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 11 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中国历史 杨照 新华正版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 11 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中国历史 杨照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 11 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中国历史 杨照 新华正版

30.04 6.3折 48 全新

库存14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照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34812

出版时间202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344页

字数224千字

定价48元

货号xhwx_1202516377

上书时间2024-04-21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中国这个独特的生命体是如何诞生、成长、进取、挑战、变革的,汇集近百年历史学、古学的丰硕成果,运用搁置在学术塔的新知识、新方法,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特之一:把中国看作一个生命体
中国是一个生命体,有它的起源和定型,也有它的生长和成熟,还要经历和逆转。设我们忘掉了关于中国历史的种种,设我们是一个在火星上观察中国的局外人,我们好奇中国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中国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历史——这是这套书打算讲解的核心内容。

特之二:挖掘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历史演进的深层脉络,关心历史运作的背后逻辑,而不是讲述某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烦琐地证一个新的历史知识,更不是突出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和宫廷内斗的血雨腥风。中国到底是怎么从满天星斗一般的诸多新石器部落,演化成大一统的帝国,而游牧与农耕的帝国在历又是如何彼此冲击,塑造出的中国,这是这套书关注的重点。

特之三:文学读蒋勋,历史看杨照
这套中国历史,杨照先生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时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到处都是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这套讲解,不那么学术,却到处都是精深的学术成果;这套讲解,不追求戏说,却充满了畅快而愉悦的轻松氛围。

特之四:中国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王朝更替、杀伐决断、远交近攻这些“大历史”,也关心历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关心古人的生活作息和衣食住行,关心不同阶层之人的所思所想,关心不同时代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些“小历史”让我们看见,中国的深刻底蕴,中国历史的深层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特之五:新材料、新观点、新写法,全新的中国通史
这套书是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是的历史学家用的新视角写给的中国历史。我们现在读的中国历史,太多都是50年前的老书,而100年以来全新的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却常被人们束之高阁。这套书提供的是新材料、新成果、新写法,讲透中国历史的运作逻辑。

1、使用新材料,让我们比司马迁更懂先秦,比司马光更懂唐宋。
因为我们看到了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没看到过的新材料,像甲骨文、敦煌文献、居延汉简,还有马王堆的帛书。

2、广泛吸收新成果,我们发现原来学术的东西还可以这么好玩!
从一百年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开启的新史学,到中国大陆和台湾、本、欧美汉学界的新成果。

3、采用新写法,思维清奇、易近人,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从头讲述,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不薄不厚,不深不浅,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

目录:

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讲 近世后期的历史动力

01 克罗齐的名言“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02 唯物史观:“下层结构”决定了“上层结构”

03 “年鉴学派”整理出的多层次历史结构

04 无法当故事讲的,是历史的大结构

05 被新世界体系编纳在边缘地带

06 朱元璋的垦荒政策和鱼鳞图册

07 屯田和重视家族带来的人增长

08 城乡分野、地域主义到省籍观念

09 旧典范支应不了的困窘状况

第二讲 近世生活——食与衣

01 赚钱却不能花,西方资本积累的动机

02 “商”上升到“农”,不如跃升到“士”

03 《凤还巢》显现明朝炫富的社会现象

04 “衣着逾制”与衣着、图纹等禁令

05 从马尾裙到苏样,衣装的“创起为奇”

06 社会衣装的展示场,举国若狂的炫耀热

07 公共空间无关市民意识,只在表现身份

08 饮食空间的变化:茶楼不只喝茶

09 从《儒林外史》看喝茶的普遍

10 菜肴、食具的排场与僭侈

11 “一筵之费,竭中家之产不能办也”

第三讲 近世生活——住与行

01 朝廷掌握7万公里的驿道与驿站

02 “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的

03 统治工具动机下创造的行旅交通条件

04 从《金瓶梅》看送别,用《夜行船》做谈资

05 明朝人怎么搭船、乘车?

06 旅行禁忌变少,建筑愈发讲究

07 住所规范及《五杂组》记载的建造之法

08 借景、叠石,《园冶》中记载的造园之法

第四讲 王阳明与理学新发展

01 心理气和佛:对理学的影响

02 强调个人、凸显自在自由的“学”

03 跃动着道德英雄主义气概的理学

04 理学家吴澄对“豪杰之士”的探问

05 理学回归初衷,许衡和刘因看似不同的选择

06 理学在明朝受到“成功的诅咒”

07 道理早于圣贤存在,追求“自得之学”

08 王阳明贬谪龙场当驿丞的政治现实

09 王阳明: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10 王阳明:是“好恶之知”,而非“闻见之知”

11 知行合一,将扭曲良知的各种因素扫除

12 大诈伪时代下逼出的王阳明思想

13 每个人心中自有真理的后遗症

第五讲 明代的戏曲与小说

01 “中国的自由传统”是怎样的自由?

02 戏曲能够发展,靠的是身份制松动

03 从“诸宫调”到“杂剧”的形式差异

04 杂剧为什么从歌唱开始?

05 从《西厢记》看文人为杂剧添加的精神资源

06 从“南戏”到“传奇”的嬗变

07 南戏的多种唱腔与昆曲的流行

08 说书、话本、章回小说与观众

09 小说:高度的行业集体质和随兴游戏质

10 中国文明的一段“新造字运动”

第六讲 黄仁宇与《万历十五年》

01 像101年才可通过的长隧道

02 中国为何无法成功地回应西方冲击?

03 集中在一个特定尺度上的“大历史”

04 1587年——无关紧要、没有大事发生的一年?

05 不看人物的短时片面,看更根本的结构

06 万历皇帝:蓄意“罢工”、不运作的皇帝

07 皇帝与文官系统之间的结构僵局

08 明朝皇帝与宦官共治天下

09 文官系统的“结果主义”倾向和道德修辞评判

10 “夺情案”显现出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依赖

11 “立储案”和文官对皇帝伦常仪礼的报复制约

12 道德过剩,挤压实质的行政效能

13 正面的规定都失灵,只剩负面规定在起作用

第七讲 明代的及其危机

01 没有基本管理工具却仍然存在的庞大帝国

02 早熟的帝国靠的是意识

03 白银从来不是明朝官方的货币

04 没有统一的货币,没有专业的部门

05 官和吏角力,户部和兵部、工部也角力

06 宫中开销与费用不分,岁入有定额岁出无预算

07 银库间难以划拨,“税亩”为逃税提供可能

08 地方分级混乱,官吏员额缺、薪俸低

09 明朝官僚体系的败坏是管理上的无能

10 里甲制是明朝存在的根本

第八讲 后金的崛起

01 清朝历史的情绪改写、选择扭曲

02 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03 从后金到清朝,民族认同的策略调整

04 努尔哈赤决意讨明的“七大恨”

05 “何独构怨于我国也”

06 努尔哈赤势力坐大的事实和“七大恨”的表达很不一样

第九讲 诸寇横行的时代

01 梃击案——贵妃和太子的

02 红丸案——辍学太子的短暂皇帝路

03 移宫案——朝臣严批李选侍久居乾清宫

04 以礼监视皇帝,“朝中”干预“宫中”

05 士人与宦官联合,请出皇帝乳母客氏

06 皇帝私生活被当作大事,人人都是言官

07 魏忠贤弄权,熹宗为何“懵然不辨”?

08 两个壁垒分明的派系:东林党和魏党

09 流寇问题的关键——“括天下库藏尽输京师”

10 流寇是明朝政治体系崩坏的体现

第十讲 崇祯皇帝——心理史学的分析

01 生祠遍立的“九千岁”魏忠贤的垮台

02 前代的皇权与忠君思想

03 成为拥有权力的皇帝全靠身份的偶然

04 袁崇焕要求“不以权力掣臣肘”

05 崇祯前后任用50个阁臣,一个难以服务的皇帝

06 特别的自我为中心贯串崇祯朝的统治

07 轻信和多疑的盾结合

08 自我中心与崇祯皇帝人格中深层的迁怒转移惯

09 从“刑部易尚书十七人”看崇祯皇帝的责任逃避心理

10 罚远过于罪,试验自我权力的界限

11 三饷并征,崇祯君臣给李自成的大礼

内容简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不是为读者介绍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而是发掘中国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提供一套崭新的读懂中国历史的认知方法。系列共4辑13册,全景呈现“中国”这个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体的演进。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讲述的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明朝是一个充满盾的时代,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新事物、新生活、新享受层出不穷的同时,皇宫、官场、士人群体中充满黑暗、腐朽;王阳明思想上的突破,提供给士人不一样的理想,但它出自黑暗的政治压迫和挫折;混乱、宦官外臣结党、皇帝或不作为或胡乱作为然而,在种种高度盾下,明朝为何还能延续那么多年,本书对这个关键问题也做出了解答。

作者简介:

杨照,历史学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修古学和人类学,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研究所,为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师从张光直先生和杜维明先生,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人类学。曾任职于“研究院”史语所,兼任多所大学讲师,后以历史学术普及和历史写作为重心。杨照现任台湾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常年开设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经典的课程,他的历史创作延续吕思勉、钱穆的治学和路径,将艰深而丰富的学术成果以生动通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读者。

精彩内容:

    第二讲 近世生活—食与衣
    04 “衣着逾制”与衣着、图纹等禁令
    明代突出的社会现象之一,是“衣着逾制”。首先这“制”源于朱元璋的统治信念,他希望在体制中给每个人一个固定的位子,大家都乖乖地待在各自社会空间的原地上,安静过着如同“小国寡民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所以他的统治一直管到的生活细节,有很多相关的“制”。
    据明史舆服志三记载,1458 年有一道禁令,规定穿衣服不得使用几种。是“姜黄”,那是浅黄;还有“柳黄”,柳叶刚冒出来的,接近黄绿。优选的禁忌当然是皇帝用的“明黄”,即鲜黄。另外“玄黄紫”也不能用。
    此外还规定衣服上不能有哪些花纹。蟒、龙不能用,飞鱼、斗牛、大鹏、狮子不能用。四宝相花,四个图案连续盘在一起的,不能用。大云纹,即大块云状图案,也不能用。
    这道禁令告诉我们,到这个时候,明朝的服饰已经改变了。当初朱元璋的理想是用衣服显示社会身份,你是什么样的人穿表现你身份的那种衣服。而且不管什么身份穿的,基本上都以功能为主要量,尽量简朴。但这样的原则没能维持很久,到15 世纪中叶已经濒临瓦解了,才会在英宗时又颁布这道禁令。
    使得朱元璋的信念实行不下去的一股力量,正来自其信念的吊诡。衣服要清楚显现身份,别人可以从你的衣服上立即看出你是什么社会阶级的人,这种规定反而提供了强大的“衣着逾制”诱因。只要换穿上不一样的衣服,在别人眼中的地位改变了,那么方便可以提升地位的方法,干吗不用啊?
    到必须以禁令明白标举哪几种、哪几种花纹不准用,表示连“明黄”和“蟒龙纹”这种明确和皇家有关的服制元素,都有人敢乱用了。
    不过1458 年的禁令,主要处理的还是衣装上的社会标记问题,然而也差不多在这时候,另外一方面的发展变得愈来愈严重、愈来愈夸张,那是在衣服上浪费,产生了许多和原有皇族、官职象征无关的新奢靡表现方式。
    从1370 年代开始,朝廷多次发出对“衣着逾制”的警告,后一次的相关禁令,出现在1541 年。这次的禁令则是特别针对“云巾”“云履”。这里的“云”指的不是一个世纪前的“大云纹”了,而是一种特别的材质。“云”指的是“云缣”,这道禁令管的,不是外表花纹,而是某些为贵重的特殊材质。
    “云缣”是一种丝织品,织得特别松软,感觉上比一般的丝还要更轻。这当然牵涉到高度复杂的织工技术,可以做出特殊的皱纹,会有波浪的效果。这么贵重的布料,却有人用来做“云巾”“云履”,那明显是夸示。
    这时期贵重的衣服材质除了“云缣”之外,还有“吴绸”,即苏州的丝绸;“宋锦”,这是带绣花的衣料;“驼褐”,骆驼毛织成的,是优选的毛料。
    禁止用“云巾”“云履”,那不是在管“逾制”了,而是针对风气。将这种大家都看得出来很贵重的材质用在做佩巾,甚至做鞋上,这明显的用意与效果是炫富。到这时候,炫富的情况已经“逾制”了,想要自我标榜、得到 社会地位的人,不再是去穿不属于其身份的衣服,因为这种做法太普遍了,大家都这么做,以至于身份和衣着相连的“制”已经丧失意义了。所以要凸显身份要穿别人穿不起的衣服,或者像凤还巢戏中朱千岁那样,以别人无法负担的方式来穿衣服。

    第十讲 崇祯皇帝—心理史学的分析
    05 崇祯前后任用50 个阁臣,一个难以服务的皇帝 301
    杀毛文龙的事发生在崇祯二年(1629 年)的六月,4 个月后,后金的部队毁边墙而入。原本袁崇焕派了军队前往守,但在这节骨眼上,后方传来袁崇焕勾结建州女真的指控。
    对袁崇焕的指控,包括了在努尔哈赤去世时,他曾经派使者去吊唁。这是事实,但依据这样的事要说是勾结,也太夸张了吧!后世从清人的记录中看到,此事牵涉到皇太极布置的反间计,他让人写下两封自己与袁崇焕私下议和的密信,然后让人故意“丢失”在明军的地。很快,信中的内容在北京传开,崇祯皇帝身边的一些宦官、朝臣也趁机散布,说袁崇焕引来后金部队绕道来取北京。崇祯皇帝对此半信半疑,拒绝袁崇焕率军入城休整的请求。与此同时,皇太极又让手下故意在两个俘虏的明朝太监前透漏“机密”,说袁崇焕已与皇太极达成了攻取北京的协议,随后又故意放跑了这两个太监,让他们把这个“机密”报告给崇祯皇帝。
    后金显然已经很了解明朝朝廷的政治风气。两个宦官回去后立即具状控告袁崇焕,而他们的控告也必然会被皇帝认真当一回事。六月,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到十月,他被召回。皇帝以擅杀毛文龙为理由,将袁崇焕下狱,到了第二年八月,袁崇焕被处以极刑。
    从明代政治架构上看,袁崇焕被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侵犯了皇帝的权力,他真的去独立使用皇帝给予他的“全权”。然而崇祯皇帝并没有要和任何人分享他的权力。所以对皇帝来说,袁崇焕不报告不请命杀了毛文龙,比传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