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新版)/(美国)埃里克.劳赫威/牛津通识读本 外国历史 [美国]埃里克·劳赫威 新华正版
  •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新版)/(美国)埃里克.劳赫威/牛津通识读本 外国历史 [美国]埃里克·劳赫威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新版)/(美国)埃里克.劳赫威/牛津通识读本 外国历史 [美国]埃里克·劳赫威 新华正版

24.4 6.3折 39 全新

库存17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国]埃里克·劳赫威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72174

出版时间2017-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314页

字数212千字

定价39元

货号xhwx_1201920735

上书时间2024-04-13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这本书告诉我们,美国1930年代的大萧条并不是凭空降临的。大萧条之前,美国已经在广告商的花言巧语之下,追随消费的膨胀,以信贷方式落入了“负债的世界”。在滥用杠杆透支消费能力之后,股市崩盘不过是后一根稻草。此后为应对大萧条而推出的新政,并不是一项深思熟虑的单独措施,而是一系列持续的政策试验。

目录:

【目录】
致谢  
引言  
章 负债的世界  
第二章 胡佛那几年  
第三章 萧条的美国  
第四章 复胀和复苏  
第五章 管理工农业  
第六章 制衡力量  
第七章 开始的结束  
结  语 本土与的新美国模式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主要联邦法案  
索引  
英文原文  

内容简介:

本书出察了美国那场经济危机以及历一次巨大的政策。劳赫威在书中呈现了罗斯福新政主要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解释了为何新政的某些计划会成功、另一些计划未能成功,这些计划包括建立复兴署这样的机构,以及设立劳资关系委员会、通过社会保障法这样的重大举措。在全书后,作者描述了罗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将新政的各项战略推向优选舞台。

作者简介:

埃里克劳赫威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历史学教授,来主要研究领域为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另著有赚大钱的人:罗斯福和凯恩斯如何终结大萧条、击败法西斯并实现繁荣的和(2015)、诸国中的蒙福者:世界如何造了美国(2006)、刺杀麦金利:西奥多?罗斯福的美国是如何形成的(2003)、亲情的庇护处:1900-1920年间的家庭与美国改革政治(2001)等。

精彩内容:

章  负债的世界

无论对于大萧条的各种解释演变得如何多样,它们都存有一个共识,即1920年代晚期饱受经济危机煎熬的世界,已经和人们此前所经历的那个世界大不相同。彼时,世界已被整合为一个相互勾连的经济体,而次世界大战更导致了一些根本的剧变。战争使人员、物品与货币在优选范围内的流动变得困难,也改变了这些要素的流动方向。这场将美国置于新世界体系中心的战争,反过来也改变了美国,使新大陆上这个曾经超然化外的民族,一跃成为优选关注的中心。这些变化及其潜在的灾难后果,并非直至事后才变得清晰—有些观察家在当时便预见了它们的发展。
1919年,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基于凡尔赛和约展望未来,预言了世界的前景:“欧洲各国的生活条件持续恶化,一些民众终将陷入真正意义上的饥荒(俄国已经达到这一临界点,奥地利差不多也达到了)。饥寒交迫的人们会竭尽全力以确保满足自身生存的根本需求,而他们的行动不仅可能摧毁残存的制度组织,甚至可能湮灭文明本身。”凯恩斯写道,“和的经济后果”将引发萧条和绝望,并导致文明世界解体。尽管凯恩斯或许是不无偏颇地把即将发生的灾难部分归结于凡尔赛和约的条款,他也批判了和约的遗漏之处。会聚于凡尔赛的各国人原本有机会恢复和重建1870至1914年间的优选体系(凯恩斯将该体系称为“经济桃花源”),但他们错过了良机,创造出了一个接近不同于桃花源的世界。
1914年以前,人员、物品和资本的跨国流动相对而言很少受到。在此情况下,这些要素有可能流向那些能够带来优选利润回报的地区,而这种跨国流动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完成了化的欧洲地区得以享受贸易顺差。
从1纪中期到次世界大战,约有5 500万人离开欧洲,前往位于新大陆的各个寻找希望。这其中的大多数移民,是想在优选市场上寻求更高劳动力回报的产业工人。他们离去之后,欧洲的劳动力供给出现了下降,留下来的工人得以获取更高的薪水。对于土地充裕的新大陆来说,欧洲移民的到来则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不过,当时的移民活动并非接近畅通无阻。若将1纪的靠前市场形容为真正意义上的优选市场,那无疑是夸大其词。毕竟,新大陆在为诸如劳动力这样的生产要素打造跨境市场时,往往对某些地区青睐有加。澳大利亚各州显然自1850年代起开始来自中国的移民,而到20世纪早期,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已对来自中国和本的移民设定了很高的门槛。1917年,美国不仅划定了移民“禁区”以阻止来自几乎所有其他亚洲的移民,还通过推行水测验来减少进入美国的移民数量。然而,上述这些措施却让数百万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民—特别是那些来自南欧和东欧的移民—得以在新大陆谋得更好的职位。
同一时期,大英帝国基本支持物品的跨国自由流动。包括原材料和制成品在内的各种物资,几乎无须缴税便可在新旧大陆之间自由交易,这使各国得以生产适合其生产的物品。像对待移民一样,各国在这一时期偶尔也会制造贸易壁垒(拉美各国的关税水尤其较高),但与1920年代相比,此时的靠前贸易显然更为自由,而英国更是推动降低关税的领头雁。
观察家们指出,对这一时期的发展中而言,与英国进行贸易尤其有利。英国银行为道路、运河及铁路的建设者提供资金,使这些的开发活动得以向内陆和草原深处延伸。开垦耕地的活动提高了新大陆土地的产量,而通过将农产品回英国,新大陆又得以偿还其债务。由此,至少欧洲而言,与物品和人员流动相结合的资本流动形成了一个良循环。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在1909年写道:“通过对其他投资,我们首先给借款国提供了信贷,以便它们能够购买发展所必需的物资;由此,这些得以大幅提升产量,从而能够为我们的资本支付利息和利润,并显著增加购买英国商品的数量。
凯恩斯高度评价这个已经消失了的体系,因为它使欧洲在历先发售得以缓解因人增长超过粮食供给增长而带来的巨大压力。凯恩斯解释道:“随着欧洲人不断增长,一方面会有更多移民前往新兴去耕种那里的土地,另一方面在欧洲将有更多工人为生产品和投资品而做好准备,他们的产品将供养生活在新家园中的移民,也将建造出铁路和轮船,把远方的食物和原料运抵欧洲。”战争迫使这个体系停止运转。人员和货物不再能自由流动。这两大要素此前是生产的力量,现在却导向毁灭。资本不再被提供给新大陆的边疆地区,却被投入了西线的战事。更糟糕的是,当战争结束、和再度降临,业已崩溃的世界秩序却未能得到重建。凯恩斯抱怨道:“凡尔赛和约中并未包含任何关于欧洲经济复兴的条款也未作任何努力去调整新旧大陆的经济体系。”
回顾193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h.e.卡尔写道:“1918年,人们几乎一致认为美国应当肩负起世界的使命该国却拒绝担此重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不仅拒绝带领世界重建一个传统的开放经济体系,还采取了与此接近背道而驰的行动。
美国在次世界大战以前曾经试图移民;到1920年代,该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有效得到显著提升。1921年和1924年,国会通过法律,对移民数量设定了限额。新大陆的其他也以各自的方式移民人数。有些和美国一样,将政治激进分子以及罪犯、穷人和残疾人阻拦在国门之外。巴西人试图把移民驱赶到农场里面,而不想让他们进入城市。加拿大1919年的移民法案认为“风俗惯、生活方式怪异的移民不适合在该国生活”,允许阻止他们入境。正如凯恩斯在1919年所预见的,上述加大了欧洲人在寻得机会的难度。
法律也减缓了货物流动的速度。美国在1921年和1922年两次提高了关税,其他也开始竞相效仿。忧心忡忡的外交官们召集了一系列旨在呼吁各国消除贸易壁垒的会议。1927年召开的靠前联盟世界经济会议堪称这一系列外交努力的。该会议强烈反对关税,后却无疾而终。在整个1纪,美国人素有征收高关税的传统。然而,正如纽约时报在1926年所指出的,自1纪以来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不必是政治经济学家,每个人都能看出1914年来的一系列事件已经使我们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那些在1914年前或许还算情有可原的政策,此后已经无可救药地被扭曲了。除非愿意接受外国债务人能够向我们提供的那些东西,我们规模庞大并且还在持续增长的投资不可能获得长期回报。”
次世界大战让美国几乎在一夜之间从世界上优选的债务国变成了世界上优选的债权国。纽约也取代伦敦成为了世界信贷体系中的核心贷款方。上述转变,不只意味着地位和名次的易手。战后债务不同于战前借款。1纪,新大陆的借款者使用英国贷款修筑铁路和牧场,打造了自身偿还贷款的能力;而参加次世界大战的,则用美国的战时贷款和炮弹,削弱了自身偿还贷款的能力。在战争中受创的筹借了更多的贷款去偿还债务;有时候是从美国借款去清偿其他参战国,后者再转而向美国还债。
1920年代的这个新型优选体系,在开放和灵活方面逊于此前的体系,它依赖美国通过持续提供贷款来衡其他许多的赤字和负债,从而确保因次世界大战而陷入贫困的世界继续运转。美国的贷款在时期内确实起到了这种作用,但该国却在1928年接近终止了贷款,导致德国、波兰、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陷入衰退。然而,举步维艰的世界未能引起美国人的关注,他们当时正目不转睛地紧盯着自己经济过热的情况。
自1921年从战后经济衰退中复苏之后,美国经济以稳健的年增长率不断发展。美国工人以更高的效率生产了更多的东西,他们的收入也相应获得了提升——虽然生产率提升所带来的利润增幅要比工资的增幅更显著。许多美国人的乐观主义情绪也随之高涨起来: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繁荣时代,现在有更多美国人能够享受得起更品质的商品,并且至少在物质上能够过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的生活。他们的信心坚定不移,乐意接受当时新近出现的信贷产品,借此购买他们兜里的现金支付不起的商品。1920年代末,美国人享受着用债务精心布置起来的生活。
次世界大战前,美庭的户均债务增加量很好有限,如果将房屋按揭排除在外,每年增幅仅有四美元。到1920年代,这个数字增长了两倍以上,达到每年约十四美元。美国人用借来的钱购买那些他们当时正在加速生产的东西:昂贵的、耐用的、品质的商品。这些商品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催生了他们对生活更高的期望。1920年代出现了定期播放的广播节目,收音机和留声机也走进了美庭。此外,美国人还开始购买包括冰箱在内的家用电器。而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购买了汽车。
汽车的生产、采购和金融支持不仅塑造了人们对19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的印象,还塑造了繁荣本身。这一时期,美国的汽车产量在十年内翻了一番有余。到1929年,美国共生产了440万辆汽车,而汽车行业也成为全美产值优选的部门。到1920年代结束时,大约有44.7万美国人在汽车行业工作,使汽车行业成为全美业规模第二大的产业,仅逊于钢铁行业。美国人生产的汽车越多,他们对玻璃、橡胶、钢铁和石油的需求越旺盛。汽车销售带动了道路、郊区住宅和购物中心的发展,也催生了其他公路周边的景点。
美国交通部门的记录显示:1920年,均每三个美庭才拥有一辆汽车;而当1920年代结束时,全美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一辆汽车。1929年,全美约有1.23亿人,汽车数量却高达2300万辆:如每辆汽车里都舒舒服服地坐上六个人,那么美国人都能同时上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