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之美 美术理论 朱良志 新华正版
  • 艺术之美 美术理论 朱良志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艺术之美 美术理论 朱良志 新华正版

《艺术之美》(北大教授朱良志倾力写,解读艺术作品的情怀、趣味、则,品鉴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哲学智慧。)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倾情撰写,拆解传统艺术中的36个意象,作画、读诗、赏石、望月、听香、游

28.4 4.7折 59.8 全新

库存11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良志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71895

出版时间2021-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200页

字数167千字

定价59.8元

货号xhwx_1202526242

上书时间2024-01-28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赏析传统艺术中的36个意象,从情怀、趣味、则等方面品读艺术中的美学智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知名美学专家朱良志多年研究成果,详细梳理、制作。名家美育课系列之一,面向大众的美学普及系列读本。从传统绘画、艺术哲学、常生活、生态环境等细分领域进行美学解读,全面提高审美素养。

目录:

情怀

一根金的芦苇

花间一壶酒

木樨花开了

钟起寒山寺

万壑松风

山静自有月长

那个雪溪中的夜晚

到台上玩月

一期一会

气韵不可学

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趣味

月影上芭蕉

美丽的无秩序

山是的山吗?

苍古中的韶秀

枯槁之美

红叶不扫待知音

让世界活泼

不可一无此君

更持红烛赏残花

真水无香



一朵开在篱墙边的小花

笔尖寒树瘦

老树枯藤古藓香

山与枯山水

缺月挂疏桐

苔痕梦影

到园中听香去

月到风来

空则灵气往来

无而具五之绚烂

小园自有好风情

赏石中的包浆

雾敛寒江

匪夷所思的美

结语

内容简介:

艺术之美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对中国传统艺术等解析与品读。作者将数十个艺术意象归纳为三个单元:情怀、趣味、则。情怀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中国艺术的基本道理。趣味论述中国艺术中的一些独特趣味。则则用十四篇文章解读潜藏在深层的中国艺术则。

精彩内容:

        一根金的芦苇
    艺术是理想的天国。元代艺术家赵孟頫说:“木兰为舟兮桂为楫,渺余怀兮风一叶。”理想是人的,艺术是渡向这理想天国的一叶扁舟。
    传说中,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来东土传,从广州上岸,转赴建康(今),见梁武帝。梁武帝好佛,达摩跟他谈“廓然无圣”的道理,梁武帝心想,自己是帝王,不是神圣吗?为什么说“无圣”呢?梁武帝心中闷闷不乐。达摩见这位帝王道行较浅,于是,在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踏着一根芦苇渡过长江,北去嵩山少林寺传。这是历有名的“一苇渡江”。
    人们常常提出疑问,一根芦苇怎能托起这位高僧呢?其实,这与中国古代早的诗集《诗经》有关。《诗经·卫风》中有一篇叫《河广》,《河广》中吟道: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宋国的一位诗人,因为动乱,漂泊到卫国避难。卫国和宋国隔着一条黄河,诗中写他想念家园的急迫心情:谁说黄河宽又宽,一根芦苇可以带我渡到彼岸;谁说宋国远又远,踮起脚跟能清楚地看见。谁说黄河宽又宽,其实不能容下一只小船。谁说宋国的路远又远,一个早晨能走到国境边。语速急切,如奔流的黄河水。
    后人便将“一苇”作为渡到彼岸的象征,禅宗的“一苇渡江”暗用此意。芦苇是一种常的植物,却有特别的美感。它多傍水而生,溪岸边芦苇点缀,一丛丛,一簇簇,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花意、舞韵、水影,令人难忘。秋风一起,苇花如雪,远远望去,苍莽一片,能勾起人生存的叹息,兴起人理想的企慕。中国艺术家多喜欢芦苇,爱它的苍莽,爱它的萧疏,爱秋的芦苇灰的茎、白的花,爱它那冷寂的美。刘禹锡诗云“:从今四海为家,故垒萧萧芦荻秋。”芦为芦苇,秋天开白花;荻为荻草,秋天开紫花。芦荻萧萧,在如烟如雾的白世界里,点点紫意飘动,诗人以如此美妙的境界,表现四海为家、天下太的理想。
    《诗经》中那绝美的篇章《蒹葭》,是由芦荻(蒹是荻草,葭是初生芦苇)而兴发感叹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理想的企慕,像这深秋里闪烁的芦荻,迷离恍惚,令你起无可名状的爱、无可奈何的情、无可释然的期待、无放弃的追求。然而,你欲追求而无从获得,欲把玩而无从下手,才视处有,忽焉却无,如影闪烁,如梦飘忽,如烟缭绕,宛在水,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
    中国画家特别喜欢画待渡的题材。元代画家钱选有《秋江待渡图》,画面中间部分是辽阔的江面,空阔渺远,远处是绵延不绝的群山。近处,红树一簇,树下有人引颈眺望,而江面上隐约有一叶小舟前来,那是待渡者的希望。江面空阔,小舟缓缓,这情势和人急迫的等待之间构成强大的张力。正是眼前渺渺秋江阔,隔岸扁舟发棹迟。钱选于上题诗道:“山空蒙翠欲流,长江浸彻秋。茅茨落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近景处的红树一簇,尤其耀眼,似从整个画面中跳出,虽不在画面中心,却是这幅画的“点醒处”。画家以红树象征莽莽红尘,以等待象征着灵的腾迁,以待渡的过程象征着人绵邈的精神期盼。画家画的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待渡场景,表达的却是精神的待渡。渡,是度。在外者为渡,渡河的渡,在内者为精神的度,度到一个理想世界中。在中,“度”之一字,非常重要。中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是大,般若是智慧,波罗蜜是度到彼岸,意思是以大智慧度到彼岸。修行要度自己,更要度众生。据说南宗六祖惠能接受五祖弘忍衣钵,弘忍让他快离开东山(今湖北黄梅),于是一直送他到九江,在九江渡,二人上船。惠能说:“我来渡(划船)。”弘忍说:“还是我来渡你吧。”意含师父度他到彼岸。不仅在中,其实每个人都是需要“度”的,都需要这根灵苇,渡到理想的彼岸。因为人生活在世界上并不容易,从意义上说,生命本身是一种困境。中国艺术,尤其是北宋以来的文人艺术(强调个觉悟的艺术),特别强调表现这种困境以及如何从困境中超出的努力。我们在元代倪瓒的《容膝斋图》中可以看出,那幅画画寒林下的一个小亭,描写人生如“容膝”(时间的短暂和空间的渺小)的困境,并从中转出一种困境的情怀。
    我们在李白《行路难》中,同样可以听到这样的心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诗是李白遇谗遭贬离开京城长安后作,大致作于天宝三年(744年)。诗写人生的挫折感,以及有理想者遭受挫折的必然,为自己郁闷的心开解。诗中写道,人生多歧路,是艰难。前途多阻碍,常遇困境。有志难骋,有家难回;想渡黄河,冰塞大川;要登太行,大雪已封山;理想的风帆张开,是驰向渺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