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憾的聆听(增订版) 散文 杨燕迪 新华正版
  • 遗憾的聆听(增订版) 散文 杨燕迪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遗憾的聆听(增订版) 散文 杨燕迪 新华正版

以人文关怀论说音乐经典

21.8 3.6折 59.8 全新

库存4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燕迪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3719

出版时间2018-03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页数419页

字数261千字

定价59.8元

货号xhwx_1201673011

上书时间2024-01-08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遗憾的聆听作为一本音乐随笔,作者从“音乐人文”的角度出发,评议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和音乐现象,将音乐从具体的“作曲家与作品”引向更加广泛的人文议题。书中还收录了作者为各大音乐节和有名交响乐团音乐会所撰写的高品质节目单,对演出的节目单制作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

目录:


遗憾的聆听
闲话节目单
聆听导引:舒伯特、马勒与莫扎特
炫技与嬉戏
来自英伦的交响
德奥交响的“正统”
巴赫的神
巴赫的神秘:可听vs不可听
礼拜的艺术
海顿二百年祭
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
人生与音乐的互映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演进与精神成长的“三级跳”
贝多芬晚期的艺术境界
大的小作曲家与小的大作曲家
寂静的独语
肖邦之“绝”
再谈肖邦
勃拉姆斯百年祭
勃拉姆斯击败李斯特
勃拉姆斯的功力
马勒的“后现代”
马勒的“复活”
马勒“第五”:成与质量
不合时宜,还是时代?
西贝柳斯的沉默与回声
现代品质与传统立场
“老肖”的谜
悲剧反讽
以音乐对抗第三帝国
古拜杜丽娜的《音乐》
倾听切利比达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孤傲天才现代隐士
琴声中的极限体验
回望古尔德
期待郑京和
柏林爱乐在沪首演观后记
聆听海汀克
人的欢欣与安慰
清纯与妖冶的比照
听乐杂感
英国乐团锻铸俄式声音造型
这是优选的马勒,没有之一
细密编织下的活态有机体
你方唱罢我登场
感恩自然
轻松并不意味着降低品格
本真演奏,以沉静构建恢弘
艺无止境
静水流深
诡秘的莫扎特
听陈宏宽谈艺
感悟闵惠芬
二胡与交响:中西合璧
经典故事重新诠释
个体感悟与东方寓言
小议瞿小松
瞿小松的《曦》
呼唤原创
大提琴的韵
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新”?
“梁祝”五十年
个体生命的歌唱
让钢琴说中国话
面对危机:当代音乐生态反思录
时代之子
城市?音乐?节庆
“上海之春”的音乐之声
音乐厅与城市
让音乐乘上传媒的翅膀
都市文明与音乐盛筵
古典和传统的当下生命
纽约乐记
音乐的新生命
唱片感受与现场体验
艺术镜头中的生活流

内容简介:

杨燕迪音乐文丛(增订版)是杨燕迪教授多年来在各个报刊杂志中发表的音乐文章集锦,包括歌剧的误会遗憾的聆听及何谓懂音乐三本。其中,遗憾的聆听一辑主要收入杨燕迪教授来针对当下音乐生活现况的,大都可谓「应景」或「应时」之作――如重要作曲家的诞辰或逝世纪念,观看现场演出之后的有感而发以及相关演出的节目单说明。杨燕迪教授在写作时希望这些文字不仅「事论事」,而且牵涉更宽、更远的议题和关怀。关于音乐,他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家面对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和音乐现象,不但要以内行眼光和表述涉入音乐本身,同时也应该让音乐与更广泛的人文议题发生尽可能丰富的关联。此次增订版又收录了自2014年以来作者撰写的新篇章,内容更加丰富饱满。

作者简介:

杨燕迪,我国有名音乐学家、音乐批评家、音乐翻译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研究与领域涉及音乐学方论、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学术翻译、歌剧研究、音乐分析与批评、音乐与社会研究等。发表译著近300万字,另主编多部论著,主要包括音乐的人文诠释、乐声悠扬、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作为戏剧的歌剧、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音乐史学等等。曾获得院、、部、上海市的多种奖励与荣誉称号。

精彩内容:

    "遗憾的聆听本文原载《文汇报》2008年8月26第8版“笔会”。2008年4月6,我去东方艺术中心观看海顿清唱剧《四季》的演出(上海歌剧院合唱队与乐队)。指挥是美国有名的合唱作品内尔森,独唱演员包括从上音出道并走上国际舞台的黄英和沈洋(表现非常出)以及特邀的美国男高音marc heller(表现差强人意)。演出质量应该说相当好,但我个人感觉相当不满足,扪心自问,原因是一个看似小小的遗漏——整个演出过程中,从头至尾没有打出歌词的字幕。因此,听众只好在不知词义的状态中聆听声乐作品。尽管沈洋和黄英的德语发音非常地道(合唱队的吐字毕竟有些含糊),尽管有节目单和大屏幕中不多的几行文字(中英文)提示,但相信在场听众(包括我自己)在大多数时候仍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应该说,主办方设计这场演出还是费尽心机的,甚至特意在舞台后方用投影方式打出一帧帧精美的自然风光摄影作品,以配合海顿这部作品的意旨。但图片毕竟不能代替文字——演员究竟在唱什么,中国听众无得知。于是乎,海顿这部有名的清唱剧在中国上演的实质意义大打折扣。我猜想,在不知词义的前提下,听众聆听声乐作品会采取以下两种策略:,集中欣赏演员的声乐和嗓音品质——尽管这是相当普遍的欣赏惯,但这种忽略作品意义和内涵的做,在审美上其实是买椟还珠。而且,针对海顿《四季》这样的大型作品,仅仅欣赏演员的演唱,很快会陷入审美疲劳。第二,采用欣赏器乐作品的方式聆听声乐作品——如注意主题动机的安排与运作,关心曲体结构的比例与设计,捕捉和声、调的处理与控制,等等。但是,声乐作品中难得会有纯形式和纯结构意义上的音响安排,脱离具体而明确的词义要求和韵律秩序,音乐中的表现都是无的放矢。因而,器乐的聆听方式在声乐作品中很难奏效。我自己而言,除了上述两种基本上行不通的策略之外,在约两个小时的音乐鸣响过程中,我只能尽量从介绍文字的只字片语中,从零星抓到的演员唱词的个别德语单词中,从大致的音响格综合判断中,从我原有的音乐史知识贮备中,费力而勉强地拼凑出一幅海顿《四季》的模糊构图——至少,我还是“听懂”并记住了《春》中的“出”合唱,《夏》中的暴风雨场景,《秋》中的狩猎场面以及《冬》中男低音的悲悯咏叹调。但是,海顿这部作品中公认具备的质朴的人关怀,多处风趣的自然刻画以及深刻的大自然泛神观念,由于没有歌词的指引,听众基本无从领略和领悟。是为憾事。此,我的脑海里倒产生了一个更具普遍的问题:听音乐究竟是听什么?或者说,具有意义和具备人文含量的聆听,究竟应该是怎样的聆听?"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