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委屈的汉字 古典启蒙 张之路 新华正版
  • 被委屈的汉字 古典启蒙 张之路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被委屈的汉字 古典启蒙 张之路 新华正版

古典启蒙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1.43 4.6折 25 全新

库存1060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之路

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ISBN9787570709267

出版时间2021-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144页

字数55千字

定价25元

货号xhwx_1202300711

上书时间2024-01-24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国际安徒生奖提名者、八届文学奖获得者张之路,倾情创作以汉字历史、为主题的人文故事读本——被委屈的汉字。该书为张之路继汉字奇兵之后再度聚焦中国汉字进行的创作,也是张之路在科幻领域和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屡获大奖之后创作人文小故事,在其作品谱系中独树一帜。

目录:

故事一·三个臭皮匠走了吗

故事二·与矮的身份之谜

故事三·七月流火是热吗

故事四·崇文门的传说

故事五·无奸不商和无尖不商

故事六·弓长张和立早章

故事七·呆若木鸡

故事八·借光、劳驾和使声

故事九·混沌的故事

故事十·风马牛不相及

故事十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故事十二·圣贤不寂寞

故事十三·刻不容缓与“咳”不容缓

故事十四·为朋友两肋插刀

故事十五·空穴来风的命运

故事十六·女子无才便是德

故事十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故事十八·上下与尊卑

内容简介:

被委屈的汉字是文学作家张之路酝酿多年、调动丰厚的传统知识储备创作的汉字主题人文故事,也是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趣味读物。作者选取了一些容易被现代人误读或错解的字词,加以准确、的解释,以文学之笔写人文故事,以轻松笔调还原汉字世界被忽略的历史风貌。通过生动的形象、有序的编排、风趣的解读,串联历史,映照当下,讲述汉字的前世与今生的故事,兼具文学、故事、人文、科普;既能让小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理解和把握这些字词,又能激发他们热爱汉语知识、探究中华的热情。

作者简介:

张之路,作家、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委员会会长。

精彩内容:

        上小学的时候,我常听大人们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人们说,这话的意思是众人的智慧合起来赶得上诸葛亮的才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佩服诸葛亮。众人的智慧真是厉害呀!这里的“臭”是技艺不高的意思。小孩儿不求甚解,这样囫囵吞枣地记住了,还经常运用。
    上了中学,我开始学会思了,偶尔一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指干活方面吗?显然不是。算三个皮匠手艺再差,做的鞋也比诸葛亮做的好呀!是指智谋方面吗?可是,三个臭皮匠,他们可能连行军打仗都没有见过,怎么比得上诸葛亮呢?这根本没有可比呀!
    那为什么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而不说“三个臭裁缝,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瓦匠,顶个诸葛亮”呢?乍一听觉得这个谚语的意思我们明白了,但是它经不住思和推敲。
    后来看书,我明白了,之所以会有“皮匠”这个说,其实是因为字音被误读了。这个词应该是“裨将”,而被误读成“皮匠”。在古代,裨将是军队中分管一方的军官。关于这个的出处和典故不少。比如沈从文的自传《从文自传·我的家庭》。
    当庚子年大沽失守,镇守大沽的罗提督自尽殉职时,我的爸爸便正在那里做他身边一员裨将。如果原说是“裨将”,那么“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全句可以这样解释:三个小军官的智慧集中起来顶得过元帅的才智。
    这才是这句谚语的原字和原意。也是说,后人以讹传讹,将“裨将”误传成“皮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有人推测,因为“裨将”和“皮匠”是同音词,而且“皮匠”容易写,容易记,容易为水不高的民间百姓头上使用并相传,像中国老百姓的语中有许多同音讹用一样。比如,将“杜拾遗”(杜甫)写成“杜十姨”(见《聊斋志异》),“梁武帝”说成“梁五弟”(见《彷徨·长明灯》),又像辛亥期间偏僻乡下的农民如阿q,将“自由”说成“柿油”……所以,“裨将”被讹传成“皮匠”也毫不奇怪了。现在想想,裨将多委屈呀!表扬他的谚语居然被皮匠冒名了这么多年……
    中国封建社会还有句俗语叫作“嫁鸡随鸡,嫁随”,其实,这句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年老的男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后来,“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慢慢地变换了语音,竟变成“嫁鸡随鸡,嫁随”了。
    我小时候还听过一个更吓人的谚语:“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我当时想:啊!要奋斗会有牺牲!做什么事情都要付出代价。
    长大了又想起这句话,觉得有些怪了。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比自己孩子的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呢?为了抓一只狼,居然用孩子的生命做代价,这家长是疯了吗?
    后来看了书,与大家交流了,我才知道有些地方方言把“鞋子”说成“孩子”。外省人听了吓一跳。其实人家的意思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要想打到狼,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这是因为狼生狡猾,且体格健壮,能奔善跑,一旦被猎人发现,它不是东躲西藏,是逃之天天。猎人若想逮住它,往往要翻山越岭,跑许多山路;而走山路是非常费鞋子的,再加上古人穿的多是草鞋、布鞋,很不耐磨。所以,古时候,人们往往要在磨破一两双鞋子之后才有可能捕捉到狼,如果舍不得鞋子,很难捕到狼。这样,“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这句俗语诞生并广泛流传开了。
    这句俗语中的“鞋子”一词后来又怎么会讹变为“孩子”呢?
    在古汉语中,“鞋子”不读作“e子”,而是读作“hai子”。后来,“h6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作“hai”,另一部分则读作了“e”。“鞋”字即属于后一种情况。但是,在我国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的一些方言中,“鞋子”却一直被读成“haizi”。时间一长,“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也被讹传误记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了。p3-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