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心理学 (丹)博·雅各布森 新华正版
  •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心理学 (丹)博·雅各布森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心理学 (丹)博·雅各布森 新华正版

27.4 4.6折 59 全新

库存185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丹)博·雅各布森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62347

出版时间202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288页

字数179千字

定价59元

货号xhwx_1202683867

上书时间2024-04-22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1.樊登读书app重点解读品上线。
2.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入门读物。存在主义流派国际、主流人物联袂。深入探讨生而为人无法逃避的六大议题:与痛苦、爱与孤独、成功与逆境、焦虑与生活投入、选择与责任、混乱与意义,让心理学理论落地生活,在自省与行动中治愈创伤,实现潜能。

目录:

序一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盛宴

序二 无法被定义的存在主义心理学

序三 全然地去活着

前言

章 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

存在主义心理学

真实的人和现象学的角

心理学能够关切生活本身吗

三个基本的生活概念

人生大问题

什么是本真地生活

存在主义心理学为何与众不同

第2章 与痛苦

与痛苦的概念

主流社会学和心理学眼中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眼中的

什么是痛苦 对待痛苦的四种方式

在中的角

第3章 爱与孤独

爱是什么

爱之种种

有可能爱所有的人吗

孤独在人类生活中的角

为何孤独如此难以面对

人类能否学会独处

个人发展与社会关系能并行不悖吗

爱是一种和社会现象

如何解决爱和孤独的问题

第4章 成功与逆境

什么是危机,什么是创伤

有关危机和的其他学派

危机的存在主义理论

危机的三个维度

我们该如何度过危机

危机:要还是不要

第5章 焦虑与投入生活

走近

焦虑的三种理论

接触的影响

怎样才能帮助临终者

与和解

……

内容简介:

存在主义心理学很少用来诊断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它更多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更多的生命活力,探索特定的人维度,反思自身,更勇敢更辩证灵活地看待与痛苦、爱与孤独、成功与逆境、焦虑与生活投入、选择与责任、混乱与意义等议题,坦然地接纳生命里的好与坏,从而更加自由开放地与世界相遇,实现潜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

作者简介:

博雅各布森 (bo jacoben)
哥本哈根大学社会学系存在主义和社会学研究中心教授,深耕于存在主义心理学领域。双博士,并负责多个关于心理和存在议题的研究项目,例如对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反思的定研究。
他还是一位执业心理学家、存在主义心理师和督导,撰写了许多关于心理学和存在议题的文章和书籍,这些作品深刻而迷人。他曾在伦敦和欧洲大陆讲授关于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心理的课程。他将进一步发展心理学和心理的人和存在主义的维度视为自己的使命,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使人类更加敞开自己,拥抱彼此。

译者简介:
郑世彦
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编审,心理咨询师。著有看电影学心理学,译有生涯咨询选择理论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爱的先知:弗洛姆传我们内心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等。一直在学如何面对生活,无果也欢乐。

精彩内容:

    存在主义心理学
    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每个人与基本的生活困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每个人如何处理所谓的“人生大问题”。存在主义心理学打算捕捉生活本身给人的感受,而不是将其归入某种系统化的分类。此外,存在主义心理学还打算吸收基本的哲学思,同时构成存在主义咨询和的基础。
    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忠实分支;也是说,它研究的是可以通过实证得到验证或反驳的概念和理论。当然,它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后者被定义为我们对生活和基本生活困境的思。由于以这一哲学为基础,存在主义心理学包括了一些概念、理论和实证知识,这些理论和知识告诉我们,人类如何与“人生大问题”互动,以及基本的生活困境在常生活中如何显现并得到处理。目前,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心理。存在主义明确地邀请来访者或病人在面对重要的生活问题时找到自己的立场。
    因此,这里实际上有三门相辅相成的存在主义学科: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引导读者从哲学走向心理的知识体系。你不需要成为一个“存在主义者”—为了觊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丰富洞见,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你只需要一个开放的心态。
    真实的人和现象学的角
    主流心理学对生活进行了五花八门的分类。这些分类成了我们观察人类生活的有眼镜。因此,在临床心理学和心理领域,我们主要不是被训练去观察具体的人,观察他们的独特和复杂;相反,我们被教导去观察“惊恐障碍”“强迫症”“心境恶劣障碍”和“躯体化”等病例,像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m)所概述的那样。
    在人格心理学中,我们被鼓励去寻找所谓的“大五”结构;研究指出,人类的人格是根据以下五大特征来组织的:外倾、宜人、尽责、情绪稳定、对经验的开放。分类通常是有用的;但是,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师怎样才能看到独特的个体而不是某种类型呢?这里有了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用武之地。
    现象学讲究观察或体验现象本来的样子,也是说,它了我们随身携带的并强加于现象之上的许多观点、成见和想象。现象学研究的是现象本身,它让人们尝试去感知一个人、一件事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想当然地看待。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临近圣诞节,一位护工到敬老院看望一位老人。“史密斯先生,今年您打算在哪儿过圣诞节呢?”她一边帮老人擦洗,一边亲切地问道。“在这里。”史密斯先生像往常一样没好气地回答道。“好吧,”她继续问道,“那么,也许会有人来这里看望您?”“没有。”老人回答。这位护工感到既气愤又震惊。她知道这位老人有七个兄弟姐妹住在附近的镇子上。他们当中肯定有人可以在安夜给他提供住宿。于是,她联系了他的全科医生。
    这位医生同样很生气,开始给老人的家人打电话。后,他找到了老人的一个妹妹。可这位妹妹说:“哦,我们非常愿意请他过来,很久之前我们邀请过他了。但是,他宁愿在敬老院里一个人过圣诞节。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负责而能干的护工,她确信自己知道病人想要什么:她不需要去仔细询问他。然而,根据现象学的观点,我们永远不知道别人想要什么,甚至我们的配偶和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必须仔细地询问并倾听。
    当两个人交谈时,一方通常会对另一方的世界观做出设:我倾向于认为,其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我是一样的。当谈话涉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时,这种倾向尤其强烈。如果双方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或背景,很容易产生大量误解。我们在专业谈话中也会看到这种互动模式。
    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