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宗仁回忆录(上下)/百年中国记忆 中国历史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委员会编 新华正版
  • 李宗仁回忆录(上下)/百年中国记忆 中国历史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委员会编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李宗仁回忆录(上下)/百年中国记忆 中国历史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委员会编 新华正版

50.69 4.3折 118 全新

库存93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委员会编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05376

出版时间2021-01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742页

定价118元

货号xhwx_1201808885

上书时间2024-04-09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再版说明】
百年中国记忆,记录回忆的是近现代中国目前那些具有重大意义及深远影响的人物与事件,一九六五年原代统李宗仁先生自美归国,不能不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巧借乡缘优势,历时十五年从李宗仁、李幼邻父子手中先后征得李宗仁回忆录英汉两部原稿,旋即依据中文稿本进行严谨翔实的增遗补缺,一经出版,反响强烈,洛阳纸贵。仅此可见,广西政协文史委在文史资料的征集出版过程中,堪称苦心孤诣、慧眼识珠。而今,政协文史和学委员会与中国文史出版社联袂推出“百年中国记忆”丛书,旨在将中国近现目前那些有志之士的不凡之举,以及他们在宏阔时代背景下阐发的熠熠思想,采取专题化、系列化和系统化的图书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故此,我们在浩繁的文史资料中将其甄选出来,不仅对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校订,也对部分章节中明显的错讹加以谨慎修正。即便如此,囿于我们编辑学识所限,其中舛误恐难全,恳望文史工作同仁与读者不吝指谬。
作为文史资料中的一部经典著述,李宗仁回忆录面世近四十年来,从未淡出人们关注的视野,特别是其中洋溢出作者不可复制的亲历、客观与独特,以及有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作为整理者所显露出的敏锐、可读,都使这部文史著述感不减、温度不退。仅此,我们不能不对李宗仁、李幼邻父子及唐德刚先生当初付出的心血表示由衷感谢,也不能不对广西政协文史工作者当初的努力表示真实的钦佩。

目录:

上卷
  编  时期
    章  时代、故乡、家世
    第二章  父母之教与童年生活
  第二编  陆军教育时期
    第三章  陆军小学的教育
    第四章  广西青年与辛亥
    第五章  从陆军速成学堂到将校讲所
  第三编  初期军中生活
    第六章  护国军中的青年军官
    第七章  讨龙之役与初次负伤
    第八章  护法战争
    第九章  护法归来
    第十章  次粤桂战争
    第十一章  中山援桂之战
    第十二章  六万大山去来
  第四编  统一广西
    第十三章  孙陈失和与自治军成立的经过
    第十四章  两广武力之初步合作
    第十五章  定桂讨贼军之成立与陆荣廷政权之覆灭
    第十六章  拒唐和讨沈
    第十七章  讨唐两大战役――昆仑关和沙埔之战
    第十八章  统一后之广西
  第五编  从镇南关到山
    第十九章  两广统一与湖南之内讧
    第二十章  亲赴广州,促成北伐
    第二十一章  北伐前夕的阵容
    第二十二章  向长沙前进北伐的序幕战
    第二十三章  长沙会议
    第二十四章  汨罗河、汀泗桥、贺胜桥的攻击战
    第二十五章  武昌之围
    第二十六章  进军江西
    第二十七章  箬溪、德安、王家铺之血战
    第二十八章  肃清江西
    第二十九章  胜利声中的政治暗礁
    第三十章  北迁问题与反蒋运动
    第三十一章  顺流而下,底定东南
    第三十二章  清党与宁汉分裂
    第三十三章  两路北伐会师陇海路
    第三十四章  徐州班师始末
    第三十五章  司令下野,宁汉息兵
    第三十六章  龙潭之战
    第三十七章  宁汉复合的困难与特委会的风波
    第三十八章  唐生智、张发奎之异动
    第三十九章  重建中枢、绥靖两湖
    第四十章  完成北伐
    第四十一章  善后会议与东北易帜
    第四十二章  编遣会议的纠纷
下卷
  第六编  十年国难与内战
    第四十三章  所谓“武汉事变”之因果
    第四十四章  护党救国军之缘起
    第四十五章  抗大会议与北上护党
    第四十六章  苦撑桂局与西南开府
    第四十七章  沈阳事变后广西之新面貌
    第四十八章  福州与广州“六一运动”
  第七编  八年
    第四十九章  暴风雨的前夕
    第五十章  “七七”事变与上海、保卫战
    第五十一章  第五战区初期御战
    第五十二章  台儿庄之战
    第五十三章  徐州会战
    第五十四章  武汉保卫战
    第五十五章  武汉弃守后之新形势与随枣会战
    第五十六章  欧战爆发后之宜、枣及豫南、鄂北诸战役
    第五十七章  珍珠港事变后之五战区
    第五十八章  汉中行营期中对战后局势的预测
    第五十九章  八年敌我优劣之检讨
  第八编  从全盘胜利到溃败
    第六十章  胜利接收铸成大错
    第六十一章  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北行辕
    第六十二章  竞选副统的动机与筹备经过
    第六十三章  的与逆流
    第六十四章  急转直下的内战
    第六十五章  从副统到代统
    第六十六章  无可挽回的混乱
    第六十七章  不堪回首的江南战役
    第六十八章  江南开门揖盗,广州望梅止渴
    第六十九章  自我毁灭的西南保卫战
    第七十章  在粤之后努力,对蒋之沉痛教训
    第七十一章  国府后播迁,大陆沦陷
    第七十二章  纽约医和华府作客
    结论
  附录
    李宗仁声明

内容简介:

本书从李宗仁年少时期、陆军教育时期、军中初期、统一广西、从镇南关到山、十年国难与内战、八年、从胜利到溃败等章节,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李宗仁一生。文后附1965年李宗仁发表于报的声明。该书原稿是李宗仁寄居美国期间,于19581962年写成,结合1979年其子从带回的英文版,进行补充和校订,是目前为止系统、详实的介绍李宗仁的长篇读本。

精彩内容:

章  时代、故乡、家世    壹    近百年来的中国,实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靠前的、惨烈悲壮的一段。而逊清末叶内忧外患的情形,在这段史实中,比之其他时期,则尤为沉痛。    自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经过两百年的专横统治,到嘉庆、道光时代,国势衰。在这衰势初起时期,新兴的外族遂乘机侵入。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的战争实开其端。由那时起,清朝的弱点暴露。外族嚣张,烟毒横流;国贫、民弱,遂至于不可收拾。    正当这外患趋严重的时候,由于长期腐化统治的结果,,在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年)爆发了洪杨。时历十余年,祸延十余省,伏尸千余万,形成我国历少有的浩劫。从此,元气大伤,外祸乃益发猖獗。其后,不特西方列强纷起谋我,即新兴的本也接踵效尤。同治、光绪时,我国四周藩篱尽撤,中华本土,也早晚有被瓜分的恐惧。数千年锦绣河山,至是竟沦为列强共有的殖民地。我华族只是苟延国脉于列强均势之下而已。    国是危险万分了,而清廷的昏聩反有增无已。朝廷中竟有“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荒谬言论;而地方官吏更是贿赂公行,横征暴敛,以致饥民遍野,盗匪如毛。加以外货倾销,国民经济崩溃,的贫困,举世罕有其匹。因而有远见的士大夫,和富于民族思想的秘密会党,遂纷起图谋挽救。有主张变法维新的;有主张申张王权,扶清灭洋的;而图谋揭竿,实行民族的,更遍地皆是。    广西地邻边陲,对外族侵凌本有切肤之痛。又是洪杨的策源地,一般的民族思想极为浓厚,对、腐化统治所发生的反抗情绪,尤为炽烈。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出生和成长的血男子,极易受风气及抗暴精神的感召,而发为慷慨悲歌的言行。    先祖如玺公、先父春荣公都生活在这国脉民命不绝如缕的时代。对外族的横蛮侵凌,清吏的贪婪苛虐,都曾亲身体验,耳熟能详。时抑郁之余,也每以叹息悲愤的语调,和家人亲友痛论时事。因此,我家的孩子还未启蒙,便有机会在众人中,旁听乡国沉沦的各种惨痛故事,油然而生抗暴的心理。我便是在这种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中,于清朝光绪十七年辛卯阴历七月初九(公元一八九一年八月十三)出生于广西省临桂县西乡的。    贰    广西当年的政治区划分为十一府和若干直属州、厅。桂林府原居十一府之首,而临桂县则是桂林府的首县。所以临桂县治便是桂林府的府城,同时也是广西省的省会,为清代广西巡抚驻节的地方。    桂林府位于广西的东北境,和湖南毗邻。府内共包括七个县、两个州和一个厅。全境是一片山环水绕,川谷交错的区域。地当南岭干脉的南边,五岭中有名的越城岭居其北,都庞岭在其东,五岭支脉却盘旋境内。桂林的山多系沙岩和石灰岩所构成,久经风雨侵蚀,峰峦耸峭,岩穴深邃。所以在一片原野中,往往地风波,异峰突起,秀丽无匹。而岩石下边,石灰质为地下水所浸,也往往蚀成奇穴,深不可测,钟乳倒悬,蔚为奇观。如桂林城东门外的七星岩、月牙山;北门内的风洞山、叠?山;丽泽门外的老君洞;城中心的独秀峰;南门外的象鼻山,都是名闻海内的名胜。    在这山野间,自北而南,穿桂林府全境蜿蜒而过的,便是西江支流、桂江上游的漓水。溯漓水而上,到兴安县城的东侧,可通湖南的湘江。这便是我国地理上有名的“湘、漓同源”。据史书所载,湘、漓原不相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利漕运,曾遣史禄入桂林郡掘?河以沟通二水。自此两水相通,而水流则背道而下,同源相离,可能便是湘、漓二水得名的由来。在这湘、漓分流处,河床和两岸俱系用重数吨的方块大石砌成,经两千年未尝稍损,工程的浩大,实可称为,足与四川的都江堰媲美。    由漓水上游顺流而下(桂林以下曰桂江),至苍梧与西江会合处,又名鸳鸯江(因两水一清一浊得名),东向直达广东。溯漓水而上转入湘水,再顺流而下,可经长沙入洞庭而通长江。所以在我国古代,桂林可说是四达之区,蔚为中国西南部军事、政治的重心。    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