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明园 中国历史 张超 新华正版
  • 圆明园 中国历史 张超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圆明园 中国历史 张超 新华正版

43.14 4.9折 88 全新

库存39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超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71798

出版时间2018-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326页

字数220千字

定价88元

货号xhwx_1201903776

上书时间2024-04-17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央视纪录片故宫颐和园同类图书,精装、100克纯质纸四印刷、200张珍贵彩图;圆明园管理处原主任、民大学清史所根据多年研究与实践撰写;法国作家雨果交称赞的中国园林,圆明园融东西方多种建筑风格,堪称中国园林艺术的很好之作

目录:

章  圆明兴建001
    一、历史背景003
    二、兴建条件007
    三、六代积淀016
    四、园林特点021
    五、艺术精湛025

第二章  御苑景观051
    一、前朝后寝053
    二、游赏之区061
    三、西洋风景094

第三章  大观101
    一、园林103
    二、118
    三、收藏129

第四章  治国理政157
    一、政治理念159

    二、国之中枢169
    三、皇帝办公176
    四、历史瞬间182
    五、万国来朝200

第五章  园居生活209
    一、皇帝的家211
    二、五帝居园215
    三、后宫女眷245
    四、皇子教育253
    五、节庆活动255

第六章  沧桑变迁285
    一、圆明浩劫287
    二、圆明沧桑315
    三、圆明新生321

内容简介:

本书由六章构成:章从历史人文背景及地理地貌来综合介绍圆明园;第二章从圆明园100余处园林景观中选取典型的31处作重点介绍;第三章从的视角察圆明园,着重从园林、,以及图书文献和器物文明的角度进行展开;第四章主要从政治和政治功能的视角解读圆明园;第五章从皇家园居生活的视角来审视圆明园,展示清代宫廷人文生态和民俗的某些片段;第六章叙述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全过程。

作者简介:

张超,1982年11月出生于安徽蒙城。2006年7月于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曾任职于圆明园管理处,主要从事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现任职于海淀区档案局。对清代历史、园林和茶具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并长期关注宝岛台湾的人与事。相信功不唐捐,相信“一个庸的计划,胜于无计划”。

精彩内容:

火烧圆明园

正当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议和”条件时,为了给清廷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迫使清长期俯首帖耳,额尔金借英、法被俘人员在园内遭到监禁凌辱,决意焚毁圆明园。他诡称要求交出安定门时尚不知英法“侨民”遭屈辱虐待,因此“和议尚不能成立”,叫嚣“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势必毁为地,此条固无须恭王之承认,敝军统帅所已决定,亟将执行者也”。同时,额尔金还要求清廷须向受害人家属支付赔款三十万两白银,并以没收关税、阻碍漕粮和援助太军相威胁。法方亦乘机勒索赔款二十万两,但对焚园持异议。葛罗认为“如此为之,则是自济于野蛮人矣”,若对清“逼之已甚”,奕訢可能会不敢议和,而不得不进攻皇宫,终导致清朝颠覆,致使太军得利,反不符合英、法利益。格兰特认为清非常重视圆明园,焚毁圆明园能“留下不易泯灭、较为保存在人们脑海的痕迹”,比单纯签订条约要效果显著。
其实,英军决定焚毁圆明园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圆明园是清帝的一个统治中枢,其重要不亚于紫禁城。在额尔金看来,圆明园乃是清帝宠爱的宫殿,焚毁圆明园“足以使中国及皇帝产生极大的震动”,是一个既可打击清,又不至于因焚毁皇宫而可能吓跑恭亲王等人,从而失去谈判对象的做法,因此是“无瑕疵的”选择。焚毁圆明园是要对清廷进行严厉的精神打击,并留下报复的痕迹,留下较为不可磨灭的印迹,使之更加顺服。所谓的战俘被害,仅是借。终目的无非是迫使清廷范,速定和约。因为,冬季即将来临,侵略者须尽快撤离北京,避补给困难和在天气严寒的冬季作战。为此,他们要采取断然措施来逼迫清廷早定和约。经过深思熟虑,他们便采取了焚烧圆明园,威逼清,加速和约缔结进程的手段。法军医生吕西认为此举“是打击清朝,特别是宫廷思想精神的专享办法皇帝才是我们直接打击的对象,我们只让一个人难受。我们给后人留下我们复仇的较为回忆,留给那些可以确保我国未来安宁的大人物一种恐怖的感情。如果再过几天(大概是25)我们能够签订和约,这在大部分上是多亏了这一强有力的行动。这一行动的打击力度要比让小人物受到严厉的惩罚的力度还要大”。
15,英军嚣张地发布公告,宣称将“圆明园内宫廷殿宇立行拆毁”。18,格兰特派骑兵团在圆明园及周边地区四处点燃起罪恶的大火,圆明园顿时化成一片火海。“有一两师军队,布散在乡间放火,焚烧四个皇家花园中的宫殿。从圆明园开始,其次转向西边的万寿山、静明园,后到香山。”英军牧师麦卡吉记述道:“重重的烟雾,由树木中曲折的升腾起来。这些树木中掩映着一座年代古旧的靠近此园中心的宏大宫殿,屋顶上镶着黄的瓦,光之下光芒闪耀。辚辚的屋瓦构成奇妙的形状,只有的想象力才能构思出来。顷刻工夫,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一缕缕的浓烟迷雾不久,这一屡屡的烟聚成一团一团的烟,又集合为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向外迸发出来,烟青云黑,云蔽天,所有庙宇、宫殿,举国仰为神圣庄严之物和其中历代收藏,都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了。”英军翻译官斯温霍说:“火焰和冒着烟的火场随处皆是,使得走什么道路都困难。不幸的是,紧接的许多农舍也被波及,瞬刻化为灰烬飘荡的火焰卷曲成奇怪的彩结和花环,并后捻成一股环绕在大门上。从屋顶早已经覆没的大殿中直升天空的一股黑烟与嘶嘶嘘嘘、噼噼啪啪发声正燃烧的红火焰,为这幅现实的图画提供了强烈的背景,好像为这场遍布周围的毁坏歌功颂德。”格兰特的翻译官形容道:“一根又黑又长的巨大烟柱直插蓝天,表明行动已经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柱不断扩展、变厚,越来越浓,给北京城罩上一层黑云,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当我们接近圆明园时,大火发出骇人的劈剥和呼啸声。目光透过浓烟,给花草树木涂上了一层惨淡的彩。暗红的火光映照在往来忙碌的士兵脸上,使他们活像魔鬼,正在为举世无双的珍宝的毁灭而欢呼雀跃。”英军牧师麦卡吉还具体描述了后放火的情况:“当我们回来的时候两队骑兵,绕行一周,将我们忽略过去的那些外在的建筑也都一齐架火燃烧新焚毁的区域宽阔而遥远,现在所仅存的只有那座正大光明殿,以迄大宫门中间所有的建筑尚屹立存在,未付焚毁。因为里面住着军队,故迟迟有待。时已3点,我们必须整队开回北京,乃发布命令一并焚毁。刹那间,找到了燃烧的材料,有几个手脚伶俐的手立刻动手放火,遂将这座正大光明殿熊熊燃烧起来。庄严华贵之区,且曾为高贵朝观之殿,经此吞灭的火焰都化为云烟了。屋顶在火焰中燃烧一些时候,不久即要倒塌。一百码处可以感到那种炎热的气息。随后巨声一响,屋顶倒塌这座算作宏伟美丽宫殿的圆明园,绝不留一点痕迹。”麦卡吉声称:“当你目睹此种情况,一腔荡气回肠的情感自不胜悲从中来,不能自已。从今往后,数千百年为人所爱慕的崇构杰制,不复能触到人类的眼帘了。这些建筑都足以表彰往的技术和风格,专享无二,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和它们比拟。你们曾经看过一次,永远不能重睹它们消灭无形,人类不能重新建造。”法军翻译官德里松说:“皇宫被毁,宝塔、博物馆、漂亮的图书馆都被毁,直到地基。那些珍贵的稿本文书已不复存在,如同过去在亚历山大城的行为一样,大风将黑灰吹拂到了初雪的表层。”“夜温柔,而圆明园里,屋顶接二连三地坍塌下来,压倒了燃烧中依然挺立的墙壁,吐出大团大团的浓烟圆明园立刻呈现出一派混乱和劫后的荒凉。”“圆明园继续在燃烧。风吹着浓烟形成的黑云飘向北京城,给北京城蒙上了一层黑纱。”英军中校吴士礼记述道:“连续两个整天,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飘浮在昔繁华富丽之乡的上空。西北方向吹来的清风,将这浓密的黑云刮到我们的营地上空,继而推进到整个北京城。尽管都城与圆明园相距甚远,但浓烟带来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落在大街小巷,无声地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在这两天里,营地和圆明园之间,光被天空的浓云所笼罩,仿佛一场持久的食一般。周围的地区也是一片黑暗。”
大火数昼夜不熄,圆明园惨遭焚毁的同时,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也未能幸。当时奉命协助奕訢和谈的鲍源深描述道:“夷人焚五园三山,圆明园内外胜景,悉成煨烬矣。”翁同龢在记中也记载:“京城西北,黑烟弥天,竟不绝。”“万园之园”在火海中化为灰烬,额尔金却得意忘形地宣称:“这番景象很是光辉灿烂此举将使中国和欧洲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格兰特无耻地宣称:“这是一幕幕壮观的场面,如同尼禄欣赏他亲自下令焚烧的罗马一般我对于摧毁这样一座宏伟古建筑感到遗憾!我觉得这是一种野蛮人的行为。但为了给一种将来的教训,我认为这是必要的。”英国首相巴麦尊对火烧圆明园的暴行亦拍手称快,并且对城内的皇宫没有同样被烧毁而感到遗憾。倒是蒙托邦承认:“我欣赏过其精美做工的所有漂亮的宝塔,现在都付之一炬。这是与一个文明民族不相宜的报复行为,因为它破坏了在数世纪期间受到尊重的那些令人欣赏的建筑。”
明火执仗的强盗无耻地把野蛮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正直的人们则为之无比愤怒。1861年,法国文豪雨果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劫,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毁灭了圆明园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背,眉开眼笑地回到欧洲。这是两个强盗的故事。我们欧洲人自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是野蛮人。可这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作英吉利和法兰西。”法国前统德斯坦认为:“焚掠圆明园,对中国至为残酷,而英法两国殖民军则极其可耻。”法国学者布立赛明确指出:“1860年对华‘远征’,是殖民战争,更确切地说,是帝国主义征战,与1纪帝国主义殖民掠夺接近一脉相承”。历史学家朱维铮说:“火烧圆明园是对文明的破坏,纵火者堪称文明恶棍。”“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具有侵略、掠夺和破坏,殖民帝国疯狂掠夺中国和破坏人类遗产的罪行需要进一步的诛笔伐。”英法侵略军头目声声狡辩清廷、虐待其被俘人员是“不顾国际公法”的“野蛮”之举,而他们火烧圆明园同样出于故意,包含着更多的“野蛮”“残酷”和“不顾国际公法”。姑且不论英法联军一路的烧杀掠,单由火烧圆明园造成的“常嫔因惊溘逝”和“管内务府大臣文丰投福海殉难”也是极大的不人道。英军上尉邓恩在记中直言:“我们声称不打中国民众,只打他们的。头上说得好听,实际上却另行一套。”需要指出的是,洗劫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的共同罪行,火烧圆明园也不例外。尽管法军未参加18、19大规模的纵火焚烧,但是在占领圆明园之初,也是6至8,圆明园建筑即有数座被焚,大宫门外朝房及海淀附近的居民铺户亦被焚毁大半,圆明园福园门外的澄怀园也被焚烧。内务府大臣明善的奏折明确记载九洲清晏、长春仙馆、上下天光、山高水长、同乐园、大东门均于6被焚烧,正大光明殿等于18、19被焚烧,玉玲珑馆于24被焚烧。英军翻译官斯温霍记述说:“当法国人对圆明园毁坏工作完竣后,他们烧焚了皇帝的寝宫,退出庭院。”在这一系列的焚烧事件中,英军和法军都难辞其咎,都应受到严厉谴责。
侵略者如愿以偿,火烧圆明园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已成惊弓之鸟的咸丰为保全大局,命令奕訢从速与英、法议和,尽快画押换约。19,奕訢照会额尔金、葛罗,同意接受要求。22,清廷将现银五十万两赔款缴给英法联军。23,额尔金、葛罗与恭亲王商定,英国定于24赴礼部画押换约,法国定于25赴礼部画押换约。
24,在经历了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和火烧圆明园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后,中英北京条约签订仪式在礼部大堂举行。英方代表为特使额尔金,中方代表为恭亲王奕訢。中英北京条约签订,并互换中英天津条约。为郑重其事,额尔金要求传集在京文武大臣,同赴礼部。是,奕訢率大学士贾桢、周祖培、尚书赵光、陈孚恩等,各带护卫入城,候于礼部大堂,其各营禁兵皆止正阳门外。时人描述道:“午,额尔金、巴夏礼等乘八人舆,入自安定门,盛陈兵卫,鼓吹前导,杂以西洋乐。王大臣等迎于门外,分东西两阶。入席,额尔金等见奕訢用冠礼,奕訢拱手答之,分左右坐,通事传宾主于樽俎间。礼成,换约而去。”“以礼部为公所,陈设华美。午刻恭邸至,巴夏礼先到,恭邸立而迎之。有顷,额尔金来,设鼓吹,乘八人绿舆,恭邸降阶迎,额冠鞠躬。宾主坐以和约彼此画押,即登舆去,邸送之如初。又:恭邸住法源寺,馈夷酋食物。”恭亲王在侵略炮火威逼之下,而且,签署条约时,又是鼓乐喧天,又是馈赠食物,低三下四,令人慨叹。条约签订,并互换了文书,然而额尔金和奕訢两人之间的冷淡关系却一点也没有打破。“额尔金勋爵签和约用的是笔,但却想使人感到战胜者利剑的分量英国人这样做,当然不会不经虑,不会全凭印象,不去虑事情的意义和后果。在额尔金勋爵对待恭亲王的态度上含有一层政治含义,要使中国感到:英国所签订的不是一个和约,而是一个征服的条约。”中英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接近有效,主要内容为: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半岛南端之九龙司给英国,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赔偿英国兵费及亏损银八百万两。25,奕訢与葛罗亦于礼部大堂签订中法北京条约,并互换天津条约。中法北京条约除承认天津条约接近有效外,主要内容有: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法国招募华工出;任中国各处军民等传天主教,赔还以前所没收之天主教堂、学堂、坟茔、田土、房屋,并允许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土,建造自便;赔偿法国军费银八百万两。31,奕訢将咸丰批准条约的谕旨告知英法特使。11月1,法军撤出北京。6,英军将安定门驻扎权交回清。9,英军退出北京,撤回天津。11,咸丰针对奕訢等人奏请回銮,谕曰:“虽已换约,然退兵后,各国夷酋尚有驻京者,亲递国书一节,既未与该夷言明,难保不因朕回銮,再来饶舌。诸事既未妥协,设使朕率意回銮,夷人又来挟制,朕必将去而复返,且恐京师人心震动,更有甚于八月初八之举。朕本意暂缓回銮,俟夷务大定,再将回銮事宜。本年回銮之举,该王大臣等不准再行渎请。”咸丰已经接近被吓破了胆,一味沉湎于热河安逸的酒生活之中,好似与英、法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14,沙俄趁火打劫,迫使清廷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借此强占了中国大量领土。26,奕訢照会英使,申明咸丰愿见各国钦差与否,均可自主,断无勉强之理。此后,奕訢又将此意照会法使。英、法公使表示对此均无异议。这样,亲递国书问题方得以解决。
在第二次战争整个过程中,咸丰始终缺乏决战的勇气和周密的部署,一味徘徊于战和两端。紧要关头,他却在圆明园庆祝三十寿辰,在正大光明殿接受百官朝贺,并在同乐园连演4天庆寿大戏。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咸丰也没有身守社稷,全力守卫京师,而是逃之夭夭,还美其名曰“巡狩”。咸丰弃祖宗社稷、黎民百姓于不顾,只顾自己逃命,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队丧失斗志,百姓靠前恐惧的危机局面,从根本上动摇了对入侵者的继续抵抗,造成了后期的更加被动,致使清以极为惨重的代价与英、法等国达成和约。辱国的不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使民的灾难更为深重。议和后,咸丰仍然躲在避暑山庄,不敢回京。在遥远的塞外,他肆无忌惮地以女、丝竹和美酒来麻醉自己。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几乎每天都有戏班承应,有时安排花唱,中午还要有清唱,甚至他还在“如意洲”的水上戏台凭水看戏,真是别具。清末名士薛福成记载:“和议即成,即召京师升署人员,到热河行在唱戏。”咸丰已经乐不思蜀了,他从一个皇家园林逃向另一个皇家园林,王朝的黄粱美梦和圆明园神仙般的世界一同化成了灰烬,他所酷爱的圆明园也地变成了“失乐园”。而伴随着万园之园的毁灭,圆明园的主人——咸丰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1861年8月22,他病逝于避暑山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