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海底构造 上册 冶金、地质 作者 新华正版
  • 区域海底构造 上册 冶金、地质 作者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区域海底构造 上册 冶金、地质 作者 新华正版

152.19 7.0折 218 全新

库存4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作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92880

出版时间2019-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312页

字数460千字

定价218元

货号xhwx_1201795230

上书时间2024-04-13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章大洋盆地演化1

1.1大陆裂解/洋盆孕育3

1.2大陆分离/大洋诞生6

1.3大陆相背漂移/大洋扩展成长12

1.4大陆相向漂移/大洋收缩消减15

1.5大陆靠拢/大洋关闭18

1.6大陆碰撞/大洋消亡21

1.7超大陆与超大洋旋回28

1.7.1地球的超大陆历史29

1.7.2地球的超大洋旋回32

第2章洋底多圈层相互作用34

2.1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35

2.1.1地壳浅部流体系统37

2.1.2地壳深部流体系统43

2.1.3浅部和深部流体系统的关系44

2.1.4流体系统与构造过程的关系48

2.2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48

2.3脊-柱相互作用54

2.4脊-沟相互作用58

2.5柱-沟相互作用61

2.6洋-陆系统耦合65

2.6.1青藏高原隆升66

2.6.2水合物动态变化与陆坡稳定73

2.6.3古环境与全球变化75

2.7地表系统—地幔动力耦合79

2.7.1深、浅部构造耦合80

2.7.2深、浅部物质循环82

第3章太洋板块系统演化87

3.1构造单元划分88

3.1.1洋中脊89

3.1.2深海洋盆90

3.1.3俯冲系统91

3.1.4边缘海盆99

3.1.5微板块类型100

3.2典型构造分析117

3.2.1洋中脊构造系统117

3.2.2海盆构造系统126

3.2.3俯冲系统131

3.2.4弧后盆地139

3.2.5破碎带163

3.3板块重建与构造演化166

3.3.1太洋板块形成机制166

3.3.2太洋晚白垩世以来的演化历史168

3.3.3西北太洋新生代重建171

3.3.4西南太洋新生代重建173

3.3.5西太洋俯冲板块年龄180

3.3.6加勒比板块重建182

3.3.7斯科舍板块重建188

3.4太洋板块研究前沿197

第4章印度洋板块系统演化209

4.1构造单元划分215

4.1.1构造单元划分原则217

4.1.2构造地貌单元分级220

4.2典型构造分析224

4.2.1地幔柱-洋中脊相互作用224

4.2.2微板块232

4.2.3欧文破碎带236

4.2.4巽他—班达弯山构造239

4.2.5弧后走滑拉分盆地——安达曼盆地245

4.3板块重建与构造演化246

4.3.1印度洋洋中脊构造过程重建249

4.3.2洋中脊-热点相互作用过程249

4.4印度洋板块研究前沿256

参文献264

附录一288

附录二289

后记290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是介于海洋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史学之间的一门针对区域海底构造演化史的交学科。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从大洋盆地演化和洋底多圈层相互作用出发,条理化、凝练介绍了太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四个主大洋的构造单元划分、典型构造分析及洋盆演化过程,并介绍了大火成岩省与深海深部演化过程的关联,继而拓展到古大洋演化的板块重建和古洋陆格局恢复,探讨了特提斯洋、古亚洲洋和古太洋变迁,以及超大洋与超大陆的演化历史。上册侧重大洋盆地演化、洋底多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太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板块系统演化。

精彩内容:

章 大洋盆地演化以活动论为核心的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和不断完善,使人们对于大洋盆地起源与演化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活动论观点认为,大洋盆地的形成和发展与岩石圈板块的分离和汇聚运动密切相关。板块构造理论主张,大洋洋壳出现之前经历了由大陆拉张、出现大陆裂谷;随着拉张运动持续,大陆分离,出现新生洋壳(如红海),一个板块分裂为两个;随后两个板块的分离运动和相背漂移,洋底不断展宽(如大西洋);成熟的大洋在板块边缘通过俯冲作用逐渐收缩变小(如太洋),两侧大陆相向漂移;相向运动板块的前缘大陆相互接近,之间的大洋趋于关闭(如地中海);当俯冲板块的前缘陆块相遇,大洋消亡,大陆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威尔逊在认真研究了上述大陆分合与大洋开闭的关系后,将上述大洋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归纳为六个阶段(表11,图11)。其中,前三个阶段代表大洋的形成和扩展,后三个阶段标志着大洋的收缩和关闭,这是迄今具有重要意义的有名的“威尔逊旋回”(wilon cycle)。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人们据此认为,大陆一旦启动裂解、分离进程会遵循这个威尔逊旋回顺序一直发展下去,因而不承认存在陆内造山带,只将造山带划分为与俯冲有关的俯冲造山带和与碰撞有关的碰撞造山带。根据“威尔逊旋回”,现今的大西洋和印度洋正在扩展,太洋则处于收缩阶段。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大洋的张开和关闭与大陆的分离与拼合是相辅相成的,大洋的形成和演化表现为张开和关闭的旋回运动。由于大洋盆地是优选规模很大的构造地貌单元,占据地球表面的60%左右,因此,大洋张开和关闭的演化旋回控制了地球表层岩石圈构造变动和演化的格局。下面按“威尔逊旋回” 来讨论大陆分合与大洋开闭的关系和具体特征、过程。表11 大洋盆地演化的威尔逊旋回各阶段的特征图11 威尔逊旋回图解1.1 大陆裂解/洋盆孕育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陆裂谷是大洋形成过程中的或孕育阶段。东非大裂谷为其典型实例(图12),实为多支裂谷构成的裂谷系,故也称为东非裂谷系。东非大裂谷不仅是威尔逊旋回的起点,也是人类的摇篮。认识东非大裂谷深、浅部,对于人类认识自身起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图12 东非裂谷与红海—亚丁湾白箭头为拉张伸展方向东非大裂谷北起红海,南至莫桑比克的赞比西河,全长4000km 以上,宽数十千米至300 多千米,两缘为高角度正断层构成的裂谷肩部崖壁,一般高出谷底数百米至2000m。裂谷内发育了一系列深陷谷地和狭长湖泊(图13),如坦噶尼喀湖长约720km,很深1435m,低于海面662m;再如马拉维湖,长约560km,很深处706m,低于海面234m(图11)。东非裂谷系的地壳厚度约30km,比相邻正常地壳减薄了10km 左右。壳下观测到vp 为7.4 ~7.6km/  的异常地幔,故推测这个异常地幔为上涌的高温低密度地幔物质。裂谷以高热流值(80 ~200mw/ m2甚或更高)和浅源(lt;45km)地震活动为特征,这个特征可与洋中脊的裂谷类比。东非大裂谷发育着众多的火山和温泉(图13),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谷壁岩石剥蚀强烈,以陆相红层和陆源粗碎屑沉积为主。图13 东非大裂谷北部大地构造位置与应力(据keir et al.,2013)阿费尔(afar)拗陷的构造背景。黑实线指示红海、亚丁湾和东非大裂谷渐新世—中新世的边界断裂,红段指示第四纪至今的陆上裂谷轴,绿三角指示全新世火山。虚线指示tendahogoba’ad 不整合面(tgd)。达纳吉尔微陆块以浅黄阴影表示,黑圆圈指示1973 ~2012 年的大地震。上部左侧插图: 东北非和阿拉伯地形图和板块格局,注意这里将裂谷中心也作为一类板块边界,与传统板块构造理论中的洋中脊、俯冲带、转换断层三类板块边界划分不同。灰箭头指示相对于固定的努比亚板块的板块运动速度。下部右侧插图: 渐新世—中新世边界断层(黑)和第四纪至今的陆上裂谷轴(红线),箭头指示达纳吉尔微板块的运动。mer.主埃塞俄比亚裂谷;al亚喀巴勒凡特转换断层(abagalevant)据推测,大陆裂谷的形成可能与地幔物质的上涌有关(图14),处于rrr 三节点部位(图12 上部左侧插图)。地幔物质上升导致岩石圈拱升呈穹形隆起[图15(b)],岩石圈拉张减薄,隆起的相对高度为1~2km。地幔物质上升至岩石圈底部发生扩散,产生张应力。在张力作用下,穹窿上出现放状张裂隙,进而发育成正断层,并伴有碱玄武岩和双峰系列的岩浆活动(图16)。随着岩石圈继续拉张变薄,穹窿顶部断裂陷落,形成典型的半地堑地堑系[图15(b)]。各穹窿的地堑系彼此连接,沿整条破碎带延展,形成了大致连续的裂谷体系。拉张裂陷使大陆岩石圈的完整丧失,并导致压力释放,则岩浆活动愈益强烈。不过,大洋洋壳诞生前的期(大陆裂谷阶段)相当漫长,大约需要几千万年的时间。据威尔逊旋回的演进顺序推测,东非大裂谷有会接近裂开,迎进海水,成为海洋。图14 东非大裂谷与地幔物质上涌(红异常)的层析成像结果(据keir et al.,2013)优选波层析模型中以东非为中心的全地幔横切剖面。剪切波速度扰动在1.5% ~ 1.5%图15 裂谷洋盆的岩浆作用和构造演化(a)阿费尔南部和埃塞俄比亚北部的主要构造简图(据keir et al.,2013)。注释的数据指示裂谷启动的时间,这些数据是据同裂谷火山岩的40 ar/39 ar 定年估计所得。灰细线指示上新世断层,黑细线指示沿裂谷轴的第四纪至今的断层。红多边形区域指示全新世至今主要的火山中心。浅红阴影区指示晚中新世玄武岩流(~7~8ma),五角星指示阿费尔南缘晚中新世的火山中心(~7ma)。上部左侧插图指示图(a)在阿费尔三节点中的位置。(b)大陆裂解与大洋的形成。dzvl.德布雷塞特火山线(debre zeit volcanic lineament);m.岩浆段(magmatic egment);bf.玄武岩流(baalt flow)图16 阿费尔拗陷的地形和构造(据keir et al.,2013)上新世至今的主要断层以红表示。近期的玄武岩流以桃红阴影表示。插图描述了形成阿费尔三节点的主要裂谷系统。陆上的红海裂谷包括在区域a(达纳吉尔凹陷)和区域b(曼达harraro裂谷和腾达霍地堑)中。陆上的亚丁裂谷包括在区域c中,北部的埃塞俄比亚主裂谷是区域d1.2 大陆分离/大洋诞生大陆岩石圈在拉张应力作用下接近裂开,地幔物质上涌形洋壳,裂谷轴发育于洋壳之上,并成为典型的分离型板块边界,两侧陆块分离,形成陆间裂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