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忆昔 散文 汪曾祺 新华正版
  • 流年忆昔 散文 汪曾祺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流年忆昔 散文 汪曾祺 新华正版

23.65 4.7折 49.8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49707

出版时间2020-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264页

字数154千字

定价49.8元

货号xhwx_1202146129

上书时间2024-04-16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一句话:沈从文一脉传人,散文大师汪曾祺的怀旧之旅,在寻往之景中重温旧时光里的人•情•味。

长段:汪曾祺的文字有温度,他曾说自己写作目的是为了给人间“送小温”,告诉人们生活是有诗意的,生活是好玩的。汪曾祺是个老福尔摩斯,他是个发现美的侦探。他擅写市井普通人的生活,怀着挚爱去发现大千世界的万物之美,本书能让读者发现和认识这个探寻美的美食家、生活家、士大夫 。

名家:
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很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沈从文
他是我认为全中国文章写得优选的,一直到都这样认为。
                                                        ——黄永玉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铁  凝
读大陆的作品,满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
——金  庸

目录:

辑一 淡人生

003自报家门

015我的家乡

022多年父子成兄弟

025自得其乐

032我的创作生涯

041七十书怀

辑二 故乡杂忆

049花园

058草巷

063阴城

065三圣庵

068牌坊

——故乡杂忆

070道士二题

075文游台

081他乡寄意

……

内容简介:

流年忆昔由汪曾祺著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有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于西南联大,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很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很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创作颇丰,代表作有受戒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他的散文闲适从容,被认可为专享一位衔接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散文大师,其散文端午的鸭蛋和胡同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精彩内容:

    自报家门
    京剧的角,大都有一段相当长的独白。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历史,很近遇到什么事,他将要干什么,叫做“自报家门”。过去西方戏剧很少用这种办法。西方戏剧的幕往往是介绍人物,通过别人之互相介绍出剧中人。这实在很费事。中国的“自报家门”省事得多。我采取这种办法,也是为了图省事,省得麻烦别人。
    法国安妮居里安女士打算翻译我的小说。她从波士顿要到另一个城市去,已经订好了飞机票。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把机票退了,好跟我见一面。她谈了对我的小说的印象,谈得很聪明。有一点是别的家没有提过,我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她说我很多小说里都有水。大淖记事是这样。受戒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感觉。我想了想,真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江苏北部一个不大的城市——高邮。在运河的旁边。
    运河西边,是高邮湖。城的地势低,据说运河的河底和城墙垛子一般高。我们小时候到运河堤上去玩,可以俯瞰堤下人家的屋顶。因此,常常闹水灾。县境内有很多河道。出城到乡镇,大都是坐船。农民几乎家家都有船。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常是柔软的、和的,静静地流着。
    我是一九二年生的,三月五。按阴历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一个吉祥的子。中国一直很重视这个节,到现在还是这样。到了这天,家家吃“元宵”,南北皆然。沾了这个光,我每年的生都不会忘记。
    我的家庭是一个旧式的地主家庭。房屋、家具、俗,都很旧。整所住宅,只有一处叫做“花厅”的三大间是明亮的,因为朝南的一溜大窗户是安玻璃的。其余的屋子的窗格上都糊的是白纸。一直到我读高中时,晚上有的屋里点的还是豆油灯。这在全城(除了乡下)大概找不出几家。
    我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这是略高于“秀才”的功名。据说要八股文写得特别好,才能被选为“拔贡”。他有相当多的田产,大概有两三千亩田,还开着两家药店,一家布店,但是生活却很俭省。他爱喝一点酒,酒菜不过是一个咸鸭蛋,而且一个咸鸭蛋能喝两顿酒。喝了酒有时一个人在屋里大声背唐诗。他同时又是一个费为人医治眼疾的眼科医生。我们家看眼科是的。在孙辈里他比较喜欢我。他让我闻他的。有一回我不停地打嗝,他忽然把我叫到跟前,问我他吩咐我做的事做好了没有。我想了半天,他吩咐过我做什么事呀?我使劲地想。他哈哈大笑:“嗝不打了吧!”他说这是治打嗝的优选的办法。他教过我读论语,还教我写过初步的八股文,说如果在清代,我接近可以中一个秀才(那年我才十三岁)。他赏给我一块紫的端砚,好几本很名贵的原拓本。一个封建家庭的祖父对于孙子的偏爱,也仅能表现到这个程度。
    我的生母姓杨。杨家是本县的大族。在我三岁时,她死去了。她得的是肺病,早一个人住在一间偏屋里,和家人隔离了。她不让人把我抱去见她,因此我对她全无印象。我只能从她的遗像(据说画得很像)上知道她是什么样子,另外我从父亲的画室里翻出一摞她生前写的大楷,字写得很清秀。由此我知道我的母亲是读过书的。她嫁给我父亲后还能每天写一张大字,可见她还过着一种闺秀式的生活,不为柴米心。
    我父亲是我所知道的一个很聪明的人,多才多艺。他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他还练过中国的武术。他有一间画室,为了用准确,裱糊得“四白落地”。他后半生不常作画,以“懒”出名。他的画室里堆积了很多求画人送来的宣纸,上面都贴了一个红签,“敬求法绘,赐呼××”。我的继母有时提醒:“这几张纸,你该给人家画画了。”父亲看看红签,说:“这人已经死了。”每逢春秋佳,天气晴和,他打开画室作画。我很好喜欢站在旁边看他画:对着宣纸端详半天,先用笔杆的一头或大拇指指甲在纸上划几道,决定布局,然后画花头、枝干、布叶、勾筋。画成了,再看看,收拾一遍,题字,盖章,用摁钉钉在板壁上,再反复看看。他年轻时曾画过工笔的菊花,能辨别、表现很多菊花品种。因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在中国,惯把九月叫做菊月,所以对菊花特别有感情。后来放笔作写意花卉了。他的画,照我看是很有功力的。可惜局处在一个小县城里,未能浪游万里,多睹大家真迹。又未曾学诗,题识多用成句,只成“一方之士”,声名传得不远。很可惜!他学过很多乐器,笙箫管笛、琵琶、古琴都会。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