜托古作为,逸周书即一伪托之结晶,谥法解其结晶之一分子也”。王、郭等人对时王生称说的阐扬,在学术界影响甚大。自郭氏以此作为金文断代的标准之后,一直被金文家奉为圭臬。近二三十年来,尽管不断有学者质疑此说,但在金文断代实践上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始终不曾动摇过。金文“生称谥”问题从表面上看,时王生称说是可以得到金文材料的支持的。目前所见,利簋、献侯鼎、?通簋、长由?、十五年?曹鼎、五祀卫鼎、匡卣等七器铭文即属这方面的材料,如十五年?曹鼎中的“恭(共)王”,某到了“周新宫”,又在“庐”弋,并赏赐史?曹诸多兵器,分明是一个活着的人、据此判定铭文内容属于西周共王十五年发生的事,是少见问题的。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文断代,其出发点虽然在于确定铭文记事内容的时代,但实际上铭文记事内容所属时代与铭文载体即铜器制作时代并不是接近对应的。因为上一王世发生的事,也可以通过数年后的下一王世铸造的青铜器铭文反映出来。时王生称说仅仅把金文记事时代与铜器制作时代理解为对应的统一的关系,不接近符合事实。从一开始,时王生称说存在逻辑论证上的罅漏,此即论者并未证明所据金文记事时代与其铜器制作时代的一致,断然否定了周代已有谥法的传统观点。时至,这个罅漏依然存在。如果我们虑到这一层因素,可能对金文中“生称某王”的现象会有更合理的解释。换句话说,在越曹鼎等七器金文记事时代与其铜器制作时代的一致未得确证之前,若我们尊重文献记载,从西周已行谥法的角度来看问题,对金文中有时王生称的现象不难理解。这是所谓“生称某王”的金文,其记事年历虽在“某王”之世,但该器的制作则在“某王”去世后的嗣王之世,因而在追述“某王”生前之事时得以使用“某王”死后才有的谥号。不过,这里说西周王号非生称,主要是其实质而言的,即这些王号并不是诸王生前有的美名,可以生前身后两用不辍。至于有些王号在器铭行文中,其语境为生称,这是另一个问题。可以说,王号语境上的生称不过是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这一表面现象认清问题的实质,即西周王号是其生时有的美称还是死后议定的谥号。过去不少人信从时王生称说,主要是从一些王号在语境上的生称来虑的,但语境上的生称不能排除诸王死后追称其谥号的可能。主要理由如次。p32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