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学的问题/拜德雅人文丛书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法)皮埃尔·布迪厄 新华正版
  • 社会学的问题/拜德雅人文丛书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法)皮埃尔·布迪厄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社会学的问题/拜德雅人文丛书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法)皮埃尔·布迪厄 新华正版

36.36 5.1折 72 全新

库存12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皮埃尔·布迪厄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82640

出版时间202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379页

字数210千字

定价72元

货号xhwx_1202604895

上书时间2024-04-22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一份自我分析的行动纲领
“人们需要得到科学的凝视,这种凝视既是对象化的,又是理解的,当它转向某人自己时,这个人可能会接受自己,甚至提出自己的主张、要求获得做自己的权利。”

 一座面向非专业人士的社会学智识“武器库”
在本书收录的文章中,布迪厄直言“拒绝‘向已信教者传教’”,毅然将目光转向非专业读者、被支配群体,殚精竭虑地向他们传授社会学的思想方法:“我们必须将问题掌握在自己手中你们可以获得理解这些事情的智识资源,不要让你们的义愤、盲目剥夺了自己使用理解工具的可能,做一个知识分子不是一种病。”

 概览布迪厄研究方法和主题的实用读本
布迪厄用一种简明扼要而不失严谨的语言阐明了其典型研究主题、理论方法和分析路径,坦诚地剖析了他与社会学家自身根深蒂固的预设的种种斗争。

目录:

 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学
社会学的问题
序 言
1 直面言语的艺术
2 一门制造麻烦的科学
3 社会学家的问题
4 知识分子出局了吗?
5 “自由漂浮的知识分子”如何获得自由?
6 社会学家的社会学
7 社会学家的悖论
8 说意味着什么
9 场域的一些属
10 语言市场
11 审查制度
12 “青年”只是一个词
13 音乐爱好者:类属的起源和进化
14 品味的变形
15 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运动员?
16 时装和
17 但是,谁创造了“创造者”?
18 民意不存在
19 和政治
20 罢工和政治行动
21 “智力”种族主义
索 引

内容简介:

    “在认识社会世界的规律这件事情上的所有进步,都会提高人们对必然的认识程度从而给予人们更多的自由。”此而言,作为读者,更普遍地说,作为社会大众的一员,了解社会学,了解社会学家如何认识和分析我们自身,便是一项自我解放的事业。
    本书是有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一本文集,收录了21篇访谈、讲座文稿和会议。在本书中,布迪厄不仅用自己的社会学方法和基本概念(场域、惯、资本、投资等)分析了流行的各个领域(体育、文学、时尚、音乐等),还在这些趣味盎然的分析中穿插了他对社会科学的认识论、方的哲学反思。
    布迪厄力图将自身所学公之于众,展示社会学家的思和分析历程,带领读者走进社会科学的“后厨”,并且告诫我们:不要认同一种思想,而要成为一种思想方法的主人。

作者简介: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法国当代有名社会学家,思想家和理论批评家,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68年起任法国科研中心社会学部主任,1982年起任法兰西学院社会学教授。布迪厄开创地提出了场域、、资本等分析范畴,对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主要代表作有区隔:判断力的社会批判实践感实践理论大纲精英:大学与群体精神世界的苦难: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等。

译者简介
曹金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读博士,主要研究西方社会理论、社会学和社会学,译有用后即弃的人:全球经济中的新奴隶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等书。

精彩内容:

    1 直面言语的艺术
    区隔(la ditinction)出版之后,迪迪埃埃里蓬(didier eribon)对布迪厄的采访,发表于解放报(liberation),1979年11月3—4,2一13版。
    资产阶级的话语往往把对的兴趣呈现为无关利益的,而您却表明,这种兴趣即使表面上无关利益,也能产生利润。
    盾的是,知识分子对经济主义感兴趣,因为将所有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交换现象,归结到经济层面,知识分子可以避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这是为什么需要指出资本的存在,它能确保直接利润,当然首先是在教育市场上,但在其他地方同样如此。此外,它还能获得一种不可思议地被边际学派的经济学家们所忽视的区隔利润,该利润因资本的稀有而自动产生,换句话说,因资本的不等分配这一事实而产生。
    所以,实践是与“寻常”和“简单”的东西保持距离的策略,即您所说的“区隔策略”?
    哪怕并没有刻意为之,它们也可能是区隔的、与众不同的。在“区隔”的支配定义中,那些不带有任何区隔的意图,但是将自身“区别”于寻常、粗俗之物的行为被称作“被区隔开来的”。它们时时刻刻仿佛偶然地爱着该爱的东西,或者甚至“发现”它。区隔利润是从差异(即差距)中流出的利润,它使得某物与寻常之物区别开来。这种直接利润伴随着一种既主观又客观的额外利润,后者源于将自身视为——以及被他人视为——接近无关利益的。    如果每种实践都是制造距离的手段(你甚至说过,布莱希特式的“间离化”是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那么“艺术为人人,人人享有艺术”的理念没有任何意义。“”的幻想必须受到谴责。
    我自己也曾有过“(或语言)”的幻觉。知识分子自然而然地将与艺术作品的关系理解为对共同利益的神秘参与,这并不罕见。我整本书。的观点是,接触一件艺术品是需要途径的,而这些途径并不是普遍分布的。因此,拥有这些途径的人确保了自己的区隔利润,并且这些途径越少(例如那些居有前卫艺术作品所需的途径),利润越高。
    如果所有的实践、所有的品味都将个体归到社会空间中的某个特定位置上,那么必须承认反和其他一样,是一种区隔的活动?
    首先,我们必须反的含义达成一致意见。而这显然是困难甚或不可能的。反有着多样的形式。它们是边缘的、“体制”外的、官方外的东西。我们一看便知,这种反是由它所反对的东西来定义的。例如,我想到的是对“合法”之外的东西的崇拜,比如连环画。但这还不是。省去分析和利益的麻烦并不会让你逃脱。比如,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在骑单车惯滑行、穿凉鞋漫步、赤脚戏院等生态保护的话语中,充斥着对“朝九晚五”和“庸小资产阶级”那“从众式”度的不屑一顾。(我们需要处处使用引号,其目的不在于谨慎地保持正式新闻般的距离,而在于表明分析语言与常语言之间的差距,在常语言中,词语都是斗争的工具,是区隔之争的武器和赌注。)
    那么,边缘团体和抗议运动难道不会动摇既定的价值观吗?
    当然,我是先从另一角度出发,指出这些自认为处于边缘和社会空间之外的人也和其他人一样,置身社会世界中。我所说的他们的“社会飞跃之梦”地呈现了社会世界中的一个不适的位置——一个具有“新自学者”特征的位置。“新自学者”是那些年龄较大才从教育系统里出来的人,他们有足够长的时间获得“修养”,但却并没有获得资格,也没有获得每一样他们初的社会地位所承诺的东西。p1012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