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重建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费孝通 新华正版
  • 乡土重建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费孝通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乡土重建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费孝通 新华正版

18.85 3.8折 49 全新

库存10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56129065

出版时间2022-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240页

字数133千字

定价49元

货号xhwx_1202631624

上书时间2024-04-22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1.非常不错授权: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重要奠基人费孝通先生代表作,家人张荣华先生亲自授权出版。
2.名师解读:有名社会学家、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费孝通晚年入室弟子赵旭东亲著一万余字导读,直观概括费孝通观点,辅助读者更深刻的思、理解。
3.认可经典:通俗与专业兼备。内文视角开阔,在严密的逻辑下,更蕴含了费老深切的人文情怀、家国大爱。七十余年,在是诸多学者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代表作。
4.联动阅读:乡土重建剖析了农村与城镇向都市发展的变迁,致力于探索乡土社会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其实现的具体途径。是在当时对于社会发展的一种展望与设想。为乡土中国姊妹篇,本书在另一个向度对其进行补充说明。两本书,一正一反,恰成一体。
5.精致装帧:双封设计,意境留白,简洁淡雅间尽显学术经典风貌。80克本白胶版纸印刷,质感更佳,提升阅读体验感。

目录:

序  一个重读费孝通时代的开启

会变迁中的结症

乡村·市镇·都会

论城·市·镇

不是崩溃而是瘫痪

基层行政的僵化

再论双轨政治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地主阶层面临验

现代技术的下乡

分散在乡村里的工厂

乡土的新形式

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

节约储蓄的保证

对于各家批评的答复(后记)

出版后记

内容简介: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的杰作,阐述了农村、城镇与都市的关系,讨论了土地问题、农村人问题和乡村的发展问题。指出“差序格局”和“皇权与绅权”的关系是会的基本结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实中国基层社会的问题与困境,探寻乡土的新形式和以乡土重建进行现代社会转型的可能。虽然本书的写作距今已有近80年,社会格局大变,但依然有被当下的我们再次深入阅读的价值。

精彩内容:

    会变迁中的结症
    任何对于中国问题的讨论难流于空泛和偏执。空泛,因为中国具有这样长的历史和这样广的幅员,归纳出来的结论都有例外,都需要加以限度 ;偏执,因为当前的中国正在变迁的中程,部分的和片面的观察都不易得到应有的分寸。因之,我在开讲之始愿意很明白地交代清楚,我并不想讨论本题所包括的,我只想贡献一种见解,希望能帮助我们了解会变迁的方向。我在这次演讲中,并不能把社会各方面,好像经济、政治、、教育等等的变迁情形一一枚举,只愿分析在这些方面所共具的基本问题,也可说是的问题。所谓,我是指一个团体为了位育处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我说一“套”,因为只指一个团体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相当一致的个人行为。这是成“套”的。成套的原因是在 :团体中个人行为的一致是出于他们接受相同的价值观念。人类行为是被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所推动的。在任何处境中,个人可能采取的行为很多,但是他所属的团体却准备下一套是非的标准,价值的观念,了个人行为上的选择。大体上说,人类行为是被团体所决定的。在同一中育成的个人,在行为上有着一致。
    讲到这里,我应该特别提出位育这个词。一个团体的生活方式是这团体对它处境的位育(在孔庙的大成殿前有一个匾写着“中和位育”。潘光旦先生用这儒家的中心思想的“位育”两字翻译英文的 adaptation,普通也翻作“适应”。意思是指人和自然的相互迁以达到生活的目的)。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是位育的设备和工具。中的价值体系也应当作这样看法。当然在任何中有些价值观念是出于人类集体生活的基础上,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这些价值观念的效用也存在一。但是在任何中也必然有一些价值观念是用来位育暂时的处境的。处境有变,这些价值也会失其效用。我们若要了解一个在变迁中的社会,对于第二类的价值观念必然更有兴趣。因之,我在这次演讲中将要偏重于这方面,去分析那些失“时宜”的传统观念。
    我这里所说的“处境”其实可以代以常用的“环境”一词。但是我嫌环境一词太偏重地理的人生舞台,地理的变动固然常常引起新的位育方式,新的 ;但是在中国近百年来,地理变动的要素并不重要。中国现代的社会变迁,重要的还是被社会的和技术的要素所引起的。社会的要素是指人和人的关系,技术的要素是指人和自然关系中人的一方面。处境一词似乎可以包括这意思。
    对于变迁的概念,我也想作一注脚。变迁是一个替易或发展的过程,从一种变成另一种。若要描写这过程,方便的是比较这两种的差别。但这是须在后起的局面多少已成形的时候才能有此方便。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还没有人敢说。所以我只能先说明传统的方式。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关于新兴的方式则除了可以观察者外,只能参所采取新的要素在其他社会里所引起的变迁了。我并不愿承认中国从西洋传入了新工具必然会变成和西洋社会相同的生活方式。我不过是借镜西洋指出这可能的趋向。
    会变迁的过程简单的说法是农业和的替易。这个说法固然需要更精细的解释,不能单从字面上做文章,但是大体上指出了中国是在逐渐脱离原有位育于农业处境的生活方式,进入自从之后在西洋所发生的那一种方式。让我从这一句笼统的说法作出发点,进而说明农业处境的特和在这处境里所发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中 国 传 统 处 境 的 特  之 一 是“ 匮 乏 经 济 ”(economy of carcity), 正 和 工 业 处 境 的“ 丰 裕 经 济 ”(economy of abundance)相对照。我所说的匮乏和丰裕,并不单指生活程度的高下,而是偏重于经济结构的本质。匮乏经济不但是生活程度低,而且没有发展的机会,物质基础被了 ;丰裕是指不断地累积和扩展,机会多,事业众(我在初访美国中有较长的说明)。在这两种经济中所养成的基本态度是不同的,价值体系是不同的。在匮乏经济中主要的态度是“知足”,知足是的自限。在丰裕经济中所维持的精神是“无餍求得”。关于西洋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餍求得”精神的关系,已经由的 tawney 教授分析过,我不必在这里详述。我在这里想用同样方法来分析的是匮乏经济和知足观念的关系。
    传统匮乏经济的形成有着许多条件。首先,中国是个农业。民的生活多少是直接用人力取给于土地的。土地经济中的报酬递减原则了中国资源的供给。其次,我们可耕地的面积受着地理的。北方有着戈壁的沙漠,而且渐南移,黄沙覆盖了农业发祥地的黄河原。西方有着高山。东方和南方是海洋,农夫们缺乏航海的冒险。中华腹地,年复一年地滋长着人,可耕的可说都耕了。悠久的历史固然是我们的骄傲,但这骄傲并不该迷眩了我们为此所担负的代价。这个旧世界是一个匮乏的世界,多的是人,少的是资源。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