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躺不平的千禧一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躺不平的千禧一代

永无止尽的学习和工作压力、不甘于同龄人之下的成就追求、沉重的学生贷款债务、日益加剧的收入不平等,以及将每时每刻投入到用来给简历增光添彩的活动中去的强迫行为——这些只是千禧一代难以像他们的父母辈那样成功的部分原因。同为千禧一代的本书作者、文化研究学者安妮·海伦·彼得森,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原创访谈和细致分析,对负重前行的千禧一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展开了同情、细致和具有救赎意义的审视。

50.8 7.1折 72 全新

仅1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 安妮·海伦·彼得森 著,杨文展 译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ISBN9787543234864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360页

定价72元

货号ss663

上书时间2023-10-19

楼下书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美国的“千禧一代”(1981—1996年间出生的人),在“美国梦”的神话中长大,曾经对人生抱有远大期望。然而当他们参加工作时,正值美国自大萧条以来蕞糟糕的经济衰退期。千禧一代成为美国现代史上弟一代生活水平不如自己父母的人。仅仅为了在艰难时日中维持生计,这一代美国人就需要耗尽全力。
本书考察了美国千禧一代中普遍倦怠的生存状况。通过3 000余份在线问卷、上百次访谈,用年轻人的访谈原声以及作者的个人经验,真实记录了美国千禧一代在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承受的重压,包括一路为了升入大学做准备的成长经历、将好工作等同于过度工作的病态职场文化、被工作不断挤压侵占的休闲时间,以及令人心力交瘁的育儿竞争等等。作者还探讨了技术和社交媒体是如何通过创造持续的在线要求和“时刻待命”的压力,让美国千禧一代打工人进一步深陷倦怠境地。
本书并未止步于此。作者借鉴范围广泛的学术研究和历史回顾,考察了美国就业市场几十年来的变迁,以及塑造千禧一代生活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将当代美国年轻人疲于奔命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美国晚期资本主义体系的深层问题——金融监管放松、工会与劳工阶层的削弱、社会安全网的侵蚀等——崩坏的不是任何一代人,而是体系本身。在结语部分,针对美国社会的结构性痼疾,本书从回归个人价值的角度,呼吁美国的年轻人团结起来,携手推动系统性变革。
作者简介
[美] 安妮·海伦·彼得森| Anne Helen Petersen
文化研究学者、作家、记者,在付费订阅平台Substack上主编新闻通讯《文化研究》(Culture Study)并撰稿。曾任知名数字媒体BuzzFeed的资深文化作家,在《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大量文章,是四本书的作者。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媒体研究博士,曾任惠特曼学院访问教授。
长期从事流行文化和社会议题报道,善于敏锐感知和捕捉公众心理。2019年1月发表在BuzzFeed上的文章《千禧一代如何成为倦怠的一代》(How Millennials Became The Burnout Generation),获得超过700万次阅读量,成为爆款热文。
目录
推荐序 林小英

致谢
第0章 引言
为什么要一直工作个不停呢?因为我害怕失去工作,也因为我作为一个工作者的价值与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已经无法避免地交织在一起。我无法摆脱这样一种风雨飘摇之感:自己为之努力的一切都有可能消失殆尽。
第1章 我们倦怠的父母
在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驾驭一种基本的、关于自身阶层地位的忧虑,并努力寻找一份能保持这种地位的工作,这就是在婴儿潮一代身上上演的我们今天所知的倦怠。他们没有背上繁重的学生债务,但他们确实有根本性的不安,以及处理日常风雨飘摇感的心理压力。
第2章 成长中的小大人
这些社会地位较低的父母并不是“坏”父母,只是他们在孩子身上培养的技能,并非中产阶层工作场所重视的技能。要在那种地方得到重视,你需要从小开始的培养计划、丰富的简历、与权威人士互动时的从容自信,以及对职位阶梯运行规律根深蒂固的理解。
第3章 不惜一切代价上大学
上大学并没有减轻父母的经济焦虑,它甚至未能确保我们在中产阶层占据一席之地,也没有帮我们为进入就业市场做好切实准备。然而,为入学所做的准备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如何凭借“努力便能功成名就”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人生,无论我们看到多少相反的证据?
第4章 做自己热爱的事,也无法免去工作劳苦
对自己热爱的酷工作的渴望,是格外现代且有资产阶级特色的现象——这是一种将某种类型的劳动提升至令人神往之地步的手段,以至于劳动者会为从事该劳动的“荣誉”,而容忍任何形式的剥削。“做自己热爱的事,每一天就不再像是工作了”的说辞,正是倦怠的陷阱。
第5章 工作何以变得如此糟糕
华尔街的大事与你日常的精疲力竭,两者听上去遥不可及,但其实都可以归到同一个问题:正是那种使普通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糟的决定,促成了股票市场的繁荣。公司股价往往随着重组与裁员的宣布而上升。员工们不再被视为资产,只是让资方心疼开销的必需品。
第6章 工作为何依旧如此糟糕
投行坚持这样的观念:一刻不停地工作是精英的标志,也是他们眼中的“聪明”。该逻辑建立在这样一种事实之上:投行只从常春藤盟校中招人,这表明投行从业人员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因此,无论他们形成何种模样的工作日程表,都是胜人一筹的。
第7章 科技驱动万物
这些技术蕞擅长的就是提醒我们还有什么事没做:谁在找我们?有哪些邮件还没回?谁干得比我们多?它拒绝让我们的知觉和意识有片刻闲暇。技术把我们和他人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推至前台,令我们无法忽视。我们自然也就得做更多事。
第8章 周末为何物?
填满你每一天的事情,与你想要的人生意义不相符。所以,倦怠不仅是对工作上瘾,还是一种与自我的疏离。除去你的工作能力,你还是谁?剩下的这部分自我还有可供开采挖掘的地方吗?在无人注视的场合,你知道自己的好恶吗?除了一味向前进,你知道你该做什么吗?
第9章 精疲力竭的千禧一代父母
当家长试图与“合适”的家庭建立关系时,其真正试图实现的,是建立一份保险单,使孩子在有生之年都能保持这种中产阶层的人脉、习惯与阅历。照此逻辑,与“不合适”的家庭相处,就像暴露在某种传染病面前,使孩子面临感染向下流动这一恶疾的威胁。
结语 消除倦怠
我们不必通过各自完成的工作量来评价自己和他人。我们不必埋怨父母或祖父母那辈人比我们过得轻巧。我们也不必觉得那么孤立无援、如此疲惫不堪。我们可以形成这样一种不同凡响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哪怕仅因为我们存在。
译后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