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欧神话 世界开端与尽头的想象 外国历史 (德)保罗·赫尔曼 新华正版
  • 北欧神话 世界开端与尽头的想象 外国历史 (德)保罗·赫尔曼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北欧神话 世界开端与尽头的想象 外国历史 (德)保罗·赫尔曼 新华正版

49.64 4.6折 108 全新

库存10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保罗·赫尔曼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4253

出版时间2020-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688页

字数501千字

定价108元

货号xhwx_1202150375

上书时间2024-04-16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导论

略语说明

部 灵魂信仰

章 

古证据中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灵魂转世及轮回

文献证据中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关于

死者的力量

无所不知的死者

死者的栖止地

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

第二章 睡眠及梦境

普通的梦境

梦魇

变形的能力

第三章 灵魂信仰和祖先崇拜的特殊形式

女巫

狼人与熊皮武士

幸运灵哈明佳与守护灵菲尔佳

狄丝神族

诺恩三女神

女武神

天鹅少女

第二部 从灵魂信仰到自然崇拜的信仰转向

第四章 精灵

精灵的类型和起源

侏儒

家神与地灵

水妖

森林精灵

田野精灵

第五章 巨人

巨人的起源、名称和种类

风魔

水魔

山魔和森林巨人

火魔

第六章 天体神话

太阳与月亮

昼与夜

芬里尔恶狼及其氏族

第三部 自然崇拜:诸神信仰

第七章 概论

第八章 华纳神族

一般特征、阿萨神族与华纳神族之战

那瑟斯

尼奥尔德

弗雷

弗蕾亚

葛冯

第九章 阿萨神族

天神提尔

凡赛堤

海姆达尔

海尼尔

奥丁

索尔

巴德尔

洛基

乌勒尔

维达

布拉基

第十章 女神

弗丽嘉

海拉

丝卡蒂

伊登

第四部 献祭仪式

第十一章 献祭仪式概述

简朴和隆重的献祭仪式

祈祷、礼拜与奉献

供奉的饮食

献祭的流程

个人常的献祭仪式

战争时期的献祭仪式

法庭的献祭仪式

商会的献祭仪式

的献祭仪式

第十二章 祭神的地点

神庙

神像

神庙的宝藏

神庙的肃穆祥和

第十三章 祭司职

祭司

女祭司

探究未来

魔法与预言

结语 世界开端与尽头的想象

世界的创造

侏儒和人类的诞生

世界的规划

世界之树

世界的毁灭与重生

附录:北欧神话的来源

本土的文献证据

外国的文献证据

古证据

语言方面的证据

民间传统

译名对照表

内容简介:

本书成书于1903年,是德国古典学、文献学、神话学家保罗赫尔曼的经典神话学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其博大宏深的研究,采撷冰岛、挪威、瑞典的民间传说俗,深入探讨埃达诗歌、冰岛的古代传说等传统文献,加上古学和字源学的佐证与推敲,系统呈现了北欧神话体系,包括北欧神话的背景、逻辑、演变、内在关系等。全书共有五大部分:“灵魂信仰”“从灵魂信仰到自然崇拜的信仰转向”“自然崇拜:诸神信仰”“献祭仪式”“世界开端与尽头的想象”,构筑成一部详实完备、包罗万象的北欧神话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保罗赫尔曼(paul herrmann 1866—1930),德国古典学学者,曾在斯特拉斯堡大学攻读耳曼古代民族学和语言学。1904—1914年间获普鲁士资助,多次前往冰岛从事和语言史的田野研究。赫尔曼长年从事耳曼古代民族志学以及北欧神话研究,先后发表许多相关著作,并翻译许多北欧文献。
    赫尔曼曾获颁普鲁士科学院奖、丹麦国旗骑士勋章、冰岛猎鹰骑士勋章,他也是冰岛友好协会的创始会员,一直到去世前都担任会长。
    主要作品有:耳曼神话北欧神话冰岛的过去和现在。

精彩内容:

    章  
    古证据中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基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丰富的古发掘,学术界可以勾勒出关于死后世界的想象的演进,也发现人们亟欲解决人生很初以及很终的大哉问,即理解,并且接受的宰制的证据,也是没有了生命的身体。正如葬礼俗各异,对死后世界之观点也各自不同。在此,来的文献记载正好足以补充说明。
    年代很古老的新石器时期耳曼坟墓,要溯至公元前3000年初期,那是个小房间,以若干壁龛石砌成,上头铺着一块压顶石,侧边有个门。在这个空间里,死者或坐或卧,有些简单的家用器具陪葬,例如陶制的碗盘、武器或是样式很原始的饰品等。毗邻这个小房间的,则是一个较大的房间,所谓的“巨室”(rieentube),是石器时代坟墓的基础形式;那是集体坟墓,埋葬了二三十人,或70人甚至是100人,是一座很宽敞的建筑物,比起单纯的小房间,这个坟墓更像真正的居所,而不只是间小屋,有的犹如陋室,也有的富丽堂皇。死者的安息所是生前居处的复制品。坟墓是要保护死者,使死者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他的生活。如果肉体得以保存,灵魂也不会灰飞烟灭;它固然暂时离开了,但是会经常回来,而坟墓像灵魂的居所,使它能够继续存在。为死者摆设的死后世界的陪葬品以及刻在墓碑上的原始符号,都证明了一个有系统的灵魂信仰。房间里有使用火的痕迹,也是证据之一:让死者享有光和热之类的生命元素。
    除了土葬之外,尸体火化也相当常见,尤其是在北欧青铜器时代。火化俗约略溯至公元前2000年,到了公元前400年才消失。我们从字源学可以发现,身体(生命,leib,leben)有“持存者”的意思,而古耳曼语的“躯体”(1ikhamo)则只是指“外壳”,对“持存者”的存在而言并不是很重要的。生命和身体的对立告诉我们灵魂不朽的信仰一直维持不变,不管“外壳”是否腐烂或被烧毁。随着火化俗而来的,则是坟墓的形态转变:在青铜器时代晚期,坟墓愈来愈小,很终变成刚好装得下焚化后的骨灰的方形容器;骨灰也可能装在陶罐里。后来骨灰也会装在木盒子里,或是没有任何容器直接埋在地下。因此,坟墓不再布置成房子的样子,因为人们既不这么想也不会这么盖了;而坟墓里再也看不到工具和器具。人们不再相信自己的身体仍然会持存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比较崇高的想象,认为人死后只有灵魂继续存在着。随着身体的火化,死者心爱的财物也被火舌吞噬,灵魂再也不会被拘在人世间:人们固然关心不再到处游荡的死者,却也更关心灵魂再也见不到的那些活着的人。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坚持历史悠久的俗,虽然以酒食供奉死者已经没什么意义了:以前是正式的死者俗,现在则只是怀念和爱的象征。把陪葬品一起火化,跟着他到那更美好的死后世界,在那里供他使用,这个想象代表信仰的另一个阶段。陪葬品的处置俗直到北欧异教时代结束之前都存在:在英灵神殿,每个人都拥有摆在火葬的柴堆上的东西。(yngl..prol.)
    p1718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