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学 大中专理科医药卫生 作者 新华正版
  • 针灸学 大中专理科医药卫生 作者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针灸学 大中专理科医药卫生 作者 新华正版

58.5 7.3折 79.8 全新

库存8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作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23116

出版时间2022-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368页

字数616千字

定价79.8元

货号xhwx_1202702515

上书时间2024-04-23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编写说明

绪论 1

一、针灸学发展简史 1

二、针灸学的对外传播 5

三、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方法 6

二、针灸学的对外传播 5

三、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方法 6

上篇

章 经络论 10

节 经络概述 10

一、经络与经络学说概念 10

二、经络学说的科学内涵 10

三、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10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11

一、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11

二、腧穴功效的结 11

三、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11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11

第三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12

一、十二经脉 12

二、奇经八脉 14

三、十五络脉 15

四、十二经别 15

五、十二经筋 15

六、十二皮部 15

第四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 16

一、根结与标本 16

二、气街与四海 17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运用 17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7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8

第二章 腧穴论 21

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21

一、腧穴的分类 21

二、腧穴的命名 22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 23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23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23

第三节 特定穴 30

一、五输穴 30

二、原穴、络穴 31

三、背俞穴、募穴 31

四、八会穴 31

五、郄穴 31

六、下合穴 31

七、八脉交会穴 32

八、交会穴 32

第四节 腧穴定位法 32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2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32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33

四、简便取穴定位法 35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37

节 手太阴经络及其腧穴 37

一、手太阴经络 37

二、手太阴肺经腧穴(11 穴) 38

第二节 手阳明经络及其腧穴 41

一、手阳明经络 41

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20 穴) 42

第三节 足阳明经络及其腧穴 47

一、足阳明经络 47

二、足阳明胃经腧穴(45 穴) 48

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及其腧穴 58

一、足太阴经络 58

二、足太阴脾经腧穴(21 穴) 59

第五节 手少阴经络及其腧穴 63

一、手少阴经络 63

二、手少阴心经腧穴(9 穴) 65

第六节 手太阳经络及其腧穴 67

一、手太阳经络 67

二、手太阳小肠经腧穴(19 穴) 68

第七节 足太阳经络及其腧穴 72

一、足太阳经络 72

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67 穴) 74

第八节 足少阴经络及其腧穴 88

一、足少阴经络 88

二、足少阴肾经腧穴(27 穴) 90

第九节 手厥阴经络及其腧穴 96

一、手厥阴经络 96

二、手厥阴心包经腧穴(9 穴) 97

第十节 手少阳经络及其腧穴 99

一、手少阳经络 99

二、手少阳三焦经腧穴(23 穴) 101

第十一节 足少阳经络及其腧穴 106

一、足少阳经络 106

二、足少阳胆经腧穴(44 穴) 108

第十二节 足厥阴经络及其腧穴 117

一、足厥阴经络 117

二、足厥阴肝经腧穴(14 穴) 118

第十三节 奇经八脉及其腧穴 121

一、督脉及其腧穴 121

二、任脉及其腧穴 128

三、冲脉 134

四、带脉 135

五、阴维脉 135

六、阳维脉 136

七、阴跷脉 136

八、阳跷脉 137

第十四节 常用奇穴 137

一、头颈部穴 137

二、胸腹部穴 140

三、背部穴 141

四、上肢穴 142

五、下肢穴 145

中篇

第四章 刺灸 150

节 刺灸法的概念与分类 150

一、刺法的概念与分类 150

二、灸法的概念与分类 150

第二节 常用针灸器具 150

一、传统针灸器具 150

二、现代针灸仪器 152

第三节 刺灸法作的量学要素 153

一、刺法的量学要素 153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153

第四节 刺灸施术的注意事项 154

一、施术前的消毒 154

二、刺灸法的宜忌 154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157

节 毫针刺法 157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157

二、毫针刺法的练 158

三、针刺前的准备 159

四、进针法 160

五、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162

六、行针与得气 163

七、针刺补泻手法 167

八、留针与出针 171

九、异常情况的处理和 172

十、毫针刺法注意事项 175

第二节 灸法 176

一、灸法的作用 176

二、灸法的种类及运用 177

附 热敏灸 183

三、灸感及灸法补泻 184

四、灸法的注意事项 185

第三节 拔罐法 185

一、罐的吸附方法 186

二、拔罐的应用方法 187

三、起罐方法 188

四、拔罐法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189

五、拔罐的注意事项 189

第四节 针法、火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芒针法 190

一、针法 190

二、火针法 192

三、皮肤针法 194

四、皮内针法 196

五、芒针法 198

第五节 新九针疗法、针刀法、浮针法 199

一、新九针疗法 199

二、针刀法 202

三、浮针法 203

第六节 电针法 205

一、作方法 205

二、适用范围 207

三、注意事项 207

第七节 穴位注法、穴位贴敷法、

穴位埋线法 207

一、穴位注法 207

二、穴位贴敷法 209

三、穴位埋线法 211

第八节 头针法 213

一、标准头针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213

二、适用范围 216

三、作方法 216

四、注意事项 217

第九节 耳针法 217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217

二、耳针刺激部位 218

三、耳针作技术 227

四、耳针临床应用 228

下篇

第六章 论 232

节 针灸作用和原则 232

一、针灸作用 232

二、针灸原则 233

第二节 针灸临床诊疗特点 235

一、辨经与辨证结合 235

二、辨证与辨病结合 236

三、调神与调气并重 236

第三节 针灸处方 237

一、腧穴的选择 237

二、刺灸法的选择 239

附 针灸处方的常用符号 239

第四节 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 240

一、穴分主次,术分先后 240

二、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240

三、深浅不同,作用有别 240

四、手法不同,效果有异 241

五、知常达变,增减腧穴 241

第五节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241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241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243

三、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244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244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245

六、郄穴的临床应用 245

七、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245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246

第七章 各论 251

节 头面肢体经络病证 251

一、头痛 251

二、面瘫 252

三、面肌痉挛 254

四、面痛 255

五、痹证 256

六、落枕 257

七、项痹 258

附 颈椎病 259

八、肩周炎 260

九、肘劳 261

十、腰痛 262

附 坐骨神经痛 264

十一、扭伤 265

第二节 内科病证 266

一、眩晕 266

附 高血压病 267

二、中风 268

附 延髓麻痹 270

三、痿证 270

四、癫狂 271

五、痴呆 273

六、痫病 274

七、震颤麻痹 275

八、感冒 277

九、咳嗽 277

十、哮喘 279

十一、心悸 280

十二、胸痹 281

十三、不寐 282

十四、胁痛 283

十五、胃痛 284

十六、呕吐 285

十七、呃逆 286

十八、腹痛 287

十九、泄泻 288

二十、痢疾 290

二十一、便秘 291

二十二、癃闭 292

二十三、尿失禁 293

二十四、阳痿 294

二十五、郁证 295

二十六、消渴 296

第三节 妇科病证 297

一、月经不调 297

二、痛经 299

三、经闭 300

四、崩漏 302

五、带下病 303

六、症 304

七、绝经前后诸证 305

八、阴挺 306

九、缺乳 307

第四节 儿科病证 308

一、遗尿 308

二、惊风 309

三、积滞 310

四、疳证 311

五、小儿多动症 312

六、小儿脑瘫痪 313

第五节 皮外科病证 314

一、瘾疹 314

二、湿疹 315

三、蛇串疮 316

四、神经皮炎 317

五、粉刺 318

六、黧黑斑 319

七、斑秃 320

八、疔疮 320

九、丹毒 321

十、痄腮 322

十一、乳痈 323

十二、乳癖 324

十三、肠痈 325

十四、痔疮 326

第六节 五官科病证 327

一、目赤肿痛 327

二、麦粒肿 328

三、近视 329

附 视神经萎缩 330

四、耳鸣、耳聋 331

五、鼻鼽 332

六、鼻渊 333

七、鼻衄 334

八、咽喉肿痛 335

九、牙痛 336

十、疮 337

第七节 急症 338

一、晕厥 338

二、虚脱 339

三、高热 340

四、抽搐 341

五、内脏绞痛 342

第八节 其他 345

一、衰老 345

二、肥胖症 346

三、慢疲劳综合征 347

四、戒断综合征 348

五、癌病 349

附篇 针灸学现代研究概论

节 文献研究 352

第二节 临床研究 354

第三节 实验研究 356

内容简介:

本书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内容包括绪论、上篇经络腧穴、中篇刺灸法、下篇针灸及附篇针灸学现代研究概论。绪论部分重点阐述了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对外传播及国际交流,归纳了针灸学的学科特点和学方法;经络腧穴部分强调经典原文,在论述经脉循行及主要病候、络脉循行及主要病候、经别循行、经筋循行及主要病候等内容时,均是先出现经典原文,再重点注释。刺灸法部分及时吸收针灸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增加了针刀法、新九针疗法、浮针法、热敏灸等在针灸临床具有较大影响的新刺灸疗法。针灸部分强调临床实用,用方选穴与临床吻合,对于临床应该注意的问题或成功的经验在按语中给予补充。附篇增加了来针灸科研发展的近期新成果,以利扩大读者的学术视野。此外,本教材还具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