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中国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费孝通 新华正版
  • 乡土中国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费孝通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乡土中国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费孝通 新华正版

12.08 3.4折 36 全新

库存30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56129041

出版时间2022-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168页

字数92千字

定价36元

货号xhwx_1202630641

上书时间2024-04-22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1.授权: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重要奠基人费孝通先生代表作,家人张荣华先生亲自授权出版。
2.名师解读:有名社会学家、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费孝通晚年入室弟子赵旭东亲著一万余字导读,直观概括费孝通观点,辅助读者更深刻的思、理解。
3.公认经典:内文逻辑严密、视角开阔。在庞杂的社会具象中,用实、质朴的语言提炼出抽象的概念体系。是诸多学者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代表作。七十余年。
4.名家: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民大学原校长陈雨露、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等诸多名家鼎力。
5.人生阅读:入选“全制高中”阅读书目、清华大学“大阅读书籍”、中文大学书单等。

目录:

序  一个重读费孝通时代的开启

重刊序言

乡土本

文字下乡

再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到需要

后记

出版后记

内容简介: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稿,它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它不是对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作者结合自己的见闻,从常生活、规矩礼数、历史渊源等诸多方面,讲述了乡村人生活现状的形成及其背后的原因,提炼出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概念,以期构建能够解读长期影响、支配着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运转体系的理论,让读者由此来理解具体的乡土社会、乡土。

精彩内容:

    乡土本
    从基层上看去,会是乡土的。我说会的基层是乡土的,那是因为我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接近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优选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 :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优选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近于人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 ;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乡离井 ;即使像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到了饱和点 ;过剩的人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
    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吃的路毙尸体。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乡下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是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质很有影响。美国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